中心城区生境花园的营造与施工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04)

摘" "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可持续健康城市概念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而生境花园设计是实现这一议题的关键环节。生境花园的核心理念是构建多样的生态系统,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而在有限的面积内,尽可能将多种生境花园的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以在中心城区中实现生境花园的微循环,增加生物多样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境花园成为改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因此探索在特大城市市中心如何营造生境花园,结合上海市徐汇区田林公园项目,探究生境花园的营造与施工。以期为未来的生境花园设计、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生境花园;生境营造;园林建设;中心城区;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5.1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013-03

0" 引言

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各类新型建设形式层出不穷,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其中,生境花园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建设的有益延伸,也是对建设科技的一种探索。本文以提升城市环境的舒适度为宗旨,以上海市徐汇区田林公园建设实践为例,结合各类现代新型技术,探索生境花园营造的方式,以期为社区居民休憩、放松提供理想场所。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现状

上海市徐汇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受寒暖空气季节性交替影响,四季较分明,年降水总量约为1593.7mm,年平均气温约为18.1℃,夏季平均气温在32℃以上,冬季平均气温在10℃以下。田林公园项目位于居民居住群的中心,原名“田林中心绿地”。周边住宅包括6层、18层、20层、27层的住宅,还有上海市实验学校、田林第三小学、田林第四小学、田林第二中学、西南位育中学等多所学校,人口密度极高,流动性大,老年人和学生占比较大。田林公园占地面积约为12000m2,是半径1km范围内面积最大的集中绿地,现场绿化以高大乔木结合整形绿篱为主要绿化形式,结合道路、部分健身器材和宣传栏,形成一个相对稠密、活动空间狭小的绿地空间。

1.2" 中心城区生境花园的营造难点

生境花园在生态保护、社区融合、自然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1]。而中心城区中人口密度大,住房和商业用地占据较大比重,从占地面积、空间距离感和生物生存空间等多方面,给生境花园的营造、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1.3" 设计构思

针对这样的现场条件,在施工前,设计单位从地域性、生态性和景观丰富性等角度出发,以植物为主要载体,结合周边情况,分析公园的地形环境和气候特征,利用原有绿地可利用的材料,营造健身步道、透水步道、人文活动区、雨水花园等,吸引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增加生物多样性,多方面的元素巧妙组合,最终构成了生态稳定的生境花园[2]。

2" 生境花园的设计与营造

2.1" 地域性、生态性和景观丰富性

田林公园周边人口密度大,对于核心活动空间的需求很高。在设计生境花园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和小孩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活动需求,聚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需求等[3]。

根据当地的气候,引入本土植物,通过乔木、灌木、水生植物等多层次的植物搭配,为动物提供栖息地。考虑到物种多样性,搭配植物时,还从动物的喜好出发,新增了杨梅、枇杷、柠檬、金桔等可食用的植物,花境则配置了4类植物,包括观果、芳香、岩石、水生,为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并满足周边居民不同阶段的观赏需求[4]。

虽然由于场地面积限制,无法塑造较大地形起伏,但为了增加层次和提高景观丰富性,在田林公园中设置了一座科普教育屋,其屋顶可上人瞭望远处,观鸟嬉戏。通过微地形和园桥的配置,结合植物的合理搭配,在局部空间中形成错落感。公园中还配置了人工鸟窝、本杰士堆,以方便鸟类、昆虫和小型动物繁殖。通过合理搭配构筑物、园路、植物、水域、微地形、景石等元素,打造一个符合特定生态条件的微型生态系统,从多维度提高景观的丰富性[5]。

2.2" 空间划分和元素构成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田林公园分为若干区域。其中,健身步道、乒乓球场地和康体器械适合喜好跑步、散步等运动的人群;阳光草坪、儿童活动场地和青少年活动区是居民游玩和聚集的区域;林荫慢跑道和生境雨水花园是生态自然区域,既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又能让市民进入其中与大自然接触;驿站作为科普小屋,可以让市民登高观鸟,也可作为公园常规科普活动的室内场地[6]。

3" 生境花园的施工

3.1" 活动区域和生境花园划分施工

田林公园将生境花园区域(林荫慢步道-生境雨水花园)与其他空间隔绝开,同时尽量靠近红线周边的围栏区域,以达到部分封闭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市民横向穿行和踩踏。

考虑安全因素,活动区域中的乒乓球场地、康体器械、儿童活动场地和青少年活动区都选择塑胶材质作为地坪。健身步道、林荫慢跑道都采用透水材料,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调蓄的生态作用。

生境花园区域施工过程中,对水源、光照、植物、昆虫、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动物等重要元素进行组合搭配,由于面积有限,在施工阶段尽量考虑立体布置和适当的高低错落布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需要特别关注生态理念的落地和实现[7]。

3.2" 生境花园各元素的施工

3.2.1" 植物

生境花园中,首要考虑的植物是乔木,其可以作为生境花园的骨架,起到建立立体构架的作用。同时,主要选择本土植物,其可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能够更好地为昆虫、鸟类提供庇护所和繁殖场地,从而维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8]。田林公园中选用了朴树、乌桕、玉兰等本土植物,并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雪松、香樟和桂花,这些植物在田林公园的改造中被保留和合理配置,是生境花园的基础之一。

从植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方面考虑,灌木搭配就必须品种丰富。考虑飞鸟类采蜜、动物类食果、昆虫类食腐的特点,灌木方面保留原有的桂花,新增种植杨梅、枇杷和花石榴,生境花园还配置了4种类型的花境小园:①药用园。主要特色品种为芍药、白芨、赤胫散、石菖蒲等。②芳香园。主要特色品种为芳香万寿菊、花叶香桃木、迷迭香、百里香、薄荷等。③观果园。主要特色品种为菲油果、香水柠檬、小丑火棘、金桔等。④岩石旱溪园。主要特色品种为蓝冰铺地刺柏、金边凤尾丝兰、埃弗里斯特苔草、翠芦莉、木贼等。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同时也能间接增加昆虫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增加高等动物的多样性,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的微生态。各类植物分布如图1所示。

3.2.2" 水源和光照

水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田林公园中的水源主要依靠雨水花园的蓄水和耐湿植物,如旱伞草、铜钱草,菖蒲等,这些植物在净化雨水的同时,还能吸收和储存部分雨水,也提供观赏价值,增添了景观的层次和色彩。在雨水花园施工阶段,因为每一块场地的渗水情况是不同的,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在类似生境花园的围墙边,采用黄沙、土工布、塑料薄膜设置了3个蓄水处,分别打孔观察半个月,经过数据对比,最终采用每平方米打一个1mm孔的方案,这样可以确保雨水花园可以在下雨后蓄水1~2d。

光照也是生境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运用能使各类植物和动物更好生活。在整个生境花园的北侧,尽可能保留原有乔木,如雪松和桂花,利用其全冠且长势茂密的特性,遮挡阳光,结合耐阴植物,如百子莲、大吴风草、八角金盘等,建立适度的阴湿环境,为喜潮湿环境的昆虫提供生活场所。在生境花园的南侧,保留法桐,新增落叶树种和喜阳的果树和花卉,如鸡爪槭、紫玉兰、白玉兰、枇杷、栀子花和紫鹃等品种,更好地利用光照,让植物长势更佳,为昆虫和动物提供相对干燥和通风的环境。

3.2.3" 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栖息地施工

田林公园中建立了多个小型、不同结构的单元,以便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活、休息和繁殖。

本杰士堆(图3)就是一个特别的构造,其是一种人工土丘,由现场原有苗木修剪后的树枝、拆除下来的碎砖块、土工布和草坪组成,其为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和土壤生物创造生活空间并提供遮蔽,也在视觉上丰富了花园的地形。

此外,通过大小不一的岩石构造小型岩石堆,包括?准300~500mm的黑山石、?准100~150mm的黑山石、?准50~80mm的河卵石、?准10~15mm的河卵石以及中粗黄沙,搭建成不同形式的造景,满足不同体型和不同生活习性的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存和生活需求,避免直接暴露在生态环境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小环境,如图4所示。

同时,在桂花、玉兰等植物上直接布置人工鸟窝,在岩石中零星布置供鸟类喝水的瓦罐,为鸟类提供生活场所和清洁的水源,以便鸟类在公园内随意地休息、安全地筑巢。

4" 结语

本文结合上海市徐汇区田林公园项目,阐述了中心城区生境花园的营造与施工重点,在紧凑的城市空间中,打造出既能满足居民休闲需求,又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境花园,为高密度社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种实践思路。在田林公园生境花园中,通过应用透水材料、合理搭配植物、搭建雨水花园、构造本杰士堆、布置动物栖息地等,可以构建一个微生态系统,为其他中心城区生境花园营造提供参考。通过借鉴和推广田林公园生境花园营造和施工经验,未来在中心城区能形成不同体量、不同规模的生境花园业态,彼此串联,相互关联,最终形成中心城区特有的生境系统,提升城市的物种丰富性和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王向颖.社区生境花园的设计与应用实践:以上海市长宁区社区生境花园项目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12):131-133.

[2]" 李楠,窦亮亮.浅析生境营造的景观设计方法[J].知识经济,2012(4):112.

[3]" 苏荣菲,陈睿山,俞霖琳,等.基于红外相机调查的上海市长宁区社区生境花园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24,32(8):177-192.

[4]" 彭文洁,杨莹,汪默英,史育玉.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高密度城市绿地更新路径: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营造的经验与启示[J].建筑技艺,2024,30(3):100-105.

[5]" 邢忠,蒋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探析[J].园林,2022,39(11):43-50.

[6]" 王洁,于泽群,王铖,等.基于生境营造理念的城市公园绿地施工营建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4,50(20):1-5.

[7]" 李俭珊.广州中心城区花坛的自然生境营造与审美转变[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4,18(3):96-100.

[8]" 贺风春,冯美玲.城市湿地公园科学规划建设新思路:以虎丘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3,19(5):81-85.

作者简介:吕祺君(1985— ),男,汉族,上海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生境营造。

标签:  生境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