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生态社区景观绿化建设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27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112-03

0引言

生态社区景观以提高绿化率为基准,关注绿化植物成活率,追求视觉上的美观,更着眼于空间分割、降噪、净化空气等环境效益,力求打造一个既赏心悦目又具备高度健康可持续性的绿色环境。对于生态社区景观绿化建设来讲,必须深入对建筑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围绕建筑所在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苗木进行绿化植物的科学搭配,并加强对植物的养护管理,从而确保绿化工程的成功。与此同时,还应就遇到的问题给予详细分析,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确保住宅社区生态景观建设的成功。

1项目概况

项目为崇明区陈家镇CMSA0008单元21-01地块大区景观专业分包工程,位于崇明区陈家镇郁金香路和柳兰路交叉口,景观总面积为 ,项目西侧为柳兰路,北侧为郁金香路;项目种植各类乔木1959棵,灌木3644棵(灌木球类1894个),地被及草坪

项目为大区项目,需确保后期成活率及景观长效性、生态性等。但由于崇明区冬季最低气温低至 且风大、冰冻严重,生态环境较差,绿化种植工作具有一定难度。为了达到预期的绿化种植目标,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做了多样性的分析,尽量选择一些适应性较好的植物品种。除了生态环境较差外,该地域的土壤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土壤伴有盐碱化特点,土壤pH在8.5左右,土壤的这一性质也对绿化苗木的成活构成了威胁。因而,绿化工程开展期间,对苗木品种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确保绿植能够适应生态环境特点,同时也能够在偏盐碱的土地上成活。另外,绿化工程建设中还涉及湿陷性软土路基的特殊情况,这也给绿化工程建设造成了困难。基于此情况,对软土地基进行了置换处理,确保满足实际工程需求。最终本次实验生态社区景观绿化建设项目顺利峻工,呈现出理想的效果,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2景观绿化建设重点

2.1绿化图纸会审及优化

为了保障社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可靠性,在绿化工程的施工蓝图晒出后,及时对该图纸进行会审。在会审环节,先对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同时结合绿化图纸逐项进行核实,看是否存在图纸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的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优化,使绿化图纸具有完善性。具体来说,此次绿化图纸会审过程中,首先,结合图纸中的绿化群落配植开展实地考察,对示范区项目及周边同类项目进行现场踏勘和调研,看绿化配植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效果。其次,根据考察结果,对乔灌木与花境的搭配提出调整建议。例如,对于小乔木类合欢品种,其是中西部树种,喜欢酸性土壤,在本地区种植成活难,效果差,后期也难以打理,对此,建议更改为易成活、效果好的朴树或栾树;对于灌木类大叶黄杨篱,该物种具有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易得枯萎病的特点,建议更换为抗逆性好、耐盐碱、易成活的红叶石楠篱。绿化方案优化过程中,还应注重植物错落有致,由远及近更有层次感等。最后,图纸会审过程中,还对植物品种和规格的选择进行探讨。例如,绿化植物的选择必须适宜上海市崇明区的气候特征,在景墙植物的选择时,并不适宜选择一些分枝点较低的灌木植物,优先选择榉树、银杏、香樟、乌柏、垂丝海棠、碧桃、日本早樱、紫薇、红梅、石榴、耐冻山茶等。

2.2地形塑造控制

在绿化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之一是对地形塑造的控制,地形是绿化工程的骨架,合理地利用地形,既能够增强绿化景观的观感,也能够保障园林的建设质量,确保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能够美观且可持续。在具体的地形塑造过程中,主要是充分结合原有地形特点,同时塑造出平地、坡地地形,并在有关地形上栽植不同的绿化植物。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将其整合划分为大地形、小地形、微地形。不同地形有不同的特征,并给出了相应地形不同的植物搭配方案,营造出舒适、美丽的绿化景观空间。例如,为了突出地形的特点,基于地质地貌,采用了混合式微地形塑造方案,如图1所示。这种地形形式相对灵活自由,将道路、草地、树木进行有机结合,丰富了环境空间的场景,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氛围,增强了绿化空间的观感。

图1混合式微地形

2.3项目苗木考察

实验生态社区景观绿化建设过程中,苗木选择是重要环节,对于苗木的选择,确保其具有美观性是基础,重点是保障苗木移栽后应具有良好的成活率。因而,为了确保苗木选择的精准性,在确认苗木品种的选择前,对有关苗木的特性进行考察,主要是考察枫香、朴树、榔榆、合欢、玉兰、枫香、白蜡等植物在崇明区移栽后的成活率、适应性等。考察过程中,对每个设计品种苗木进行周边同类项目走访调查,并结合示范区项目实验性移栽种植、正常养护后的成活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和分析,对植物成活率、适应性等进行评估。对相关苗木能够有效成活的,决定在绿化工程建设中合理地栽植;对于有关植物树木存在成活困难,且易于出现病变现象的植物进行淘汰。最终,通过对多种苗木的考察、观察,确定绿化苗木的种类,促进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成功③。

2.4现场配植与调整

在按照既定方案对绿化植物进行栽植时,对植物的搭配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植物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在高低上是否能够合理地衔接、在姿态上是否能够相互呼应、在叶色形态上是否能够相互穿插,避免叶色形态质感上的单调。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协调性,不宜将形态、姿态差异很大的树种搭配在一起。

通过现场对相关植物的观察,对有关植物的搭配进行调整,使植物之间的衔接更具协调性,将常规地被灌木与草花有机结合,注重层次上的高低分明。例如,在5#一12#的宅间绿化区域,考虑到该区域绿化薄弱、空间感不强,上层增加了 Φ15~18cm 的榉树阵列拉升天际线,中层增加了 的杨梅和香柚、P400cm 的金桂、P200~250cm 的大叶黄杨球类等增加绿量,中间部分空间保留活动草坪,增加东西两侧绿化组团,确保群落清楚、层次分明、空间围合感较强,地被注重颜色搭配的合理,红黄相接有序,如注重红花继木与金边黄杨的合理衔接。另外,还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进行科学搭配,使得同一地点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如图2所示。

图25#—12#绿化群落组团优化调整

2.5植被养护管理措施

植被养护管理的重难点主要在于冬季与夏季这两个时间段。在冬季期间,从浇水、施肥、修剪3个方面进行养护管理。合理安排苗木的冬季浇水频率,可以起到防冻和增加水分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苗木根部进行构建土堆,强化保温效果。冬季施肥过程中,适当施洒一些有机肥、复合肥,以促使植物快速生根,为来年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修剪工作,根据树木不同的景观特性,进行正确的整形修剪,将枯死枝、衰弱枝、病虫枝等一并剪下,对生长过旺枝进行适当回缩,并涂上保护漆加以保护。

夏季期间,天气存在异常高温的现象,这对植物的健康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植物的健康,从浇灌、遮阴、修剪3个方面进行管理。提升对树木植物的浇灌频率,使植物保护水分充足,这可以使其更好地应对高温,避免出现干枝、枯萎现象。对植物进行遮阴,如搭设遮阴篷避免植物处于阳光的暴晒下。加强对植物的修剪,将多余的新枝剪去,一并剪去有关病虫枝条,营造一个健康适宜的环境;做好对病虫害的监测,勤观察,一旦发现病虫害现象,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如修剪、施打农药等,保障绿化苗木正常生长。

3项目中的技术难点解决

3.1地质与冬季环境影响绿植成活

本次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一个明显的问题,崇明区的地质土壤较差,存在盐碱地的情况。所谓的盐碱地,主要是指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过高,导致土壤退化,不易于进行栽植植物的土地,这提高了生态社区景观绿化建设的难度。同时,上海市冬季存在霜冻且伴有大风,不利于不耐寒绿化植物的成活。

为了确保绿化植被的栽植质量,对具体的问题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以给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土壤盐碱化的问题,采集土壤样本,对其进行深入的检测、测定。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土壤的pH在8.5~9,含盐量在0.3%~0.6% 。在得到数据后,分析茶梅、小叶子、大叶栀子等绿化植被的特点,认为其不适宜在盐碱地中栽植,因此,替代性地选择了杜鹃、金森女贞、石楠等植物。与此同时,对植物的耐冻特性也进行分析,认为圆叶蒲葵、翠芦莉、园艺八仙花、浆草的耐冻性不好,替代性地选择了银姬小蜡、红叶石楠等。另外,由于上海市在夏季有强光直射的特点,这也可能影响喜阴不耐晒植物的健康生长,如葱兰、韭兰、洒金桃叶珊瑚等不适宜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对此,替代性地选择了春鹃、大叶黄杨等。

3.2冬季沥青混合料道路施工困难

从项目实际施工建设角度来讲,由于在冬季施工作业,受到冬季较低温度的影响,绿化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消防道路建设具有一定困难性。具体来讲,道路路基基础为湿陷性软土地基,软土地基上冻结冰,并不容易进行处理,因而不利于后续的施工作业。

对此,加强了问题成因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应对方案。对于软土地基主要采用井点降水法进行降低地下水位,同步起到降低路基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待将路基水降低后,及时进行换填,采用塘渣换填措施,有利于提高路基承载力;与此同时,为了保障路基质量,在基层增配单层双向钢筋,提高基层抗拉强度;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提高路基混凝土标号选择C30商品混凝土(原设计C20),可以有效提升基层钢筋混凝土工作强度。在沥青混合料道路施工方面,对混合料的拌和进行质量控制,如采用间歇式拌和设备生产,同时适当提高沥青混合料拌和、出厂及施工时温度,覆盖保温运输,使其开始摊铺温度不低于 175% ,由此确保原材料的品质;基础层摊铺时,确保路基表面的干净、整洁,无冰、雪、霜等;施工阶段,遵循“快卸、快铺、快平”“及时碾压、及时成型\"的原则;摊铺作业尽量在日间气温较高的时段执行,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施工原则。

3.3多专业统筹协调

沥青混合料道路施工过程中,涉及多个内外部专业流程。内部专业包括软土路基的处理、路基开挖、混合料拌和、混合料运输、混合料摊铺等,外部专业包括室内精装、总包结构、幕墙、人员、材料、设施设备进出等。为了确保各个环节的施工顺利,避免出现抢工方面的相互影响,对各个施工工序进行了规划,实现多专业的统筹协调,从而保障路基工程的施工作业质量。具体而言,对各个专业方面的施工制订了施工时间计划,提出了施工期限要求,同时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施工管控,避免有关施工单位的过早或过晚进场,从而确保施工有序进行。

4结语

此次实验生态社区景观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质量,重点进行了图纸审核、苗木考察、地形塑造控制,最终成功实现了生态绿化工程的建设,项目不仅顺利完成预期的任务目标,而且呈现出良好的效果,项目完成后,获得了业主方的高度认可与好评。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积累了大量关于生态社区景观绿化建设的技术经验,尤其是在植物选择搭配、软土路基施工、冬季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方面,形成了更加深刻且专业的认识,这可以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经验,本次项目施工建设也能够为有关专业人士提供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承洁.浅谈园林花卉在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2022,5(1):78-80.

[2]孙瑛泽.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6):63-65.

[3]白华.野鸭湖湿地公园园林绿化景观建设研究[J].北京园林,2013(2):14-19.

[4]王倩.浅谈社区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构造策略[J]花卉,2022(2):31-32.

[5]丁佳.面向未来的\"完整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社区可持续绿色环境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4):4-6.

作者简介:钟万强(1986一),男,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绿化林业。

标签:  植物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