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103-03
0引言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 60% ,并且仍在不断增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特别是大城市和城市群,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我国正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肺”,能够有效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其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生态调节、社会服务和美学提升等多重功能,但当前仍面临生态功能弱化、资源利用失衡、社会文化失位及技术创新瓶颈等问题。
1.1生态功能弱化
城市化进程导致绿地景观系统的空间破碎化现象严重,生态廊道功能被削弱,生态连接通道严重缺乏。同时,绿化树种丰富度严重下降,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失衡,层级配置亟待优化。
1.2资源利用失衡
城市发展导致能源消耗过量,绿化景观工程废弃物再利用率不足,硬质驳岸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传统喷灌系统水分利用率仅为 40%~50% ,滴灌技术应用率低。此外,城市绿地雨水收集设计与设施不完善,造成资源浪费。
1.3社会文化失位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景观设计过多采用西方现代主义风格,重视线条感和极简主义,缺乏对历史要素的保护和保留,导致市民空间记忆断裂。城市更新推进过程中,专业性规划不合理,原场地文化被破坏,市民情感共鸣减弱。除此之外,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大多采用简单快捷的营建手法,传统园林技艺传承受限。
1.4技术创新瓶颈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需要运用园林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尤为重要。然而,当前从业者素质参差补齐,缺乏专业人才,导致高质量的创新设计无法实现。当前设计流程过度依赖传统人工绘图与语言文字描述,现代数字技术应用浅层化,存在一定局限。
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价值
2.1改善城市环境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植被结构等方式,能够显著优化城市的绿色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绿化等,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通过叶片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从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绿色植物还能减少噪声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2.2促进生态平衡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注重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2.3推动资源节约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注重资源节约。采用雨水收集系统、节水灌溉技术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如设置太阳能路灯、风力发电设施等,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2.4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致力于构建生态友好、美观宜人的景观环境,不仅显著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还深刻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通过在园林景观设计融入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不仅传承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更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传播。这样的园林景观不仅成为吸引游客与投资者的绿色磁石,推动了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还为居民提供了清新自然的休闲空间,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态福社、幸福感及社区归属感。同时增强了城市的生态凝聚力,使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构筑更加宜居、更具韧性的城市奠定了基础。
3现代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3.1生态设计理念
生态设计理念的首要原则是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强调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以原有生态环境为基石,通过最小化干预手段,维护并提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生态设计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让设计成果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对立或改造。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优化生活环境。生态设计同样注重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需求,这意味着在设计中融入人性化考量,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引入多样化植被、营造宜人微气候等,提升城市的美学价值,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休闲绿地、促进身心健康,让自然之美触手可及。
为应对环境挑战,生态设计积极倡导绿色能源的应用与低碳发展模式。鼓励在园林设计中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通过智能管理系统优化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与减少碳排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针对不同城市的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生态设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分析并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植物种类与配置方式,减少外来物种的引入与不适应问题,提高园林的生态适应性与自我恢复能力,确保设计的可持续性与长期效益。同时,注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空气净化、水源保护、气候调节等,为城市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3.2生态设计方法
(1)雨水花园设计与实施。在城市园林中规划并建设雨水花园,利用地形差异和植被的截留、渗透能力,有效收集、储存雨水。雨水花园设计需考虑雨水收集面积、存储容量、净化效率及利用方式,确保雨水资源利用最大化3。选用适宜的植被,如耐水湿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高雨水净化效果。
(2)雨水管理与生态自维持。通过雨水花园的建设,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雨水花园的植被和土壤能够自然净化雨水,提升水质,为城市绿地提供清洁的水源,同时增强城市绿地的生态自维持能力,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生态滞留带规划。沿道路和广场边缘设置生态滞留带,减缓水流速度,保护土壤结构,利用自然植被和土壤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生态滞留带的设计需考虑地形、植被类型、土壤条件等因素,确保雨水能够缓慢渗透,减少地表径流。
(4)乡土树种选择。优先考虑使用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进行植物配置。乡土树种具有成活率高、维护成本低和适应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园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乡土树种的特点,构建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注重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共生、竞争等,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5)地形地貌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进行园林设计,减少人工干预。通过地形塑造和植被配置,保留并展示自然风貌。结合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同时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提升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6)植物多样性配置。依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采用多物种植物配置策略。构建复杂而多样的植物群落,为昆虫、鸟类等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来源。通过植物多样性配置,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同时加强生态监测和保护,确保生物多样性的持续稳定发展。
(7)生态廊道规划。在园林规划中融入生态廊道设计,连接不同的绿地和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的设计需考虑野生动物的迁徙路径和活动空间需求。生态廊道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和活动的通道,助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加强生态廊道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
4现代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实践
4.1湿地生态修复
汉石桥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是北京市现存唯一的大面积芦苇型原生湿地,有着“京东大芦荡”京郊“小白洋淀”“京东氧吧\"的别称。
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充分尊重了湿地的自然特性,保留了原有的水系和植被,同时引入多种本地植物,构建了一个丰富的生态群落。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发挥净化作用,有效改善水质。此外,湿地还成为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增加了城市生态多样性。在景观布局上,设计师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元素融合。步行道穿梭于茂密的植被中,蜿蜓于水面之上,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绝佳体验。沿途设置的生态教育展板,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生态环保的知识。
4.2历史城区更新
正定古城街道环境提升设计项目是对正定古城核心区域内10条街巷的环境提升,从文化风貌、文化展示和文化场域3个视角出发,解决历史城区更新的各类矛盾。设计中适当拓宽人行道,以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严格控制街巷建筑的高度、体量及色彩,以保持街巷的传统风貌;恢复街巷的传统铺装,如青石板路等,以彰显古城的历史韵味。同时,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如通过设置文化标识、雕塑等,展示古城的历史文化。
植物的选择充分考虑地域特色、生态适应性以及文化价值。常见的常绿乔木有松柏,落叶乔木则有国槐、悬铃木、垂柳等,为古城增添绿意,还起到遮阴美化的作用。此外,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灌木,以及蔓蔷薇、紫藤等藤蔓类植物被广泛应用于街道绿化中,丰富了植物景观的层次和色彩。园林植物也被用作文化展示的载体,通过修剪植物形成特定的形状或图案,以体现古城的文化特色。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手法形成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曲折有致的景观路径,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综上所述,正定古城街道环境提升设计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与设计规划方面充分考虑了地域特色、生态适应性以及文化价值。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手法,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高了城市的生态质量和文化品位。
4.3道路绿化建设
烟台黄渤海新区天山路绿化提升工程,以城市“生态低碳”“休息游憩”“健康步行”“多元活力”为目标,通过绿化提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行道树选用了色叶树种——北美红栎,其树形饱满,秋季红叶期较长,能形成一条色叶景观大道。同时还注重绿化带的整体布局和植物配置的多样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搭配,营造出丰富的季相变化和景观层次。
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适应性,优先选用当地乡土树种,确保植物的成活率,提升道路绿化景观效果。通过增设口袋公园、彩色步道、健身器材等,使改建后的天山路成为居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项目实施提高了道路的运行效率和交通承载力,同时美化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4.4居住区绿化建设
绿城桐华郡小区位于亳州市,绿化面积超过4.5万m2,绿化率达到 36% ,拥有独特的园林景观。
小区内种植香樟、朴树、枫树、玉兰、桂花、紫薇、红叶李等植物,乔灌木组合搭配,层次分明,充满美感,显著提升了小区的生态价值。在夏季高温天气下,为确保植物能够及时补水,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和技术,应用智能喷淋系统。小区以花园和泳池为中心轴,两侧绿化对称分布,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同时,小区还设置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方便居民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进行休闲活动。
绿城桐华郡小区的园林绿化建设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优美的绿化景观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居民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空间。通过丰富的植物种类、合理的景观布局以及专业的维护管理,小区为居民营造了一个宜居、美观、生态的生活环境。这一成功案例为其他居住区的绿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5结语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和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及构建雨水花园、设置生态滞留带、优选乡土树种等设计手法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推动资源节约和提升城市形象。未来应继续加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诗颖.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思路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9):63-65.
[2]何长平.公园城市生态调节服务及生态价值实现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2):213-215.
[3]刘冰.现代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创新设计[J]现代园艺,2024,47(14):109-111.
[4]韦丽婷.基于植物多样性的园林景观设计[J].农村科学实验,2024(14):154-156.
作者简介:李海涛(1968一),男,汉族,河北安平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绿化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