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296)

摘 要 白龙江流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与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林业资源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促进林分健康生长、增强病虫害防治能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分析了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的林业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包括树种选择不当、间伐密度控制不足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选育抗逆性强的树种、优化间伐密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体系建设、采用精准施肥技术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 林业资源;可持续管理;甘肃省白龙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70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林业资源对绿色生态屏障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该地区林木生长状况较差,树木活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为解决以上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展林业种植与养护管理工作具有关键作用。笔者首先分析白龙江流域现有林业资源概况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以期为白龙江流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白龙江流域林业资源概况

白龙江流域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是长江重要支流。白龙江流域地处半干旱与干旱过渡地带,植被类型以森林草原为主。据统计,白龙江流域现有森林面积458.6万hm2,立木蓄积量1.43亿m3,以杨树和沙枣为优势树种;森林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在30%以上,在水源涵养、微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生态功能[1]。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干扰的影响,白龙江流域部分林分出现生长不良、树干枯死腐烂等症状。1)春季乔木抽叶较迟,叶色偏淡或发黄,叶片出现褐斑和坏死现象;还存在树冠枯枝增多、树干皮孔渗液等问题,林分中散生枯死或衰弱树个体占据比例在15%左右,导致林分生物量和碳汇功能降低[1]。2)病虫害防治能力较弱。例如,杨树和沙枣作为主要人工林品种,抗病虫害能力较差,仅杨小舟蛾一种虫害每年导致的树木凋落和病损面积占比在5%~10%。3)部分林场人工育苗及种植密度过大,未按照立地条件科学选择树种。

2 现存问题分析

2.1 树种选择不科学导致适应性差

白龙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地貌单元交界处,地形起伏较大,立地条件复杂。该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400 mm,而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白龙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对植被生长造成限制。但是当前该地区的树种选择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特征和立地条件差异,导致部分人工林生长状况较差,适应性不强[2]。具体来看,白龙江中上游区域如临洮县山区等地,海拔较高,年均气温偏低。该区域多选择种植生长速度较快的杨树,但杨树对低温敏感,在寒潮和春季低温冻害下枯死率较高,出现树皮脱落、开裂等冻害症状。而下游地区如武山县黄土高原地带,地形开阔、气候干燥,却多种植东北红豆杉、马尾松这类对水分要求较高的树种,导致在干旱年份,出现叶片大面积脱落现象,乔木生长受阻[3]。

2.2 间伐密度控制不当影响林分生长

白龙江流域土壤肥力较差,水分条件较为缺乏。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间伐密度的控制直接影响林木对水分、养分的竞争和利用。但是在该地区的林业生产中,很多人工林间伐操作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具体来看,白龙江中上游山区立地条件较好,多种植杨树和油松人工林,原本可以通过科学间伐,使林木获得较多的生长空间,但是部分林场在树高3~5 m时即进行间伐,间伐强度过高且间隔期较短。此外,白龙江下游平原地区种植的经济林如枣、沙棘等,也普遍存在间伐过度的问题。

2.3 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力增加树木损伤

白龙江流域林区内多为杨树等抗逆性较差的树种,使得该地区的林业生产经常遭受病虫害的侵扰。目前,白龙江流域林区定居区和采伐区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林木资源受损较为严重。具体来看,白龙江中上游种植的杨树人工林中,杨舟蛾类害虫等针叶林害虫近年来高发,在5—8月枯水季节大量繁殖,通过直接吸食树液影响树木养分吸收,或造成叶片卷曲变形严重影响杨树的光合作用[4]。白龙江中下游经济林如沙棘、枣等,在开花结果期易遭受蚜虫、木虱等多种害虫的侵害,导致落花落果率升高,单株结果量比无害区降低30%以上;同时会传播植物病原菌,显著影响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4 施肥方式单一限制土壤肥力提升

白龙江流域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土、黄褐土、石灰土等,肥力低下,质地粗糙,持水能力差,易受水土流失或风蚀影响。当前该区域的林业生产中,过于依赖化肥等单一无机肥的施用,忽视有机肥及微生物肥料的科学配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壤肥力的有效提升。具体而言,白龙江中上游杨树人工林区普遍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这类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浇灌或雨水淋溶条件较好,化肥易淋溶损失。据测定,过量施肥区土壤淋溶肥料损失量比正常施肥区可高出30%。此外,只施用化肥会加重土壤板结、质地变差等问题,不利于水肥在林地内的循环利用[5]。白龙江下游沙地种植的柠条等经济林,也存在过分依赖氮磷钾化肥而忽视有机肥施用的问题。统计发现,这类林地连作数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养分提供能力严重退化,这既制约了林木的正常生长,也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5]。

3 优化策略

3.1 科学选育抗逆性强的树种

为提高白龙江流域林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科学选育树种是关键一环。该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应重点选育耐旱性强的品种,同时结合病虫害防治需求,培育抗性优良的新品系。1)在白龙江流域主要林业县区建立树种遗传改良和引进实验基地,重点培育抗旱、抗寒、抗瘠薄的品种。例如,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在白龙江当地常见杨树、油松等树种的基础上,引入甜杨、红松等北方抗寒树种的基因,可培育抗冻性能提高30%以上的新杂交种;或者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在当地沙棘、枣品种中,导入耐盐碱新品系的抗性基因,培育出更能适应盐渍化黄土高原地带环境的半耐旱丰产新树种;还可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新树种进行抗病性状鉴定,确保其抵抗蚜虫、枯萎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病情指数较原种下降50%以上。在选育过程中,采取温室与大田衔接的方法,在不同海拔梯度逐步试验新树种的生长发育性状,选择出生物量较高、相对生长速率较快的新树种逐步推广应用。这些高产耐旱、抗病虫的新树种,将直接增加白龙江流域林业的稳产性,提升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效果。2)加大科技转移转化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产业化育种基地,促进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3.2 优化间伐密度

为科学引导白龙江流域林分合理生长,优化间伐密度和强度是关键措施之一。根据不同树种和立地条件,可以从调整间伐频次、控制间伐强度等方面入手,真正发挥间伐对促进林木生长的正向作用。

具体来说,在白龙江中上游地区,可适当增加现有杨树和油松人工林的间伐频次,并严格控制单次间伐强度。研究表明,河湟谷地杨树人工林树高在6 m左右时进行间伐,其乔木平均生长量较未间伐者可提高20%以上[2]。因此,可将这类林分的间伐频次由10年1次,调整为5~7年1次,并控制单次砍伐量不超过全部立木的25%,避免过度破坏林分立体结构。同时,间伐过程中保留林分边缘树木,维持林分的保护作用。

对于下游地区的经济林,则需要根据光照需求差异,分类确定间伐强度。对于沙棘等喜光树种,间伐强度可适当加大,砍伐比例可在30%~40%;而对于枣等有一定遮阴需求树种,则应灵活调节间伐比例,确保林下环境湿度,防止果实日灼问题。此外,可利用数字化监测手段,实现对林分生长过程的精确控制。可通过无人机或卫星遥感获取高分辨率影像,采用生物量算法等方法,实时监测和预测不同品种乔木的生长潜力,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制订间伐方案,实现精准调控。

3.3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体系建设

为有效防治白龙江流域林业病虫害,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和防治体系是关键。需要从优化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建立防治标准体系、加强药剂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白龙江流域病虫害防控能力。1)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病虫害种类识别与发生动态统计。可在白龙江主要林区划设病虫害监测样区,布设自动化诱捕陷阱、昆虫标本收集器等设备,对病虫害种类与动态变化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同时,建立病虫害卫星预警平台,利用高分辨卫星数据,辅以地面监测结果,预测病虫暴发期及特征参数,提前15~30 d向林农发出防治指导意见。2)建立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标准体系。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不同危害类型病虫害对应阈值,如食心虫经济危害密度不超过1 500头·株-1。并研究确定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包括药剂类型与用量、最佳防治时期等。要推广生物农药、复配联防等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行政上要落实防治经费与物资保障,做到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相结合。3)通过产学研协作,加快推进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应用。组建病虫害高效低毒防治技术研发平台,筛选高效、低残留的新型生物农药。并开展有害生物耐药性研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建立快速推广应用机制,针对监测预警确认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时向基层推荐应对技术方案,确保研究成果转化效率。

3.4 采用精准施肥技术

为提高白龙江流域林区的肥料利用效率,应建立精准施肥技术体系。可从土壤增肥配方优化、肥料深置施用和监测制导评价3个层面入手,提高肥料利用效率。1)通过土壤测试与分析,研发匹配当地气候水分条件的优质有机无机配方肥。例如,针对白龙江中上游的油松人工林,设计专用的缓控释肥,由70%有机肥和30%包衣控释无机肥组成。这类肥料既能及时提供有效养分,又能确保后期养分持续供应,符合油松对养分的长期稳定需求,实现高效补充。2)采用精准深施技术,直接将肥料输送到树木主要根系生长范围。可使用肥料打孔机,使优质肥料直达油松根系中心,深度20~40 cm,供肥效率可提高30%以上,同时可大幅降低淋溶风蚀造成的流失量,减轻环境负荷。3)利用数字技术监测树木生长反应,精准评价和调控肥料用量。通过叶面参数检测仪器,实现白龙江主要人工林木叶绿素、叶面积指数的高频监测。结合环境因子精确定位树木驱动营养成长的限制性因子,调整肥料投入量,实现精益施肥。

4 结语

白龙江流域林业资源在生态屏障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该区域面临树种选择不科学、间伐不当等问题。为此,必须从选育抗旱抗病品种、控制间伐强度、建立监测预警平台、实施精准施肥等方面入手,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政策保障,共同促进白龙江林业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为改善白龙江流域林业生态环境提供了决策参考。后续还需要加强示范区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的推进,以更好惠及当地林农。

参考文献:

[1] 张智.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苗木种植成活率控制技术探讨:以甘肃白龙江博峪河自然保护区为例[J].园艺与种苗,2023,43(9):61-63.

[2] 齐昊,杨永红,王飞,等.白龙江植物物种信息库设计与实现[J].甘肃林业科技,2022,47(4):31-34.

[3] 王蕊云.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资源价值评估[J].林业科技情报,2021,53(3):98-99.

[4] 魏海龙,郭星,何静,等.白龙江流域岷江柏木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54(2):116-123.

[5] 魏海龙.白龙江流域岷江柏木种群结构特征分析及更新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8.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流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