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道路绿化提升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为提升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稳定性和景观价值,以福建省厦门市邮轮母港片区市政道路绿化提升设计实践为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导向,提出苗木的地域性与多元化并重;优化种植配置方式,兼顾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强化群落布局,整合生态资源等提升措施。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福建省厦门市邮轮母港片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5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化设计不仅关乎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应用,其在城市道路绿化提升设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道路绿化提升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城市道路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供市区交通运输和行人使用,是连接城市空间和各个功能区的枢纽,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地在联通城市绿色网络、美化城市人居环境、展示城市人文魅力和城市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城市道路绿地通常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可进行绿化种植的用地,包括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及停车场绿地等,而道路绿带又细分为行道树种植用地、分车带绿地、道路外侧绿地。在城市景观体系的点、线、面中,以市政道路绿地为首的“线”形作用最为突出。完善的道路绿地系统,构成了城市绿色“线”形生态网络,连通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共同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绿色空间。
1 景观生态学概述
基于不同尺度的人地关系和发展规律,从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角度探索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其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设定适当的经济预算、合理规划演化过程,以实现理想设计效果[1]。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空间结构、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学过程等,同时评估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空间结构对自然群落、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统筹不同区域的生态群落,整合生态结构、景观功能以及人文动态等要素[2]。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社会发展问题。景观生态学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恢复,还注重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和谐共生,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其中,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态廊道等生态学原理在城市道路系统修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3个层次[3]。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够保证道路绿地生态修复过程与自然演化规律相契合,为生态系统的高效修复奠定坚实基础。2)生态位又称生态龛,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4]。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3)生态廊道也称生物廊道,是指在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单元的生态系统空间类型,能够满足物种的扩散、迁移,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斑块-廊道-基质”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斑块、廊道、基质3要素中,廊道的作用最为突出。生态廊道具有线性、连接性等关键特征,可以整合人类需求与生态利益,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二者进行动态平衡调节[6]。
城市道路绿地是重度退化与受损坏的生态系统,其提升项目的实施本质上是对人类高度干扰状态下的生态修复实践,需要着重研究受损成因、修复技术与方法、生态学演化的进程与机理[7]。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项目中,综合应用生态学理论及其他自然学科、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整生态位结构以及优化功能演化过程等,指导规划设计与实施,以满足重建城市道路系统的需求[8]。
2 城市道路绿化提升设计案例
2.1 项目概况
福建省厦门市邮轮母港片区位于厦门岛西侧东渡港区,北接牛头山公园,南至邮轮中心,东接东渡路,西临厦门西海岸线。邮轮母港将打造集邮轮枢纽、旅游观光、酒店商务办公、商业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一站式综合体,是厦门市的新地标。该项目聚焦于邮轮母港片区内的配套市政道路绿化带,道路连接仙岳路、海沧大桥、东渡路等交通干道,是片区内重要的对外交通线。然而,片区内道路绿化种植存在较多问题,如景观效果与片区城市背景极不相符、绿地植物群落生长状况不佳、生态效益低下等。因此,项目应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导向,致力于修复该路段的绿地生态系统,以期优化绿化布局,提高绿化质量。
2.2 提升措施
2.2.1 苗木的地域性与多元化并重
城市道路基底的生态环境往往多种多样,有城市建筑群、林地植被、河流水网等。设计前期,应充分调查当前片区内植物群落的生长环境,包括气候、地质、水文、植被等指标,而最关键的是调查片区周边长势良好植被的各种生态因子。通过分析和总结群落的生态特征,如生长位置、群落特征、形态结构、物种组成及景观价值等,为建立稳定的植物生态结构提供基本依据,同时为乔木、灌木、草坪配置比例和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例的确定提供基础数据[7]。
城市道路系统的修复及重建,应参照基地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优选片区内长势良好、地域特征强的苗木品种,其经过充分的自然选择,抗逆性强,能快速适应场地环境,而品种选择的多元化能保证群落结构稳定性,使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热量、水湿、土肥等资源。因此,在保证苗木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同时尽量使苗木品种的选择多元化,能够保证道路绿地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提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厦门市邮轮母港片区市政道路绿化提升项目基地位于海岸边,土壤含盐量较高,部分道路退线绿地分布着盐土与风沙土,土壤贫瘠,场地原种植的苗木品种单一,行道树均为落叶乔木,灌木及地被层配置单一,缺乏层次感并且长势不良,退线绿地植物稀疏,群落结构极不稳定,景观效果不佳,无法突出厦门市地域特色。项目提升设计结合前期的生态资源调查研究成果及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对道路绿化种植地的土壤进行换填改良,在退线绿地节点及宽阔的道路分车带营造景观微地形,增加种植基底的层次感。同时,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综合考虑树种的适应性、观赏性、地域特色,精选抗风性强、抗污染、耐盐碱的树种,如林刺葵、大王椰、雅榕、小叶榄仁及凤凰木等,丰富道路绿地的景观层次,在兼顾适应性、多元化的同时,展现厦门市的地域特色和景观特征。
2.2.2 优化种植配置方式,兼顾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优化配置方式,在整体群落优化整合上采用线性、块状、斑块状等多元化的群落镶嵌形式,并结合各树种间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季相、色彩、层次上的搭配,同时提升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稳定性和景观价值。1)精选乔木品种,充分利用姿态优美树种的形态特征优化配置,通过乔、灌、草的组合,结合常绿、落叶、盛花等季相、色相特性,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种植群落的景观价值。同时,充分挖掘灌草层植物的应用潜力,为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良好的生物基质。2)利用生态位原理,合理布置道路绿化的线性空间,充分考虑行人、车行观景视觉变化的因素,注重与周边的城市背景相融合,合理设置开敞空间和植物组群,保证景观序列的开合有序、节奏分明,同时兼顾生态群落的运转需求,给人以多彩多姿的空间感受,提升其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
厦门市邮轮母港片区市政道路绿化提升设计项目基于生态位原理,通过优化植物配置,打造了独特的绿化景观。在纵二路退线绿化节点,配置小叶榄仁、美丽异木棉,良好的树形和色彩呼应背景山体的自然美,增强了景观的层次感。上层增加南洋楹、黄槿、雅榕等乔木,点缀其中,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林冠线;中层以朱槿、垂叶榕、矮蒲葵、朱缨花、灰莉及红叶石楠植物为主,层次丰富;底层搭配红背桂、假连翘、花叶美人蕉等植物,营造出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空间,营造出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亮化、彩化、美化周边道路视觉交汇点(见图1)。
2.2.3 强化群落布局,整合生态资源
修复城市道路系统应针对各生态群落的特点,分别采取保护、保育、修复及重构等措施,利用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合理配置植物群落,以满足各种植物的生态需求,同时形成合理的时间、空间、营养结构,与周围群落形成有机统一,并与区域内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进行连接贯通,形成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
厦门市邮轮母港片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市政道路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生态廊道的关键组成部分。面对现有绿地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生态结构缺失、与片区周边的绿地系统割裂严重的问题,项目提升设计应紧密围绕强化群落布局与整合生态资源的核心理念,以构建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1)桥梁博物馆南侧道路退线绿地的设计中,摒弃了传统单一的种植方式,创新性地采用错落有致的自然式布局,丰富了植物群落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既可作为片区市政道路绿地与其他城市生态群落的生物迁徙廊道,促进生态群落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又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观赏性。2)在其他路段道路绿地的设计中,注重与周边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协调与统一。通过精选苗木品种、优化乔灌木种植数量配比及配置方式,提升片区道路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连贯性,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3)针对道路退线绿化节点等关键区域,加强植物群落边界的植物配植与管理。通过优化生长环境,加速生态群落的更新与演替过程,确保多个生态群落间的连贯性和流通性,从而加快整个道路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 结语
城市道路系统的修复应以生态元素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构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绿地生态格局,以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将城市发展对生态系统运行的影响导入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其目标是建立由一系列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关系和谐的生态群落组成的多元化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格局的健全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完整[9]。厦门市邮轮母港片区市政道路绿化提升项目赋予城市道路系统新的生命力,营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展现了生态花园之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吴舒尧,黄姣,李双成.不同生态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的整合分析[J].生态学报,2017,37(20):6986-6999.
[4] 齐周祥.现代生态园林城市道路建设景观文化特色的设计探究[J].安徽建筑,2020,27(9):42-43.
[5] 靳海涛,林叠.论师法自然与生态化相结合的园林设计思想[J].建材与装饰,2007(8):57-58.
[6] 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7] 岳邦瑞,费凡.从生态学语言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转化途径[J].风景园林,2018,25(1):
21-27.
[8] 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9] 严玲璋,陶康华,周国棋.城市绿化生态学问题的思考(上)[J].上海建设科技,1999(5):24-25.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