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业是陕西省榆林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保护林区资源安全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榆林市林区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损失。为推进榆林市林业护林防火工作,保障林区安全运营,在阐释林业护林防火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地林区火灾发生的概况,剖析当前防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优化防火设施布局、提高行业人员素质等建议。
关键词 森林火灾;护林防火;陕西省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62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南接延安市,西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总土地面积42 920 km2[1]。地貌上可大致划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西南部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型。榆林市现有林地面积121.71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36%,森林覆盖率36%。作为陕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榆林市林业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该地区林业火灾时有发生,给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全面加强榆林市林业护林防火工作,构建科学高效的防灭火体系,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1 林业护林防火的内涵
随着我国对林业护林防火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理念和认识日趋深化。林业护林防火作为林业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拓展。林业护林防火主要指在林区内,针对可能引发林业火灾的各种危险源,采取消防安全管理、监测预警、扑救处置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火灾发生,从而降低火灾对林业生态的破坏,保护林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2]。当前,林业护林防火工作的措施和手段不断创新,范围持续扩大。从单一的事后扑救,拓展为全链条全过程的防控;从重视消防设施建设,转向更加注重智能化监测和精准高效扑救;从局部地区的重点防护,向着系统构建统一的林火管控体系转变。这种管控体系将监测预警、源头防范、扑救救援、宣传教育等有机融合,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主动性,致力于从根本上降低林区火灾风险,最大限度避免林火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榆林市森林防火概况
榆林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旱燥,极易发生森林草原火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榆林市每年发生20余起林区火灾,受灾面积在
0.13万hm2左右。林火不仅造成了大量林木和草场资源的损失,更给当地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2023年3月
中旬,榆林市府谷县三道沟镇遭遇罕见的连续森林草原火灾袭击。3月15日,当地一处工农煤矿附近首先发生火情,大火迅速蔓延,火光直逼民居;3月17日,
大石公路沿线的一处草坡再次被点燃;3月19日,三道沟镇野大路山一处林地也相继着火。火灾发生地的地貌复杂,消防车辆无法抵达,救援十分艰难,这一系列火灾事故敲响了加强榆林市林区防火工作的警钟。林火无情,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只有采取切实有力的综合防控措施,从根本上降低林区火灾发生风险,才能切实维护林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3 存在的问题
3.1 防火宣教力度不够
榆林市作为祁连山北麓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林业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当前榆林市在林业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虽然有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林业防火宣传工作,但由于宣传途径相对单一、宣传方式缺乏创新等,宣传覆盖面有限,全民防火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3]。特别是对部分重点人群和区域,宣传教育力度显然还不够。同时,防火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公众对于林火防患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提高。此外,林区临时作业人员流动性大,相关防火培训无法常态化开展,知识技能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和有效掌握,防火宣教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显不足。
3.2 监测预警系统有待完善
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与蒙新高原交会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火灾风险较高,对林火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监测预警能力仍显不足,与实际防火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既有监测设施老旧落后,监控手段较为单一,只能依赖人工巡查监视的方式,覆盖面和效率有限;又缺乏完善的监测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机制,各单位各自为政,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实现高效监控。另外,预警模型分析研判能力不足,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有待加强,预案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监测预警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低,人工经验依赖性强,未能很好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新时代林火监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3 防火设施布局不合理
榆林市林区广阔,地形复杂多样,对防火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较高。但就现有防火设施布局来看,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诸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防控效能。部分重点防护区域内防火监控点、视频探头等监控设施覆盖程度不高,存在监控盲区;防火通道、蓄水池等硬件设施在数量和布局上均有欠缺,森林草原内部难以高效畅通。同时,现有防火阻隔网布设密度不够,无法形成严密有力的隔离防护体系,火情一旦失控便难以遏制扩散。加之维护保养跟不上,部分设施设备老化失修,损坏报废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削弱了防火实力。
3.4 专业人员队伍有待加强
当前,榆林市专业防火人员明显匮乏,整体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防火队伍的编制和实际到位人数存在一定缺口,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现有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防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储备不足,特别是对新型防火装备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力较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人才梯队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人才的持续供给无法得到保证。
3.5 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
就榆林市实际情况来看,各相关方在防火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虽然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相应的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责任分工上仍存在不足。各单位之间的职责权限有时界定不够明晰,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联防联控的具体工作方案和预案还不够科学完备,统筹协调的制度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同时,基层联防联控的组织力量和专业能力比较薄弱,统一指挥、高效协同的氛围仍未完全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各方在加强沟通协调、密切衔接配合等方面存在一定滞后,难以从思想理念上形成高度统一,影响着防火工作成效的充分发挥。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火意识
榆林市迫切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增强公众的防火意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新媒体等传播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将防火知识和文化植入公众生活,引导其主动关注森林防火,并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同时,要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分众分类开展宣传教育,使防火知识触达不同层面,切实将防火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对于农村地区,要加强对火源管控和用火操作的宣讲;对于林区临时作业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其防患意识和技能培训。另外,要在校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火主题教育活动,从娃娃抓起。当防火宣教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起防火合力,为维护生态安全筑牢人民防线。
4.2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在林业护林防火工作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是重中之重。针对当前榆林市在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必须着力加大投入力度,着眼于提升监测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健全和优化相关体系建设。要加快构建覆盖全市的立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视频监控、地面巡查等多种手段,做到林区动态可视、风险可探测[4]。同时,要提高监测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实现对关键区域的7×24 h动态监控,确保不留盲区。此外,要加大对预警预报的分析研判力度,建立完善的林火气象监测评估机制,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能够及时发出预警,切实将风险降到最低。
4.3 优化防火设施布局
科学合理的防火设施布局是确保林火防控工作高效有力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榆林市务必高度重视,针对现有设施布局中的不足和短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优化和完善。要统筹兼顾各类地形地貌的差异特点,科学布局防火阻隔网,并注重与交通干线、水源等其他要素的有机衔接,打造严密周全的防火隔离体系。同时,要注重提升防火通道等设施的支撑能力,确保通达便捷、及时畅通。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大日常维护保养力度,对老旧陈设及时维修更新,切实保证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充分发挥防控功效。
4.4 提高行业人员专业素质
榆林市必须高度重视行业人员专业化培养,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现有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立足实际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队伍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对在岗人员定期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防火理念和最新技术装备。同时,为青年后备力量预留充足的成长通道ZCxcVAI5vDcI0NMbe/hmFbBK1gL51vbOrgtehYgpSbs=,注重培养造就一批精通防火业务的高素质人才[5]。在用人机制上有所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行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防火事业。只有持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才能为林业防火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5 强化联防联控机制
林业护林防火事关全局,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参与、综合施策。榆林市必须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形成防火工作的合力。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各单位在联防联控中的职责分工,明确相互衔接配合的具体环节,确保职责到位、环环相扣。完善联防联控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编制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使各方主体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指挥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单位在联防联控中的专业优势,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要在基层一线大力推动林火联防联控组织机构的建设,形成村组、乡镇、县市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各级联防联控队伍能及时高效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基层力量的专业能力和协作水平,推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基层扎实落地生根。
5 结语
林业护林防火工作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碧水青山的重大使命。为此,榆林市应立足现状不足,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监测预警、优化防火设施布局、提高人员素质及强化联防联控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林火防控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精准化水平。只有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不断夯实林火防控的人力、物力、制度等各方面基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火工作大格局,才能切实提高林区重大灾害的防范能力,全面构筑起林火防控的坚实屏障,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打造陕北生态文化高地贡献榆林力量。
参考文献:
[1] 申世永.榆林市森林草原灭火体系存在问题与建议[J].林业建设,2022(3):36-39.
[2] 薛雄飞.陕北地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技术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21,53(4):101-102.
[3] 何宏涛.陕西洋县严布“五道防线”预警森林火患[J].现代农村科技,2021(10):10-11.
[4] 马明,孙亚珍,任枫,等.榆林北部地区草原火灾管理现状及分布优化[J].自然灾害学报,2021,30(4):
117-125.
[5] 孙康康.驻防陕西队伍开展“五进”宣传筑牢森林防火墙[J].消防界(电子版),2021,7(9):28-29.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