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桉树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421)

摘 要 鹿寨县作为广西桉树主产区之一,面临病虫害频发的严峻问题,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为提高鹿寨县桉树病虫害防治水平,分析当地桉树病虫害的种类及特点,总结当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病虫害监测网络覆盖不足、基层防治技术人员缺乏、病虫害诊断技术水平有限及病虫害综合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完善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病虫害信息覆盖率;开展多层次培训,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储备;建立病虫害诊断实验室,缩短检测与鉴定周期;完善多方协作机制,推广生态综合防控措施等改善建议。

关键词 桉树;病虫害防治;广西鹿寨县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72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桉树作为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在当地人工林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广西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推动桉树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广西桉树种植面积已超过233.33万hm2,占我国桉树种植面积的70%以上。鹿寨县地处广西中部,拥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其桉树种植面积达9.33万hm2,占当地林地总面积的60%以上。然而,大面积单一桉树林种植模式带来病虫害频发的问题,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介绍鹿寨县桉树病虫害的种类及特点,并针对现阶段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促进桉树产业高质量发展。

1 鹿寨县桉树病虫害种类及特点

鹿寨县地处广西中部,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5 ℃,年降水量达到1 500 mm,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为桉树提供了适宜生长环境,但也为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鹿寨县桉树主要病害有桉树褐斑病、桉树焦枯病、桉树青枯病等,虫害则以白蚁、桉蝙蛾、天牛为主。这些病虫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高频突发性特点。

在病害方面,桉树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其病斑直径通常在0.5~2.0 cm,呈深褐色,严重时导致树叶全部枯死[1]。鹿寨县林区由于雨季集中,叶面湿度高,极易促使该病害大面积传播,尤其是在四排镇和水头村等桉树集中种植区。桉树焦枯病主要为害幼苗,由真菌引起,在雨季(4—6月)尤为高发,主要表现为枝叶枯萎和树皮干裂,影响林分更新能力。青枯病多由土壤中细菌引发,病株叶片萎蔫并且失水迅速,在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的情况下发生尤为严重。

在虫害方面,白蚁在鹿寨县分布广泛,常侵蚀树根及基部树皮,导致树木结构脆弱甚至倒伏。桉蝙蛾幼虫以取食叶片为主,暴发期通常集中在4—9月,单株受害叶片率可在40%以上[2]。天牛幼虫主要钻蛀树干,破坏输导组织,使得桉树生长受阻甚至枯死。鹿寨县的桉树虫害发生特点在于多种虫害交替或叠加发生,且与区域性气候密切相关,如雨后高温天气常导致白蚁和桉蝙蛾的繁殖活动加剧。

2 鹿寨县桉树病虫害防治面临的问题

2.1 病虫害监测网络覆盖不足

鹿寨县作为广西桉树种植的重点区域,虽已开展一定程度的病虫害监测工作,但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及密度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鹿寨县监测设施数量有限,现有的病虫害监测站点多分布于交通便利或较大的种植区域,而对偏远丘陵、低洼地带及小型林地的覆盖度严重不足,导致这些区域病虫害发生隐匿性强,无法实现全面监控[3]。目前,鹿寨县仅布设不足30个监测点,平均每33.33 hm2林地仅有1个监测站点,无法全面反映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监测设施的技术水平落后,许多设备缺乏自动化与实时化功能,无法动态记录和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特别是对于传播性强、发生率高的桉树尺蠖、桉蝙蛾等虫害,现有监测设备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害虫群体活动轨迹并快速发出警报,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2.2 基层防治技术人员缺乏

鹿寨县桉树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基层防治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制约了防控措施的落实。鹿寨县内林业防治技术人员总数不足50人,按照当地9.33万hm2桉树林面积计算,平均每名技术人员需要负责1 866.67 hm2林地,工作负荷远超合理限度。这些技术人员中超过60%为非专业背景,加之技术培训覆盖率较低,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处理复杂病虫害的经验。针对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频次及深度亦显不足,2023年鹿寨县仅举办了两次病虫害防治专项培训,每期参与人数少于30人,远不能满足桉树病虫害的防治需求。由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技术支持,许多林农在实际操作中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的接受度较低,仍以喷洒化学农药为主,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2.3 病虫害诊断技术水平有限

在鹿寨县桉树病虫害防治中,诊断技术水平的落后成为制约精准防控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对于病害的鉴定仍以肉眼观察为主,辅以显微镜检测,难以精准区分症状相似的病害[4]。例如,桉树青枯病和桉树褐斑病在初期症状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仅凭经验判断易导致误诊,从而影响防治策略的制定。虫害种类的鉴定也存在类似问题,大部分测定结果依赖手工标本比对,效率低下并且误差较高。实验室建设滞后更是限制了诊断工作的开展,鹿寨县内尚未建立专门的病虫害诊断实验室,并且现有检测设备较为落后,病原菌分离和虫害鉴定依然依赖外地实验室完成,通常检测周期在7~10 d,而病害传播周期仅有3~5 d,无法满足病虫害防治对时效性的要求。这种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使鹿寨县难以实现高效控制病虫害,尤其是在面对新型或混合感染病害时更加被动。

2.4 病虫害综合治理难度大

鹿寨县桉树病虫害的综合治理面临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难题。鹿寨县的大面积纯林种植模式使桉树林生态系统的单一性明显,生态抗逆性低,病虫害高发趋势持续上升。例如,桉树白蚁和桉蝙蛾常同时暴发,形成虫害叠加的现象,增加了林地治理的复杂性。现有治理手段的单一性使得综合治理措施难以落地,目前鹿寨县80%以上的病虫害防治仍依赖化学农药,而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的应用比例不足20%。以生物防治为例,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推广,天敌昆虫在桉树林中的释放率为每平方米不足1只[5]。由于治理责任分散、部门间协调不足,鹿寨县的多方联动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不同区域之间的防治资源分配存在明显失衡。在这种局面下,鹿寨县在病虫害综合防控方面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增加了病虫害治理的难度。

3 鹿寨县桉树病虫害防治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病虫害信息覆盖率

完善病虫害监测网络是提高病虫害信息覆盖率的关键措施,鹿寨县可以通过科学布点、技术升级及建设数据库来形成高效的监测网络。

1)科学布设监测站点,优化空间布局。当前,鹿寨县监测站点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需要根据桉树种植面积、生态环境、病虫害发生特点等重新规划布点。针对病虫害高发区域进行详细普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确定监测站点的位置,确保覆盖高风险区域和偏远林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每133.33 hm2设置一个监测点的要求新增监测站点,优先在四排镇和导江乡等种植密集区和多发病虫害区布设监测站点。

2)引入智能监测设备,提升自动化水平。监测设施的升级是提高信息覆盖率的核心,每个监测站点均需要配备智能虫情测报灯、多功能气象监测仪、远程数据采集终端等设备,实现自动捕获主要病虫害的活动信息并实时上传至数据平台。为解决偏远地区网络信号覆盖不足的问题,应采用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确保设备能够在低带宽条件下正常传输数据。同时,对现有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传感器密度和精度,扩展监测数据的种类和范围。

3)建设病虫害数据库,实现动态预警。在鹿寨县林业信息中心搭建病虫害监测数据管理平台,汇总监测信息并进行动态分析。平台要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存储、分析及可视化功能,通过构建时空模型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传播路径,并实时向基层林业站和林农发布预警信息。系统应面向乡镇林业管理人员开放,为其提供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工具,使其便于及时开展防治措施。

3.2 开展多层次培训,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储备

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储备是补齐病虫害防治短板的有效途径,鹿寨县可以通过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健全技术指导机制、实施激励政策来实现。

1)建立分层次培训体系,提升技术水平。鹿寨县可以根据不同受训对象(基层技术人员、林农等)的特点,制订分层次的培训计划。对于基层技术人员,重点开设病虫害识别、防治措施设计、绿色防控技术操作等高阶课程;对于林农,提供基础病虫害识别和常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操培训。培训工作可由鹿寨县林业局统筹,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并与区内农业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邀请专家授课。为确保实用性,可根据当地病虫害高发期安排现场实训课程,增强技术人员解决病虫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技术指导机制,强化实践支持。为进一步巩固培训成果,鹿寨县可以组建县、乡两级技术指导团队,由县级林业专家和基层技术骨干共同组成,提供长期的实地指导服务。在病虫害高发区域,技术团队应定期入林巡查,手把手指导林农正确使用新型防控技术,并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防治方案。

3)实施激励政策,增强技术人员储备。鹿寨县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病虫害防控队伍,并提高现有防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此,可设立专项补贴,按照防治技术人员参与培训的次数、服务农户的数量、推广新技术的成效等给予奖励;为防治技术水平较高且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提供职称晋升和深造学习机会。同时,加大对林农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设备和资金扶持,鼓励其参与基层技术推广,从而逐步形成县、乡联动的技术支持体系。

3.3 建立病虫害诊断实验室,缩短检测与鉴定周期

鹿寨县应加快建立现代化病虫害诊断实验室,通过建设完善的诊断平台、构建高效的诊断流程,有效缩短检测周期,提高防控精准性。

1)建设病虫害诊断实验室,完善基础设施。鹿寨县应在交通便利的林业区域规划建设标准化病虫害诊断实验室,按照《植物生物安全实验室通用要求》

(GB/T 27428—2022),划分样品接收区、病原检测区、虫害鉴定区及数据分析区等功能区域。样品接收区需要配备样品保存设备,确保病虫害样品在送检过程中保持活性;病原检测区需要严格控制温湿度条件,安装空气过滤系统以避免外部污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的建设应同时满足高通量检测和复杂病虫害鉴定的双重需求,为鹿寨县林农和基层林业站提供及时的技术服务。

2)制定诊断流程,缩短检测周期。实验室需要制定标准化的诊断流程,明确从样品采集、信息记录到最终诊断报告生成的具体步骤。样品送检后,需要在2 h内完成样品初步处理,包括病原分离或虫害标本制备,随后进入检测阶段。常见病虫害的检测时间应控制在2 d以内,新型或复杂病虫害的检测时间不超过

5 d。检测完成后,所有数据需要录入鹿寨县病虫害监测数据库,形成标准化的电子报告,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共享给鹿寨县林业局等相关单位,以便尽快制订应对措施。

3.4 完善多方协作机制,推广生态综合防控措施

鹿寨县应通过完善多方协作机制,整合政府、科研机构与林农的力量,推广生态综合防控措施,实现病虫害治理的可持续性。

1)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可建立由鹿寨县林业局牵头,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及科研机构等多方联动的协作机制。各部门需要签署协作协议,明确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职责分工。例如,林业局负责统筹病虫害治理工作,农业农村局负责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生态环境局负责防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控与评估。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各方能实时获取病虫害发生区域、种类及防治进展的动态数据。

2)推广生态防控技术,构建可持续病虫害治理模式。在桉树林区,鹿寨县应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大力推广生态防控技术,包括释放天敌昆虫、利用微生物制剂、种植伴生植物等。例如,按照虫害种类制订精准的防治计划,如在桉蝙蛾高发区域,每平方米赤眼蜂释放数量在3只以上,并在成虫活动前完成集中释放;对于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应通过林间喷洒的方式使用,覆盖率要超过林地面积的90%,以保证防治效果。为提升林地生态多样性,还可在桉树林间种抗性强的草本或灌木植物,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抑制病虫害的繁殖与传播。

4 结语

鹿寨县作为广西桉树主产区,桉树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然而,单一林种结构导致病虫害频发,严重威胁桉树产业的健康发展。病虫害防治不仅是保障林木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鹿寨县在病虫害防治中面临的问题,通过采取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建设诊断实验室及推广生态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提升防控水平,减轻病虫害带来的危害,对保障鹿寨县桉树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雪迪,湛年勇,韦林宏,等.广西维都林场桉树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探究[J].现代园艺,2024,47(2):54-57.

[2] 甘明.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器械防治桉树病虫害探索[J].乡村科技,2023,14(7):134-137.

[3] 李德泉.桉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7):155-156.

[4] 黄雪.桉树人工林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8):89-91.

[5] 杨泽志.桉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及科学防治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8):39-41.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病虫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