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竹泉村、彩虹小镇、牛楼小镇、魏集古镇、中郝峪村为典型案例,依据具身理论,对这5个乡村夜间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感知体验的情况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5个乡村夜游夜景漂亮、美食丰富、活动充实,游客的情感倾向于正向和中性,少数负向情感说明有待完善。(2)游客在5个乡村开展夜间旅游活动时,拼接景观类占比较大,这让乡村夜游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乡村主题。(3)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对夜间旅游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感。据此,本文进一步总结山东省乡村夜间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产品体系策划、夜间景观构建、体验便捷舒适、环境营造等高质量发展对策,助力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夜间旅游;网络游记;游客体验;夜间经济;农村经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0.3;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3(b)--05
截至2023年10月份,山东省已建成三批(84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其中包括多处乡村地区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而乡村夜间旅游与城市夜间旅游存在资源依托、消费特征、夜间经济拉动等明显不同,不能照搬城市夜游的模式。
已有研究在乡村夜间旅游的界定、产品设计及文旅融合对夜间旅游的积极影响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整理发现仍存在不足,一是缺乏乡村夜间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剖析;二是研究方向基于游客真实体验的综合评价研究较少。
本文选择山东省乡村夜间旅游热度较高的竹泉村、彩虹小镇、牛楼小镇、魏集古镇、中郝峪村5个旅游目的地,利用Python从携程网、去哪儿、马蜂窝、大众点评网等知名OTA网站采集相关游记,游记数据选取2019年1月1日—2024年9月1日,对收集的游记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共获取临沂竹泉村161篇、31881万字,彩虹文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09篇、39483万字,兖州牛楼小镇90篇、29320万字,魏集古镇旅游区131篇、48525万字,淄博中郝峪村130篇、54683万字夜间游记。本文将游记汇总成文档,利用微词云在线分析,并分别进行高频词分析、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
1 高频词分析
1.1 分析过程
依据具身体验理论和乡村夜间旅游的特点,确定整体感知、感觉景观、身体体验、乡村夜间旅游支撑设施等具有研究价值的高频词。将文档导入微词云在线分析,选择与以上内容相关的前50个高频词,并将高频词按照词频频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到5个乡村夜间旅游目的地的高频词分析图(表1),由此得到游客对5个乡村夜间旅游目的地的感知。
1.2 分析结果
1.2.1 5个乡村夜间游记高频词分析详情
从表1可见,游客对竹泉村夜间旅游的整体感知是“景区”较为成熟、“乡村”气息浓厚、有“特色”,感知结果较为统一。游客身体体验方面,感官体验较丰富,如“夜游”“欣赏”“品尝”等;身体感受较满意,如“体验”“惬意”等。竹泉村感觉景观方面,本底景观和拼接景观丰富,本底景观如“竹林”“泉水”“古村落”;拼接景观如“灯光”“篝火晚会”。竹泉村夜间旅游支撑设施方面,“美食”游客提到的较多,住宿有地方特色,如“民宿”“茅舍”受多数游客青睐。此外,竹泉村夜间旅游受冬季气候的影响游客较少,夏季则因环境宜人而市场火爆。
从统计结果来看,彩虹小镇夜间旅游在游客的体验中,整体感知为“古镇”形象突出、有“历史”底蕴,感知结果统一。而身体体验方面,感官体验比较现代化,如“打卡”“游玩”等;身体感满意,如“沉浸”“快乐”。彩虹小镇感觉景观方面,本底景观、时令景观和拼接景观丰富,本底景观如“古镇”“水乡”“彩虹谷”;时令景观如“美食”“民俗”;拼接景观如“灯光”“歌舞”等。彩虹小镇夜间旅游支撑设施方面,“美食”游客提到的较多,如“小吃”“烧烤”;交通上,通过“漫步”的形式游览是不错的选择。分析游客游记发现,五一、暑假和十一期间,受益于音乐节等系列活动,夜间旅游得到爆发式增长,是彩虹小镇夜间旅游较为火爆的时间段。
分析牛楼小镇的统计结果,游客的整体感知是“文化”深厚,另外“乡村”“传统”“梦幻”“创意”等感知结果比较分散,说明牛楼小镇应进一步对夜间旅游进行定位。游客身体体验方面,感官体验比较多样化,如“璀璨”“梦幻”“多彩”“饕餮”;身体感如“经济”“体验”。牛楼小镇感觉景观方面,本底景观、时令景观和拼接景观丰富,本底景观如“星星”“小溪”;时令景观如“花灯”“彩田”;拼接景观如“电音”“艺术节”。牛楼小镇夜间旅游支撑设施方面,“美食”游客提到的较多,“社区”参与比较明显。分析游客游记发现,通过举办艺术节、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夜间旅游获得了青睐,使牛楼小镇夜间旅游较为火爆。
分析魏集古镇的高频词结果,游客的整体感知是“古村落”形象突出、“感受”地方历史特色,另外如“文化”“古朴”“现代化”“繁华”等感知分散,说明魏集古镇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同样身体体验方面,感官体验上也呈现多样化,如“观光”“安静”“游水”;身体感丰富,如“体验”“融合”“穿越”。魏集古镇感觉景观方面,本底景观和拼接景观丰富,本底景观如“古建筑”“青石板路”“水乡”;拼接景观如“灯光”“舞龙”“篝火晚会”。魏集古镇夜间旅游支撑设施方面,“美食”游客提到的较多,交通上“乌篷船”比较有特色。分析游客游记发现,游客体验古镇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传统是夜间旅游的主要诉求,此外也可通过举办灯光秀、民俗活动等系列活动,使魏集古镇夜间旅游特色凸显。
分析中郝峪村的高频词,游客的整体感知集中在“乡村”气息浓厚,结果非常统一,定位比较明确。游客身体体验方面,感官体验对乡村生活体验深刻,如“美丽”“仙境”“慢生活”;身体感受有“享受”“舒适”。中郝峪村感觉景观方面,本底景观丰富,如“幽谷”“农家院”“森林”“溪流”。中郝峪村夜间旅游支撑设施方面,“美食”游客提到的较多,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其他设施上游客提到“邮局”“道路”,说明当地政府比较重视夜间旅游的建设。分析游客游记发现,中郝峪村乡村生活体验感较好,使中郝峪村夜间旅游较为火爆。
1.2.2" 5个乡村夜间游记高频词异同分析
5个乡村具有相似的方面:(1)游客的夜间旅游体验总体较好。夜间旅游目的地具有地方特色,吸引力大,游客体验感好。(2)乡村夜间旅游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旅游产品互动性、参与性较差,主要是观赏性、表演性的旅游产品;(3)自然禀赋类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游客到乡村地区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享受乡村自然环境,体验乡村风俗人情,而非追求社会人文类旅游体验。(4)夜间旅游要素中,美食受到游客青睐。
5个乡村的不同之处:(1)游客整体感知的统一性不同。5个乡村夜间旅游目的地中,竹泉村、彩虹小镇、中郝峪村的夜间旅游整体感知较为统一,而牛楼小镇、魏集古镇的感知结果集中,形象定位需进一步明确。(2)“美食”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同。中郝峪村的“外婆家”品牌感知强烈,而其他乡村的特色小吃、美食的感知度较低,只笼统地提到瓜果、烧烤、玉米等,需要提高宣传营销力度。(3)交通需求不同。除竹泉村的小火车和魏集古镇的乌篷船两项特色交通外,游客多喜欢步行外出,因为可以近距离享受乡村宁静的环境。(4)特色住宿形式不同。游客提到最多的是民宿,此外竹泉村的茅舍、中郝峪村的饭庄也很受游客青睐。
2 情感分析
深入进行情感分析,将5个乡村的夜间旅游高频词继续在微词云进行分析,从表2可知:第一,游客对5个乡村的体验感知比较满意。5个乡村夜间旅游体验的情感倾向集中在正向和中性,负向得分很低,表明游客对其所游览、参与的夜间旅游项目整体的体验感知较好,对旅游目的地广泛认可。第二,竹泉村、彩虹小镇游客体验有负向情感倾向。通过进一步分析游记内容,发现主要原因是夜间灯光问题,游客提到夜间灯光有点暗,让孩子害怕。第三,游客对夜间旅游的中性情感倾向占比偏大。除中郝峪村外,其他4个乡村的中性情感偏向均有不同占比,表明5个乡村的夜间旅游仍存在需优化之处。
3 语义联结分析
在高频词的分析结果中剔除代词、副词,用微词云软件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得到图1,高频词组所代表的词用圆点表示,词组之间存在关联性用两点之间的线条表示,词组之间的密切程度用两点之间的距离远近表示。
通过对图1中15个乡村夜间旅游地游客体验语义网络分析可见:竹泉村的景区、竹林、泉水、民宿等词的结点较大,呈现突出的视觉效果,说明是重要节点,以“竹林”为例,与“欣赏”“乡村”“体验”联系密切,说明游客对竹泉村的“竹”体验效果较好;此外“体验”与“竹林”“泉水”“乡村”“美食”“民俗”等联系较为密切,说明游客在竹泉村的体验非常丰富。彩虹小镇的重要节点是沂蒙、古镇、美食等词组,如“彩虹小镇”与“雪山”“水乡”“历史”“古街”“美食”“民俗文化”联系密切,可以看出彩虹小镇旅游资源丰富;但“体验”与“古镇”“水乡”“商业”联系较密切,说明彩虹小镇在游客认知中较为多元化,形象定位需进一步凝练。牛楼小镇的小镇、文化、特色等词组是牛楼小镇夜间旅游高频词语义网络分析图的重要节点,“夜市”是牛楼小镇夜间旅游的重要活动形式,它与“经济”“文化”“电音”“游客”联系密切,表明夜间旅游游客对牛楼小镇多元化的夜市感兴趣;“小镇”与多数高频词都有联结,整体形象呈现多元化,牛楼小镇夜间旅游整体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魏集古镇的重要节点是古村落、古镇、齐鲁文化、江南等词组,其中“古村落”是最核心的语义联结词,基本与所有高频词都有联结,说明魏集古镇古村落的定位深入游客。中郝峪村的重要节点是乡村、农家乐美食等词,以“农家乐”为例,与“乡村旅游”“体验”“美食”“特色”联系密切,表明中郝峪村夜间旅游游客喜欢选择在体现农家特色的地方享受美食,体验感较“好”。
综上,5个乡村语义网络分析图的重要节点分析具有以下特点:(1)夜间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资源价值、观赏价值、目的地的集聚性受到游客重视,如特色自然资源和开展的特色旅游活动。(2)功能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较强,但拥有某种独特功能的旅游目的地也能很好地吸引游客,如中郝峪村的农家乐和民宿。(3)对乡村夜间旅游保障设施要求较高,交通、住宿场所便利、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更受欢迎。(4)当地特色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游客会关注口味与性价比。
4 山东省乡村夜间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山东省乡村夜间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游客体验满意度有待提升
竹泉村、彩虹小镇、牛楼小镇、魏集古镇、中郝峪村5个乡村夜游均有漂亮的夜景、丰富的美食、充实的活动,游客有较强的旅游意愿,游客的情感倾向于正向和中性,说明游客的整体感知基本满意。但是,负向情感的景区也存在,原因是乡村夜间旅游中灯光昏暗、诡异,让人害怕。此外,夜间活动中欣赏表演、夜景、灯光秀较多,拼接景观过度商业化影响了游客对乡村宁静的体验,参与互动的项目或产品也较少,这些不足有待完善。
4.1.2 乡村本土特征受到冲击
5个乡村夜间旅游景观中,拼接景观类占比较大,这虽然能丰富和提亮乡村夜间旅游,但也让乡村夜游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恬静,弱化了游客内心的乡愁体验,不能凸显乡村地区夜间旅游的特色,亟须在乡村夜游产品开发中完善乡村主题。
4.1.3 夜间旅游活动要素发展不均衡
对夜间游客吸引力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是集食、住、游、娱多功能于一体,因为景观资源价值、观赏价值、目的地相互之间的集聚性、乡村特色美食的口味与性价比、出行的便利性和住宿场所等因素都是游客的重要需求。在5个乡村夜间旅游地游客都提到了美食,特色美食的确提高了游客体验感,但其他要素发展落后,特别是交通、购物方面,游客体验感不足。
4.2 山东省乡村夜间旅游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在上述理论逻辑和数据分析基础上,本文从挖掘本土文化符号、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视角,提出乡村夜间旅游结合当地特色自然、文化资源禀赋,以“全域夜游”为思路的旅游产品体系策划、夜间景观构建、体验便捷舒适、环境打造等高质量发展对策。
4.2.1 挖掘本土文化符号,塑造特色夜间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与活化本土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山东省乡村的历史、民俗、传说等文化资源,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歌舞、戏曲、手工艺等,使其成为当地乡村夜间旅游的重要吸睛点。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旅游产品,例如依托本土文化开发夜间实景演艺、灯光秀、文化展览等项目,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活化传统文化,设计游戏等互动活动,使其以崭新的形式展现在游客眼前,加深文化体验的深度和趣味性。
文化IP打造与故事化叙述。围绕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通过故事化叙述方式,更新歌舞、戏曲、游戏等内容,塑造和宣传夜间旅游品牌。将乡村的历史、文化、风情等融入旅游产品中,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地方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
4.2.2 构建全域夜游产品体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丰富夜间旅游产品种类。克服当前以灯光、美食为主的单一产品,结合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多样化的夜间旅游产品,如曲艺演出、星空观测、夜间研学、民俗演艺、特色美食体验等,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以夜间研学为例,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乡村夜间研学旅行活动:(1)夜间文化体验。组织民俗活动,组织游客参与乡村特有的民俗活动,如篝火晚会、民族舞蹈表演、地方戏曲演出等,让游客深入了解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也可以开展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由当地手工艺人传授传统技艺,如编织、陶艺、剪纸等,让游客DIY手工艺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自然探索与观察。开展夜间生态观测。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组织夜间生态观测活动,如夜晚观看星空、萤火虫观赏、夜间动植物观察等,让游客了解乡村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也能开展农业实践。在农田或果园中设置夜间农业实践区,让游客体验夜间农事活动,如夜间灌溉、作物夜间生长观察等,加深对农业知识的理解。(3)研学课程与讲座。邀请农业专家或当地长者进行主题讲座,内容涵盖乡村文化、历史、生态、农业等多个方面,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在讲座过程中开展互动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式,让游客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4)住宿与餐饮体验。提供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住宿,让游客在体验当地住宿特色的同时,观察当地乡村生活,享受舒适的住宿环境。配合民宿推出乡村特色美食,如粗粮、野菜、地方小吃等,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乡村美食,了解乡村的饮食文化,还可以让游客参与美食的制作,体验乡村生活。
打造特色夜间旅游线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设施等资源,将上述夜间旅游产品规划成特色夜间旅游线路,将乡村的夜间美景、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夜间旅游体验链条,让游客产生特色鲜明的夜间旅游体验。
4.2.3 创新夜间景观构建,营造沉浸式旅游氛围
艺术化照明设计。采用环保、节能的照明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建筑、文化符号等进行艺术化照明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夜间景观,通过光影效果,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在夜间照明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就地取材,多选用当地照明材料和景观构建材料,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元素的照明设计,如利用灯光展示传统文化图案、历史故事等,增强景观的文化内涵;选用暖色调灯光,适当增强灯光亮度,避免出现昏暗和诡异灯光颜色的现象,改善乡村夜间照明。
特色夜间景观节点打造。在乡村的重要节点,如文化广场、特色街区、河湖沿岸等设置特色夜间景观节点,通过灯光、音乐、表演等多种手段,营造沉浸式旅游氛围。这些节点可以成为游客拍照打卡、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加强乡村夜间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如建设夜间市场、夜市、演艺场所等,丰富游客的夜间活动选择。
4.2.4 提升体验便捷舒适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一方面,优化交通网络。加强乡村夜间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增设夜间公交线路和出租车服务,方便游客夜间出行。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开发特色交通方式,如特色步行道、骑行道、水上通道、船等,增添夜间出行的乐趣。同时,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确保游客能够便捷地找到目的地。另一方面,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乡村夜间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如增设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休息座椅等。加强住宿设施的品质和数量建设,鼓励发展特色民宿,发展一定数量的度假酒店,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
4.2.5 打造优质环境,保障夜间旅游安全有序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乡村夜间旅游环境保护工作。推行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措施,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乡村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其次,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乡村夜间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巡查和监控工作。对夜间旅游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还要加强游客安全教育工作,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任莉莉,刘民坤,邓小桂,等.“人—忆—场”: 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内在机理研究[J]. 人文地理, 2024, 39(4): 160-170.
朱玺,刘敏,孙亚东,等. 基于Kano改进模型的清河坊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满意度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4, 15(1): 55-65.
薛苏立,时卉,董海. 2005—2022年国内夜间旅游研究综述: 基于VOSviewer知识图谱软件分析[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3(5): 86-91.
林龙飞,何庆雅. 基于网络游记的长沙市夜间旅游体验要素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23(1): 59-66.
吴儒练,田逢军,李洪义,等.城市夜间旅游意象要素感知及其维度建构: 基于UGC数据[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 41(4): 113-118.
唐承财,肖小月. 境内外夜间旅游研究综述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22, 37(3): 21-29+98.
赵迎芳. 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22(2): 102-109.
顾至欣,陆明华,张宁. 基于行为注记法的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活动研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3): 86-91.
卢冬梅,骆培聪. 厦门城市夜间旅游意愿与行为研究[J]. 旅游论坛, 2010, 3(4): 407-412.
田逢军,付诗悦,汪忠列,等.主题公园化古镇夜间旅游意象感知研究[J].旅游论坛,2024,17(1):9-18.
孙希瑞,吴贵华,魏琳.基于网络数据的城市夜间旅游游客体验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2):24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