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7 阅读(437)

摘 要:东莞镇域经济发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拓展点聚焦于“百千万工程”,涵盖省域“共建”、市域“统筹”、镇域“提质”和村域“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各地新质生产力培育政策文件、剖析东莞镇域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建议立足于创新,关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转化发展,推动生产力变革、工具革命与要素升级。通过强化劳动者教育,打造适应新业态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构建适配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1+4”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东莞镇域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关键词:镇域经济;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b)--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2024年3月5日,他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具体部署,并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东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东莞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力的提高来自两点:一是劳动力的增加;二是资本积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发现,除了劳动力的增加和资本积累带来的经济增长,还有一部分经济增长无法解释,这部分称为索洛残余,后经论证,索洛残余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是通过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因此可以把索洛残余界定为技术进步率。基于此,许多学者对生产力的研究聚焦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发展等维度。例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揭示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藤田昌久和克鲁格曼共同提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着重强调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首次将“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加以运用,系统阐述对于生产力的初步思考。此后,马克思进一步从阶级矛盾、生产关系等角度出发,深化和丰富生产力理论,明确指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涉及概念界定、主要观点阐述、党对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等层面,有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及外延。

2 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论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路径。

2.2.2 镇域经济

作为“市直管镇”体制的城市,东莞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具有独特性。在这种体制下,市政府直接管理各镇(街道)及园区,减少了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为镇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东莞镇域经济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经济概念,主要指在东莞市行政区划内的各个镇(街道)及园区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格局和态势。

2.2 相关理论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紧密联系,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生产关系,实现两者相互适应及促进。创新理论由熊彼特提出,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根本职能在于推动创新,积极引入“新组合”。产业集群理论由波特提出,强调特定区域内相关企业聚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将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和社区在内的各方利益放在社会网络的视角来探讨,这涉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网络演化理论以及协同发展理论。

2.3 各地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出台政策性文件

各部门、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表1所示。

3 东莞镇域经济与生产力要素的描述性分析

3.1 “劳动者”要素对东莞镇域经济的影响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持续增长。据相关部门统计,东莞市登记在册的产业工人在2020年高达500万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1048.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3万人;2023年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438.13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6478.18亿元,同比增长1.4%。这两组数字的增长可以间接反映产业工人群体的增加。事实上,东莞市企业职工养老参保人数2024年初已达619.01万人。

然而,东莞市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低技能劳动者需求减弱。这一现象将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例如,2024年市人社局提出全年要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为38%。

3.2 “劳动资料”要素对东莞镇域经济的影响

目前,东莞市市场主体数量已超过150万,制造业市场主体达31.25万户,然而,部分市场主体仍缺乏使用新型生产工具的能力:一是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尽管智能装备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人才储备不足。新型生产工具需要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操作人员是东莞智能装备行业面临的挑战。这反映在用工市场会出现一个矛盾,即年龄较大传统产业工人面临务工难与新型产业工人缺位同时并存。三是产业链不完善。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型生产工具在发展中面临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部分核心部件和原材料需要依赖进口,增加了生产成本和不确定性。

3.3 “劳动对象”要素对东莞镇域经济的影响

目前,东莞已形成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但传统产业仍是经济发展、镇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传统产业集群和科技产业集群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是产业结构与特点不同,传统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化工、包装印刷等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相对较低,但产量大,对出口依赖较重;而科技产业集群多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特点,市场竞争力强。

二是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不同,传统产业集群在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较弱,制约了产业升级和利润率提升;科技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大,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多。

三是经济贡献与利润率不同。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和成本上升,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反之,科技产业集群利润率相对较高,受原材料等因素影响较小。

4 新质生产力培育与东莞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性分析

本文借助“问卷星”采取在线形式开展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398份。其中,在受访者中,普通员工最多,占46.48%;其次是企业管理层,占28.14%;社区、学校和机关工作人员占20.35%;行业协会和商会人员占5.03%。

4.1 调研对象总体情况

有64.57%的受访者认为,在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两者并重最为重要。而对于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受访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人才短缺(72.61%)、技术瓶颈(67.84%)、市场需求变化(68.34%)、资金投入不足(60.3%)、政策环境不利(46.48%)。可见,如何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对企业及政府尤为重要。镇域经济如何匹配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例最高,其次是“强化政策引导”“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多数受访者认为提高待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是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措施,分别获得81.66%、79.15%和76.38%的认可。此外,67.59%的人认为营造创新氛围有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加强研发、整合资源和引进设备是升级劳动资料的关键措施,分别占比81.91%、82.66%和77.64%。提升管理水平重要,占比74.87%。在升级劳动工具方面,推广智能化设备(84.67%)、加强信息技术应用(83.92%)和优化生产流程(82.41%)被视为最重要。

4.2 分角色调研情况

4.2.1 普通员工视角

针对员工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技能提升与创新思维培养”是最受认可的作用,占比高达89.19%。而员工之间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选项主要聚焦于技能提升、相互学习等方面。员工在参与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最需要的支持或资源是技能培训和学习机会,占比88.65%;其次是合理的激励机制,占比75.14%。

4.2.2 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学校和机关工作人员视角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社区应承担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持(72.84%)、搭建企业与居民、其他组织的交流平台(80.25%)、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区文化和氛围(72.84%)三个角色。其中,有79.01%的人表示社区已经采取具体措施来支持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而20.99%的人表示社区尚未采取这些措施。针对社区为何尚未采取具体措施来支持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词频聚焦于社区缺乏资金以及行政能力有限。

4.2.3 管理层视角

(1)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期望。在社区于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所发挥作用的期望方面,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吸引和留住人才最受关注,占比高达90.18%;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占比为83.04%;促进企业与社区间的沟通与合作,关注度也有81.25%,这表明管理层普遍希望企业和社区能更紧密合作。企业家办企业,首先要解决社区融入问题,社区可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凝聚力及吸引力,促进企业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员工于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扮演角色的期望中,大多数受访者(50.89%)希望员工在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技能,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22.32%的受访者认为员工应成为创新主体,积极提出创新建议。相较之下,仅有15.18%和11.61%的受访者分别选择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以及弘扬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氛围。受访者对政府在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提供支持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技术创新(82.14%)、搭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平台(7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创新成果(74.11%)等方面。在行业协会于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扮演角色的期望中,参与者最希望行业协会在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举办行业交流会议,分享先进经验和技术(83.04%)和搭建企业与政府、其他机构的沟通桥梁(76.79%)。

(2)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从管理人员角度来看,受访者认为在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最关键的因素,分别为86.61%和90.18%;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协同也被认为是重要因素,分别占比79.46%和68.75%。受访者认为企业管理层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制定战略规划与转型目标、引入新技术与管理模式以及激发员工创新活力。而企业提升管理层新质生产力思维的有效方法包括:鼓励参加培训和学习、设立创新奖励和加强内部沟通合作、引入外部顾问或专家团队。多数受访者认为行业协会能通过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来提升企业管理层的新思维,提供行业资讯和趋势分析以帮助企业理解市场走向,并协助企业引进外部资源以拓展合作伙伴。

4.2.4 行业协会视角分析

调查显示,行业协会在产业转型中主要扮演桥梁、标准制定监督者和资源共享促进者的角色,同时在技术研发推广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需发挥作用。多数受访者认为,行业协会应组织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培训、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

4.3 问卷述评

综上,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应该并重。其中,普遍认为技术瓶颈、人才短缺、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政策环境也被一定比例受访者提及。在东莞市新兴产业培育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企业、员工、社区、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合作:员工希望获得技能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合理的激励机制等支持,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明显;社区应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文化等;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提供信息支持,以促进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政府和行业协会应鼓励、支持管理层参加培训、设立创新奖励机制等。

5 基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东莞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更加强调创新对生产力提升的培育引发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和与之匹配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最终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因此,在东莞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展战略背景下,更要强调创新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连接作用,以创新牵引三者实现产业三角转换。

5.1 构建“1+4”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框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三部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共开列5条,为东莞市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促进东莞市加快构建“1+4”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框架。“1”是总体目标,即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是推动东莞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经费上如何得到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4”即从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完善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发力,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5.2 打造领军企业,开拓“数智化”应用场景,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加强科技创新等手段,丰富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场景。其中,新兴产业应用场景的培育是关键。那么,从技术创新,到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再到投入增长机制的建立,主要落脚点在哪些产业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给出答案,即“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这为我们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场景的培育不容忽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中央首次在重要政策文件中正式使用“数智”一词,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段落中被提及,标志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已深入人心,成为产业界的广泛共识。数智化,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3 构建“创新复合体”,实施产业三角战略

产业深度转型是生产力跃迁的具体体现形式,创新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创新是关乎企业、员工、社区、政府以及高校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议题。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创新过程中各自扮演着关键角色,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创新的形成、传播和应用。因此,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创新复合体”,营造创新复合体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包括市、镇以及社区)应着力于构建整个社会的创新土壤,以政策倾斜、居住、社会地位、子女入学等给予高端创新人才积极支持,推动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形成上下游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体系。

5.4 推进要素资源的优化升级战略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要素内涵的优化升级。

5.4.1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中央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见中表示,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作为制造业立市的东莞,新型产业工人培训是提升劳动者素质,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劳动者队伍不可或缺的一环。依托开放大学、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等培训阵地,开发并上线“技能培训地图”,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构建立体式技能培训矩阵实现镇街培训网络全覆盖。数字技能人才的匮乏,将导致数字经济产业的“孵化链条”不完整,数字技能要素价值与数据要素价值的双向耦合难以实现。因此,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有关部署,打造“数字技能谷”,推进“制造+数字+服务”技能人才培育。

5.4.2 用好新型生产工具

强化对新型生产工具的支持:增加资金支持,细化研发补贴和技术改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并提供设备购置补助;优化产业政策,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吸引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支持“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出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优化区域联动和要素协同,增加创业孵化服务;实施人才支持政策,为有经验的技术人才提供优厚待遇,是人才、进莞来,并鼓励企业进行人才培训。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型生产工具的研发和生产。

5.4.3 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一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发力,改革和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二是重视利益相关者关系建设,如优化劳动力配置和教育培训,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5.5 强化市级统筹与镇街差异,因镇施策培育新质生产力

东莞市镇域经济具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瓶颈,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一刀切,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根据镇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因镇施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也不是孤立事件,需要利益相关者各方协同努力。对于政府以及社区而言,要对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布置,科学规划,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

5.6 抢抓“黄金内湾”建设机遇,构建集群升级与镇域协作耦合发展规划图

建立互补性区域经济布局,制定协作耦合规划图和机制,以缓解镇域经济差异和区域封闭问题:一是制定全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跨领域的综合规划体系。同时,打破行政界限,建立促进生产要素资源高效流动的协调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主辅产业相互配套的产业带。如利用广东“黄金内湾”规划,强化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突出强调与广深的联动发展;深度融入“黄金内湾”核心圈层,积极参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二是加强园区统筹与镇街联动,通过跨区域协调机制实现园区与镇街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共享;镇街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与优势,与园区形成错位发展、相互协同的产业关系;利用地缘和产业差异化优势,快速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形成深莞一体化双城协同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杨春枫.新质生产力赋能乡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当代农村财经, 2024(9): 25-28.

吴越.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天津社会科学,2024(5): 103-113.

纪玉俊,刘俊成,宋皓.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地区差异与时空演变:典型城市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4-09-18 16:28:00.

张小龙,刘诗涵. 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21(9): 12-17.

刘振天,钟蕊坤.新质生产力指向下大学与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机理及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校教育管理,2024(5),网络首发时间:2024-09-06 13:17:45.

刘典.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的三组重要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1): 1-7.

标签:  生产力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