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英语”课程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探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488)

当前,思辨能力缺失是大学英语教育中颇受关注的问题。思辨能力主要是分析能力、解释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反思、提出观点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此纲要指导下,高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明确高校可以利用辩论赛、主题讲座等方式去实现此教学目标。然而,一直以来,高校英语教育多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更少有质疑。这种基于记忆、理解的学习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学生更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和应用。尤其是网络时代,各种媒体平台改变了传统英语学习的方式、内容、手段和方法,高校日益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传媒英语”教学应运而生,如何应用传媒英语课程培育学生思辨能力已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媒体英语与思辨能力》一书由何其亮教授编著,于2015年2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了外语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即“思辨能力”,探讨了如何在“传媒英语”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该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汲取了国外关于思辨能力的新资料,以及何其亮教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和学习具有启示作用。

启示一:传媒英语是培育思辨能力的有益渠道

所谓传媒英语,主要指以广电平台、网络、报刊为传播媒介的新闻英语,以及影视剧、短视频、音频等媒介传播的英语,传媒英语侧重于新闻信息传播与媒介的多元化、多模态化的英语学习,注重对不同媒体报道的同一事件的文本比较分析,以强化对此文本与新闻事件的理解,进而增强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意识,培养其思维辨析能力及批评意识,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益渠道。

融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语言学习环境,视频、图片、文字等融为一体的学习方式更具吸引力,也更能激发语言学习兴趣并增强记忆。在此境况下,文本解读和多模态文本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传媒英语恰好满足了当前英语学习的要求。也正如何其亮教授所言,新媒体时代的英语教学,需要从语言句法特征、用词、篇章结构等方面对各种媒体新闻进行文本比较分析,进行批判式解读。而此文本分析与批判式解读,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有效方法。通常情况下,英语学习的目的和重点是掌握语法、语音和翻译等知识,学习方法也主要是背诵和记忆,媒体英语学习,不但改变了传统英语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其学习目的和内容,更能够通过新闻英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英语学习资源多源自西方主流媒体,这些学习资源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西方新闻报道中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部分内容是消极和负面的。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西方媒体内容中所含的多层意义,帮助学生学会辨别媒体塑造的事件、地点、人物、观点、价值观等同现实世界的差别。这一点,何其亮教授也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各种媒体新闻的语言特征和语体特征的能力,在提高其语言意识的同时,突出思辨性。这为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批评意识提供了方法指导。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育中,学生已经深深认识到,英语学习并非是对语言的复制模仿,而是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习媒体内容,学生会进一步意识到媒体内容的多样化,认识到媒体内容呈现出的文化是多元的,甚至存在消极性和负面性的内容。学习传媒英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媒体文本内容及其隐含的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正如何其亮教授所言,学习传媒英语语言,要能够意识到说话人选择应用某词语、语法形式的目的,以及要实现的交际意图,以此提高语言批评意识。也就是说,传媒英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渠道。

启示二:比对不同报道方式,增强分析能力

何其亮教授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不同视角解读分析英语新闻报道或英语影视作品,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和增进思维,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的分析能力及思辨能力,并基于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由何教授的论著和观点可知,比对分析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传媒英语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对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比如,比对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两种新闻报道方式的不同,要求学生讨论哪种报道方式更易理解,哪种方式更能影响受众情感,为何会这样。报纸、电视为何要采用这样的报道方式,其目的是什么?是否能够将报纸报道的内容制作成电视节目来播放?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电视新闻报道与报纸报道在语言表达和使用上的不同,让学生从此新闻事件报道中寻找能够打动自己的语言,寻找电视新闻中哪些词语的应用更能让观众理解,以及更能感染和打动观众,报纸新闻应该怎样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语言感染力等。通过比对分析,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报纸主要是基于阅读来传递信息,而电视新闻则是以视听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二者选择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有些内容和观点只适合在电视中呈现,而有些则适合通过报纸来呈现,每种呈现信息的传播方式都有其自己的语言应用特征,在语言应用上应考虑二者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带给受众情感上的震撼。通过这些比对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启示三:比对分析不同媒介,增强理解能力

在《媒体英语与思辨能力》一书中,何其亮教授通过大量篇幅论述了英语报纸新闻,认为同一事件,不同的报纸报道的内容和观点都会存在差别,分析比对此差别,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传媒英语课程中,经常会解读中外报纸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比如针对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的报道,可以在教学中比对分析《中国日报》和路透社。从信息传播角度上要求学生明确新闻标题、内容再现、图片运用等,找出这两篇新闻的不同点和契合点。在传媒英语课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语法、词语的运用。经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发现路透社所用的词语在表达意义上体现出较为赞成和支持的态度,其新闻标题为:U.S. expresses support for Japans release of Fukushima nuclear plant water,由此题目中“support”(支持、赞成、拥护)一词就能明白该报道的观点。此外,该报道还援引了美国国务院一份声明的内容,即:Responding to Japans decision,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said in a statement, “In this unique and challenging situation, Japan has weighed the options and effects, has been transparent about its decision, and appears to have adopted an approach in accordance with globally accepted nuclear safety standards.” 在此声明中运用了“unique”(独特)、“challenging situation”(挑战性)、“weighed”(权衡)、“options”(选择)、“effects”(影响),仅独特、挑战性、权衡等词的运用已经显现了美国对日本的理解,而“options”“effects”两个词语采用复数形式,也暗示了日本为废水处理做出了多种努力,更加表明了美国对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的赞成、支持态度。另外,在整篇报道中,并未发现“污染”一词。而这些表达并未在《中国日报》中出现。《中国日报》以图片加文字报道的方式报道了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并在新闻标题中直接表明中国的观点和态度,即“日本核废水排海决定毫无担当”,全文报道多次提到日本核电站泄露事故的危害,提出此举会给人类健康安全带来严重恶果,日本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明白,一直标榜公正、客观的路透社,其报道中具有明显的倾向和意图,会通过运用一定的词语和语法表达实现其目的和企图。比对分析此新闻,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拓展了其思维,使其豁然开朗,进一步理解了英语中不同表达方式与用词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述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分析法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对新闻的理解,更能改变其思维方式,能够通过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改变学生看问题的思路和视角。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对新闻报道进行整体了解,又可关注语言细节,在分析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在融媒体时代,传媒英语课程有益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可为其外语学习创建真实的环境,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培育其思辨能力。此外,传媒英语课程不但满足了大学教育发展的要求,也能够实现探究式学习,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总之,《媒体英语与思辨能力》一书基于理论和教学实践,阐述了英语与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综合国内外理论与实践,主要探讨了不同媒介的新闻报道对思辨能力培养的作用,指出批判式解读、比较分析各媒介新闻的篇章组织结构、句法特征、用词等,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重点。此外,该书还对不同媒介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语体特征进行了综合归纳,且具有较强的现代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但注重提高语言意识,更突出思辨性,从批评角度观察和建构文本,使学生能够在比较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强化其思辨能力。总而言之,该书为英语教师、英语学习者开展传媒英语课程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受读者喜爱。

(吕晓棠/硕士,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标签:  能力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