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县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6666.67hm2以上,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0%以上,年小麦总产量约60万t,粮食外销量达30万t以上,小麦产业已成为舞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时期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小麦高产栽培环境,完善相应的种植技术规范,明确操作技术要点,尤其是应该将关注重点放置在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规范农药的使用行为,保证防治的针对合理。本文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要点进行具体介绍。
一、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当前河南地区一般采用玉米-小麦种植制度,玉米机收获阶段要选择使用秸秆粉碎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的粉碎抛撒还田作业。在粉碎操作过程中粉碎刀片速度1200-1500转/min,粉碎长度5-10cm。确保秸秆粉碎均匀,长度符合要求,秸秆还田面积控制在500-800kg/667m2。
二、小麦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要选择地势平坦或微倾斜,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层深厚、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或砂壤土,避免在地势低洼地带种植小麦前茬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也可以选择使用绿肥作物收获之后种植小麦要保证种植地周边有充足的水源,方便灌溉。种植地选择完成之后应该结合秸秆还田做好翻耕整地工作,翻耕深度一般控制在20-25cm,以打破犁底层为主,翻耕结束之后用耙子将土壤耙细整平,清除杂草和石块。结合翻耕整地做好底肥的输入工作,通常施用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667m2,搭配使用三元复合肥(15-15-15)20-30kg,过磷酸钙20-30kg,硫酸钾10-15kg,将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撒施在土壤中,然后翻耕整地,将肥料翻入到土层以下。
三、小麦优良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期间也需要充分考量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抗寒性好、耐倒春寒的小麦品种,并要考虑品种的抗病性,确保小麦品种能够抗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以减少病害对产量的影响。此外,在品种选择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量品种的稳产性,确保在各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都能获得较好的收成,依据当地的种植制度,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小麦品种,确保小麦能够顺利地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目前在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高产小麦品种主要有周麦16、周麦18、百农矮抗58、百农207、新麦26、中麦578等几种。
四、小麦种子处理技术要点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是确保小麦良好生长和丰收的关键步骤,建议在播种前10-15d进行晒种,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在水泥地、沥青路面或石板上晒种,以防高温伤害种子。可以使用苇席或防水布铺设在土地上。将种子均匀地摊铺在晒种场地上,厚度以5-7cm为宜,每间隔2-3h翻动一次,确保种子能够均匀地接受阳光照射和通风,连续晒2-3d,当种子的含水率下降到13%之后结束晒种。结合单种处理,要做好种子精选,可以使用精选机对种子进行处理,以去除破碎、瘪粒和杂质,或者通过筛选和风扬的方法将不合格的种子和杂质清除。筛种和种子精选完毕之后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常用的种衣剂主要有四冠、恶霉灵、噻虫嗪、吡虫啉等几种,其中四冠主要预防小麦的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黑穗病等,咋使用或长处将四冠100mL、芸天力10mL加上0.25kg,拌小麦种子10-12.5kg。恶霉灵主要预防苗期病害,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使用70%的恶霉灵5g,75%噻虫嗪5g,兑水0.5-0.75kg,混合均匀后倒入25-30kg麦种中搅拌均匀,堆闷两个小时后摊开晾干就可以播种。或者使用7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5mL,兑水0.25-0.5kg,拌小麦种20kg,待种子把药液吸收,晾干后即可播种。
五、小麦科学播种时间选择
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是在霜降之后也就是在10月5日-20日左右,具体的播种日期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小麦播种过程中推荐采用精量播种剂,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镇压等诸多工作,推荐选择24行播种机,播种行距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地力和农艺要求来确定,播种行距控制在20-25cm,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播种量调控到12-15kg/667m2。播种之前确保播种机清洁,无残留物,机械设备行进过程中应保持播种速度均匀,速度控制在3-5km/h,避免出现断条、重叠等现象。
六、小麦针对行田间管理要点
1、小麦补苗与镇压关键技术
苗期及时查看田间出苗情况,对于缺苗断垄的地方,应及早补种,可以使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后补种,或者在小麦3-4叶期进行移密补稀。补种时要注意覆土深度,上不压心,下不露白,补苗后要踏实浇水,并适当补肥,促进早发赶齐,确保苗全。对于旺盛生长的小麦田应该在小麦苗期3-4叶时进行镇压,镇压深度5-10cm,镇压后及时浇水,提高土壤与根系的接触,促进根系生长。
2、小麦合理冬灌技术要点
冬前冬灌是小麦栽培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冬灌可以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并为来年丰收奠定基础。通常情况下,小麦冬前灌溉的最佳时间是在小麦越冬期来临前1-2周,大约在11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和小麦生长状况来确定,通常选择在日平均气温降至7-8℃时开始浇水。冬前灌溉的水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土壤湿度过大,灌水量控制在20-30m3/667m2为宜。墒情较好、土壤保水能力强的地块,可以适当减少灌水量或者不进行灌溉,墒情较差、土壤保水能力弱的地块,可以适当增加灌水量。在灌溉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的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灌溉后及时进行田间松土,深度控制在3-5cm,促进水分渗透和根系生长。在进行冬前灌溉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在寒冷天气进行灌溉,以免造成小麦冻害。
3、小麦返青适时中耕划锄
返青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田间管理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中耕划锄是返青期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破碎坷垃、沉实土壤、弥合裂缝,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减少病虫害,以及保持土壤湿度等。在土壤解冻当麦苗心叶(春生一叶)长出1-2cm时开始中耕日均气温回升到2-3℃以上时开始进行,从返青起至拔节共中耕2-3次,首次中耕后根据土壤板结程度和杂草生长情况,大约每隔10-15d进行一次后续的中耕划锄。首次中耕应较浅,以避免机械损伤,可在晴天午后进行,后续根据土壤情况可逐渐加深,控制在5-8cm,达到上松下实的效果。高产田和苗多有倒伏危险的麦田,在起身前后应进行一次深中耕。在进行中耕划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土壤湿度达到50%以上时,应待土壤稍干后进行中耕,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干旱时应先浇水后再进行中耕,以利于麦苗返青和提高土壤湿度,在进行中耕松土操作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对麦苗根系的损伤。
4、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施肥灌溉工作
小麦在生长中后期主要做到科学追肥灌溉工作,满足植株的养分和水分需求,通常在小麦运隧道拔节期抽穗到灌浆期进行科学追肥灌溉。拔节期至孕穗期小麦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占全生育期总氮需求的30%-40%。此阶段追肥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建议使用氮磷钾复合肥施用量约为15-20kg/667m2,或者使用尿素,使用8-10kg/667m2。此阶段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逐渐增加,应保持土壤湿润,根据土壤湿度、天气预报和麦田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灌溉,避免干旱影响小麦生长,灌溉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宜,避免水涝,灌溉量控制在20-30m3/667m2。抽穗期至灌浆期,小麦对磷钾肥的需求量较大,占全生育期总磷钾需求的50%-60%,此阶段追肥可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和产量,建议使用氮磷钾复合肥施用量约为10-15kg/667m2或者尿素10-12kg/667m2。此阶段小麦对水分的需求依然较高,应保持土壤湿润,根据土壤湿度、天气预报和麦田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灌溉,避免干旱影响小麦生长,灌溉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宜,灌溉量控制在30-40m3/667m2。成熟期小麦对养分的需求减少,此时追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作用不大,但为了提高叶子的光合作用能力,要注重做好叶面施肥工作,推荐使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间隔7-10d喷洒一次肥液量控制在10-12kg/667m2。
七、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1、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由土壤中传播的真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并等待传播。纹枯病的发生与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氮肥使用量等因素有关,播种过早、密度过大、氮肥使用偏多都可能导致病害发生加重,此外,春季低温、多雨潮湿和麦苗受冻害会加大病菌侵染的概率。病菌可侵染刚发芽的种子,导致芽鞘变褐并腐烂,不能正常出土。在小麦3-4叶期,叶鞘上出现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小麦返青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灰白中间、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灰褐色中间、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由于茎部腐烂,后期小麦极易造成倒伏,尤其在密度大、水肥条件好的田块。防治小麦纹枯病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600-8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g/667m2,兑水40kg均匀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10-14d,连续使用2-3次。
2、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麦赤霉病病原为赤霉菌,主要通过病菌侵染的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传播。降水或灌溉过多,田间湿度大,小麦开花期遇连阴雨或雾天,小麦植株旺长,群体郁闭,施氮肥过多会促使或加重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初期叶片上出现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褐色,边缘黄色,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叶片枯黄。茎秆基部或中部出现褐色或紫褐色病斑,病斑呈水渍状,后逐渐扩大,茎秆腐烂。穗轴、小穗轴和颖片变褐色,顶端发白,病穗轻者籽粒发育不良,重者穗粒瘪缩、变红褐色,籽粒变褐色或粉红色,失去光泽,内含物萎缩。严重时籽粒干瘪、发霉。防控小麦赤霉病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100g/667m2,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150g/667m2,兑水40kg均匀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10-14d,连续使用2-3次。
3、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分生孢子或闭囊壳在小麦植株上越冬,也可以在自生麦苗上越冬。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等途径传播,落在叶片表面后萌发,形成新的病斑,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的颖壳和芒。病菌在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霉层,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发病初期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直径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叶鞘、茎秆和穗部患病之后导致植株矮化、叶片枯死、穗粒减少、千粒重下降等症状。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严重时病斑可愈合成片,导致叶片发黄枯死。防控小麦白粉病可以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g/667m2,或25%三唑酮乳油60-100mL/667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100g/667m2,兑水40kg均匀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10-14d,连续使用2-3次。
4、小麦蚜虫生长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是一类对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威胁的害虫,常见的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和无网长管蚜等,其中麦长管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无翅孤雌蚜体长约为3.1mm,宽约1.4mm,呈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其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有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腹管和尾片为黑色,有翅孤雌蚜体长3.0mm,呈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尾片长圆锥状。蚜虫的发生和繁殖速度受气温影响较大,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的繁殖,麦长管蚜通常在冬小麦的根部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次年气温上升后,开始在小麦植株的基部叶片、叶鞘及心叶处繁殖为害。随着小麦生长,蚜虫会逐渐向上部移动,特别是在小麦抽穗、灌浆阶段,蚜虫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为害,麦收后蚜虫可能会迁移到其他作物或杂草上继续繁殖和生活。小麦蚜虫通过刺吸小麦植株的茎叶和嫩穗的汁液来获取营养,苗期受害会导致叶片发黄,影响小麦的生长,严重时甚至枯黄而死。在拔节至孕穗期受害会阻碍抽穗,并导致叶片出现黄色小斑点,灌浆期受到违反会使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影响产量。对于小麦蚜虫可选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4g/667m2,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0-100g/667m2,兑水30kg均匀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7-10d,连续使用1-2次。
5、小麦吸浆虫生长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吸浆虫属于双翅目瘿蚊科,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在小麦灌浆期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小麦吸浆虫成虫体型较小,体长一般在2-2.5mm,体色呈桔红色或鲜黄色,与普通蚊子相似,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幼虫橙黄色或黄绿色,体长在3-3.5mm左右,蛹体色也呈桔红色或黄绿、鲜黄色。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夏或越冬。幼虫有滞育现象,越冬幼虫有隔年或隔多年出土羽化的能力。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越冬幼虫在翌年春季破茧上升到表土层,然后在小麦孕穗期化蛹并羽化为成虫,在麦穗上产卵,孵化后的幼虫钻入颖壳内,吸食麦粒浆液,造成麦子秕粒。小麦吸浆虫主要在小麦灌浆期为害,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发育灌浆的麦粒汁液,导致麦粒变瘦,出现瘪粒甚至空壳。受害小麦田表现为贪青晚熟,千粒重大幅降低,由于其隐蔽性一旦大面积发生,控制难度较大,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时可达70%以上甚至绝收。防控小麦吸浆虫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100mL/667m2,或50%辛硫磷乳油100-150g/667m2,兑水30kg均匀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7-10d,连续使用1-2次。
综上所述,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性作物,小麦的科学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小麦也是我国不可替代的优良农作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其产量和品质容易受到品种、环境、生态、栽培管理、病虫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过程中如何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是很多农业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研究和总结的课题。新时期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从高产种植角度入手,完善相应的操作技术规范,明确相应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充分发挥高产小麦品种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特点,为推动小麦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462415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吴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