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的完善改进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66)

小麦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范围在众多农作物中范围最广,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成为我国目前重点关注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扩大小麦种植面积时,应注重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保障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农民群众应对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实施绿色发展理念,以提高小麦的综合产量和优质水平,同时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选用优良的小麦品种及整地

良好的小麦品种对于提高小麦品质与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小麦种植经济效益的前提。优质的小麦种子可提高小麦产量,保证高产,提升收获效果。在挑选小麦种子时,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选择,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强、单株产量高、具备良好耐旱能力、抗病虫害的种子,同时应确保种子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在购买种子时,应从具有合格生产资格的厂家进行采购,同时选择颗粒饱满、颜色鲜亮且无病虫害的种子,以确保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为了保证小麦种植的品质,种植人员应处理好土地选择和整地方面的工作。通常情况下,采取轮作种植模式,如小麦、玉米、花生和大豆等农作物,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在选择适合的小麦种植地块时,应选择耕作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排灌条件良好且地势较高的土地。如果前茬作物为小麦,在播种前应使用秸秆还田机将小麦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同时保证秸秆的粉碎长度在5cm左右。粉碎后的秸秆应均匀地撒布在土壤表面,随后在土壤翻耕的过程中,秸秆会被不断混合进土壤中,此举可将秸秆转化为优质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和质量,为小麦的优质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条件。

在完成小麦种植地块选择之后,应进行土地准备工作,对种植地进行整地处理。整地工作主要采用深耕和深松两种方法。在进行深耕时,通常将耕作深度控制在30cm以下,并在翻耕完成后立即进行土壤压实处理,以确保土壤结构的稳定。对于犁底层较浅且小麦生长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的地块,每隔2-3年应使用深松机进行深度松土作业,深松的深度控制在30cm,深松的主要目的是破坏犁底层,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小麦根系生长。深松之后,应进行旋耕处理,使用旋耕机进行两次旋耕,旋耕的深度控制在15cm左右。

二、合理选择小麦的播种时间

小麦作为一种多穗型作物,具有半直立的幼苗形态、较强的抗寒能力以及良好的分蘖性和高成穗率。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中,需经历从播种到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开花、灌浆到最终成熟的多个阶段。对于冬小麦而言,其最佳播种时间为10月3日~10日。在播种之后,种植人员应及时镇压,以确保土壤压实。对于沙壤土,应在播种后立即进行镇压;对于湿润或黏土则应晾晒2d,再进行镇压。镇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次在播种后进行,第二次在冬季来临之前,第三次则在小麦返青期进行。镇压时,应避免在土壤过湿或盐碱地进行,以免影响镇压效果。

三、合理设置小麦的种植密度

除上述作业外,在小麦种植时,还应合理设置小麦的种植密度。如果为了产量,过度提高小麦的种植密度,各小麦植株之间相互竞争养分,将导致最终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在确定最佳种植密度时,首先应对种植区域进行计算,以估算小麦的总产量指数,从而在确保小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产量。此外,设置小麦种植密度时,还应将当年的气温和土壤湿度考虑在内。若在10月15日播种,小麦的种植密度控制在10~11kg/667m2;若在10月20日左右播种,小麦的种植密度则应控制在12~13kg/667m2。如果因为特殊情况导致播种时间推迟,应根据推迟的天数适当增加播种量。对于小麦的种植深度,应控制在3cm左右。

四、科学选择小麦栽培方法

目前,小麦栽培方法应用较多的是宽幅精播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扩大播种的宽度,实现播种的均匀分布并促进小麦植株的强壮生长,以提升整体产量。与传统的15~20cm的密集条播相比,宽幅精播可将行距扩大到22~26cm。这种更宽的行距使得种子分布更加均匀,增加了每株小麦的营养吸收面积,有助于根系的健康发展、苗蘖的增强以及整体植株质量的提高。宽幅精播还提高了小麦的抗寒性和逆境适应能力。此外,采用宽幅播种的方式进行小麦的播种,可避免传统密集条播中的籽粒拥挤问题。该技术确保了种子的均匀分布,改善了个体植物的质量和群体的健康,增加了成穗率,使小麦在生长后期拥有更大的绿叶面积和更长的功能时间,进而提高了光能的利用效率。

五、小麦种植期间肥料的选择和施用量

对于施肥工作,小麦种植的肥料选择主要是氮肥。在施用氮肥时,应根据每个具体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管在同一个小麦种植区域,但由于每个地块上种植的作物种类不同,其土壤中所含营养元素也有一定差异。因此,施肥时,种植人员应参考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土壤营养成分分析结果,以及对自己种植区域内作物生长状况的评估。这种方法可帮助识别土壤中缺乏哪些关键营养元素,从而使施肥工作更加有针对性,确保小麦能够获得所需的营养支持,提升其生长和产量。

在选择和施用肥料时,可施用3500kg/667m2的腐熟农家肥,10kg/667m2的尿素、20kg/667m2磷酸二铵、10kg/667m2硫酸钾。此外,还可施用含有45%及以上磷的高磷复合肥,施用量为50kg/667m2。充足的底肥施用可为小麦提供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除了肥料的选择,施肥的次数也需要进行调整。为了减小劳动强度,很多种植者习惯于一次性施加所有肥料,这会影响小麦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为了改善上述状况,可将施肥步骤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施用总肥料量的60%作为底肥,待小麦在起身和拔节阶段时,再施加剩余的40%肥料。这种分次施肥的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对肥料的利用效率。

六、小麦播种后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措施是保障小麦高产的关键一步。为了确保小麦在冬季前可获得充足的生长积温和适宜的土壤湿度,应处理好培育强壮的冬前苗工作。因此,在播种时,种植人员应保证土壤的湿润程度适中。进入冬季之前,应根据土壤的湿度情况,适时进行冬季灌溉。合理的冬季灌溉可有效预防春季的干旱,还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温对小麦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确保小麦能够顺利越冬。在小麦发芽后,应进行苗情检查,对于未能顺利发芽的种子,应进行重新播种处理。补种后还需及时浇水。此外,如果小麦发芽后遇到降雨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现象,则应立即采取耕地措施。土壤板结不仅会影响小麦根系对营养的吸收,还会降低土壤的通气性,甚至可能导致根部腐烂。因此,必须及时处理土壤板结,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如果小麦在冬季前出现旺盛生长的情况,则应采取镇压措施,通常在小麦开始返青后进行1~2次镇压,以防止基部节间过度伸长,降低小麦后期倒伏的风险,提高小麦品质。

七、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1、小麦病虫害农业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高效的栽培手段来提升小麦在其生长阶段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从实施原理来看,这种防控技术与高产栽培技术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此外,这项技术的实施难度较低,且应用范围广泛,因此被应用于病虫害的防治中。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将传统的旋耕方式改为深翻,深翻的深度应不小于25cm。由于传统耕作方法长期以来未能进行深翻,土壤的耕作层变得越来越浅,犁底层逐渐变厚,土壤也日益变得板结,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作物产量的提升。因此,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进行深翻作业,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从而增强整体农业生产能力。

近年来,根据新型小麦种植示范基地结果显示,每隔两年进行一次深翻作业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可打破土壤的犁底层,使耕作层变深,从而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二是深翻大幅提升了土壤含水量,提升了土壤排水能力。三是深翻可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进一步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四是深翻可提升一定的土壤肥沃度,从而促使小麦植株快速生长发育。

2、小麦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技术是一种有效地控制小麦害虫的方法,主要通过引导害虫到特定区域进行诱捕,杀死害虫,减少害虫数量,从而降低对小麦植物和环境的损害,保障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在具体操作时,应先调查种植区域和害虫习性。例如,利用红蜘蛛和麦叶蜂夜间对光源的趋光性,设置灯具进行捕捉。该方法能降低害虫数量的效果明显,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提高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3、小麦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征与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主要流行于潮湿和半潮湿的地区。湿润多雨的温带区域是受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往往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显着下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阶段从幼苗期到抽穗期均有可能发生,其中以穗腐为最严重。小麦赤霉病发病初期,小麦在扬花时颖片上会出现水浸状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扩展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在高湿环境时,病斑部位还会生成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到了赤霉病后期,还可见到蓝黑色的小颗粒,手感粗糙。此外,小麦的籽粒会变为干瘪并伴有白色或粉红色的霉斑。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强的腐生能力,可在收获后的植物残体中存活,通常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形式越冬。小麦赤霉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引发苗枯,若土壤中存在较多的病菌则会促使茎基腐病的发生。小麦在抽穗至扬花末期是最易感染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其花器柔嫩、暴露,易感病菌,且此时病菌孢子大量产生,湿润环境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一般在小穗感染后的3~5d内就会表现出相应病症,并逐渐向邻近小穗扩展,导致小穗枯萎。迟熟、颖壳厚的品种,以及肥力高或偏施氮肥的密集种植环境,尤其是在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地中,更易发病。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最佳时机是在扬花初期,当田间出现零星感染时,可使用醚菌酯8g/667m2与甲基保利特10g/667m2兑水15kg混合进行喷雾防治,并在7~15d后再进行1次喷洒,以确保有效防治。

②麦蚜的危害特点与防治

麦蚜是一种小麦的主要害虫,其能通过吸取小麦茎叶及嫩穗的汁液,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导致籽粒减少,千粒重显着下降,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引起小麦减产超过20%。为有效防治麦蚜,通常采用药剂喷雾法,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g/667m2+25%丙环唑乳油20mL/667m2+98%磷酸二氢钾100g/667m2,兑水45kg,每隔7d喷施1次,连续喷2~3次,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若首次防治后麦蚜数量仍未降至安全水平,则需要进行二次防治,确保虫害得到彻底控制。

③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特点与防治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主要侵害小麦乳熟籽粒的害虫,其幼虫通过吸食浆液,导致籽粒发育不良,造成大量瘪粒和空壳的现象,进而引发产量损失,通常减产幅度在10%~30%之间,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在小麦的关键发育阶段,蛹期防治应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前进行,可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5kg/667m2与20kg/667m2的细砂土混合,制成药土后均匀撒布于土表,需要注意的是撒布时需避开小麦叶片,避免药物对小麦植株造成伤害。此外,最佳施药时间为上午10点之后无露水时,且施药后应立即浇水以确保防治效果。若蛹期防治效果不佳或未进行防治,则可在成虫期进行防治,采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进行喷雾,每7d施药1次,连续喷施2~3次,务必确保药剂均匀覆盖整个植株,同时还可兼治麦蚜、麦叶蜂等害虫,从而有效控制害虫对小麦的危害。

④红蜘蛛的危害特点与防治

红蜘蛛是小麦栽培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其通常在小麦抽穗后期大量出现。红蜘蛛主要刺吸小麦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导致叶片上出现黄白色斑点,进而使叶片逐渐变黄并死亡,且受害的小麦籽粒会变得瘪小,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干旱的环境会使得红蜘蛛的数量显着增加,在干旱环境下,红蜘蛛的数量会显着增加。

深耕灭茬是有效控制红蜘蛛的措施之一,在小麦收获后进行深耕,可将红蜘蛛翻出地面,以减少其越冬的数量。在冬春季节,可通过磙压和耙耱等方式处理土地,以窒息红蜘蛛并导致其死亡。同时,清理田间杂草,尤其是沟渠和田埂上的杂草,可防止红蜘蛛繁殖。选择抗虫性强的小麦品种,并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能够提高对红蜘蛛的抵抗力。此外,通过控制种植时间和密度,加强田间管理,可以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为进一步控制红蜘蛛的数量,可利用红蜘蛛趋色性的特点,在小麦田间悬挂黄板和蓝板,25张/667m2,以诱杀红蜘蛛。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有效且环保的防治措施,可引进红蜘蛛的天敌红蜘蛛寄生蜂或使用对红蜘蛛有害的微生物,如白僵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在红蜘蛛数量较多时,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交替喷施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和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每周喷洒1次,连续喷2~3次,以有效减少红蜘蛛的数量。

八、小麦收获及收获后的储存

在小麦成熟后,应及时进行收割工作,以尽量减少降雨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收获质量,应优先选择大喂入量、清洁效果优良、秸秆粉碎性能优秀的横向和纵向轴流结合的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完成收割后,应对小麦进行充分的晾晒,以确保籽粒的含水量降至14%以下,防止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发酵或其他质量下降的问题,进而保障小麦的品质。

综上所述,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相比于传统方法,具备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优品质的同时,也可以显着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对种植者的要求较高,实施过程也较为复杂,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相关人员应持续进行研究和改进,以完善这一新技术,并积极推广优质高产小麦的种植技术。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