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高产优质栽培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施肥技术是确保花生生长健壮、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关键环节。本文将详细探讨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施肥技术,从选用良种、适宜种植方式、适期精细播种、合理化控、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再到具体的施肥技术,以期为花生种植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一、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花生良种的选择与晒种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优选良种是确保高产与优质的基础步骤,推荐选用如鲁花11号、潍花8号及潍花10号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具备高产特性,还展现出良好的耐贮性能,且果仁内外品质兼优,为确保种子质量,所选种子的纯度与发芽率需严格控制在96%以上,这是保障后续种植成功的关键。在播种准备阶段,于剥壳前的3~4d,应选择晴朗天气的中午时分,将花生荚果均匀铺展,厚度控制在6cm左右,进行为期1~2d的带壳晒种处理,此步骤有助于提升种子的活力与发芽势。剥壳后,需对种子进行细致的分级挑选,以剔除劣质与病弱种子,确保播种材料的一致性,通过这样的处理,期望达到95%以上的出苗率,实现一次性播种即能获得齐全且健壮的幼苗群体为花生的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
2、选择适宜的花生种植方式
在追求花生高产的田块中,推荐采用覆盖黑色地膜、构建大垄双行以及实施单粒精播的种植模式,选择厚度为0.006mm、幅宽达85cm的黑色地膜进行铺设,该地膜因其卓越的保墒性能,能够显着改善土壤环境,为花生生长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黑色地膜无需喷洒除草剂,既减少了农药使用,又降低了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同时免除了喷药环节,节省了人力成本,大垄双行的配置则能有效利用光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而单粒种植则确保了每株花生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与生长空间,从而为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3、花生种子处理及播种密度
在确保花生种植效益的过程中,精细的播种环节至关重要,依据具体环境条件,灵活调整播种时间,既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旨在最大化地提升出苗率及后续的百果重量,过早播种可能导致幼苗遭受低温伤害,而过晚则影响出苗整齐度与植株健壮程度,均不利于高产目标的实现。采用性能卓越的花生联合播种机械进行播种作业,是确保播种质量的关键,在播种前应使用35%辛硫磷乳油或相应的微囊悬浮剂,以及12%吡虫啉微囊种衣剂等,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以有效预防蛴螬等地下害虫的侵害。播种时,应维持垄距在80~85cm之间,垄面宽度控制在50~55cm,垄高设置为10~12cm,垄上小行距保持在30~35cm,而穴距则调整为12~13cm,务必确保起垄规范,垄面平整无坷垃,且上层土壤疏松、下层紧实,无作物残留,每穴播种2粒种子,适宜的种植密度应控制在13.0万~14.5万穴/hm2之间。播种完成后,需密切关注花生生长情况,一旦子叶顶土、首片绿叶展开,应立即进行清棵脱土作业,引导幼苗顺利破膜而出,并及时将首对侧枝引出膜外,以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4、合理化控花生植株生长
在高肥水且种植密度较大的高产田中,花生植株往往容易出现徒长现象,为了有效调控,应在荚果形成的初期,采取分次化控措施,当主茎高度达到约30~38cm时,首次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选用壮饱安,用量为150~200g/hm2,以减缓植株的营养生长速度,随后,当主茎高度增长至40cm左右时,进行第二次喷施,壮饱安用量维持在150g/hm2,旨在进一步控制营养生长,同时促进光合产物向荚果的转运,从而提升产量与品质。
5、花生各个生长时期的病虫害防治
在花生的花期,叶斑病开始初现端倪,特别是网斑病,对叶片功能及最终产量构成威胁,为有效防控,建议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将代森锰锌800倍液与多菌灵混合使用,每隔10~15d喷施1次,连续3~4次,旨在抑制叶斑病的发展,延长叶片功能期,进而提升荚果的饱满度及大果产量。进入开花至饱果期前,需提前预防虫害,特别是在6月底至7月中旬,若发现棉铃虫危害,应立即采取行动,每隔7~10d喷施1次杀虫剂,连续3~4次,以确保花生叶片不受损害,可选用金超尔,用量3000~3750mL/hm2,或结合50%乙草胺750mL/hm2,兑水后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处理,以构建全面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6、不同粒型的花生收获时机
当花生植株呈现出衰老迹象,具体表现为上部叶片转为黄绿色,而中下部叶片则开始变黄并脱落,此时,观察荚果,可见果壳变得坚硬,网纹清晰可辨,壳内呈现出黑亮的光泽,当超过70%的荚果达到成熟饱满状态,且籽仁的种皮已经呈现出品种特有的颜色时,即标志着花生已经成熟。对于不同粒型的品种,成熟时间略有差异,一般而言,中粒型品种在9月底左右成熟,而大粒型品种则稍晚,大约在10月上旬成熟,为了确保花生的品质与产量,务必及时收获,并随后进行妥善的晾晒处理,特别是作为种子的花生,更应单独收获、单独晾晒,并精心挑选留种,以有效防止霉烂、虫害及鼠咬等问题。
二、花生高产施肥技术
1、花生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其作用
花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元素的支持,其中氮、磷、钾是需求量最大的三种主要营养元素,而钙、钼、硼、铁等微量元素同样不可或缺,它们在花生生长周期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氮素在花生生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氮素对于花生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具有决定性影响,大约有一半的氮素需求来源于种子内的储备,而剩余部分则需从土壤中吸收获取,氮素供应能够促进花生植株的健壮生长,增加分枝数和荚果数,从而提高产量,然而,氮素缺乏会导致植株生长迟缓,表现出棵矮、叶黄、花少、荚少以及果仁不饱满等症状,严重影响产量,相反,氮素过量则会使花生营养生长过旺,易于徒长并导致倒伏,同时还会影响花生的生殖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磷素虽然花生对其的需求量并不显着高于其他作物,但磷素在花生生长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磷素能够增强花生根系的吸收能力,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并促进花芽分化,从而实现花多果多、荚果饱满,进而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磷素缺乏时,花生根系生长会受到抑制,根瘤数量减少,固氮能力下降,严重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值得注意的是,磷素的吸收高峰期与花生开花结荚期相近,这一时期应确保磷素的充足供应。钾素是花生所需的另一种大量营养元素,它在促进花生健壮生长、增强抗性以及提高果仁饱满度和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钾素还能够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提高花生的品质,因此,在开花结荚期,应满足花生对钾素的需求,以确保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除了氮、磷、钾这三大营养元素外,钙素对于花生来说也至关重要,花生属于喜钙作物,植株体内的钙含量较高,钙素是构成细胞壁的重要成分,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与结合以及根瘤的发育,提高根瘤菌的固氮能力,钙素充足时,花生种仁饱满比例高;而缺钙则会导致荚果和籽仁发育不良,出现空壳或秕果等现象。钼素在花生生长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根瘤菌固氮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具有关键作用,钼素充足时,有利于根瘤菌的生长发育和固氮作用的进行;而缺钼则会导致花生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叶片失绿甚至枯萎坏死等症状。硼素则参与花生分生组织的分化、花器官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硼素缺乏时,会导致花生生长发育受阻,出现茎顶端叶片易脱落、生长点逐渐枯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花生只开花不结果或结少量的秕果。
在花生的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在幼苗期,由于植株较小,需要的养分较少;但随着植株的生长,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开花下扎期和荚果膨大期,是花生吸收养分的高峰期,应确保这一时期养分的充足供应。根据研究,每生产一定量的花生荚果,需要纯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一定范围,且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特定比例。因此,在花生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求特点,合理施肥,确保各种营养元素的平衡供应,以实现花生的高产优质。
2、花生施肥技术要点
①花生不同肥力地块的基肥施入要求
针对花生高产栽培的需求,基肥的施用显得尤为关键,基肥不足会导致花生植株生长受阻,具体表现为植株矮小、侧枝数量减少、花朵数量稀疏,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此外,考虑到地膜覆盖栽培的特殊性,追肥操作相对不便。因此,基肥的施用更需注重其全面性和长效性。在中等肥力的地块上,建议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用量控制在30~45t/hm2之间,同时,配合施用尿素,用量150kg/hm2,以提供必要的氮素营养,为了满足花生对磷素的需求,还应施用过磷酸钙,用量控制在300~375kg/hm2。此外,硫酸钾的施用也至关重要,用量为225kg/hm2,以确保花生获得充足的钾素供应。在施肥方法上,建议结合深耕翻地作业,将2/3的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撒施于地表,随后进行深翻,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在整地起垄时,再将剩余的1/3肥料施入栽培垄下,以确保花生根系能够均匀吸收养分,为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科学合理地施用基肥,不仅能够满足花生生长发育的需求,还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花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②花生种子的萌发和初期生长的种肥施入要求
种肥的施用需根据基肥的施用量来灵活调整,当基肥充足时,种肥的施用量可酌情减少;而若基肥不足,则应稍微增加种肥的施用量,以确保花生种子在萌发和初期生长阶段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一般来说,种肥主要选用磷酸二铵,其施用量控制在75~150kg/hm2之间。在施用种肥时,务必注意将种子与肥料隔离,以避免肥料直接接触种子而造成烧种现象。此外,为了提高花生的固氮能力,促进根系发育,可在播种前使用根瘤菌剂进行拌种,根瘤菌剂的用量建议为3750g/hm2,拌种后应在24h内完成播种,以确保菌剂的活性。需要注意的是,拌完根瘤菌剂后,不能再拌杀菌剂等化学农药,如果种子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应在接种根瘤菌剂之前的2~3d内进行。另外,为了补充花生所需的微量元素,还可以采用钼肥和硼肥进行拌种或浸种处理,钼肥可选用0.05%~0.1%浓度的钼酸铵溶液浸种12h,或0.2%~0.3%浓度的钼酸铵溶液拌种;硼肥则可选用0.01%~0.1%浓度的硼酸水溶液进行拌种处理,通过科学合理地施用种肥,能够为花生种子的萌发和初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为花生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
③花生出苗后的追肥
花生追肥的策略需综合考虑土壤肥力状况、基肥的施用量以及花生的生长发育阶段等多个因素,特别是在花生的氮素营养临界期,追肥应以氮肥为主,以满足花生对氮素的大量需求。通常在花生出苗后的15~20d,是进行追肥的关键时期。此时,建议追施尿素,用量控制在45~75kg/hm2之间,对于露地种植的花生,可以结合中耕作业进行追肥,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随后通过中耕将肥料翻入土中。而对于地膜覆盖种植的花生,由于追肥操作相对不便,因此更需注重追肥的时机和肥料的选择,同样在花生出苗后的15~20d,建议追施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的复合肥,其中尿素用量为45~75kg/hm2,过磷酸钙用量为150~225kg/hm2,硫酸钾用量为45~75kg/hm2,追肥时应尽量减少对花生果针的伤害,以确保花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露地种植的花生,在结合培土作业时,可以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垄的两侧,随后通过培土将肥料覆盖在土壤中,这种追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还能够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挥发,从而达到更好的追肥效果。
④花生盛花期与结荚期的叶面喷肥
花生叶面喷肥是补充作物养分、提升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盛花期与结荚期显得尤为重要,盛花期时植株对养分的需求激增,此时适宜喷施由1%~2%浓度的过磷酸钙浸出液与1%尿素水溶液混合而成的营养液,以满足花生对磷、氮元素的需求。此外,花生对微量元素钼和硼较为敏感,在盛花期喷施0.1%~0.2%浓度的钼酸铵溶液以及相同浓度的硼砂水溶液,能有效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与品质,进入结荚期后,为防止植株早衰,提升荚果质量与产量,建议喷施由0.2%磷酸二氢钾与1%尿素水溶液混合而成的营养液,这一时期叶面喷肥的频率应保持在每7~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以确保养分的持续供给,在花生生长过程中,若出现黄化病症状,可及时叶面喷施0.5%浓度的硫酸亚铁水溶液,以纠正缺铁状况,促进植株恢复健康。
3、花生施肥注意事项
在花生幼苗期,侧枝的生成与花芽的分化正处于关键阶段,这一时期花生对氮素的需求极为敏感,缺乏氮素会显着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施肥的时机与方式,以避免因肥料浓度过高或施肥时气温过高而对花生造成肥害。同时,花生是一种喜钙作物,钙元素在花生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促进蛋白质和酰胺的合成,如果花生缺钙,会导致根部细弱,增加单仁果、秕果和空果的数量,从而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施肥时,应确保钙元素的充足供应。由于花生后期追肥操作相对不便,且容易损伤果针,因此基肥的施用显得尤为重要,基肥应保证充足且全面,为花生整个生长期的养分需求提供坚实基础。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地区的土壤条件可能影响花生对特定养分的吸收。例如,在石灰性土壤中,铁元素容易被固定,导致花生难以吸收到足够的铁。因此,在这些地区种植花生时,应特别注意铁元素的补充,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等方式来提高花生对铁的吸收利用率,从而确保花生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
总之,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施肥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花生种植高效益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地选用良种、优化种植方式、精细播种、合理化控、病虫害防治以及及时收获,结合精准的施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花生的产量与品质,这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花生的需求,同时也为花生种植者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了花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