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玉米大豆种植过程中,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手段可以切实发挥固氮作用与边际效应,有效解决传统农作物套种生产效率低下、相互争夺光照、水分等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提高。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相关工作经验,针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效益进行有效分析与研究,从而提出针对性、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为其他种植人员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概述
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原理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创新技术手段,主要指的是在同一片种植地块上进行交错种植玉米与大豆两种农作物,呈现出条带状布局,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农作物的实际产量及土地资源利用率。玉米与大豆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对水分、采光及养分等存在一定差异性,基于这一种植模式下可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其中大豆根系可以发挥出固化土壤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状况,促进玉米的更好生长。此外,玉米叶片可以为大豆生长提供遮阳处理,降低水分的实际蒸发效果,促进大豆的快速生长。与此同时,两种农作物在实际生长环节对土壤营养成分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大豆生长需要更多的氮肥支撑,玉米生长需要更多的磷肥与钾肥。借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促进两种农作物根系在土壤中形成错综复杂的交错局面,这样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循环作用。从大豆根瘤菌来看,可以发挥出固化空气氮气的作用,进而将其转为可供农作物生长吸收的氮肥来源,促进玉米植株更快发育与生长;玉米的根系可以进行释放磷、钾等元素,促进大豆植株的更好生长。通过借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降低病虫害对玉米、大豆植株的侵染与传播程度,有效实现预防与治疗效果,从而降低化学药剂的实际使用量。
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促进光热资源有效转化、提高农作物生产质量及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等。通过该项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实现玉米与大豆两种农作物的优势互补,提高土壤资源的实际利用率。玉米与大豆两种农作物对光照、温度存在明显差异性需求,为了实现光照、温度的资源最大化利用,通过开展带状复合种植有利于进行土壤资源营养的均衡发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投入成本的有效控制。除此以外,该项技术手段可以进行土壤结构的不断优化与改善,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实际含量,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与实际效果。
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整地环节
在实际选的过程中,要结合土壤类型及pH值等要素优先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块,这样可以满足玉米大豆的生长所需。此外,在具体整地环节,要确保土壤质地疏松,在其中适当加入化学肥料及有机物质,从而实现土壤结构的不断改善。
2、选择优质品种
在选种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势特点等要素,选择最优的玉米与大豆品种,这也是保障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的核心要点。结合区域的降水状况、温湿度条件等,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耐干旱、产量高的品种。
3、控制玉米大豆种植密度
在控制玉米大豆种植密度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的土壤状况,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手段,使得玉米与大豆两种农作物可以实现相互交错,形成互利共赢、相互共生的发展局面。一般情况下,种植玉米密度为2.5万~3万株/667m2、大豆密度为8万~10万株/667m2,这样可以实现地块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4、适时播种
结合区域的气候环境特点来看,每年最佳播种时间一般为5月底到6月初,这个时期温湿度条件适宜,最为有利于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快速生长。此外,如果这个时间段内的降雨量比较稳定,这样可以为促进农作物的更好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来源。为了保障农作物的更好生长与发育,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播种方式,精准开展定植工作,保障每株农作物保持均匀的距离,其中玉米、大豆的最佳播种行距分别为30cm、60~75cm,最佳播种间距分别为5~8cm、20~25cm。与此同时,在实际播种环节,如果采用机械化播种方式,要控制深度为3~5cm,实时进行监测土壤温湿度条件,从而进行播种深度的调整与控制,切实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率。
5、加强玉米大豆种植田间管理
①杂草管理
在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当前比较常见的除草方式以化学、茎叶和封闭等为主。其中,化学除草要优先在种子发芽前期进行封闭土壤进行除草工作,这样可以降低后续除草压力,等到完成定苗以后要进行定向除草,坚持治小治早的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在完成种子播种2~3d内要开展封闭除草工作,采用唑嘧磺草胺或精异丙甲草胺进行兑水喷洒,这样可以实现杂草的有效管理。
②匀苗及中耕
等到玉米大豆出苗以后,要开展补栽、匀苗等各项方式,直接将种植密度过高的植株挪到稀疏位置,针对长势良好的玉米品种来说,等到长出7~10片叶子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喷洒健壮素等相关药剂,从而实现对农作物植株高度的有效控制。等到出苗一个月以后,要首次开展中耕管理工作,及时开展追肥除草等工作,这样可以切实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③玉米大豆植株间苗与定苗
在实际开展玉米大豆带状种植过程中,针对一些密度偏大的种植区域需要进行植株的间苗处理。在实际开展间苗环节,要合理控制适宜株距,确保玉米与大豆拥有充足的生存空间与环境。针对玉米与大豆两种农作物进行间苗环节,分别选择植株叶片为2~3片与3~4片,在实际间苗环节要注意保留长势良好的健康植株,及时剔除干净一些长势不良、病虫害威胁严重的植株,从而促进两者的更好生长与发育。等到完成前期间苗处理以后,要针对保留的玉米大豆植株进行定苗处理,通过定苗可以促进玉米大豆植株分布更加均匀,避免两种农作物出现相互争夺空气、水分与养分等情况而影响到实际生长情况。一般情况下,定苗时间控制住玉米与大豆分别长出叶子3~4片、4~5片,在实际操作处理环节要注意将其控制住合适的位置,保持固定的行株距,这样可以获取更加充足的采光与通风。
④科学施肥
在实际开展施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玉米与大豆两者的需肥状况,严格控制氮磷钾肥的施加量,适当进行微量元素的补充工作。从实际施肥量来看,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氮肥施加量比玉米大豆单独种植可以降低3~4kg,其中要注意控制玉米植株所需要的氮肥供应充足,一旦缺乏氮肥会直接影响到玉米植株的实际产量。在开展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玉米地块施加缓释控制型氮肥50~65kg/667m2,大豆地块施加低氮肥料15~20kg/667m2。等到玉米植株进入大喇叭口期以后要进行开沟20~25cm,每块地进行施加配方肥40~50kg/667m2;等到大豆植株进入开花期以后要进行追肥处理,通过挖沟的方式控制大豆植株间距为10~15cm,在其中进行适量施加低氮缓控释肥20~25kg。
6、化学调控
①玉米化学调控
在玉米植株实际生长过程中,如果外界风力较强容易导致植株出现水分养分供应不足、发生折损等情况,从而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实际产量及质量。针对一些种植密度适中、生长状况良好的种植地块,要选择在最佳时间段进行喷洒化学调控剂,从而确保施加精度及浓度的科学合理,保证药液可以均匀覆盖在玉米叶片上,避免出现遗漏或过量等问题。一旦在施药以后6h内遇到强降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剂量并再次进行喷洒1次,以乙烯利、4-氯苯氧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最为频繁,要严格按照产生使用说明书进行喷洒与施药。
②大豆化学调控
在开展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针对大豆化学调控的时间一般为播种后45d,从幼苗生长期开始就需要进行套作处理。在实际生长环节,由于玉米植株高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大豆生长所需要的光照,要适当进行调节植株行间距。从而更好提高大豆茎秆的实际抗倒伏水平。为了避免大豆发生倒伏情况,要提前进行喷洒烯效唑生长调节剂进行有效预防,等到大豆进入分枝期或初花期以后进行喷洒浓度为5%的烯效唑水分散粒剂25~45g/667m2,经过兑水以后叶面喷洒。针对套作过程中大豆幼苗长势不佳的区域,等到大豆进入2~3片复叶时期要及时开展喷洒工作。
7、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
在实际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要针对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有效分析,在前期处理阶段要及时监测地块病虫害的实际发生状况,精准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及类型,从而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全面预防工作。
①农业防治
当前,农业防治技术手段发挥出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选择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玉米大豆品种、科学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优化区域农业管理技术、秸秆还田等各项技术手段。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手段可以切实增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对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从上述农业防治技术手段来看,最为有效、经济的方式是选择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这样可以从根源上降低玉米、大豆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从而更好提高玉米大豆的实际产量及质量。此外,还要及时开展田间地块杂草清理工作,这样可以直接破坏害虫的寄居场所,等到两种农作物成熟以后进行翻耕土壤,这样可以降低第2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②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指的是借助一系列物理技术手段实现病虫害的全面防治,采用光热、温湿度及超声波等物理元素,再搭配简单的物理工具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预防。针对蛴塘、地老虎等虫害,等到羽化成虫前期要借助物理诱控的手段进行全面防治。比如,可以通过在种植地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的方式,进行诱导成虫,并选择合适大小尺寸的诱捕器将其悬挂在田间进行诱杀。在高度控制方面,要略微高出农作物10~15cm,按照15套/hm2的标准进行集中连片放置。
③化学防治
在开展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技术手段最为有效、最为直接。为了更好提高实际防治成效,在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前期要借助浓度为20%的多菌灵·福美双·甲维盐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这样可以直接灭杀干净种子表面所携带的病原菌。等到处理完种子以后要进行干燥处理,这样可以更加有效防治病虫害,促进玉米大豆植株实现健康可持续生长。
8、适时收获
在开展人工收获过程中,针对大豆籽粒要等到叶片完全脱落以后,呈现出黄色、椭圆形外观颜色的时候,选择阳光充足的天气状况下进行收获。在完成收获以后,要及时开展翻晒处理,可以采用专用脱粒机辅助进行脱粒操作。等到完成脱粒操作以后,要将籽粒晒干并入库。针对鲜食玉米来说,要等到玉米植株抽雄吐丝半个月内进行收获,如果是采用机械化收获方式,要优先收获周边玉米,这样更方便机械设备的转行操作,可以大幅缩短空载操作时间。
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效益分析
1、改善生态环境
新形势下,开展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工作,可以切实提高种植地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为关键要素是大豆根系释放出大量的腐殖质与分泌物,在此以后有机质会直接进入土壤中,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出现土壤侵蚀、水分蒸发等各类情况,为促进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稳定的水分、养分来源。此外,大豆根部的分泌物中富含充足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可以为地块中的真菌、细菌及微生物等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来源,而且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降低出现有害物质累积的情况,切实提高玉米大豆植株抗病虫害能力。结合相关实验数据来看,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促进土壤地表20cm的有机质含量增长5%~10%,有机碳含量增加10~20cm。这一技术手段可以促进土壤保持持久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延长土壤的可使用周期,大幅度降低出现土壤贫瘠等状况,保障种植地块的生态环境更加健康稳定。
2、全面提高作物产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土壤养分利用率全面提高,进而增加农作物的实际产量。这一技术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好地块空间,在局限的土地资源空间中实现玉米大豆两类农作物的大丰收。与此同时,这一技术模式对水分、养分及光照的实际利用率偏高,提高种植地块的生态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
3、有效弥补大豆产量不足
大豆作为主要油料经济作物类型之一,在食品加工业的实际需求量偏高,但是当前国内大豆产量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需要通过进口的方式进行填补缺口。虽然近年来大豆种植规模及面积逐渐扩大,产量逐步提高,但是进口大豆占据国内大豆需求的比例为80%,国内大豆市场的实际需求缺口较大。借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切实发挥好土地资源的作用,不断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更好提高大豆的实际产量,这一技术手段可以进行玉米、大豆两种农作物的间隔种植,从而降低各类病虫害的侵扰问题,不断提高大豆植株生长的稳定性与高效性,从而确保大豆的品质更有保障,有效弥补大豆产量不足的问题。
4、提高农业经济收益
在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规模化种植过程中,玉米产量非常高可以达到10500kg/667m2,大豆产量可以达到1125~1500kg/667m2。结合当前玉米大豆的市场价格来看,大豆可以增加收入500元/667m2。通过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手段,可以促进区域农民更好就业,显着提高农村农民的经济收益情况,可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投身种植、加工等各项工作。
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充分应用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切实提高玉米大豆的生产质量,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维护好周边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