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紧张状况。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由于仅限于单一作物的种植,未能充分利用土地的潜力,从而限制了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豆和玉米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两大支柱,其产量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变得尤为关键。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采用创新的宽带间作方法,巧妙地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大豆和玉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这一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单一作物种植的限制,还显着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为农作物增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这项技术,我们不仅能显着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能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1、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原理
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农业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在同一地块上精心规划并种植多种作物,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该技术不仅显着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在实施过程中,该技术常采用如玉米与大豆的间作模式。即与玉米共生,利用每一寸间隙,穿插种植大豆。这一布局使得同一块土地能够同时产出玉米与大豆两种作物,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作物间的合理搭配,进一步促进了互补生长的实现。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周期及养分需求存在差异,这种天然的互补性在生长中得以彰显,从而有效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例如,大豆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土壤提供额外的氮素营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氮素需求,而玉米的生长则为大豆提供了遮荫条件,有助于大豆的生长与发育。此外,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还构建起天然的病虫防护网。由于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了多种作物,这些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自然的生物屏障,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扩散与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维持了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pH值的稳定,并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植物吸收利用。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特点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在同一片土地上交错种植大豆和玉米。这种种植方式的运用,目的是尽可能地发挥土地中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潜力。通过合理的作物配置和轮换种植,不仅提升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还促进了作物对自然资源的更有效吸收和转化。实际应用显示,大豆与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达成农作物的高产量、高效率和高品质。同时,该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生态保护的需求,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选种及种植模式选择
1、选配适宜的品种
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品种。以玉米为例,理想的品种应具有紧凑的株型、良好的抗倒伏能力、强大的抗病性以及适应密集种植的特性。对于大豆,理想的品种则应具备耐阴性、抗倒伏能力以及适合机械收割的特点。根据最近两年的生产实践和田间试验,我们已经筛选出一系列产量表现优秀且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作物品种。在玉米品种中,辽单575、郑丹958、东单6531、联达坤瑞522、良玉99、东单118和铁研58等品种,都表现出了极佳的适应性和高产潜力。这些品种不仅满足了紧凑型株型的要求,还在抗倒伏和抗病性方面表现出色,其耐密植的特性也确保了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能保持稳定的产量。大豆品种,沈农豆27、辽豆32、辽豆18号、辽豆31和辽豆34等品种同样展现了显着的优势。这些品种不仅在光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能良好生长,而且具有强大的抗倒伏性能,便于机械收割作业的进行。因此,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将这些大豆品种与上述玉米品种进行搭配种植,有望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升经济效益。
2、播前种子处理
在农业领域,玉米种子的品质标准要求严格,其中纯度需达到或超过99%,发芽率不得低于92%,净度应保持在98%以上,含水量则应控制在13%以下。大豆种子的品质标准同样严格,要求发芽率在95%以上,纯度在98%以上,净度在98%以上,水分含量在15%-18%之间。这些指标构成了种子品质评估的核心框架,对于保障作物的高产量和优质品质至关重要。目前,市场上的玉米种子处理方式相对统一,大部分种子已经过包衣处理。这种做法通过提供外层保护,增强了种子的抗逆性,从而提高了其在多变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然而,大豆种子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在拌种或包衣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种衣剂是关键步骤。为了有效预防病虫害,种衣剂应包含高效低毒的杀虫成分如噻虫嗪、吡虫啉,以及广谱杀菌成分如咯菌腈、戊唑醇、福美双等。这些成分的结合使用,为种子提供了全面的保护,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进而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处理后,种子宜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确保安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去除多余的药剂残留,并防止种子因高温或潮湿而受损。通过这一系列科学的处理步骤,农户可以确保种子的品质和安全,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合理配置(模式、密度)
在构建复合种植体系时,大豆的种植密度应控制在单一种植密度的大约75%,而玉米的种植密度则应保持与单一种植时相同。辽西地区采纳的核心复合种植模式(包括玉米与大豆的交替种植)涵盖了4+2模式、4+3模式、3+3模式以及6+3模式。具体来说,4+2模式中,种植4行大豆和2行玉米,条带宽度设定为270cm。在这一模式中,大豆与玉米之间的行距为70cm,大豆的行距为30cm,株距为10cm;玉米的行距则设为40cm,株距同样为10cm。4+3模式中,4行大豆巧妙地穿插在3行玉米之间,形成345cm宽的交替种植条带。此模式下,大豆与玉米的行距保持为70cm,大豆的行距增至35cm,株距仍为10cm;玉米的行距为50cm,边缘行的株距为10cm,中间行的株距调整为12cm。3+3模式下,3行大豆与3行玉米如棋盘般交错,条带宽度减缩至310cm。大豆与玉米的行距、大豆的行距以及大豆的株距分别保持在70cm、35cm和10cm;玉米的行距同样为50cm,边缘行株距为10cm,中间行株距则为12cm。最后,6+3模式下,6行大豆与3行玉米形成更宽的390cm条带,展现了种植模式的多样性。在此配置下,大豆与玉米的行距仍为70cm,大豆的行距减少至30cm,株距调整为8cm;玉米的行距为50cm,边缘行株距保持10cm,中间行株距则为12cm。这些配置共同构成了辽西地区复合种植体系的核心模式,为提升作物产量和土地使用效率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三、播种技术
1、适墒适期播种
适宜的播种期对于带状复合种植而言,通常定于5月上中旬。此时,必须迅速根据土壤湿度状况进行播种。土壤湿度至关重要,大豆和玉米的共生尤其依赖于适宜的水分,大豆的需求尤为敏感。在播种时,确保耕作层的土壤湿度达到65%,因为适宜的土壤湿度能够保证作物根系正常呼吸并吸收必要的水分和养分。这一标准可以通过简易的土壤检测来确认,例如通过手握土壤成团但不滴水,以及手搓后土壤保持松散状态的方法。若遇到土壤湿度不足的情况,可采取两种策略。①可以先进行土壤湿度调整,待地面稍暂且能承受农业机械时再播种;②若选择先播种,建议立即采用滴灌或喷灌补充水分,避免大水漫灌,以防土壤板结或其他不良影响。③播种期间还应密切关注天气状况,确保在播种至出苗的关键时期内,作物不会受到大雨的侵袭,从而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2、播种方式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为了提升作物的种植效率和产量,推荐优先使用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精量播种施肥机进行同步播种。在辽西地区,广泛使用的间作播种机械型号主要包括2BDYF-4-2与2BFYD-2/4等,这些机械是为4+2复合种植模式特别设计的,显示出了极佳的适应性。在播种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播种深度以确保作物根系的健康生长。大豆的播种深度应保持在2-3cm,而玉米的播种深度则应稍深,控制在3-5cm。同时,施肥深度应设定在大约8cm,并确保种肥间隔超过10cm,以防止肥料对种子造成直接伤害。此外,大豆与玉米的播种也可以采用分带种肥同播的方式,即在播种的同时施入基肥,以提升土壤肥力并促进作物的生长。在选择播种机械时,大豆播种倾向于使用气吸式播种施肥一体机,以实现精准播种与施肥;而玉米播种时,则可选择精量或半精量的玉米播种施肥一体机,以满足不同的播种需求。关于施肥量,大豆带播种时应施用均衡复合肥(总养分含量不低于45%)或高磷复合肥(总养分含量不低于45%)25-30kg/667m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高产田地块,可以考虑不施基肥,以避免养分过剩。相比之下,玉米播种时需施用高氮型包膜控释肥(总养分含量不低于44%,控释氮含量不低于10%)40-50kg/667m2。这类肥料通常能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但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考虑气候条件与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沙壤土或玉米生长后期遭遇多雨天气时,需适时进行追肥,以防止养分流失导致的减产现象发生。
四、加强田间管理
1、需密切关注苗情变化,及时发现生长异常
确保作物播种后及时查看发芽状况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旦发现有缺苗或断垄的情况,必须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具体方法包括可采用快速浸种补种,确保行间种植均匀,或者利用雨后土壤湿润的条件进行带土移栽。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移栽后没有降雨,应立即对新植株进行人工灌溉,以保证其成活。不同作物的移栽最佳时机也有所区别:大豆应在幼苗长到4cm高度后,即第1片复叶出现后进行移栽,而玉米则建议在2-4叶期进行。这些时机的选择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生长潜力,提升移栽后的存活率和产量。另外,在作物生长期间,持续观察苗情变化同样重要。一旦发现有弱苗或植株过于密集的情况,应立即进行疏苗处理。疏苗时应坚持“淘汰小苗保留大苗、淘汰弱苗保留壮苗”的原则,通过合理定苗,确保作物群体结构合理,为后续的生长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肥水管理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对于作物的肥料管理,如土壤未显现出养分短缺的迹象,可不必施追肥。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玉米在早期施肥不足,或由于降雨等自然条件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应在玉米生长至大喇叭口期时,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水平,使用简易的施肥设备追加尿素。推荐的尿素总氮含量至少为46%,并且的追加量应控制在10-20kg/667m2,以满足玉米对氮肥的需求。对于大豆作物,如果在生长早期未进行施肥,则应在结荚初期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施肥,喷施的液体可以是0.3%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等浓度的氨基酸水溶肥料溶液。此外,这种叶面喷施方法也适用于同期生长的玉米,以确保养分补充的同步性。在作物水分管理方面,大豆与玉米在苗期阶段不需要额外的灌溉,适度的土壤干旱实际上有助于促进根系的发展和苗株的健壮。随着作物生长进入特定阶段,其水分需求会发生变化。例如,大豆在开花结荚期对水分的需求达到临界点,而玉米则从抽雄阶段开始,直至灌浆期结束,对水分的需求尤为关键。在这些时期,若土壤干旱或降雨量不足,及时灌溉至关重要,以避免大豆花荚脱落和“花期不遇”现象,以及玉米生长受阻,从而确保作物的最终产量。在遇到降雨量过多导致土地积水的情况下,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如疏通渠道、开挖沟渠、使用机具抽水排涝等,以防止作物根系受损和生长受阻。通过上述精细化的肥料和水分管理策略,可以有效地确保大豆与玉米的健康生长,实现作物产量的稳定增长。
3、及时化控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及时的化学调控对于大豆和玉米的健康成长极为关键,有助于有效避免倒伏现象的出现。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应实施相应的化学调控策略。以大豆为例,在分枝期,为了有效限制植株高度并提升其抗倒伏能力,推荐施用15%的多效唑粉剂40-60g/667m2,与40kg水充分混合后,对植株进行均匀喷洒。另外,也可选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g,或10%多唑·甲哌鎓可湿性粉剂60-80g,同样兑40kg水作为溶剂进行喷洒。这些方法通过化学调控技术,旨在改善大豆的生长状况。至于玉米,在其生长周期中,当植株拥有6-9片展开叶时,也应执行类似的化学调控措施。具体操作为使用30%胺鲜酯·乙烯利水剂35ml,与40kg水均匀混合后,对植株进行喷洒。这一措施的目的是调整玉米的生长节奏,增强其抗倒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若生长过于旺盛,首次喷洒7日后可能需追加1次,以强化控制效果,必须在最佳喷洒时间内尽早采取这些措施,因为延迟喷洒可能会减弱控制效果,从而影响作物的最终产量和品质。
4、适期收获
玉米植株因其高度优势,往往容易形成遮阳效应,这一特性对大豆的光合作用构成显着影响,进而导致大豆籽粒的晚熟现象。基于当前的生产条件,本地区在农作物收获时普遍采取的策略是优先收割玉米,特别是先收割周边的玉米植株,以确保大豆能够在较为适宜的光照条件下继续生长,直至其成熟后再行收割。玉米的最佳收获期通常出现在其籽粒乳线消失、尖冠处出现黑层且含水量降至大约28%的时候。而对于大豆而言,当其处于完熟初期,叶片已全部脱落,籽粒呈现出品种特有的色泽,且含水量下降至约20%左右,摇动植株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时,即为最适宜进行机械收获的时期。在收获工具的选择上,针对玉米果穗的收获,可选用玉米联合收获机,且其割台宽度应小于大豆带之间的宽度,以确保在收割过程中不会损伤到相邻的大豆植株,一般建议宽度差保持在10-20cm之间。而对于大豆的收获,则可选择大豆联合收获机或经过适当改造的小麦联合收获机,以满足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收获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实现作物间互利共生,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推广,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农田受益于这种高效的种植模式。
(作者单位:122500辽宁省凌源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