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栽培多种合理技术手段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52)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种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用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提升大豆种植的整体效率,还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油作物、经济作物,蕴含非常丰富的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大豆种植及栽培工作效能,专业的种植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加强对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改善种植工作中的不合理因素,保证大豆高产栽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种子处理技术

不同大豆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种植户需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豆种。例如,在立体气候明显的地区,需尽量选择耐阴、抗倒伏的高产品种,如黔豆7号、黔豆12号、齐黄34号、安豆10号等。在大豆种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①精选处理。可采用人工或粒选机将碎粒、病粒、秕粒剔除,以保证种子完好。②发芽试验。由于大豆种子经过储存后容易失去活性,因此需提前进行种子试验,确保其发芽率不低于95%。③药剂拌种。为达成高产、高质的种植目标,需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以确保其具有较高抗性。例如,用40克的钼酸铵与1.5~2.0千克的水混合,均匀喷洒在100千克的种子上,阴干后播种可达到增产的效果;用50%浓度的辛硫磷乳油与2毫米直径的炉渣按比例混合制成毒砂,随大豆一同播种,可实现蚜虫等害虫的防治;用11%浓度的氟环·咯·精甲悬浮剂加水混合,通过搅拌的方式均匀地覆盖在种子表面,阴干后播种可预防根腐病的发生。

2、高标准整地

在大豆高产栽培中,高标准整地是确保大豆高产的基础环节。秋季灭茬对大豆生长极具重要性。秋季灭茬,即在秋季将上季作物的剩余茎秆彻底清理,为新一季的大豆种植做准备。这一步骤可以有效降低田间的病虫害数量,减少害虫对下一季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接着是整地,整地的目的是通过翻耕、耙平等手段,使土壤疏松,以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同时,整地过程中应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均匀混合,提高土壤肥力。

3、标准化栽培技术

①垄三栽培技术

垄三栽培是目前大豆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栽培技术,其在垄作基础上采用垄体垄沟深松、分层深施底肥、垄上双条精播三项综合措施,联合耕作机械一次完成。该技术推广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缩小垄距、扩大行距、增加行数等改进,显着提升大豆产量。垄体、垄沟深松有利于改善耕层结构,扩大土壤容量,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协调水、肥、气、热的关系,促进大豆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分层深施肥可充分发挥施肥的部位效应,满足大豆生育后期对养分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垄上双条精播,使植株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增加绿叶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②大垄密植栽培技术

大垄密植是另一种提升大豆产量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加宽垄距来增大单株生长空间,同时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实现大豆种植密度的优化。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壤养分,而大垄则保证了根系的扩展和土壤水分的合理分布。这种模式还有利于田间管理,使除草、施肥等操作更加便捷,也更易于监控和防治病虫害。

③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窄行密植是一种有效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播种密度,以期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在实施窄行密植技术时,应考虑品种选择、土壤肥力和田间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选用耐密性强、抗倒伏的短秆或半矮秆品种是关键。同时,由于植株间距减小,对土壤的供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合理轮作与科学施药,减少病虫损失,以确保实现预期的高产效果。

4、田间管理技术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包含定苗、中耕、除草等诸多内容,对大豆健康生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田间管理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分支,其高效管理是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大豆的生长发育需经过苗期、开花结荚期、谷粒成熟期3个阶段,种植户可根据不同阶段的成长特性进行针对性管理,以维持大豆高产种植。

①大豆苗期管理

在大豆出苗后,需及时进行查苗、补苗、间苗作业。种植户应在豆苗较稀处补苗、在豆苗较密处间苗,且需将弱苗、病苗、杂株从田间剔除,以达成苗全、苗壮的栽培目的。在间苗作业完成后,需进行中耕除草作业。因为大豆幼苗发育缓慢的特点,田间杂草极易滋生,因此需要种植户进行多次除草。例如,可在子叶刚出土时进行深松土壤,以达成去除杂草、促苗生根的作用;可利用中耕除草的方式,培出土埂,以实现耐旱、排涝、抗倒伏的效果;还可应用氟乐灵、利谷隆等药剂进行化学除草,以改善田间透气性。在进行施肥灌溉作业时,需根据苗情灵活处置。例如,对于土地瘠薄且未施底肥的地块,需在大豆幼苗期追施5~15千克/亩的硝酸铵和7.5~15千克/亩的过磷酸钙,如此能够有效促进根瘤菌发育;对于土壤墒情不佳的地块,需进行适当灌溉作业,以促进花芽分化;对于幼苗徒长情况,需在晴天的中午顺垄压苗,以促进大豆根部发育。

②大豆开花结荚期管理

此阶段的主要管理方向是通过增花、增荚来实现丰产。种植户需在封垄前做好除草作业,并时刻观察大豆生长情况,酌情施用水肥。如作物长势不佳需在初花期施肥增加养分供给,反之则不需要施肥以免作物徒长。大豆初花期对水分有一定要求,需要种植户时刻观察土壤中水分含量,并适时灌溉使其含量不低于65%。大豆结荚阶段对磷和水的需求量较高,种植户需在此时追施磷肥、加强灌溉。比如,叶片呈老绿色且萎蔫是缺水的表现,此时需及时灌溉供给水分,避免花荚缺水脱落。为防止大豆植株倒伏,可以利用喷施矮壮素的方式,或者在盛花末期摘除6.5厘米左右的顶心,使花荚吸收的营养增多,促进丰产。但需要注意:土壤瘠薄或大豆品种有无限结荚习性的情况不适合摘心作业,会产生部分不良影响,需要种植户注意规避。此外,开花结荚期管理时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若防治不当,极有可能造成绝收的严重后果。

③大豆谷粒成熟期管理

此阶段的植株会加大对籽粒的养分供给,以实现“促粒饱、增粒重”。在此期间,田间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促早熟的目标展开,对大豆增产有着重要意义。成熟期的大豆对水分需求较高,缺水会增加秕荚、秕粒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浇水灌溉,通过充足的水分支持提高大豆品质。大豆的适收期一般为黄熟末期,种植户需根据作物籽粒情况科学选择收割时间,如有95%的豆荚成熟且豆粒饱满、植株被摇动后有明显声响时需及时收割。收割完成后还需进行晾晒和脱粒作业,保证作物在含水量达到13%时才能入库贮存。除此之外,此阶段中种植户需注重“驱野兔、防鼠害”工作,利用毒饵、灌水、熏杀等方式,保障大豆产量不受影响。

二、大豆病虫害防治对策

1、化学防治对策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防治大豆病虫害应遵循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剂对症用药。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大豆根潜蝇等)可以采用种衣剂拌种的方法。另外,还有病虫害(如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双斑萤叶甲、红蜘蛛等)会对大豆的生长造成影响。而大豆病害(如大豆灰斑病、花叶病毒病、菌核病和根腐病等)可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比如大豆灰斑病的防治,在花荚期使用40%多菌灵悬浮剂1.5升/公顷或80%多菌灵0.75千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1.5千克/公顷,加水混合喷洒1~2次,保证大豆的健康生长。

2、农业防治对策

很多种植人员在选种时,只关注大豆品种产量,对其病虫害抗性缺乏重视,倘若所挑选品种,其产区的病虫害情况较为恶劣,就容易导致种子中直接携带虫卵或者病原体;倘若将其种植在没有病虫害的区域,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选种时,要关注种子产区的病虫害情况,且需要进行严格抽检,挑选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大豆收获以后,倘若田间依旧存在带病植株残体,应进行彻底清除,依靠翻地等方式,将病残体掩埋于土壤深处,实现对其的有效防治。倘若害虫于土壤中越冬,可进行土地翻耕,将害虫翻至地表,以达到防治目的。优化大豆种植技术,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具体而言,一方面,播种期间要结合品种特性,合理设计播种深度,不应过深也不应过浅。过深会提升根腐病患病率;过浅会导致药物对种子产生更大的影响。通常来讲,播种的深度可控制在4~5厘米,也可结合种植田块具体状况进行合理晚播,以免土壤环境不利于种子生长,引发病虫害问题。另一方面,施肥期间,要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重视有机肥料的使用,对肥料进行科学配比,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倒伏等情况出现,这不利于增强大豆的病虫害抗性。要科学选择中耕的时间,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大豆抗病虫害的能力。在大豆高产栽培期间,要严格禁止迎茬与重茬,究其原因,此类方式会导致病虫害发生概率大幅提高。由此,要重视科学换茬轮作,实现对病虫害的根源进行控制。结合经验,3年轮作可有效降低大豆轮纹病及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概率。

三、大豆常见病虫害有效防治

1、大豆锈病防治

豆类作物常受层锈菌侵扰,这种病害主要侵袭作物的叶片、叶柄及茎干,造成植株生长受限、豆荚数目下降,从而影响产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此病都可能发生,起初叶片上会出现棕色的斑痕,随着病情恶化,这些斑痕会逐步扩大,颜色转为黄棕、红棕甚至紫棕。其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传播,且对气候条件如温度和湿度反应敏感。在多雨季节或降雨频繁的时期,病情往往更为严重。针对大豆锈病的防治,应以提升栽培管理技术为核心,配合化学手段进行辅助治疗。在栽培管理方面,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至关重要。同时,实施轮作制度,例如大豆与玉米轮作,有助于减少病害发生。在大豆收获完毕后,深翻土壤有助于分解和消除病原体残留,从而减少锈病的发生概率。化学防治上,可以通过拌种处理提高大豆的免疫力,比如使用占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0.2%的65%福美特或0.1%~0.3%的80%乙膦铝等药剂。在病害初期,还可以喷施50%福美双600倍液、77%氢氧化铜1000倍液、72%克露8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或65%代森锌800倍液等药剂,以控制病情。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农户需注意剂量和频率,一般每隔10天施用1次,持续使用30~40天。

2、大豆根腐病防治

大豆根腐病常通过土壤传播病原,主要危害根部,会阻碍大豆植株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进而导致减产。此病害一般发生在土壤偏酸、氮肥过量的地块,且适宜在高温闷热的天气中生长。患病的大豆植株根部会出现红褐色斑点,并逐渐凹陷坏死。不同生长周期的大豆患根腐病后的表现症状不同,如幼苗期会出现猝倒;生长期叶片会逐渐枯黄,茎秆中空易折;结荚期空荚增多、籽粒小。大豆根腐病防治可从多个角度出发。在播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晾晒,有效消灭病菌。还需选择抗病性良好的种子,并用50%浓度的多菌灵粉剂或50%浓度的甲基托布津粉剂拌种,增强种子抗性。在大豆生长期间,可在大豆叶面上喷施多菌灵、甲霜灵或甲基托布津等可湿性粉剂,以控制病害蔓延。还可在土壤中施用拮抗菌和生物菌肥来抑制病菌、增强大豆抗性。在大豆收割后,需及时清洁田园,将残株、病株焚烧或深埋,以阻断病菌传播。

3、大豆花叶病防治

大豆植株受花叶病侵扰,常见于叶片与豆粒部位,受害的植株多表现为生长受阻、豆荚变形、叶片皱缩、出现黄色或褐色斑点等症状,这些现象会对大豆的产量及其质量造成显着影响。针对这一病害,农户可采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具体操作包括:使用浓度为38%的克多福或70%的吡虫啉处理种子,以提高种子的抗病性;也可以使用40%的多菌灵、50%的退菌特、70%的甲基硫菌灵以及75%的百菌清等化学药剂来控制病害的蔓延。另外,该病毒主要通过蚜虫传播,因此加强对大豆蚜虫的防治是预防花叶病的关键措施,不容忽视。

4、大豆食心虫防治

小红虫,亦称大豆食心虫,是导致大豆产量下降的关键害虫之一。它对大豆的危害主要针对豆粒,其幼虫侵入豆荚内部,吞噬豆粒,导致豆粒表面出现沟壑或残缺不全,进而造成大幅减产。该害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每个阶段造成的损害略有不同。此外,食心虫的发生时间相对较晚,一般出现在8月底~9月底,它们通常以结茧的形式越冬,待次年再次对大豆植株构成威胁。农户可以通过农业控制、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3种手段来减轻病虫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农业控制方面,农户应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大豆品种,从而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采用诸如作物轮作等先进种植管理技术,以提升土壤的防御能力;并且在秋季进行深耕和耙地,以降低土壤中的虫茧数量。在化学控制方面,可在幼虫尚未侵入豆荚时,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2%农地乐、90%晶体敌百虫、0.6%灭虫灵乳油等药剂进行喷洒,以有效杀灭幼虫,同时需注意药剂的稀释比例,避免产生药害。在生物控制方面,需关注2个关键时期:一是幼虫即将离开豆荚时,可每亩施用1.5千克的白僵菌粉和13.5千克的草木灰进行综合防治;二是成虫产卵期,可在田间释放食心虫的天敌——赤眼蜂,通过天敌控制来消灭虫卵,提高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积极探寻和应用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并通过多种合理手段将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提高大豆的质量和产量都十分有利。由此,需要重视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更多现代化、实用性的种植手段,推动大豆种植技术发展,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154211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

标签:  大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