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棚室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在实践中的总结与完善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503)

大棚种植的辣椒因种植方法科学、田间管理适中、病虫害防治到位,因此品质更优,产量更高。为了实现优质丰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大棚辣椒种植技术体系。

一、大棚辣椒种植技术要点

1、科学整地

(1)翻耕。大棚种植辣椒前,需先处理好土壤。绿色种植模式下,整地时,需使用适量有机肥。翻耕土地前,若是新棚,则按照每亩25m3鸡粪或50-60m3稻壳鸡粪或是4t腐熟有机肥外加100-200kg氮、磷、钾复合肥的用量标准施加底肥;若是3年后老棚,则按照每亩10m3鸡粪或20m3稻壳鸡粪或2t腐熟有机肥外加50-100kg氮、磷、钾复合肥的用量标准施加底肥。施加的肥料应均匀分布在地表,之后使用深翻机或旋耕机翻耕土壤,若使用小型旋耕机则建议将翻耕次数控制在3次,若是大型旋耕机,则建议翻耕次数控制在2次。翻耕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

(2)起垄。根据大棚种植辣椒对土壤平整度的严格要求,必须重新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同时,考虑到辣椒的生长习性、土壤的质地以及栽培工艺等关键因素,进行合理的起垄作业。由于辣椒根系扎根深度普遍在15-20cm之间,故将起垄规格控制在20×15cm左右。若是黏土,考虑将垄距控制在140cm左右。若选择小垄种植,则分别按照60cm(种植区)、80cm(走廊两侧垄)的间距标准起垄;若选择大垄双行栽培工艺,则分别按照80cm(种植区)、60cm(走廊两侧垄)的间距标准起垄。

2、科学选地

辣椒种植的土壤pH值应在6.2-7.2之间,且质地疏松、肥沃。种植基地周围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远离污染源。此外,交通条件需便利,以确保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运输需求得到满足。地形应以平坦为主,避免低洼地带,以防灌溉时积水。靠近水源是必要的,以保证辣椒生长期间的充足灌溉。土壤应富含有机质,提供全面的营养成分。同时,排水系统应完善,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水涝情况,确保有效的排灌。

3、科学选种

(1)要考虑茬口。根据茬口选择在秋季、冬春和早春适宜种植的辣椒品种。

(2)要考虑抗寒性。由于大部分大棚辣椒种植时间偏早,气温低于辣椒适宜生长温度,所以在选择辣椒品种时优先选择抗寒性能强的品种。

(3)要考虑抗病性。辣椒抗病性能优越可同时保证产量和品质,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从而保障辣椒种植的经济效益,故要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条件等优先选用抗病性能强的辣椒品种。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参考辣椒市场价格,选择品种。

4、种子处理

(1)温汤浸种。先准备适量20-30℃的常温水,并将清洗后的辣椒种子放入水中浸泡,大约浸泡4-12个小时不等,等种子“喝饱水”后,搓洗种子;之后,准备适量55-60℃的热水,将在温水中浸泡15分钟后的辣椒种子放入热水中再次浸泡15分钟,适时适量地添加热水,轻轻搅拌,当水温30℃后,继续浸泡,持续4个小时。

(2)药剂浸种。将种子放入到10%磷酸三钠水1000倍溶液或多菌灵15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等药剂中,持续浸泡10分钟左右,或是选取高锰酸钾300-400倍稀释液,将辣椒种子放入到溶液中20-30分钟左右,起到消毒杀菌作用;选用硼酸、硫酸锌等微量元素浸泡种子。

(3)晒种。选择晴天,将辣椒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1-2天,以消杀病虫害或细菌,促进种子发芽。

(4)苗床消杀。选用30%甲霜·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以喷洒方式对苗床进行消毒。

二、大棚辣椒田间管理要点

1、灌溉

(1)以使用水质好、无污染的水源为先,如地下水、水库水等。

(2)在前期,灌溉频率为5-7天1次,应根据辣椒植株生长情况适当减少灌水次数;中后期应考虑增加灌水次数,将灌溉频率调整为7天1次,也可以调整为5天1次;进入成熟期后,将灌溉频率调整为7-10天1次。

(3)考虑到绿色生产要求,大棚辣椒灌溉提倡采用滴灌技术。考虑到大棚辣椒果实水分居多,故在定植后7天左右,先完成1次缓苗水的施加,其总量控制在20m3,将整个生育期灌水次数控制在13次左右,总量不超过315m3。

2、施肥

结合大棚辣椒生长对肥料的需求适时施加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总体来说,从出苗到采果整个生长阶段,辣椒对氮肥的需求居多、钾肥次之、磷肥最少,三者占比分别为65%以上、25%、15%。结蕾时间段的辣椒,因根系少、叶片小,对养分需求不多,约占总养分含量的5%;花苞期的辣椒等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养分需求增多,约占总养分含量的10%;盛花期的辣椒会大量吸收养分,约占35%,此时对氮肥的需求量增多,达到最高峰;成熟期的辣椒进入生殖生长期,由于果实生长,对养分的需求约占一半,此时肥料供给一定要充足;采果期的辣椒以叶片生长发育为主,对氮肥需求较大。按照亩产1000kg计算,整个生产期大棚辣椒总施肥量应达到37-49kg左右,其中,钾肥施加量最多,约为13-15kg,氮肥次之,约为10kg左右,之后是钙肥,约为7kg,磷肥约为4kg,最后是镁肥,约为3kg。

大棚种植辣椒应以清晨、傍晚施肥为主,另外,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据辣椒生长期,调整施肥方案,如在开花期通过叶面喷施微量元素,硼肥能够提高坐果率,搭配喷施磷酸二氢钾水溶肥,让果实更加健壮。采摘前7-10天,应避免施加叶片肥。

3、除草整地

辣椒植株根系周边易大量繁殖杂草,若清理不及时,导致杂草丛生,易造成辣椒减产、品质下降,故要及时除草。

(1) 人工除草。在大棚种植辣椒时可以使用人工除草的方式清理植株根部细小的杂草。用手清理地块中杂草,虽可以保障清理质量,但耗时耗力,

(2) 药剂除草。对于直播田,在出苗前按照每亩30-40kg喷洒用药,前提是播种后地块平整且播种均匀,均匀喷洒;对于移栽田,可考虑使用20-40ml的10.8%高效吡氟氯禾灵乳油或是50-75ml的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防治杂草,用药时间控制在杂草3片展叶以后,喷洒时对准杂草茎叶。药剂除草时可根据除草剂类型确定用药方案,比如,在使用氟乐灵时,按照每亩30-40kg清水+100-150ml氟乐灵的比例配制溶液,采用喷雾施药+人工耙地工艺,保证药液深入土层。

三、大棚辣椒病虫害防治技术

1、常见虫害

(1)蚜虫

蚜虫危害期一般在辣椒生长旺盛期,具体表现是在叶片、花蕾等位置出现大量蚜虫不断吸取辣椒植株的汁液,造成辣椒叶向背面卷曲,植株颜色从绿色转变为黄色,此时辣椒生长速度减缓,严重时辣椒植株会生长停滞、枯萎等。蚜虫在植株上活动时会残留一种具有污染属性的分泌物,导致辣椒果实被污染,品质不佳。

(2)白粉虱

白粉虱无法存活在冬季室外,温室为它们越冬创造了条件,经常以各种虫态活跃在辣椒大棚中,导致第二年辣椒产量、品质受到影响。白粉虱与蚜虫类似,经常大规模聚集在辣椒叶背面,吸取植株汁液的同时,也会分泌蜜露,这种物质会引发煤污病,导致辣椒果实品质下降,同时也会传播其他病毒,威胁辣椒正常生长。

(3)茶黄螨

茶黄螨繁殖速度快,会影响植物生长、果实饱满度等,也会造成辣椒植株提前衰亡。茶黄螨会导致辣椒叶背面出现棕黄色或是灰色,边缘向内卷曲成弧形。若叶片受害,其生长则会停滞、枯萎等,严重时辣椒花蕾也会损伤,导致辣椒减产。大棚种植辣椒全年可见茶黄螨,发病多见于4月上旬,通常在5月上旬迎来发病高峰。其年繁殖次数超过20次。若大棚温度维持在34-35℃,茶黄螨容易大量死亡,其死亡率维持在60%左右。

(4)棉铃虫和烟青虫

棉铃虫和烟青虫多危害辣椒植株花、果、茎,导致植株腐烂、花果脱落等。它们多藏于土壤中过冬,喜好温湿环境,当温度超过23℃后,成虫进入产卵期,当外界温度在25-28℃之间,且相对湿度在90%左右时,幼虫进入生长发育期。

2、常见病害

(1)“三落”

辣椒“三落”病是指非正常的落花、落果和落叶现象,十分影响辣椒产量。据悉,当辣椒落花率在40%左右时,落果率将达到10%左右。“三落”病害形成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棚温度过低,导致辣椒授粉受精异常引发落花;②大棚温度过高、水分供给不足导致病毒病;③氮肥施加过多导致枝叶过长;④光照缺失,土地湿度过高,根系吸收能力弱等。

(2)沤根病

沤根病多见于育苗期、定植后,发病时会引发幼苗根部颜色变化,从正常颜色转变为锈褐色直至出现腐烂,与此同时,植株不会长出新根,地上部位开始出现坏死。

(3)猝倒病

苗期、发芽期多见猝倒病,常见表现为辣椒烂种、幼苗无法顺利出土、猝倒。

3、防治方案

(1)防治原则

病虫害防治强调预防为先,综合治理。在非病虫害发病期,需要多观察辣椒生长状态,监测各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当发现病虫害苗头时,应立即采用多种治理方法,阻止病情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模式下,大棚种植辣椒强调绿色防控病虫害,即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无害化防治方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为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在种植辣椒期间,采用因病施策法,结合具体病虫害类型,制定个别化防治方案。

(2)具体方法

①虫害防治

蚜虫防治。物理防治法:在大棚中悬挂银灰色膜条、悬挂25cm×40cm规格的黄色粘虫板等,其中,黄色粘虫板的设置数量控制在每亩30块左右。药物防治:辣椒地中暴发蚜虫病时,可选用0.5%印楝素乳油600倍液或50%抗蚜威(劈蚜雾)2000-3000倍液或0.6%苦参碱水剂200倍液或4%乐果乳油600-1000倍液或10%吡虫啉1500倍液,喷洒施药,每日喷洒次数控制在2次,间隔5-7天。由于蚜虫病严重程度不同,因此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每日喷药次数、频次以及周期等。农业防治:田间杂草会为蚜虫提供生存空间,因此经常不定期清理田间杂草、水坑等,阻断蚜虫传播途径,以保障辣椒质量和产量。

白粉虱防治。生物防治:按照2周1次的频率,将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投放到辣椒大棚中,投放次数控制在3次,主要是应对平均每株辣椒植株分布0.5头白粉虱的灾情。物理防治:利用白粉虱的趋黄性,特别是趋橙黄性,按照每亩32-34块的数量标准防治黄板诱杀成虫,每块黄板等高放置,大约位于辣椒植株顶部上方20-30cm处。每隔10-15天更换1次黄板,若检查时发现黄板上白粉虱数量过多,则可以考虑提前更换。由于春季大棚辣椒多发白粉虱等害虫,故需要在春季暴发白粉虱前悬挂黄板,同时结合本地气象条件、往年白粉虱发病规律等,判定悬挂时间,一般会提前7天左右。化学药剂防治:一种是使用25%噻嗪酮(扑虱灵)1500倍液、20%甲氰菊酯(灭扫利)2000倍液、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剂3000倍液等喷洒防治,一种利用烟雾影响白粉虱机能,使其无法生存,具体操作时使用0.4-0.5kg敌敌畏混合锯末制作烟雾。此外,10%异丙威烟雾剂制作而成的烟雾也具有熏杀效果。

茶黄螨防治。农业防治技术:辣椒采摘结束后,及时清理枯萎的辣椒植株以及田间杂草,其目的是减少虫害过冬条件。幼苗期的辣椒也会出现茶黄螨,当发现病情时,需要重视幼苗的保护以及受害幼苗的阻隔与治疗。科学管理大棚室内的温湿度,以膜下滴灌为主;科学施加有机肥,既要以施加完全腐烂的有机肥为主,又要检查大棚环境是否适宜施肥。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投放巴氏新小绥螨、胡瓜新小绥螨,减少大棚内茶黄螨数量。化学防治技术:严密监测大棚内茶黄螨,发病期特别是高峰期采用阿维·哒螨灵、联苯菊酯等药物按照7-10天1次的频率喷洒辣椒叶背、花蕾等,交替用药且连续喷洒3次。

棉铃虫和烟青虫防治。初期,可使用0.5%甲维盐1500-2000倍液等以喷洒方式加以防护,其中,以交替使用药剂为主,如交替使用甲维盐、BT乳剂等。

②病害防治

“三落”防治。优化秧苗培育,提高辣椒苗的抗逆性;科学施肥,平衡氮、磷、钾等元素肥的施加,严格控制氮肥施加量。定期施肥、灌溉,控制土壤含水量和湿度,若出现积水、水涝,应及时排干多余的水分;覆盖地膜,在高温天气通过封垄等措施降低地表温度;开花期按照1kg水混合25-30mg防落素的比例配制药剂并喷洒花蕾,以防治落花。

沤根病防治。以采用农业防治手段为主,播种前通过温水浸泡、高温杀菌、新高脂膜拌种等方式,消毒辣椒种子,提升种子抗病性。科学灌溉,平整田地,使用新高质膜保墒保温。

猝倒病防治。农业防治:在育苗期优选抗猝倒病性能强的辣椒品种;育苗前,以温水浸泡辣椒种子,催芽的同时消毒杀菌。田间管理时若发现患有猝倒病的植株,需立即拔除并做好土壤消毒工作,阻止病菌传播。化学防治:一种是以灌根的方式施加30%恶霉·甲霜灵水剂1500倍液;一种是以喷施的方式施加浓度为72.2%的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施药范围是全田。

四、大棚辣椒采摘收获要点

果实采摘也是影响辣椒品质的因素之一。

1、 适时采摘

在大棚辣椒进入成熟期后,要适时采摘,优先采摘成熟度适宜即色泽饱满、颜色鲜艳且透亮的辣椒果实,同时也要了解市场需求,确保采摘完的辣椒能够在最佳时间段内上市。选择在清晨或是上午揭开草苫后采摘辣椒果实,以保障果实的新鲜度和饱满程度。

2、 科学采摘

通过使用剪刀等工具剪断果柄的方式采摘果实。

3、 科学存放

将采摘后的辣椒用清水洗净后放置阴凉处晒干。清洗时去除多余部分,如果柄等。由于辣椒供应期长,市场需求经常变动,所以在1-3月适宜贮藏期内,要做好防腐工作等。

4、 适当加工

采用低温工艺保鲜辣椒,将贮藏温度、湿度分别控制在7-9℃、85%-90%之间,对于需长期贮藏的辣椒,可考虑先将其加工,后贮藏。如加工成辣椒粉、辣椒酱等。

总而言之,大棚辣椒的品质、产量以及种植效益与每个环节息息相关,技术完善是促进辣椒得以优质高产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日常种植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大棚辣椒种植技术,以获得不错的种植效益。

(作者单位:277714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下乡村农业和财经服务中心)

标签:  辣椒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