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小麦生长,由此使得全区小麦的种植面积达到30.55万亩,每亩的产量约为350-500kg左右。为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种植目标,应当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要点,并将之合理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以此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一、整地施肥
1、精细整地
土壤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是优质、高产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应当对整地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精耕细整改善土壤的性质,提高蓄水保墒能力,从而使小麦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健康生长。整地方法与要点如下:整地宜早、不宜晚,采用旋耕的方式整地时,要确保耕深达到25-30cm之间,深耕后应当将土壤耙碎、耙细,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透气。随后对土壤进行平整处理,消除局部凹凸不平的现象,为后续的灌溉和施肥创造有利条件,使每株小麦都能获得相应的水分和养分。经过整地后,可以使种植地的土壤呈现为上层松、下层紧的状态,如此方可确保出芽后的小麦能够顺利扎根,并从土壤中汲取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
2、足施基肥
小麦生长发育期间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通过足施基肥能够满足小麦对营养的需求,从而使其健康生长。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可知,安徽省蚌埠市的土壤肥力并不是很高,很难满足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对肥力的需要。所以,应当在整地阶段,向土壤中施入足量的基肥,以此来提升土壤的肥力。基肥可以选用厩肥,施用量以每公顷40-45t为宜,并施入适量的氮、磷、钾及硼肥,其中氮肥选用尿素,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250-255kg左右;磷肥选用五氧化二磷,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142.5-145kg;钾肥选用氧化钾,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105-110kg;硼肥每公顷施用22.5kg即可。小麦收获之后,留在田间的秸秆是一种较好的肥料,采取秸秆还田的方式,能够使小麦种植地的土壤肥力进一步提升。为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肥效,节约施肥成本,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案。
二、选种播种
1、优选良种
小麦优质、高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与选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如果所选的小麦品种抗性差,或是与本地的种植条件不符,则会对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应当优选良种。蚌埠市淮上区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要按照土壤的性质、环境温湿度、降雨量等条件,对小麦品种合理选择。以抗病虫害能力强、抗倒伏、抗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高产的小麦品种作为首选,给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的小麦品种必须通过国家和安徽省的审定,以确保种子质量满足相关种植规范的既定要求。
2、种子处理
为提高小麦播种后的发芽率,应当在正式播种前,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具体做法如下:选择晴好的天气,将小麦种子摊铺到洁净的水泥地面上,要尽可能使种子均匀分布,晾晒时间以24h为宜,白天晾晒,夜晚要将种子收起。晒种前,应当将其中的病残粒、瘪粒全部挑出,将无病害、无虫蛀、无破损、籽粒饱满的种子留下,根据本地小麦常见的病虫害,选取适宜的包衣剂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通过包衣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未做包衣处理的小麦种子应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按种植地病害的发生特点选择适宜的药剂,如真菌性病害发生频率较高,可使用2%浓度的戊唑醇,每100kg种子拌入150g;或者选择15%浓度的三唑酮,每50kg种子拌入100g;若是地下病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块,则可选用浓度为40%的吡虫啉或噻虫嗪,按照1∶1000的比例进行拌种;病虫害混发的地块,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拌种。
3、小麦播种
(1)适时播种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播种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与高产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通过对播期的有效控制,能够在越冬前完成壮苗的培育,并且还能避开病虫害高发的时间段,可以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根据蚌埠市的气候特点,结合种植地的土壤条件,小麦最佳的播种时间段为10月中、下旬,最迟不宜超过11月初。
(2)适量播种
小麦的播种量直接关系到产量,正常情况播种量越大产量越高。但是由于地块的肥力有限,加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单位面积内的土地上并不能播种过量的小麦,否则会对小麦的长势造成不利影响,不但无法实现稳产、高产的栽培目标,而且还可能导致小麦的品质下降。所以,播种必须适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因此,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对播种量严格控制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每亩基本苗的数量保持在12万-16万株之间。
(3)适墒播种
小麦的发芽率及成活率与播种质量密切相关,为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小麦的播种质量,应适墒播种,即根据种植地的土壤墒情,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土壤的含水量在75%左右时,最适宜播种,土壤中充足的水分能够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苗齐、苗壮的目标。如果种植地的土壤墒情比较差,则可在播种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造墒,使墒情满足小麦的生长需要。当所选的种植地为低洼地块时,降雨后容易出现积水的现象,由此会导致土壤的含水量增大,对此要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及时排除积水,以免对土壤的墒情造成不利影响。
(4)播后镇压
小麦播种后要及时镇压,对此可以选用带有镇压功能的播种机械,在播种的同时完成镇压,这样除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外,还能降低种植人员的劳动强度。秸秆还田的地块在小麦播种后,至少要镇压2遍,从而使种子与土壤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这样有助于促进植株根系生长。
三、田间管理
1、肥水管理
小麦是一种对水分和养分需求量都比较大的农作物。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将肥水管理作为重点。
(1)施肥管理
小麦的生长发育应有充足的营养,肥料能够为小麦提供所需的养分,要合理选择,可将长效复合肥作为首选,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750-900kg左右。当小麦错过最佳播期时,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弱苗,这样会对小麦越冬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通过施肥,使弱苗逐步转变为壮苗。①小麦幼苗生长发育期间应当施用促壮肥,可以选用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尿素,要控制好施用量,依次为每公顷1500g、775g、750g。②小麦进入返青期后,针对弱苗应在2月上旬追肥,以尿素为主,每公顷的施用量控制在75-112.5kg之间,选择圆盘式施肥机进行土壤施肥,隔1行追施1行,为提高肥效,要控制好追肥深度。③小麦进入拔节期后,要增施拔节肥,为小麦顺利拔节提供充足的养分,可选用尿素,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150-187.5kg左右,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小麦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的现象。
(2)灌溉管理
灌溉管理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干旱季节或土壤含水量不足时显得尤为重要。①为确保小麦高产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在田间管理环节中浇好出苗水,避免因土壤墒情不足,影响苗齐、苗壮。当小麦种植地为沙土地时,应当在整地前向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以此来达到人为造墒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不得干地播种,以免因土壤缺水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②小麦栽培过程中,越冬水非常重要,具有以下作用:促进植株分蘖、形成壮苗、降低田间温度的变化幅度、沉实土壤、消灭越冬害虫、减轻土壤的盐碱化程度等。要结合气温浇越冬水,在冬季时,应选择气温在3℃左右的白天浇越冬水,不宜过早,以免气温过高导致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无法达到蓄水保墒的效果。不仅如此,过于充足的水肥可能会引起植株徒长。③要结合小麦种植地的土壤类型浇水,沙壤土的质地比较细腻,只要及时有效的耕作,则可使土壤达到良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在此类土壤上种植小麦时,可以按照叶片的颜色浇越冬水。若是黏性土,则应在干旱现象发生后的1周浇越冬水。④土壤底墒好的地块,如果是旺苗,则可采取缓灌的方式。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如果降雨充足,可以不用浇水,当小麦返青之后,若是遇到干旱的天气,应当适量浇水,不得大水漫灌,以免导致地温下降,或引起烂根。
2、化控防倒伏
小麦在生长期间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倒伏的现象,若是小麦大面积倒伏,则会导致减产。因此,要分析小麦倒伏的原因,采取化控的方法进行防治。引起小麦倒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群体的体量偏大、个体发育不良、下部节间韧性较差等。
(1)化控机理
当小麦基部节间过细时,可以用植物生长抑制剂控制小麦基部节间的粗细程度。随着小麦茎基部的粗度增大,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进一步增强,倒伏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不仅如此,植物生长抑制剂中所含的多效唑对小麦常见的病害具有抑制效果,如锈病、白粉病等。生长抑制剂施用后,小麦根系的数量会有所增加,每条根系的活力显着增强,叶片光合作用的效果提升,有助于小麦产量的增加。施用多效唑的地块小麦成熟后,延迟2-3天收获,能够使小麦的产量增加5%-10%左右。
(2)技术应用
化控在小麦防倒伏方面的效果比较显着,可选的药剂以植物生长抑制剂为主,成分为多效唑或是烯效唑,两种成分的复合制剂效果更为显着。蚌埠市淮上区在小麦栽培中,可将主要成分为多效唑的植物生长抑制剂作为化控防倒伏的首选药剂。小麦进入分蘖期后是用药的最佳时机,拔节期也可适量施用。采用化控的方法防倒伏时,要遵循早用药的原则,这是因为化学药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比较长,若是用药过晚,除了会影响抗倒伏的效果之外,还会对下一茬作物造成药害。所以应尽可能在小麦分蘖期时用药,如果选用的是浓度为15%的多效唑,则施用量应当控制在每亩45-60g左右,这样能够促进分蘖数量的增加,并且还能增强植株抵抗低温的能力,从而实现安全越冬的目标。起身期是小麦生长阶段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植株从最初的匍匐生长转为直立生长,基部节间逐步伸长,在该阶段,应及时用药,可结合土壤墒情、主茎与分蘖数量的总和以及降雨情况等,确认药剂的用量。当田间小麦整体偏高,土壤墒情比较好且雨量充足时,可以选用浓度为15%的多效唑,施用量控制在每亩60-70g,或是选用浓度为10%的烯效唑,施用量以每亩30-40g为宜。药液用水稀释后,以喷施的方法给药,并按小麦植株的长势调整用药量,旺长的区域多喷,苗弱的区域少喷。
3、倒春寒与早衰的预防
(1)防倒春寒
倒春寒是一种反常的天气现象,即春季时出现较低的气温,严重的倒春寒会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预防倒春寒。越冬的小麦芽、茎尖、穗都比较嫩,在倒春寒低温的影响下,容易受冻,遭受冻害的小麦穗下1-3排的颖壳会出现无籽粒的情况,由此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针对倒春寒现象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①通过适量浇水,使地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降幅过大对根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②在倒春寒到来前3天左右,向田间喷施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叶面肥,以此来增强植株的免疫力,抵抗低温。
(2)防早衰
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应当将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病虫害的防治和保叶上,可以选择适宜的肥料,如磷酸二氢钾,并配以三唑酮杀灭致病菌,促进植株灌浆速度的提升,从而达到增加粒重的目的,这样有助于高产目标的实现。
4、病虫害防治
(1)赤霉病
赤霉病是蚌埠地区小麦种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归属于真菌性病害的范畴,突出的特点是流行性强,病原菌致病力强,控制不及时,易导致大面积染病,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较高,该病害一旦发生将会导致小麦减产。针对赤霉病,可以采取相应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等,用清水稀释药剂后,向植株的穗部喷施给药,可以达到防治效果。
(2)锈病
锈病是小麦常见病害之一,与赤霉病的性质相同,也属于真菌性病害,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叶片感染病菌后,籽粒灌浆会受到影响,一旦大面积发生,会导致产量降低。因此,要选用适宜的药剂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浓度为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浓度为30%的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25%氟环唑悬浮剂,用水稀释后以喷雾的方式给药,可以达到防治效果。
(3)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害,该病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均可能发生,染病的植株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可能整株死亡。根腐病发病前期,可以选用浓度为25%丙环唑乳油,用清水稀释后,向病株的茎基处喷施,这样能够杀灭病菌,防止扩散。
(4)蚜虫
蚜虫以小麦的茎、叶、穗中的汁液为食,受害的小麦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小麦减产。该虫害若是大规模发生,则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最高时产量的降幅可达30%左右。所以要对蚜虫的防治予以重视。蚜虫发生的初期阶段,可以选用浓度为3%的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浓度为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用清水稀释后,向田间各处喷施。
(5)红蜘蛛
此类害虫的个体较小,容易被忽视,由于繁殖快,防治不及时,可能会造成大规模发生。因此,要做好虫情监测工作,争取早发现、早防治,减轻危害和损失。可选用阿维菌素等药剂,以喷施的方式给药,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是最佳的用药时间。
综上所述,小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具备经济作物的属性。因此,提升小麦的产量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掌握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做好整地施肥、选种播种和田间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为小麦优质高产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233000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