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为中国农业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生计,同时对社会生活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害虫的侵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挑战。若不能采取及时且有效的防控措施,将严重削弱玉米的产量并损害其品质。鉴于此,当前玉米生产领域面临的一个关键议题便是如何提升产量与品质,并有效防治病虫害。这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发掘更为高效的防控策略,从而减轻病虫害对玉米生产的不利影响。
一、玉米种植选地整地
1、玉米种植合理选地
在选取适宜于玉米种植的田地时,首要考虑的是土层深厚且肥力优越的地块。这样的选择旨在确保玉米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充分发挥其根系的作用,从而优化玉米的生长条件。鉴于此,本项目聚焦于以大豆和小麦为主要轮作作物的玉米田,通过实施广泛而深入的土壤翻耕措施,旨在有效减少土壤团聚现象,进而提升玉米的整体产量。
2、玉米种植精细整地
在土地精整环节中,应运用高效且科学的土壤处理策略,以确保达成最佳的整地质量。在此推荐采用深度松土作为核心整地方法,该方法能够集松土、旋耕、平整、起垄与镇压等多重工序于一体,实现一次性高效作业,显着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深耕作业需严格控制在20~25cm的合理深度范围内,此举旨在维护土壤的适宜疏松度,并有效促进植物根系的健康发育。
二、玉米播种管理
1、玉米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选育对推广玉米高产技术至关重要。挑选时,需遵循四点:选具有高产潜力的中、晚期品种,确保抗倒性;发芽率≥85%、纯度≥98%,精密播种可提高发芽率6%~8%;通过田间试验筛选耐密植、抗病的新品种,提高病虫害抗性,促进高产稳产。
2、玉米种子处理
①玉米种子晒种处理
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持续2~3d,此举旨在激发种子的生命活力,促进其萌发进程。同时,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成分能够有效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原体,从而达到预防与控制病害发生的目的。为确保晒种效果,应选取晴朗且阳光充足的上午10点~下午4点进行操作,其间需将种子平铺于干燥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当日落西山之际,应及时将种子收集起来,以免遭受夜间湿气的侵袭。在晒种过程中,应定期翻动种子,以确保其均匀接受日光照射,避免因局部过度受热而引发灼伤。此外,需特别注意的是,应避免将种子直接置于水泥地或铁质平面上进行晾晒,以防温度过高对种子造成损害。
②对玉米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处理
凉水浸种法,即将种子完全浸入清水中,确保水面覆盖种子,持续浸泡12~24h后,取出种子并使其表面自然干燥,随后即可进行播种。此外,亦可采用温水浸种方式,即将种子置于45~50℃的热水中,持续浸泡6~10h。完成浸泡后,取出种子并置于通风处,使其表皮水分充分蒸发,随后即可进行播种。温水浸种法能够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如黑粉病菌与炭疽菌等,进而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③播前造墒处理
在播前准备阶段,为确保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通常自四月中旬起实施灌溉作业,采用喷灌系统,以大约700m3/hm2的灌溉量,旨在将土壤水分提升至不低于18%的水平。一旦土壤水分监测结果显示已达到或超越此标准,即可启动播种流程。此外,在灌溉过程中,需同步均匀喷施“金思玉”肥料,用量为1350kg/hm2,以及“农思玉”肥料,用量为1750kg/hm2。此举旨在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生长,增强土壤肥力,进而为玉米的高产栽培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④春玉米播种
春玉米播种通常始于四月初,而夏玉米的播种则安排在五月下旬进行,且务必确保在六月初之前完成所有播种工作。为了优化播种效果与精度,推荐在大垄上实施双行种植模式,其中宽行距设定为85~95cm,窄行距则控制在30~35cm之间,并采取等行距控制策略。播种深度需严格控制在3~4cm,播种完成后,需立即进行土层覆盖与镇压操作,以确保种子与土壤之间形成紧密地结合。
在密实透播玉米种植中,建议用种35~40kg/667m2,种植密度65000~72000株/hm2,以促进作物生长和光能利用,提高玉米产量。播种时需注意种肥深度施用,推荐追施磷酸二铵130kg/hm2与尿素70kg/hm2或施用45%玉米配方肥550kg/667m2。肥料应通过播种机同步施入种子两侧约5~6cm处或深施下方土壤中,以分隔种子与肥料,降低烧苗风险,确保养分供应充足。
三、玉米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管理
缺苗现象已逐渐凸显为制约玉米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种子质量不佳、土壤水分状况差以及播种方式的不合理,均直接导致了玉米产量的减少。鉴于这一现状,及时采取补种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在进行补苗作业时,务必注意采用恰当的移栽技术。错误的移栽方式可能导致新植秧苗与原有大苗之间存在显着的生长差异,进而引发雌穗难以正常抽出的问题,最终增加空秆现象的发生概率。若选择带土移栽的方式,建议待小苗生长至4叶期时再进行操作。具体步骤包括:在缺苗区域挖掘一个直径为22cm、深度为27cm的坑穴;随后,就近选取健康的幼苗进行移植,确保根部土壤保持适度湿润;回填土壤时,需充分压实以稳固植株;最后,在表层覆盖一层薄土。此外,选择在阴天或雨天进行移栽作业,有助于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对于无土壤移植的情况,若遭遇干旱天气,幼苗的生长发育将受到明显抑制;而一旦降水来临,其生长速度则会迅速加快。因此,建议在降雨后的第2~4d期间内进行移植作业。若长时间无雨,则需采取人工浇水措施以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2、间苗定苗管理
为确保大苗与壮苗能充分汲取养分与水分,必须定期对幼苗实施间苗操作。具体而言,当幼苗生长至3叶期时,即可开始实施间苗工作;而到了5叶期,则需完成定苗步骤。务必确保间苗与定苗工作的及时执行,以保障玉米作物的健康生长。
3、间穗去蘖管理
在玉米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分蘖现象较为常见,即一株玉米上可能同时出现两个大小不一的穗,这主要是由于农田管理不当,具体表现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过剩。此外,播种时若密度过低,也易诱发此问题。一旦发现此类现象,需密切关注植株茎干的生长状况,若茎干发育健壮,可考虑保留穗部,但为优化养分分配,通常建议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总体养分消耗。在授粉环节,若授粉效果不佳,将直接影响结实率,此时应及时剔除弱苗,以减少后期养分争夺。在进行分蘖移除操作时,务必确保穗部叶片不受损伤。通过摘除不必要的穗部,可以为健康玉米植株创造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并提升其光照效率。
4、玉米科学施肥
①科学施用壮秆肥
壮秆肥,亦称“拔节肥”,系指于玉米拔节期后所施之肥。当玉米生长至7~8叶阶段,雌雄穗逐渐分化,对养分需求显着增加,尤以氮素为要,旨在促进叶片茂盛及穗部分化。通常而言,施肥量建议为:尿素150kg/hm2、硝铵225kg/hm2,另加钾30~45kg/hm2。施肥过程中,需严格把控肥料用量,避免氮肥过量,以免导致幼苗过度生长,影响作物整体健康。
②科学施用穗肥
雄穗抽雄期与雌穗期是作物生长发育最为迅猛的阶段,此时对养分的需求量显着增加,因此必须及时补充穗肥。科学合理地施用穗肥,能够有效促进雌雄穗的分化,进而实现穗大、穗多的理想结果。此阶段,作物对化肥的需求量达到全生育期的峰值,约占全期需求量的85%左右。具体而言,建议在玉米抽雄前7~10d,进行穗肥的追施工作。适宜的施肥量包括追施尿素180kg/hm2或追施硝酸铵255kg/667m2。同时,需严格控制氮肥的用量,确保此阶段的氮肥使用量约占全生育期的40%~50%,以避免过量施肥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建议确保土壤耕层厚度达到或超过10cm。在玉米生育的前期阶段,还需根据土壤的实际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工作,以进一步促进肥料的吸收与利用。
③科学施用花粒肥
在玉米生长进入灌浆期之后,为确保作物健康生长,需适时进行营养补充,该阶段所施之肥被称之为“种子肥”。在玉米生产过程中,采用颗粒肥作为施肥方式,能够显着提升籽粒的饱满度,进而达到增产的目标。具体而言,推荐施用颗粒肥的量为2250~3375kg/667m2,并搭配使用4500~6750kg/667m2的腐植酸水溶肥。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玉米的生长状态,建议结合叶面喷施技术,将0.2%的磷酸二氢钾作为叶面肥料进行施用。
5、玉米生长期内合理灌溉
在玉米生长期内,建议按320m3/667m2灌溉量,分5~7次灌溉。推荐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设备以高效管理水资源。土壤缺水时,应及时喷灌或滴灌,确保玉米生长需水,提高产量和品质。鄢陵县玉米拔节至吐丝期易干旱,需适时灌溉,每次20~30mm。连续降雨导致土壤过湿时,应及时排水,以防根系腐烂,减损产量。
四、玉米常见病害防治
1、玉米大斑病防治
玉米大斑病在凉爽气候区,特别是中国东北与西北地区易发。其症状为玉米穗轴、叶鞘及苞叶上的小斑病,会沿叶脉蔓延。高湿度环境下,病斑表面可能生霉菌。建议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摘除下部叶片和拔除病株。病害初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洒,每10d一次,连喷2~3次。
2、玉米粗缩病防治
玉米生长全程易感此病,苗期尤为敏感。5~6叶期,病害显现,心叶基部及叶脉现透明黄点,蔓延至全叶。病苗深绿,叶硬宽短,心叶难展,植株矮化,叶背蜡质凸纹粗糙。叶片宽大僵硬深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似君子兰。叶背、鞘及苞叶有蜡质条纹,粗糙度增加。进入9~10叶期后,病株生长明显受阻,植株高度显着降低,上部节间缩短,顶端叶片簇生现象加剧,病株高度往往不足健康植株的二分之一,且大部分病株无法正常结穗。
为有效控制该病害,特别是减轻灰飞虱在苗期的危害,推荐采用内吸型农药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具体方法包括:使用5%蚜虱净乳油按种子质量的2%进行拌种或使用20%呋·甲种衣剂(招远)按种衣剂质量的5%进行拌种。以上措施均能有效防治该病害,防治效果可达60%以上。此外,在玉米出苗至三叶期之前,建议每隔10d连续喷洒两次5%蚜虱净乳油2500倍液,以进一步巩固防治效果。
3、玉米纹枯病防治
玉米纹枯病侵袭玉米叶鞘及叶片,初期病斑灰绿,后转黄至红棕色,云纹状扩展。高湿环境下,病斑出现白色霉菌。病害扩散快,严重可致玉米死亡。田间调查显示病株率8%,持续蔓延。建议采用药剂喷雾防治: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27~45mL/667m2或240g/L氰苯唑/噻呋酰胺悬浮剂30~40mL/667m2,亦可选500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25~150mL/667m2。
在施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天气状况,避免在雨前施药。若施药后4~8h内遭遇降雨,应及时进行补喷。同时,施药时应确保风力不超过3级,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作业,而应选择早晨或傍晚等较为凉爽的时段。此外,施药时需保证水量充足,喷洒均匀,以确保药剂能够充分覆盖并渗透至病害部位。对于病情严重的地块,可每隔7~10d追加施药一次,以巩固防治效果。
4、玉米锈病防治
锈病的初期症状显现于植株的叶片及叶脉,以浅黄色微小斑点的形式出现,随后这些斑点逐渐转变为红褐色。锈菌的侵袭促使叶片表面大量生成孢子,这一过程不仅导致叶片逐渐干枯,还促使植株提前进入衰老阶段,进而造成籽粒发育不全,饱满度下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均构成了显着且不利的影响。
防治方法:首要任务是选择和培育具备抗病性的品种;其次,确保作物获得充足的养分,以增强其抗逆能力;再次,合理灌溉,并在雨后及时排水,为玉米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此外,在病害初期,推荐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前者浓度为1500~2000倍,后者浓度为500~1000倍),每10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以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5、玉米螟虫防治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害虫,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导致玉米生长衰弱、空秆倒伏等问题。幼虫潜藏于心叶内,造成叶片穿孔,成虫攻击地上部分,包括叶片、茎秆等,啃食花丝及种子,导致作物营养和水分不足,引发叶片早衰、瘪粒,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
为控制玉米螟,采取农业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翻耕土壤、处理秸秆、选用抗病品种和控制种植密度。化学防治则在幼虫关键期,使用50%或18%灭虫双混合8%敌敌畏喷雾心叶部位;在穗期,用18%灭虫双与80%敌敌畏混合液喷雾玉米植株,每7d一次,共2~3次。
6、玉米粘虫防治
玉米粘虫以其暴食性、杂食性和强破坏性着称,年发生周期包含三代,但以第二代为主,此虫种偏好以叶片为食。在极端高温条件下,玉米粘虫易大规模爆发,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玉米植株的叶片全部啃食殆尽,仅余空壳,从而引发作物减产乃至绝收。若前茬作物为小麦,则在播种玉米时,务必彻底清理田间的秸秆与杂草,以防范粘虫滋生。
此外,玉米粘虫偏好温暖且高湿的环境,特别是在清晨多雨、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其爆发风险显着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植株密集、地势低洼且杂草丛生的玉米田中,该虫害的发生尤为严重。每年5~6月多雨季节,第一代粘虫常随风迁移至玉米田,并在随后的6、7月份形成大面积危害,直至8月份仍有第三轮爆发的可能。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播种前实施浅耕与灭茬作业,以有效降低虫源基数。同时,可采用糖醋液诱杀、草把采集虫卵或应用灭幼脲等生物制剂杀灭虫卵。②药剂防治。可选用氯氰菊酯或辛硫磷乳油等农药与土壤混合撒施或在幼虫3龄前,将菊酯乳油按比例兑水稀释后喷洒。亦可采用中保杀虫药剂,以1500~2000倍液浓度连续喷施2~3次,每次间隔1~2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玉米的高产与优质,必须基于实际条件,制定合理且适宜的种植规划,并应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此外,种植者还需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具体而言,应充分利用病虫害的生物学特征等可识别信息,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有效遏制病虫害的繁殖与扩散,进而减少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此举旨在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推动区域玉米产业的稳步发展,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061200 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