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的现实意义及科学探索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98)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玉米种植方式主要依赖人工操作,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环节均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并推广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主要内容是分析与研究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以期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我国玉米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前期准备

1、地块选择

地块的合理选择是保障玉米种植产量的重要前提,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能够满足玉米生长需求的种植地块。通常来说,玉米种植地块的选择需着重考量以下要点:

①优先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排水能力良好、无盐碱的地块,且土壤pH值应在6.5-7之间,过于酸性或碱性的土壤都不利于玉米生长。

②要选择土壤肥力高、富含有机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等土壤条件优良的地块。

③要选择地形较为平坦、坡度较小、灌溉条件良好的地块。

2、机械灭茬

在过去种植玉米的过程中,作物的秸秆主要依靠牲畜和人工进行处理,但这种方法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为减少玉米种植过程中前期的资源、成本投入,可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进行灭茬,如秸秆粉碎机、深松旋耕灭茬机、旋耕机等,这些设备能够快速、高效地清理田间残留秸秆,为后续玉米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另外,机械化灭茬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田间害虫的生长与繁殖,进而起到降低土壤害虫数量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如保水性、透气性等,进而为玉米作物的健康、快速生长提供良好土壤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机械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秸秆种类、玉米品种、土壤特性、气候条件、清理面积等,以确保所选机械设备能够有效满足实际灭茬需求。

3、联合整地

①在整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预留高度合适的秸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土壤的营养成分与通气性、保水性,为玉米作物的快速、健康生长奠定重要基础。因此,在使用机械化方式进行整地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控制秸秆高度,控制在15cm左右最佳。

②尽可能选在玉米茬处于绿色阶段时实施联合整地技术,这样能够在机械化整地过程中有效利用玉米残茬,进而提升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后续有机肥用量,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减缓土壤侵蚀速率,保证土壤健康。

③整地前需考察土壤具体含水量,确保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5%左右,以免机械设备进场整地时出现故障。

④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适合的整地场景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的整地深度需求针对性选择机械设备,如整地深度需求在16-20cm左右,可选择大型机械设备;若整地深度需求在13cm左右,则可选择中小型机械设备。

4、机械深松土壤

深松土壤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土壤通透性,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并为玉米作物根系的生长提供良好空间条件,从而实现玉米作物的高质高产。在使用机械设备进行土壤深松时,应先综合考虑土壤性质,如层次结构、含水量、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针对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当地气候条件、降水量等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土壤深松深度,以确保深松效果及价值最大化。在实际的土壤深松过程中应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性质等因素对深松深度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来说深度在30-40cm之间最佳,这样能够有效挖出土壤深层的石块、岩块。若土壤为粘土、碎屑岩土等特殊土质,则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深松深度,以此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的通气性与透水性。

二、机械化播种

1、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不同玉米品种因其特性差异而适用于不同的种植环境,这导致了玉米产量存在差异。在实际选择玉米品种时,必须综合考量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科学选种,确保所选种子能够适应当地的种植环境。此外,应用种子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确保玉米籽粒的饱满度。在完成玉米选种后,可以使用60%的吡虫啉悬浮液进行拌种处理,或者使用种子包衣的方式来防止玉米幼苗期可能出现的蚜虫和灰飞虱等虫害。为了进一步防治地下害虫,可以选用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作为拌种药剂,药剂的使用量应控制在种子重量的0.2%左右。同时,要求玉米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7%,纯度不低于98%。

2、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

在机械化播种方面,机械设备的性能、类型会直接对玉米种子的播种效率以及播种后玉米作物的生长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其中,气吸式播种设备是目前机械化玉米种植过程中较为常用的设备之一,该设备在实际应用时具有全过程一体化、高效低成本的特点。与其他同等成本的播种设备相比,该设备在提高播种效率与精度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具体来说,气吸式播种设备系统的可控性、可调节性较高,且排种系统精确性强,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排种参数,进而实现对每粒种子的精准控制。该设备在伤种率、空穴率、单粒率等方面都能达到我国要求的机械化玉米种植标准。其中伤种率可控制在1%以下,从而降低对种子的伤害,保证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空穴率可控制在3%以下,确保种子在土壤中的均匀分布;单粒率可达到95%以上,保证每粒种子种植时的准确性。

3、机械试播

机械试播旨在对机械设备参数的准确性、播种性能等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查。种植人员可以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子型号等多方面因素在试播过程中动态调整机械设备参数,以确保其能够达到最佳播种状态,使种子在种植后能够处于最佳生根深度。在实际试播时,需要种植人员通过模拟实际播种方式来对机械设备的关键参数进行确认,如覆土镇压、施肥深度、播种深度、播种量等,同时也要检查播种设备在播种时种子分布的一致性、气力输送的均匀性以及排种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等。通过科学合理的试播来对机械设备的状态、参数进行全面检查,进而有效发现机械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避免在正式播种时出现问题而影响玉米种植效果。

4、合理播种

为保证机械化播种的合理性,需要种植人员提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播种前检查土壤温度情况。种植人员应在正式播种前对土壤温度进行精准测量,结合气候条件、土壤温度状态来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通常来说,土壤温度处于12-18℃时最适宜播种,该温度区间内能够使种子快速发芽,进而达到均匀、高效的出苗效果。

②检查土壤湿度情况。无论是土壤湿度过高还是湿度过低,都会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生根情况。湿度过高的土壤会导致致病性微生物、害虫的大量繁殖,进而增加种子腐烂、感染病虫害的概率;而湿度过低的土壤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与成活率。一般来说,2-10cm左右土层中的含水量达到15%-22%左右即可,种植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参考以上标准对土壤湿度进行检查。

③合理选种。在选种方面,种植人员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情况等外界因素来综合考虑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抗逆性、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所选品种能够契合当地环境特点。另外,选种后需要使用钾铵磷药剂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从而有效提升其发芽率、吸水性、使玉米种子的根系得以快速生长,提高玉米作物前期的抗逆性。

④合理控制播种深度。为达到最佳种植效果,种植人员需结合环境条件来合理控制深度。在实际播种中,浅播可能会提高种子受到外界影响的概率,进而降低种子的出芽率、成活率;而深播则可能导致种子发芽困难。一般来说,播种深度最深不应超过10cm,若墒情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将播种深度控制在7-8cm左右。

⑤合理控制播种量。播种量过少会导致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降低,而播种量过多则可能会导致种体之间争抢营养而影响玉米作物的生长。一般来说,若选择夏季播种,则需要将种植密度控制在65000±2500株/hm2,若选在春季播种,则需要将种植密度控制在55000±2500株/hm2。

三、机械化施肥

1、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能够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不同玉米作物生长阶段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等情况,来为玉米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实际的配方施肥方面,种植人员应合理控制施用时间与肥料种类,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①在实施配方施肥前,需要采集若干份土壤样品送检,检查土壤中各类元素的分布情况,如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以此为基础来制定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方案,提升配方施肥的准确性、高效性。

②种植人员应充分明确每个阶段下玉米作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量,合理利用氮、磷、钾等肥料补充土壤肥力。一般来说,每公顷土壤可以使用K2O 115kg、P2O5 115kg、N2 20kg、Za 20kg等。

2、合理追肥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施肥方法对于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至关重要。通常,施肥可以采用穴施或条施的方式,施肥深度应控制在10-15cm之间,以确保肥料能够直接接触并滋养玉米植株的根系。施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覆土操作,这样不仅能防止养分的流失,还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常来说,最好选择在雨天或雨后进行追肥,此时土壤湿润,有利于肥料的溶解和吸收。特别是在玉米的拔节期,及时补充养分能够促进玉米的正常发育,从而提高最终的产量。拔节期前被视为第1次追肥的最佳时机,推荐的施肥量大约为300kg/hm2,通常选择尿素作为追施提苗肥的主要来源。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即植株叶片展开形成喇叭状结构的时期),应再次进行追肥,以满足玉米生长后期的需求。尤其是在玉米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植株对氮素的需求会有所降低,需要适量追施提苗肥,才能够充分满足植株营养需求。此阶段的施肥量建议150kg/hm2,依然选择尿素作为主要的肥料来源。

四、机械化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合理的机械化中耕除草对于促进玉米生长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种植人员应选择合适时机进行中耕除草,这样既可以避免频繁除草对玉米作物正常生长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在玉米作物生长关键时期通过减少杂草而提升土壤营养成分,加速玉米作物的生长。

①玉米苗期的4-5片叶片时是玉米幼苗快速生长阶段,该阶段需要大量营养支持。为使玉米作物健康、快速生长,种植人员可选在该阶段实施首次中耕除草。在机械化中耕除草过程中需合理控制中耕深度,过深的中耕可能会对玉米根系造成伤害,将中耕深度控制在3-5cm范围内最佳,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实现除草效果,同时也可以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透气性,为玉米幼苗根系的健康发育提供保障。

②在玉米幼苗生长至25-30cm左右时需要实施第2次中耕除草,该阶段的玉米幼苗需要大量的生长空间与光照。该阶段实施中耕除草能够降低杂草的空间占用率,为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提供更广阔的生长空间。相比于第1次中耕除草,该阶段玉米幼苗根系相对发达,可以适当增加中耕深度,实际中耕深度可以控制在7-8cm左右,从而更加全面地清理田间的杂草。

③第3次中耕需要选择在玉米拔节前,在该时期实施中耕除草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耕的深度控制为5-6cm左右,能够有效保持作物之间的适宜间距,促进光照的均匀分布;二是能够更好地控制田间杂草,除了采用机械化中耕外,通常会在机械播种完成后3d内进行苗前化学除草。适量喷施化学除草剂。例如,每公顷使用50%的乙草胺乳油1500-1800ml,可以快速有效地清除杂草,减少杂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迅速去除杂草,还能为玉米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确保作物获得充足的养分和阳光。

2、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对田间病虫害的有效管理和防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首先需要对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情况以及防治对象的特性进行全面了解,然后选择适宜的农药种类、剂量以及施用时间。在选择化学农药时,应着重考虑对目标害虫的高效杀灭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如益虫)和环境的不良影响。例如,玉米大小斑病等常见病害,可以采用30%的苯甲·丙环唑乳油进行喷施防治,推荐剂量为450ml/hm2;玉米螟、蚜虫等常见虫害,可以使用40%的氧化乐果稀释1500-2000倍后的溶液进行喷雾防治。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可以利用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进行精准、均匀的药物喷洒,从而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和利用率。此外,还可以采用绿色防控策略有效防治玉米病虫害。例如,利用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释放赤眼蜂等玉米螟的天敌昆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玉米螟的危害,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全程机械化种植可以显着提高玉米种植的生产效率。从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灌溉到最终的收获,机械化的每个环节都能大幅缩短作业时间,减少人工成本,使农业生产更为高效。为了确保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效果与经济效益,需要做好地块选择、机械灭茬、联合整地、深松土壤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种植人员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种植地选择与处理、机具选择、机械试播、合理播种等机械化播种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种植人员还需做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并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机械化收获。总之,全程机械化种植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长期来看,机械化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并且由于机械化操作更为规范统一,还可以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从而节约总体成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121300辽宁省北镇市高山子镇综合事务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动植物疫病防控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