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中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01)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过程的高效化与机械化一直备受关注。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育插秧环节尤为关键,直接影响最终的产量与质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成为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技术,通过分析现有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水稻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现状

近年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领域取得了显着进展。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机械化育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一步。通过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利用机械化生产线播种,育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工厂化育秧技术降低了单位成本,成秧率高达90%以上。这种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成本低、质量好的育秧方式,正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水稻插秧方面,机械化插秧机的应用日益广泛。插秧机分为步行式和乘坐式两种,作业效率相比传统人工插秧提升了数倍。机械化插秧不仅节约了作业成本,还提高了作业质量,增产效果明显。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水稻主产区,机械化插秧的普及率正在稳步提高。然而,机械化育插秧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技术自身的限制、农民综合素养、自然条件和种植规模等因素都影响着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尽管如此,随着相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对机械化认知度的提升,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前景依然广阔。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不仅是农业技术的一次飞跃,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农艺中存在的问题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农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技术不成熟、种植方式不适应、机械设备不适用等。目前,机械化种植技术还不够成熟。虽然近年来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仍存在差距。设备智能化程度不高,稳定性有待增强,这直接影响了水稻的种植质量和效率。现有的水稻种植方式与机械化不匹配,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特性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传统的种植方式难以完全适应机械化操作。此外,农民对新型机械的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机械化育插秧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不适用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市面上的水稻机械化种植设备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设备都适用于特定地区的种植环境。地域和气候的差异使得通用型设备在某些地区表现不佳。技术人才的缺乏进一步限制了机械化育插秧的发展。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掌握机械化操作技术需要时间和培训。同时,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短缺使得新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成本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购置和维护机械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小型农户而言,经济负担较重。此外,小规模种植难以实现机械化的规模效益,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在农机农艺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水稻种植的现代化和高效化,需要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并制定适合国情的机械化种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要点

1、科学选择水稻品种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选择水稻品种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应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抗逆性强且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能够适应机械化操作,还能在当地气候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特性。品种的生育期要与机械化插秧的农时相协调。中早熟品种能在适宜播种期内快速生长,确保安全抽穗和灌浆结实。种子处理也是关键。播种前需晒种1—2天进行浸种,清除病粒和空壳。消毒处理可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通过科学选择水稻品种,并配合良好的种子处理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水稻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2、秧田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秧田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成功的关键。秧田应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确保阳光充足且排水良好。土壤肥沃且呈中性或微酸性,有利于秧苗生长。此外,秧田应邻近大田,方便运秧与照料。秧田与大田比例建议为1∶80—1∶100,每亩大田需秧田7—10m2。精做秧板,苗床宽1.4—1.5m,长度依地块大小确定,秧板间留20—30cm宽、20cm深的排水沟。播种前确保秧板平整、沉实,达到“实、平、光、直”的标准。通过科学选择与照料秧田,可有效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效率与质量,实现高产稳产。

3、床土配制

床土配制作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核心环节,对水稻秧苗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床土应选用土质疏松、通透性好且肥力较高的材料,如熟化的旱田土或稻田土。床土的pH值应保持在4.5—6之间,以确保适宜秧苗生长的环境。此外,床土颗粒直径不宜过大,避免石块等杂物的混入。在配制过程中,还需对床土进行药肥混拌处理,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并预防病虫害。每亩大田需备足100kg的营养土,并集中堆闷以保证肥料的充分熟化。通过科学合理的床土配制,可以显着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为水稻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4、机械化培育与插秧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通过高效的机械化操作,显着提升了水稻种植的效率和产量。机械化培育秧苗是这一技术的核心环节,采用规范化育秧方式,确保秧苗密度大、根系发达、茎叶健壮,为后续的机插秧打下坚实基础。在机械化插秧环节,高性能插秧机能够精确控制插秧深度和株距,保证每穴秧苗数量适宜且均匀,从而优化水稻的生长环境。插秧机的操作要点包括对机具的全面检查与调试,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根据农田具体情况调整插秧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插秧质量。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实现了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这一技术,种植人员能够以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内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5、整地与施肥

种植人员需要确保田面整洁、上细下粗、细而不糊。要求土壤地力适中,以利于机械化操作。整地后保持水层2—3天,进行适度沉实,便于病虫草害的防治。结合整地,施用适量有机肥和无机肥,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底肥。分多次施用蘖肥,促进秧苗早发稳长和低节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穗肥以促花肥和保花肥相结合,以促花肥为主,确保穗粒数和粒重增加。通过精细的整地与科学合理的施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6、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保障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且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避免过量或不足。适当使用有机肥料,增强土壤肥力和水稻的抗病能力。在病虫害高发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包括三环唑、稻瘟灵等,注意轮换使用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利用天敌,如蜘蛛、蛙类等控制害虫,或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杂草,保持稻田清洁。合理排灌,避免长时间积水,为水稻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生产效率和产量,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技术

1、提升精准度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浪潮中,水稻生产机械化已成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的培育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水稻种植的精准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种子处理技术的优化是提升精准度的基础。采用先进的种子筛选设备,去除杂质和不良种子,确保每一粒种子都具备良好的发芽潜力。结合精准的播种技术,按照设定的行距和深度进行均匀播种,为水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育秧环节的精细化控制至关重要。通过智能化育秧设备,实时监测并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为秧苗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同时,运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手段,对秧苗的生长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确保秧苗健壮且整齐一致。在插秧环节,高精度插秧机的应用是提升作业精准度的关键。这类插秧机能够根据田块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插秧深度和密度,确保秧苗移栽的均匀性和成活率。结合GPS导航系统,实现插秧路径的精确规划,避免漏插和重插现象,提高作业效率。病虫害的精准防控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进行田块的全面巡查,及时发现病虫害隐患。结合大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采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进行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农机农艺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田间环境数据和农机作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构建水稻生产信息平台,实现农机作业的智能化调度和农艺措施的精准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的精准度提升,需要从种子处理、育秧处理、插秧作业、病虫害防控和信息掌控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实现水稻生产的全程精准控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2、增强均匀程度

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实际操作中,均匀程度的问题常常影响最终的产量和质量。采用精密播种机械,按照设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均匀播种,保证每穴种子数量一致,为后续生长奠定基础。育秧盘是机械化育插秧的重要工具,其设计直接影响到秧苗的均匀度。通过改进育秧盘的结构,确保底部透气、排水良好,填充基质时采用自动化设备,均匀填充营养土,避免基质厚度不一影响秧苗生长。水分和养分是水稻生长的关键因素。机械化育插秧系统应配备精准灌溉和施肥设备,根据秧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和养分。运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实现智能化处理,保证秧苗生长环境的一致性。插秧机械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插秧的均匀程度。选择高性能插秧机,确保插秧深度、行距、株距均匀一致。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作业速度和插秧密度,提高秧苗成活率和生长均匀性。

3、改良装置性能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关键。然而,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装置性能的改良尤为关键。针对插秧机的取秧机构,需优化其结构设计,确保取秧时减少秧苗损伤。通过引入柔性取秧技术,结合精准的机械手控制,可有效提升秧苗的存活率和生长质量。为适应不同土壤条件和田块环境,研发自适应调整的插秧深度控制系统至关重要。利用传感器和智能算法,使插秧机能够根据实时土壤状况自动调整插秧深度,提高秧苗成活率。推广使用高效育秧技术与机械化插秧设备的无缝对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育秧。通过改良育秧盘设计,提升秧苗土坨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插秧的效果和效率。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通过不断优化装置性能,推动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我们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生产效率,还能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4、推广新技术

通过组织现场演示和建立示范田,让种植人员见证机械化育插秧带来的便利和效益,激发种植人员学习和使用的兴趣。相关部门应出台购机补贴和作业补助等政策,减轻农民购买和使用新技术的经济负担。同时,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融合的体制机制,加强农业科研部门、农机推广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协作,形成技术推广合力。利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操作农机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新技术接受能力。鼓励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为机械化育插秧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建立健全农机维修和服务体系,确保插秧机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5、校正育插秧方法

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提升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关键。而农机农艺的融合,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校正育插秧技术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秧苗的成活率和水稻的产量。校正育插秧技术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的精准调整与农艺技术的合理运用两个方面。机械设备的精准调整是基础,现代化的育插秧机械配备了高精度的定位系统,通过GPS导航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厘米级的插秧精度。在使用前,需对机械设备进行细致的调试,确保其工作状态最佳。此外,农艺技术的合理运用同样重要。适宜的秧龄、壮秧的标准以及土壤的水分控制,都是影响插秧质量的重要因素。种植人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合适的秧苗和插秧时间,以确保秧苗成活率高,生长旺盛。通过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校正育插秧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种植的效率,还为水稻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校正育插秧技术正是这一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它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实现了水稻生产的高效与高产。在这一过程中,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是关键。农机农艺融合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这一技术,农民可以实现节本增效,生产出更优质、安全的水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343000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河库建设养护中心)

标签:  水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