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菏泽市全面推行机械化播种、收获等作业,倡导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随着玉米栽培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栽培管理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流行率逐渐升高,已经成为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常见因素。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应以坚持玉米高产栽培为出发,注重做好常见病虫害的有效识别,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和流行特点,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将玉米病虫害对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尽量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玉米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生长发育周期,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一、玉米高产栽培中病虫害科学防治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玉米品质
玉米高产栽培中病虫害科学防治不仅体现在直接减少病虫害对产量的损失,还在于提高玉米的品质,通过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害虫对玉米籽粒的侵害,提升玉米的品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引入天敌昆虫或使用生物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提升玉米的食用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科学防治病虫害还有助于减少真菌毒素的积累,保障玉米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2、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
传统的化学农药虽然能迅速控制病虫害,但其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综合防治(IPM)技术等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不仅关注病虫害的控制效果,还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轮作、间作、选用抗病虫品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3、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仅增加了农药的购买成本,还需要支付人工喷洒的费用,而且频繁使用农药还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进一步增加防治成本。通过科学防治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更加经济有效的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科学防治病虫害还具有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玉米高产栽培中常见病虫害的识别
1、玉米大斑病的病因与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存在,可以在病残体中存活多年,分生孢子则可以附着在病残体上,等待条件适宜时产生新的侵染。病原菌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会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雨水等途径传播,侵染健康植株。病害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尤其是抽雄后,玉米栽培过程中重茬连作、密植、低洼易涝、土壤贫瘠等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玉米大斑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会侵害叶鞘和苞叶,病斑通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呈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cm,宽1cm左右。在多雨潮湿的天气,病斑上会密生灰黑色霉层,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严重时叶片会出现枯焦现象,导致叶片变黄、干枯,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降低产量。叶鞘和苞叶受害时会出现类似的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不能正常展开,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2、玉米小斑病的病因与发病症状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雨水等传播,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中均可发生,但主要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较为严重。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特别是连续降雨或雾露天气,此外,低洼积水、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生玉米小斑病,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性不同,抗病品种发病较轻。玉米小斑病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初期病斑为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的小斑,边缘常伴有赤褐色晕纹,病斑进一步扩展,可连接成大斑,严重时覆盖整个叶片,叶片逐渐干枯,叶绿素含量降低,影响光合作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能会产生黑色绒毛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外,玉米小斑病还可能侵害果穗,影响籽粒质量和产量。
3、玉米褐斑病的病因与发病症状
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以休眠孢子囊的形式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次年病原菌通过风力传播,附着在玉米植株上。当遇到温暖潮湿、阴雨连绵时的气候条件病原菌会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水滴中游动,形成侵染丝,侵入玉米嫩组织,7、8月份的高温多湿季节玉米褐斑病进入发病高峰期,土壤瘠薄、连作地、感病品种等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发病后病斑通常在顶部叶片尖端开始,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初期病斑为黄色或红褐色的小斑点,圆形或椭圆形,隆起,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可汇集成行,严重时叶片上可布满病斑,后期阶段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鞘和茎秆受到危害之后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茎秆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严重时茎秆变弱,遇风易倒折,果穗苞叶发病后症状与叶鞘相似,可能导致果穗干枯。玉米褐斑病可导致玉米减产10%~40%,严重时甚至毁种。
4、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因与发病症状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为玉米青枯病或茎腐病,病原菌主要包括镰孢菌和腐霉菌,它们可以在病残体、种子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原菌通过雨水、地下害虫或机械造成的伤口侵入植株,逐步扩展至茎基部。高温多雨、土壤湿度大、低洼、积水、土壤贫瘠或盐碱地、连作、早播、密植、地势低洼、脱肥等条件有助于病害发生。茎基腐病通常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发病初期叶片青枯、褪色,呈灰绿色或水烫状。迅速枯死,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随后茎和茎基部出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扩展至整个根系,茎秆变褐、发软,茎髓组织变褐、分解,仅剩维管束,茎节变成浅褐色,病部易破裂。将植株拔起之后可以观察到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被拔起,根系变黑、腐烂,失去支撑力。植株发病后果穗倒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5、玉米棉铃虫的特征及危害
玉米棉铃虫是常见的鳞翅目害虫,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年内可发生多代。棉铃虫的越冬阶段主要是以蛹的形式在土壤中度过,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或稍深的土层中,成虫在夜间活动,选择在玉米的嫩叶、花丝或雄穗上产卵,一次可产卵50~100粒,甚至更多。卵经过几天后孵化出幼虫,幼虫通常在玉米的嫩叶或花丝上取食。幼虫成长过程中,会逐渐从嫩叶转移到雄穗、雌穗,钻蛀到玉米穗中危害,幼虫在玉米穗中取食,造成穗部空洞,影响籽粒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一段时间后幼虫会离开玉米穗,寻找适宜的地点化蛹。幼虫最初在玉米叶片上取食,造成叶片孔洞,严重时叶片破碎,幼虫主要在玉米雌穗上危害,钻蛀到穗中,形成空洞,受蛀害的雌穗常出现霉变,导致籽粒数量减少,品质下降,在玉米雄穗上取食时造成雄穗受损,影响授粉,严重时,玉米棉铃虫可导致玉米减产30%~50%,甚至绝产。
6、玉米螟的特征及危害
玉米螟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山东地区玉米螟一般1年发生3代,主要在春、夏、秋季发生,其中以夏季最为严重,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和生长。第1代主要发生在春玉米上,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危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发生在夏玉米上,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危害夏玉米心叶和春玉米穗。第3代发生在夏玉米上,幼虫在8月中旬~9月上旬盛发,危害夏玉米穗,若当地气候适宜,可能出现第4代玉米螟,危害秋季玉米。玉米螟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主要取食玉米叶片的表皮及叶肉,随着害虫的逐渐长大,大龄幼虫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和茎秆,被害叶片展开后,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在茎秆内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被害茎秆表面会出现纵列蛀孔,孔口常堆有大量粪便,幼虫钻入雄穗茎秆后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长出后,大量老熟幼虫到雌穗上继续危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危害髓部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果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形成早枯和瘪粒。
7、玉米蚜虫的特征及危害
玉米蚜虫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繁殖迅速,一年内可发生10~20代以上,其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3~27℃,相对湿度85%以上,主要以孤雌胎生的方式繁殖,即雌蚜不经交配即可产卵,这导致其繁殖速度极快。当气候和营养条件满足时,无翅胎生的雌蚜比例可高达98%以上,在玉米成熟时会产生有翅膀的蚜虫,随风迁移到其他玉米上继续繁殖。在山东省等地玉米蚜虫以无翅胎生的雌蚜在小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4月底5月初向春玉米、高粱迁移,从玉米苗期到抽雄期危害,特别是扬花期,是玉米蚜虫危害盛期。蚜虫主要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发黄、发红紫等,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影响玉米生长,分泌的蜜露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叶片边缘发黄,发生在雄穗上的蚜虫还会影响授粉,造成玉米雌穗出现明显的少行缺粒和秃尖,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
三、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1、农业防治
①选择高产玉米品种
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选择具备较高的产量潜力、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符合当地气候特点、耐倒伏、耐高温、耐旱、耐盐碱、玉米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丰富的优质玉米品种。基于以上要求在菏泽市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主要有鲁单510、登海605、登海618、丹玉405、登海652、菏玉1907和菏玉1909等几种。
②做好种植地处理
玉米播种之前要做好整地处理,秋季是最佳整地时期,使用拖拉机或旋耕机进行机械化整地,深度应达到20~25cm,以破碎土壤和铲除杂草,翻耕后使用耙或耢进行细碎处理,使土壤更加平整和细碎,便于播种和根系生长。结合整地要做好底肥的施入,以有机肥为主,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抵御病虫害的入侵,通常使用完全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kg/667m2,复合肥20~30kg/667m2,硫酸钾10~15kg/667m2,在整地过程中,将底肥均匀撒施在地表,随后进行深翻,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对于墒情不足的地块,可以采用少耕或免耕灭茬方式,及时造墒播种,并在播种时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此外,对于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播种之前还需要进行土壤消毒,推荐使用五氯硝基苯、多菌灵,使用80~150g/667m2或者150~300g/667m2,兑水30kg,均匀喷洒到地表,也可以在田间施入富含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菌肥,使用量控制在50~80kg/667m2通过施入含有有益菌的生物菌肥,能抑制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降低病害的发生流行率。
2、物理防治
①杀虫灯和性诱捕器防治玉米棉铃虫和玉米螟
杀虫灯是一种利用昆虫对特定波长诱杀害虫的物理防治方法,推荐使用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杀虫灯应安装在开阔、平坦地带,每盏杀虫灯能控制1.33~2hm2的大田,杀虫灯应安装在离地面约1.5~2m的高度,以模拟害虫的自然飞行高度。一般在玉米螟和棉铃虫成虫活动高峰期开启,通常在傍晚6点之后开启,凌晨4~5点关闭。应用过程中每间隔1~2周检查1次杀虫灯,清理集虫袋。此外,在上年秋季扒秆查看玉米螟百秆活虫数30头以上时,需进行防治,主要选择在玉米螟成虫羽化初期,使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杀成虫,放蜂3次。在玉米螟蛾羽化率达到20%时后推10d为第1次放蜂日,间隔5d后第2次放蜂,间隔10d后第3次放蜂。
②黏虫板防治玉米蚜虫
选择质地柔软、易于固定的黄色黏虫板,尺寸一般为0.33m2,将黏虫板悬挂在玉米植株上方,可以使用钩子或绳子将黏虫板固定在玉米植株上方,高度以高出玉米植株顶部10~15cm为宜,确保蚜虫能够接触到黏虫板。在玉米田内按照棋盘式分布,均匀插挂20~30块/667m2黄板,当黏虫板上黏虫面积占板表面积的60%以上时,应及时更换黏虫板,以保持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
预防玉米螟可以选择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释放量10000~20000头/667m2,或者利用青虫菌粉0.5kg拌细土100kg,点施在心叶上。也可以在玉米收获之后使用白僵菌粉,秸秆用每克含孢子50亿~100亿菌粉100g/m3,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
4、化学防治
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褐斑病可以选择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者25%的戊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或者30%的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可以在发病初期选择使用35%的恶霉灵水剂600倍液,或者25%的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棉铃虫和玉米螟在危害初期可以选择使用2.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者25%灭幼脲3号悬浮剂600倍液喷雾,玉米螟防治期间也可以使用0.1%功夫颗粒剂每株0.16g,或者喷洒5.7%百树菊酯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蚜虫发生初期,喷施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者15%的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上述几种病虫害每隔7~14d喷1次,根据害虫发生情况连续使用2~3次。
综上所述,玉米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性强的专业化过程,很多农户对玉米病虫害的危害规律,发病特点掌握不足,大田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仍然以单纯的化学药物防治为主,不注重做好药物的规范使用,使病虫害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同时过量用药也造成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更好推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在今后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充分应用其中,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方案,规范化学药物的科学应用,通过构建协同防治的模式综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流行,确保栽培安全。
(作者单位:274500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小井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