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为国内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优质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一直是农业科研和生产的重点。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成为种植人员和农业专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高产优质玉米的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要点,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
1、合理选择玉米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和高产潜力的玉米种子是种植成功的关键,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选种是实现高产优质的首要环节。合理选择玉米种子,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区域的无霜期、有效积温等气候因素,以及土壤的肥力、质地等特点,挑选适应当地环境的玉米品种。例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选择生育期较长的晚熟品种,以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提高产量;而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则应选择耐瘠薄、抗逆性强的品种。优先考虑抗病性强和抗逆性好的品种。病虫害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问题,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能从根本上减少损失,保证稳产高产。同时,抗逆性还包括抗旱、抗倒伏等特性,这些都能在不同环境压力下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此外,种植人员应选择经过审定的优良品种,避免使用未经验证的试验种子。同时,购买种子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种子公司,确保种子质量,并妥善保留购买凭证,以便在出现问题时维护自身权益。根据前茬作物和种植历史进行选种也是提高产量的有效策略。例如,前茬为大豆等豆科作物时,土壤肥力较高,可选择喜肥水的高产品种;同一地块应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以防土地贫瘠和品种退化。
2、种子处理方法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益与粮食安全。在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中,种子处理是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为玉米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精选是种子处理的第一步,通过筛选、风选、粒选等方法,去除秕粒、小粒、破粒以及有病虫害的种子,确保选用大小均匀、饱满健康的种子,可以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为后续的高产打下基础。准备播种时,选择晴朗的天气,将种子摊开在向阳干燥处晾2—3日,可以高效杀死种子上的细菌,促使种子后熟,减少种子含水率,提高吸水力,从而提高出苗率。浸种可以刺激种子的新陈代谢,提高活力,使出苗更快、更整齐。常用的浸种方法有冷水浸种和温水浸种。冷水浸种时间为12—24小时,温水浸种则用45℃—50℃的温水浸泡6—10小时。温水浸种还能杀死种子表面的黑粉病菌、炭疽病菌等。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可以使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此外,生物钾肥拌种和吸水剂拌种也能增强玉米的抗旱、抗倒伏能力,促进根系发达,提高产量。将浸好的玉米种子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催芽处理,如地坑催芽、塑料薄膜浅坑催芽等,使种子发芽快而整齐,为播种后快速出苗提供保障。
3、合理选择地块
在诸多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中,地块选择尤为关键。科学合理的地块选择不仅能提高玉米的产量,还能有效提升玉米的品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地块选择应注重土壤肥力。玉米是根系发达的作物,整个生长周期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肥力充足的地块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从而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因此,选择地块时应优先考虑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地段。
地块的地势和排水条件也不容忽视。玉米虽然抗旱抗涝,但过于潮湿或积水的地块容易导致根部病害,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地,能够保证玉米根系的健康发育。土壤的pH值也是选择地块的重要指标。玉米适宜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生长,pH值在6.5—7.0之间的土壤最为理想。这样的土壤环境有助于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升产量和品质。同时,选择大豆、马铃薯等作为前茬作物,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科学的地块选择是高产优质玉米种植的基础。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地势排水、pH值以及前茬作物等因素,能够为玉米生长创造最佳条件,从而实现丰产丰收的目标。
4、科学掌控播种时间
适时播种是高产优质玉米种植的基础环节,玉米播种时间的选择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温度来决定。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对于春玉米,建议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播种;夏玉米则宜在6月下旬至7月初播种。南方地区由于气温较高,播种时间可适当提前至3月下旬至4月上旬;而北方地区应根据具体气候和地理位置灵活调整。玉米生长需要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播种前,需进行深翻耕作,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并添加有机肥料和基础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耕地应平整,以便均匀播种和后续培育。在玉米生长期间,适时追肥和浇水是保证高产的关键措施。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追肥应根据玉米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合理施用。
5、玉米田间管控策略
玉米的苗期管控是高产优质种植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管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选择合适的种子并进行精量播种是实现全苗的基础。播种后要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的部位进行补种或移苗补栽,确保田间苗齐、苗壮。在玉米3—4叶期进行间苗,去除弱苗、病苗和杂苗,保留健壮的幼苗。4—5叶期时定苗,根据种植密度要求确定最终的留苗数量,以实现合理密植。苗期中耕一般进行2—3次,第1次在定苗前进行,浅耕3—4cm,帮助松土保墒。中耕可适当加深至9—12cm,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以减少杂草对养分的竞争。在苗期适当施用氮肥,促进根系和叶片生长。一般在4—5叶期定苗后,每亩施尿素10—15kg、氯化钾5—7kg,以满足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玉米苗期需水量较少,应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遇干旱天气及时浇水,遇阴雨天则要注意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影响根系生长。苗期是病虫害高发期,需密切监测田间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常用杀虫剂如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等防治害虫,同时注意预防叶斑病、锈病等病害。穗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阶段,科学管控能大幅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穗期是玉米需肥高峰期,适时适量追施氮肥至关重要。建议在玉米拔节后每亩施尿素10—15kg,采用条施或机械施肥,确保养分充足,满足玉米生长需求。保持土壤湿润是关键。穗期需水量大,要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适时灌溉,防止干旱和涝害,确保玉米正常生长发育。穗期易受病虫害侵袭,定期巡查田间情况,及时采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如玉米螟可用辛硫磷颗粒剂防治。推荐使用复合药剂,兼具杀虫杀菌效果,保障玉米健康生长。为防止玉米倒伏,可使用玉米健壮素等化控剂进行处理,增强植株抗逆性,确保玉米稳健生长。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和培土,促进玉米根系发育,防止倒伏,提高产量。玉米花粒期管控是决定最终产量的关键阶段,此时期的科学管控对实现高产优质至关重要。玉米在花粒期需水量大,特别是在开花后的20天内,保持田间持水量在75%—80%之间能有效防止叶片早衰和增加粒重。遇旱及时灌溉,但避免大水漫灌。在玉米开花授粉后的7—10天,适量追施尿素等氮肥,每亩约15—20kg,以保持叶片功能旺盛,促进籽粒灌浆。亦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千粒重。在玉米盛花期,选择晴天上午进行人工授粉,通过晃动玉米秆或使用竹竿法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花粒期是病虫害高发期,及时喷洒针对性药剂防治玉米螟、大斑病等,如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等,结合叶面肥喷施,增强植株抗性。在不影响下茬作物种植的前提下,适当晚收,延长干物质积累时间,提高籽粒饱满度和产量。精细管控玉米花粒期,将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丰产丰收。
二、玉米病虫害防治路径
玉米作为新时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防治病虫害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工作。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通过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产量损失,提高玉米的品质,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仅导致了环境污染,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研究和推广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对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玉米褐斑病防治方法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玉米病害,主要由玉蜀黍节壶菌引起。该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茎秆,导致叶片干枯、产量下降,严重时减产可达30%以上。褐斑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于流行。玉米褐斑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病斑,病斑直径通常在1mm左右,严重时可达3—5mm。病斑初期为黄色,后变为黄褐色至紫褐色,最终病斑破裂,散发出黄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休眠孢子囊。茎秆和叶鞘上的病斑较大且呈紫褐色,严重时会导致茎秆开裂、腐烂和倒伏。针对玉米褐斑病,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通过清除田间病残体,实行轮作,避免连作,深耕土壤,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透性。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在褐斑病发病初期选用高效、低毒杀菌剂如三唑酮、戊唑醇等进行叶面喷洒,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2、玉米顶腐病防治手段
玉米顶腐病是一种由亚粘团镰孢霉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玉米叶片。该病在玉米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尤其在成株期更为常见。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等玉米主产区。顶腐病的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叶片边缘缺刻、叶片枯死、心叶扭曲卷裹等,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矮化,影响雄穗的正常抽出和散粉,最终导致产量损失。种植抗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顶腐病的有效手段。通过合理轮作,避免连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减少菌源;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加强适时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导致地温低而延迟出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种子处理可用三唑酮、烯唑醇等药剂拌种;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广谱杀菌剂进行防治。
3、玉米螟防治策略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玉米螟的幼虫阶段是其主要危害期,它们蛀食作物的茎叶,导致植株受损甚至死亡。玉米螟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3—14mm,翅展22—28mm;雌蛾体长约14—15mm,翅展28—34mm。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mm,圆筒形,头黑褐色。玉米螟1年发生1—7代,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可以利用天敌如赤眼蜂、白僵菌等控制玉米螟。在玉米心叶末期或穗期,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等化学药剂进行喷雾或灌心也可以对玉米螟进行防治。通过间作套种,如玉米与花生、红花苜蓿间作,减轻玉米螟危害。
4、玉米粘虫防治措施
玉米粘虫又称行军虫,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作物的害虫。它具有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一旦爆发,将对玉米产量造成巨大损失。玉米粘虫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幼虫阶段尤为严重,它们会啃食叶片,导致叶片出现孔洞,甚至被吃光,仅剩叶脉,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减产或绝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枯黄叶片,可以破坏粘虫的栖息和产卵环境。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减少虫源。利用粘虫的趋光性,安装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卵量。同时,可设置糖醋液陷阱,诱杀成虫。保护和利用蛙类、鸟类、寄生蜂等天敌,自然控制粘虫数量。也可以使用生物农药对低龄幼虫进行防治。在粘虫发生初期,选择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喷药时间宜选择在傍晚,药液要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重点喷洒心叶部位。玉米粘虫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保障玉米的稳产高产。
5、玉米蓟马防治方法
玉米蓟马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严重威胁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成虫和若虫主要通过吸食玉米幼嫩部位的汁液进行危害,导致叶片出现银灰色斑点,心叶成鞭状,甚至造成减产。其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尤其在干旱少雨的年份及低洼干旱的玉米地中更为猖獗。通过加强田间管控,适时浇水施肥,促进玉米早发快长,营造不利于蓟马发生的环境。结合间苗定苗,拔除有虫苗并带出田外销毁,减少虫源。利用捕食螨等天敌自然控制蓟马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蓟马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氯氰菊酯等进行叶面喷雾。注意喷施时要覆盖玉米心叶和田间杂草,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同时,避免在喷施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以防药害。设置黄色粘板,利用蓟马对黄色的趋性进行诱杀,减少田间虫口密度。
综上所述,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创新与病虫害防治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种植人员在各个环节严格把控,科学管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250400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安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