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因素与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的实践总结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53)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与稳定性对于提升农业产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小麦种植过程和各生育期内,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赤霉病危害较大,发生较重。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多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黄淮地区小麦生产区,多由种子带菌或土壤带菌,发生病残体反复侵染,侵害部位多为小麦根部和基部1-2节茎节及其叶鞘。发病后,多表现为烂芽、苗枯、茎基腐、秆腐、穗腐、枯株白穗等症状,常造成小麦的减产、品质降低,严重者减产幅度超过50%,甚至绝产。本文结合当地小麦生产实际情况,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因素、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一、小麦赤霉病物理性状分析

小麦赤霉病,也被称为红头瘴、麦穗枯、烂麦头、麦秸枯。该病害多发生在抽穗期和扬花期,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也属于气候型病害之一。从小麦幼苗期到抽穗期,赤霉病都可能侵袭,尤其在穗期,其危害更为显着。该病可导致苗腐、茎基腐、秸秆腐和穗腐等多种症状,其中以穗腐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可以说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1、发病因素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受到病害感染的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品种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其感病程度也存在显着差异。究其原因,病害的发生与其初次侵染源有着密切的关联。

(1)气候影响

该病害与气候状况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春季多雨、梅雨时节以及潮湿的年份,其发生概率会显着增加。特别是在小麦的抽穗和扬花期(此阶段通常对赤霉病的感染最为敏感,且存在较大的流行风险)与降雨过程重合一致。此期间的降水量比往年多出10%-20%,且降水显着。同时,平均气温比往年高出0.5-1℃,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抽穗扬花期期间,降雨量、降雨天数、田间空气湿度(gt;80%)、日照时数(lt;5h),都是小麦赤霉病暴发的主要因素,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加上降雨量的增加,潮湿闷热天气引发病菌孢子滋生,加重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2)栽培管理方式

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播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播种量偏大,小麦群体偏大(通风透光性差),小麦长势不均衡、苗情复杂、生育期差异大,再加上施肥不当、排水不畅等因素,都会降低小麦的抗病性,延长侵染期,增加病害发生率。

(3)品种抗性不强

不同品种的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大部分小麦品种的抗性均较低,主栽品种中赤霉病的感病比例逐年上升。若种子携带有病原体,且病原体数量较多,同时品种的抗病性较弱,病原菌就会在麦穗上扩散,导致发病区域的病原菌持续蔓延,并向未被感染的小穗及其周围扩展。引起小穗枯黄、白穗,并逐渐从小穗蔓延至穗轴,导致穗轴出现粉红色病斑。

(4)菌源

菌源是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子囊壳和分生孢子等形式在田间残留物,如秸秆、麦茬、土壤以及种子表面越冬越夏。这些残留物为病原菌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场所。当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就会从残留物中萌发,通过气流、雨水等途径传播到小麦植株上,引起初次侵染。另外,子囊孢子(在抽穗扬花期之前释放)的释放时间与小麦的感病生育期(即穗期)相一致,这将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和危害加剧。

2、病原菌特性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群引起的,据研究统计,超过20种的镰刀菌能够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这种病害对小麦的种植面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湿润多雨的黄淮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假禾谷镰刀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优势病原菌种群之一。镰刀菌感染小麦后可能导致苗枯、茎基腐、秸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苗腐和茎秆基腐的影响最为严重,这些病害可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发生。

3、病害症状

(1)穗腐

在小麦的扬花期至抽穗期,以及灌浆期至蜡熟期,环境潮湿容易导致穗腐症状的发生。发病和浸染顺序为:小穗(穗和颖壳)→穗轴→穗茎→穗秆→小穗基部籽全部粒→全株枯死。在发病初期,赤霉病原菌会侵染小穗,并向穗和颖壳扩散,导致水渍状和淡褐色的病斑出现。随后,根冠开始腐烂,小穗颜色逐渐加深,最终变成桔黄色。当穗轴或穗茎受到侵害时,小穗会变黄并枯死,形成枯白穗。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部位会生长出粉红色的霉层,并伴随着黑色的小颗粒,这些即是小麦赤霉病的子囊壳。

(2)苗腐

苗腐多由带菌种子或土壤病残体带菌引起,导致麦芽变成褐色,根冠腐烂,麦苗茎叶发黄、细瘦,后逐渐扩展为茎秆基腐、秆腐。

(3)茎秆基腐

赤霉病通常在早春时节发生,病菌从麦穗下第1、2节侵入小麦的茎基部或根茎部,随后向上蔓延至叶鞘,形成水渍状的不规则褪绿斑。同时,病原菌向茎内扩散,导致茎秆以上部分枯黄,最终使得小麦无法正常抽穗。在田间湿度较高时,病部表面还会出现粉红色的霉层。

4、传播途径

赤霉病的传播方式较多,多以空气传播、土壤传播、人工传播为主。由于赤霉病病菌能在麦株残体、种子和其它农作物的残体上越冬,因此,多通过空气侵染小麦各组织,引发该病。

(1)休眠模式

在秋季和冬季,由于日平均气温较低,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理活性减弱,它们主要分布在田间的病株残体或杂草上,处于休眠状态。

(2)初侵染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壳发育成熟后,会随空气释放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一些水稻-小麦、玉米-小麦、小麦-大麦轮作的地区,或水稻稻桩上都会有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的存在,这也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3)抽穗扬花期

当外界平均气温gt;10℃,持续3天以上,且为阴天或雨天,降水量增加时,越冬的子囊壳会发育成熟。子囊壳吸水破裂后,花器上会产生分生子囊孢子,形成侵染丝。随着子囊壳的破裂,这些孢子会随空气扩散,通过风雨和空气作为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散落在花药上,破坏小麦的保护机制。随后,通过花丝侵染小穗,导致发病。初期,病斑多出现在小穗和颖片上,表现为水浸状浅褐色。随后,病斑逐渐扩展至整个小穗。在此期间,如果空气湿润、降雨量持续增加,并伴有寡日照的情况,将更有利于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发育,从而加速小麦穗部的腐烂。

(4)二次侵染

发病后期,重新出现子囊壳与子囊孢子。收割后,以腐生方式越夏(残留在田间病株和杂草上),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二、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控主要采取化学药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结合“全程防控、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防治策略,预防为主,积极应对,适时防治,强调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统一防治,减轻病害程度,降低毒素含量,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1、化学药剂防治

赤霉病的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需要在小麦完全抽穗时便应开始进行喷药处理。

(1)适期防治

①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期,但周期时长短,大概2-3天左右,为避免小麦发生因烂穗、白穗、瘪粒、烂粒、赤粒、烂秆等危害,要做好“见花打药”防治。小麦“见花就打药”的”见花”,指的是当整个田地中小麦苗齐穗至扬花大约有5%左右的植株时,为扬花初期,小麦植株上的花色为淡黄色,黄白相间时,为“见花”。“打药”时需考虑气候和温度,若播种期、田间墒情、年份气候及小麦长势均正常,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打药”即可。施药要严格把关,用药量、洒水量均要充足,且对准麦穗喷施,确保防治的效果。

②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若遭遇连续晴朗、温度较高、光照强烈的天气条件,导致无法先完成抽穗再开始扬花,而是不得不边抽穗边开花时,应待小麦完全齐穗后进行喷药处理。

③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遭遇低温和日照不足的天气条件下,打药的最佳时机与晴朗天气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小麦会先进行抽穗,随后才开始扬花。因此,应选择在小麦扬花的早期阶段进行喷药处理。

④在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若连续遭遇阴雨天气和高湿度,赤霉病的感染风险将显着增加,导致病害提前爆发且病情加重。在进行防治时,应在小麦刚开始抽穗或完全抽出穗时,利用雨停的时机迅速施用首次药剂。若首次施药后6小时内降雨,应立即进行补救喷洒。放晴后,5-7天左右,再补打1遍。

(2)对症药剂选择

防治赤霉病的药剂需具备强渗透性、耐雨水冲刷和持久效力,对赤霉病有显着防治效果,且能有效抑制病毒。例如,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丙硫菌唑悬浮剂、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等。使用过程中,交替轮换使用,有效剂量,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

(3)药械选择

可选择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智能植保机、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以提高用药效率和防治效果。这些新型药械具有喷雾均匀、作业效率高、覆盖面积广等优势,能确保药剂精准施用到小麦植株上,提高防治赤霉病的效率。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适用于大面积连片麦田,操作简便,喷雾压力大,能有效穿透小麦冠层。智能植保机则通过先进的导航系统和喷洒技术,实现精准施药,减少药剂浪费。无人机喷洒则特别适合地形复杂或难以人工操作的麦田,能够迅速完成防治任务。选择适宜的药械,结合正确的施药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剂的防治效果,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4)科学施药

科学施药对于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一喷多管”“一喷三防”。从小麦的穗期到灌浆期,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高发阶段,同时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刻。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科学混合使用防控药剂,同时注意防治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虫害。同时抵御干热风、防止早衰,并增加籽粒重量,这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确保千粒重,每亩可使用40%毒死蜱30毫升或10%抗蚜威10克,配合40%禾枯灵100克或60%防霉宝70克,以及磷酸二氢钾150克或尿素、丰产素等,以达到优异的防治效果。

2、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提高抗性

选择具有强抗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赤霉病的基础措施。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减轻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选择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当地推荐的高抗品种,并结合品种的适应性、产量表现和抗逆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为了保持品种的抗病性,应定期进行品种更新和轮换,避免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导致抗病性退化。此外,还应加强田间管理,通过合理的耕作和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要密切关注农业科研部门发布的抗病品种信息,及时引进和试验新的抗病品种,为小麦种植提供更多的选择。此外,农民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抗病品种种植经验和病害防控心得,共同提高小麦种植的抗病能力和产量水平。

(2)调整种植结构

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调整种植结构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合理的种植结构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①可以通过轮作和间作等方式,优化作物布局,降低小麦连作的风险。轮作可以打破病原菌的生命周期,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间作则可以利用不同作物之间的生态位差异,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②调整种植结构还可以考虑增加小麦的种植间距,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为小麦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降低病害对小麦的危害。同时,合理的种植密度还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3)农艺结合,优化种植技术

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和机械深翻技术,确保土壤被深翻至20厘米以上,将作物秸秆均匀掩埋在2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并施加腐熟剂以加速秸秆的分解过程,从而创造一个不利于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生存的环境,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推广秸秆的回收与再利用,以降低病原菌的基数。此外,推行适时适量的播种策略,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培育出长势强健的小麦苗,增强其对赤霉病等病原体的自然抵抗力。

(4)水肥管理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合理的水肥是预防赤霉病和提升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①应注重有机肥的施用,结合化肥的合理使用,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有机肥不仅能为小麦提供全面的营养,还能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②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测试结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确保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获得均衡的营养供给。

③合理灌溉,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保持土壤湿润度适中,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拔节期和灌浆期,应适当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高需求。同时,在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机会。

(5)及时收获,干燥入仓

在小麦成熟后,应及时进行收获,避免小麦在田间过度成熟,增加感染赤霉病的风险。收获后的小麦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将小麦的含水量降至安全水平,以防止赤霉菌在潮湿环境中滋生。干燥入仓不仅有助于保持小麦的品质,还能有效阻断赤霉病的传播链,确保小麦储存安全。同时,干燥的小麦更易于储存和管理,为后续的加工和销售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形成综合防治策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技术、实施科学的土肥管理以及及时收获干燥入仓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这些措施的实施也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为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赤霉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小麦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作者单位:256209山东省邹平市焦桥镇应急管理保障中心)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