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作为吉林省重要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和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需转变传统种植模式,提升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广优质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对提升辉南县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阐述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的关键技术,包括优良品种选育、土壤健康管理、绿色防控技术、精准灌溉、排水以及智能化管理、育苗、移栽技术与科学施肥技术等。同时,针对技术推广策略与实施路径,提出技术示范与培训与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建议。本研究旨在为辉南县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水稻种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辉南县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加剧,传统水稻种植模式面临着产量增长缓慢、品质不稳定、生态环境破坏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广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成为提升辉南县水稻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系统探讨辉南县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的内涵及其推广策略。通过分析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解析关键技术内容、探讨推广策略与实施路径,为辉南县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水稻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水稻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推广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的重要性
1、提升辉南县水稻产量
推广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对提升辉南县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选育和推广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单产水平。其次,采用科学的土壤健康管理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产量提升。此外,精准灌溉与排水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水分管理,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为水稻生长创造适宜的水分条件,进一步提高产量。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使用,能够有效控制病虫的危害,减少产量损失。最后,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产量的稳步提升。
2、改善稻米品质
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的推广对改善辉南县稻米品质具有显着作用。首先,通过选育优质品种,可以从源头上提升稻米的品质潜力。这些品种通常具有更好的米质特性,如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蛋白质含量合理、口感好等。其次,科学的土壤健康管理技术可以优化土壤环境,提供均衡的养分供给,有利于稻米品质的形成。此外,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稻米中的农药残留,提高稻米的安全性。精准灌溉与排水技术能够在水稻灌浆期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升。最后,智能化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水稻生长全过程的精确调控,为高品质稻米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3、保护生态环境
推广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对保护辉南县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推广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其次,科学的土壤健康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此外,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显着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精准灌溉与排水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最后,智能化管理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实现农业投入品的精准施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水稻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解析
1、优良品种引进与选育
优良品种引进与选育是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的基础和关键。辉南县应重点引进(选育)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品质优良、产量高的,经过国家、省级审定推广的优质水稻品种。在选育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品种的区域适应性,选择能够充分利用辉南县光热资源、适应当地土壤条件的品种。其次,应强化抗逆育种,选育抗冷、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生物胁迫。品质育种也是重点,应选育食味佳、外观好、营养价值高的品种,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大米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产量性状,选育具有较高产量潜力的品种。在育种技术上,可综合运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最后,还应建立健全种子繁育体系,确保优良品种种子的纯度和活力,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2、土壤健康管理
土壤健康管理是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应建立科学的土壤健康管理体系,优化土壤环境。首先,应定期开展土壤检测,全面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其次,要加强土壤改良,针对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如施用石灰、种植绿肥、应用土壤调理剂等。此外,在施肥方面,要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原则,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时间,实现养分平衡供给。最后,还应注重微生物调控,通过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或创造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平衡,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3、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是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首先,应强化农业防控措施,如合理安排种植时间、优化栽培密度、科学水分管理等,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其次,生物防控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应大力推广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如使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稻飞虱等。物理防控也是有效措施,可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捕、糖醋液诱杀等方法减少害虫种群。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科学防控提供决策依据。在必要时,可采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精准施药,控制用药量和次数,降低农药残留风险。
4、精准灌溉与排水
精准灌溉与排水是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的关键技术,对于优化水稻生长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水资源状况,建立科学的水分管理体系。首先,应准确评估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结合土壤特性和气候条件,制定精准的灌溉方案。在灌溉方式上,可采用浅水勤灌、间歇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和土壤墒情,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次。其次,引入智能灌溉系统是提高灌溉精准度的有效手段,可利用土壤墒情传感器、自动控制阀门等设备,实现灌溉的自动化和精准化。同时,应加强水分监测,利用田间水位尺、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田间水分状况,为灌溉决策提供依据。在排水方面,要合理设计和维护排水沟渠系统,确保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能够及时排除多余水分,防止渍害发生。
5、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管理是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的重要支撑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应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全面提升水稻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首先,应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田间部署各类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站等,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水稻生长模型,预测产量和品质,指导生产管理。此外,在农机装备方面,应推广应用GPS导航、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智能农机,实现精准播种、施肥、施药等作业。无人机技术在农田监测、病虫害调查、农药喷洒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加大推广力度。最后,还应开发面向农户的移动应用平台,提供天气预报、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信息服务,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水平。
6、科学育苗技术
科学育苗是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的关键基础,直接影响水稻的全生育期表现。辉南县应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采用标准化育苗基质和营养钵,显着提高秧苗质量和均匀度。育苗过程中,要精确控制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创造最适宜秧苗生长的微环境。选用无菌基质和经过严格筛选的高发芽率种子,有效预防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推广种子包衣技术,使用含有微量元素和生长调节剂的包衣剂,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秧苗抗逆性。秧苗管理应注重水肥调控,采用薄膜浅水育秧法,培育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的优质壮秧。可采用温室育苗或大棚育苗等设施,延长育苗期30~35天,培育带1~2个分蘖的壮秧。注重秧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控,采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或吡虫啉等低毒高效化学农药,确保秧苗健康生长。此外,可探索杂交水稻双段育苗技术,通过2次播种错开育苗时间,提高秧苗质量和移栽效率。
7、高效移栽技术
高效移栽是确保水稻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对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最佳移栽时期,通常在秧苗3~4叶期、株高15~18cm时进行。大力推广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等机械化插秧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和栽植质量,确保合理的株行距,提高秧苗成活率和群体整齐度。对于机插不便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可采用人工抛秧技术,显着提高劳动效率。移栽前3~5天进行秧苗老化处理,控制水分和养分供应,增强抗逆性。移栽时注意控制插植深度,一般以秧苗基部露出水面1~2cm为宜,保证2~3cm根系入土。对于寒地水稻,可采用地膜覆盖或PE筒状膜等保护性覆膜栽培技术,提高秧苗抗寒能力,促进早期生长。移栽后3~5天内及时查苗补苗,确保田间苗齐、苗壮。在特定区域,可探索直播技术的应用,如水直播或旱直播,每亩用种量15~20公斤,较移栽可减少30%~50%的劳动力投入。
8、科学施肥技术
科学施肥是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的核心技术之一,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辉南县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2~3年进行1次全面土壤养分检测,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制定“三定”(定配方、定产量、定时间)施肥方案。应用尿素、磷酸二铵等常规肥料与硫膜衣尿素等新型缓释肥料相结合,实现养分的持续供应和精准调控。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通过将可溶性肥料溶于灌溉水中,提高肥料利用效率15%~20%。推广侧深施肥技术,将基肥施于5~10cm土层,减少表层养分流失。建立全程养分管理体系,氮肥分3~4次施用,磷肥以基肥为主,钾肥基追结合,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求特点,合理调配氮磷钾比例,实现精准施肥。同时,鼓励使用根瘤菌和菌根菌等生物肥料,通过叶面喷施或种子包衣方式,增强植株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少化肥使用量。
三、技术推广策略与实施路径
1、技术示范与培训
技术示范与培训是推广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的核心手段,通过实地展示和系统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优质绿色水稻栽培示范基地,全面应用各项关键技术,展示技术效果。示范基地应覆盖不同类型的种植环境,如平原、丘陵等,以充分展示技术的适应性。其次,定期组织农户参观示范基地,通过实地观摩,直观感受优质绿色水稻栽培技术的效果,增强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可以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安排不同阶段的观摩活动,使农户全面了解技术应用的全过程。
2、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推动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持续创新和有效推广的重要保障。通过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和农户的资源和优势,可以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首先,应搭建产学研联合研发平台,整合各方研发资源,共同开展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可以设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为长期合作提供稳定的平台。其次,组织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技术协同创新和成果共享。联盟可以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最后,搭建产学研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方及时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需求,推动技术持续优化。平台可以包括在线交流论坛、技术需求发布系统等功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精准对接。
通过系统推广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辉南县水稻产业正在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优良品种选育、土壤健康管理、绿色防控、精准灌溉与排水以及智能化管理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水稻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辉南县绿色水稻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推广,精准化育种技术将加速优质品种选育,生物技术在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智能农业将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区块链技术将在产品溯源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进展将进一步提升辉南县水稻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135102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辉南镇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