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愈发重要。由于小麦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传统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但由于不注重做好药物的科学应用,农药过量使用和多种类使用,使得病虫害耐药性逐渐增强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新时期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和规范化学药物的使用,保证用药的合理和药物使用的精确,提高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成效。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与帮助。
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病虫害高发、病虫害耐药性增强以及药物使用不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国家粮食增产增收,就需要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领域,通过推广应用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切实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从而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推动小麦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种植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一、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增效概述
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是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则是在确保农业生产效益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农药施用方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主要包括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通过温度、湿度、光照等物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科学制定施药时机、剂量和方法,提高农药利用效率;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提高作物抗病能力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通过构建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自身抗病虫能力,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实施,有利于降低农药使用量,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手段的优点,综合运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侵袭,从而降低产量损失。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诱虫灯、天敌昆虫等绿色防控手段,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能够避免农药残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此外,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增强作物的健康生长,进而显着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能够进一步有效防止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进一步保障粮食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绿色防控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还有利于优化小麦生长环境,大田栽培环节通过合理的农田轮作、间作等农业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小麦的抗逆性。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生产水平,还能够提高小麦的营养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显着降低生产成本,传统的化学农药使用不仅成本高昂,还需要频繁施药,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经济负担。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综合利用生物、物理和农业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够减少农药的购买和使用成本,诱虫灯等物理防治手段的使用也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绿色防控技术的深度应用对更好地改良土壤的生态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和农田退化,增加土地修复的成本,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延缓土壤退化的过程,降低土地修复的成本,实现小麦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益,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3、有利于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于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农药残留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例如,生物农药和天敌昆虫的使用可以代替化学农药,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小麦大田栽培过程中通过农田轮作、间作等合理的农田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三、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
1、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之农业防治
①加强优质小麦品种的选择
辉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东接安阳、西连焦作、南邻新乡、北靠林州。地理坐标为北纬35°26′~35°47′,东经113°32′~114°02′,属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0℃,1月平均气温-2.1℃,7月平均气温27.3℃,年均降水量669.4mm,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日照时数2360h,光照充足。根据辉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选择小麦品种时应考虑选择耐寒性、抗病性、抗旱性较强、穗大粒多、适应辉县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品种。目前在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小麦品种主要涵盖了新麦26、中麦578、百农207、郑麦9023、周麦22、众麦1号、郑麦366等几种。
②加强小麦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在小麦种植地选择过程中,应该依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排灌条件良好的区域,避免在低洼、渍涝、干旱、贫瘠和病虫害严重的地块种植小麦,同时还需要确保种植地周边交通便利,便于农资和农产品的运输。前茬作物收获之后,秋季要及时进行翻耕整地,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冬小麦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一般翻耕深度15~20cm,翻耕后要及时耙平,使土壤紧实。结合整地,还需要做好底肥的施入工作,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建议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kg/667m2,或者生物有机肥100~200kg/667m2,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20~30kg/667m2,施肥后要及时进行翻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③小麦科学播种确定最佳播种量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业实践,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主要集中在霜降前后,也就是每年的10月中下旬左右。小麦播种期间推广应用机器条播技术,适宜的播种时期应确保播种量控制在10~12kg/667m2左右,若播种时间推迟,则需相应提高播种量,每延迟1d,应增加大约0.5kg/667m2的种子。此外,对麦苗的管理也需重视,保持适宜的行距在20cm,播种深度保持在3~5cm,确保植株间有足够的通风透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
④加强小麦出苗前后及越冬前管理
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的地块进行补种,确保苗全、苗匀,对于无法播种的地块,采用节水灌溉、免耕播种等方式,确保应种尽种。出苗后要做好冬前划锄,提高地温,消灭杂草,保持土壤墒情,对于旺苗麦田,镇压1~2次,控制地上部生长和过多分蘖发生。浇冬水有利于沉实土壤,保证麦苗安全越冬,为翌年早春小麦返青、起身提供良好的墒情,一般选择在外界平均温度下降到3~5℃进行冬灌处理,对于底墒较差的晚茬麦田,选晴天浇冬水;底肥不足的可施适量化肥。对于过旺麦田,冬前进行深锄断根,深度10cm左右,锄后要耧平压实土壤,防止透风遭受冻害。
⑤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科学水肥方案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合理的施肥灌溉方案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至关重要。出苗期至3叶期一般不追肥,若土壤肥力较低,可考虑施用少量氮肥,促进麦苗生长,通常追施尿素3~5kg/667m2,并在入冬之前灌溉1次越冬水,灌溉量控制在20~30m3/667m2。返青期开始,应根据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促进麦苗返青,这个阶段确保田间墒情能够达到55%~65%,结合灌溉,追施1次氮肥,通常追施尿素5~8kg/667m2。起身期控制灌溉,防止麦苗徒长,一般不追肥,若土壤肥力不足,可适量追施氮肥。在拔节期保证水分供应,确保田间持水量达到65%~70%,促进茎秆生长,这个阶段追施尿素8~10kg/667m2,促进穗分化。孕穗期保持土壤湿润,追施尿素5~8kg/667m2并搭配使用磷酸二氢钾1.5kg/667m2配制成0.1%的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提高叶子光合作用能力,积累有机物质。
2、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之物理防治
①小麦田杀虫灯的合理安装要点
杀虫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小麦种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杀虫灯选择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主要在小麦的田埂安装杀虫灯,1.0~1.5/hm2设置1盏杀虫灯,安装高度离地面1.5~2m,以保证灯光覆盖整个田地。在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每晚21点开启杀虫灯,次日早上4点关闭。应用期间要做到每间隔2~3周检查杀虫灯的运行情况,保持灯具清洁,及时清除集虫袋内的害虫尸体,避免堵塞,每季度检查1次高压电网,确保其正常工作。
②小麦田粘虫板的正确悬挂与更换要点
粘虫板是一种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用于捕捉和控制害虫。在小麦生产中,粘虫板可以用来防治麦蚜、麦蜘蛛、小麦吸浆虫、麦叶蜂等多种害虫。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防治的害虫种类,选择相应的粘虫板颜色。一般来说黄色的粘虫板对捕捉飞虱蚜虫很有效,而蓝色的粘虫板对捕捉蓟马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在购买粘虫板时,需要了解自己需要防治的害虫和其对应的波段,以便选择正确的粘虫板。在小麦植株上方10~15cm处挂放粘虫板悬挂规格为20cm×30cm的粘虫板20~30块/667m2,每周检查1次,每间隔15~30d更换1次粘虫板。粘虫板防治害虫应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3、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之害虫天敌防治
①食蚜蝇防治小麦蚜虫
在应用食蚜蝇防治小麦蚜虫前应该了解该昆虫的环境适应能力,一般食蚜蝇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繁殖,对光线敏感,在小麦田间的适宜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60%~80%。应用之前应该观察小麦田间的蚜虫发生情况,使用蚜虫计数板或目测估计的方法进行监测,掌握大田蚜虫的数量、密度和危害程度。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释放食蚜蝇,一般连续释放1~2次,每次间隔5~7d,每次释放量控制在5000~10000只/667m2。选择晴天上午或傍晚,将食蚜蝇成虫均匀地撒在小麦田间的蚜虫为害区域。在释放食蚜蝇后,每周观察蚜虫数量的变化,评估食蚜蝇的防治效果,如发现蚜虫数量再次上升,可以考虑再次释放食蚜蝇或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②蚜茧蜂防治小麦蚜虫
根据当地小麦蚜虫的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豆蚜茧蜂、麦蚜茧蜂等适合的蚜茧蜂品种,放蜂时间同样选择在小麦蚜虫发生初期,即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此时小麦蚜虫数量较少,蚜茧蜂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蚜虫的危害。购买商品化的蜂卡,连续释放2次,每次间隔7d,释放5000~10000头蚜茧蜂。在农田中设置2~3个释放点,将蚜茧蜂放入专用放蜂设备中,设备可以是简易的纸盒或塑料瓶等,放蜂时,将设备放置在小麦田间的支柱或树上,确保蚜茧蜂能够顺利飞出寻找蚜虫。放蜂后,避免使用对蚜茧蜂有害的农药,监测小麦蚜虫数量、危害程度等,根据监测结果,适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安全生长。
4、小麦常见病虫害安全用药方法
小麦蚜虫推荐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g/667m2,或者5%啶虫脒乳油20~30mL/667m2,或者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40mL/667m2,兑水喷雾。麦蜘蛛推荐应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8mL/667m2,或者4.5%联苯菊酯水乳剂30~40mL/667m2,兑水喷雾。小麦纹枯病可以使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60g/667m2,或者25%丙环唑乳油30~40mL/667m2,或者10%己唑醇悬浮剂15~20mL/667m2,兑水喷雾。小麦茎基腐病可以使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40g/667m2,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mL/667m2,或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0~45mL/667m2,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80~120mL/667m2,兑水喷雾,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小麦锈病、白粉病可以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60g/667m2,或25%丙环唑乳油30~40mL/667m2,或43%戊唑醇悬浮剂15~20mL/667m2,或25%己唑醇悬浮剂10~14mL/667m2,兑水喷雾。小麦赤霉病推荐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mL/667m2,或43%戊唑醇悬浮剂15~25mL/667m2,或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40~60mL/667m2,或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0~25mL/667m2,兑水喷雾,上述病虫害的药物使用间隔为7~14d,连续使用2~3次。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逐渐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高品质粮食产品的需求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导致小麦的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较高,各类病虫害加重发生流行耐药性显着增强,不利于保障小麦的安全生产。为更好助推小麦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就要求在小麦栽培管理环节,积极推行绿色防控理念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融入小麦病虫害防治体系当中,能够更好地降低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同时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更好地规范农户的栽培管理行为,保证农药使用更加精确更加高效,避免大剂量多种的用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病虫害耐药性增强。
(作者单位:453600 河南省辉县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