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伏是大豆种植过程中一种普遍出现的问题,它指的是大豆植株倾斜至一定角度或完全倒伏。一旦发生倒伏,大豆产量会受到影响,减产的程度与倒伏的严重性直接相关。因此,在大豆种植期间,要分析倒伏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倒伏进行预测,并应用抗倒伏栽培技术,这样才能降低倒伏的发生几率,并为大豆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大豆倒伏的主要原因
1、品种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植株高度通常在30-90cm之间。黑龙江地区是大豆的主产区,种植模式以垄三栽培为主,且多选用高秆品种,选择高秆品种是为了提高产量。然而,与矮秆品种相比,高秆品种在抗倒伏方面表现较差。在没有极端天气的情况下,高秆品种的生长发育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一旦遭遇大风或暴雨等恶劣天气,高秆品种作物就会容易发生大面积倒伏。此外,高蛋白大豆品种同样面临抗倒伏能力差的问题。当前市场需求的增加导致这类品种的种植面积有所上升,但这也相应地增加了倒伏的风险。
2、种植密度
在大豆的栽培过程中,产量与多个因素紧密相关,其中品种和种植密度尤为关键。选用高产的大豆品种时,种植密度便成为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若在未充分考虑土壤环境等条件下,过度密植大豆,可能会导致植株茎秆细弱,节间长度增加,从而增加倒伏的风险。大面积的倒伏不仅无法实现高产,反而可能导致产量显着下降。相反,若种植密度较低,倒伏问题通常不会出现。但是,过低的种植密度可能会降低叶面积指数,影响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对大豆的品质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3、播种
大豆的生长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播种的深度。当种子被播种在土壤中少于2cm的浅层时,称为浅播。在这种情况下,大豆种子破土而出后,由于幼苗的根系较浅,很难实现全面出苗,这在生长后期会增加植株倒伏的风险。相反,如果种子播种过深,厚重的土壤层会阻碍种子的萌发,导致出苗困难,即使能够出苗,也会伴随大量黄苗、弱苗的出现,这将对大豆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4、施肥
在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确保充足的养分供应至关重要。施肥是向大豆提供必要养分的主要手段,涉及多种肥料类型,包括有机肥、氮磷钾肥、硅肥等。然而,若氮肥的施用量超出推荐标准,可能会导致大豆植株过度生长,即所谓的徒长现象,这会增加植株倒伏的风险,尤其在肥沃的土壤中更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大豆本身具备固氮功能,若在肥沃土壤中过量施用氮肥,大豆植株可能会吸收过多的氮,从而引发徒长。为了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方法被提倡,但一些农户为了简化种植流程,忽略了测土步骤,仅凭个人经验施肥,这往往会导致施肥不均衡的问题。
5、田间管理
在大豆的生长发育阶段,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植株的健康状况。中耕除草作为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有助于促进植株根系的发育,还能改善土壤的透气性。然而,进行中耕除草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一些农户选择跳过这一环节。这导致田间杂草泛滥,杂草与大豆争夺养分,进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势,增加了作物倒伏的风险。
6、病虫害
在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的因素中,病虫害是关键性因素。病虫害发生后,若是防治不及时,或是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当,则会导致大豆的根茎受损,进而造成根茎的韧性下降,茎秆会变得异常脆弱。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干枯、腐烂等现象,此时如果受到外力作用,则植株会大面积倒伏,茎秆一旦折断,植株将会死亡,对大豆的产量影响较大。
二、大豆倒伏的预测方法
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展现的特征与其倒伏现象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观察大豆的这些特征,可以预测其倒伏的可能性,并据此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植株发生倒伏。大豆倒伏的预测方法如下:
1、利用株高与节间长度预测
在同一片地块内,品种相同的大豆植株倒伏与没有出现倒伏的株高有着明显的差别。发生倒伏的植株生长速度通常要比未出现倒伏的植株快很多,截止到鼓粒期,倒伏的植株高于未倒伏植株8-10cm左右。大豆的节间长度与倒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节间长度越长,发生倒伏的可能性就越大。为预测大豆植株是否会出现倒伏的现象,可在植株进入开花期后,测定主茎的节间长度,若是超过5cm,则可能会发生倒伏。
2、通过株高与茎粗比预测
当大豆进入结荚期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测定高度与茎粗,求取比值,该值与倒伏成正相关。株高与径粗的比值≤130时,大豆植株发生倒伏的可能性较低,比值gt;130,则倒伏的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因此,可根据株高与茎粗的比值,预测倒伏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预防倒伏的发生。
3、利用叶面积指数预测
通过对田间生长发育正常的大豆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叶面积指数具有消长的特点。在前期阶段,植株的叶面积指数为稳步升高,在结荚期初期时达到峰值,随后叶面积指数开始下降。若是叶面积峰值出现的过早,则表明植株的叶面积过大,主要是因为植株徒长所致。植株倒伏时产量下降,最大叶面积与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即叶面积是指在4-4.5之间时,大豆的产量最高,倒伏的可能性最小。如果叶面积指数超出这一范围,则倒伏的几率会进一步增大。
4、通过生育期水分预测
在对大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与倒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大豆植株在苗期至开花期的这个阶段内,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超过规定的阈值,将导致植株吸收过量水分而持续生长。但茎秆却不会增粗,倒伏的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基于这一前提下,可在大豆进入苗期后,直至结荚期前,经常测定土壤的含水量,根据测得的结果,预测植株是否会出现倒伏的现象。
5、通过封垄期预测
在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主要采用垄三栽培技术。在大垄上种植3行大豆时,行距一般设定为15cm,且通常选用中晚熟品种的大豆。基于这样的种植条件,如果封垄期在7月20日左右,并且田间大豆植株生长状况良好,那么植株一般不会发生倒伏。然而,如果封垄期提前至7月10日或更早,那么倒伏的风险将会增加。
三、大豆抗倒伏栽培技术的应用
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抗倒伏栽培技术,包括优选大豆品种、适时适量播种、科学施肥、化学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可以显着提升大豆的抗倒伏能力,减少倒伏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为实现高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优选大豆品种
大豆的品种比较多,为实现抗倒伏目标,要对品种进行优选。以优质高产、抗病害能力强、抗倒伏的品种作为首选,在降低倒伏发生几率的同时,提高大豆的品质和产量。所选的大豆品种茎秆越粗壮越好,植株的高度要适宜,中下部结荚越多、根系越发达越好,这样的品种能够在极端的天气保持良好的长势,倒伏的发生几率大幅度降低。
2、适时适量播种
(1)选择适宜的播种方法
当大豆种植地地表以下8cm的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为最适宜的播种时间,此时可以用精量播种机对大豆进行双行精量播种。在播种的过程中,要对种子入土的深浅程度严格控制,确保镇压后种子在土壤中的埋深达到3-5cm之间,所有种子的播深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2)合理密植
在播种大豆时,要依据种植地的肥力状况、品种特性等因素来确定播种密度。肥力较高的地块,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肥力较差的地块则要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同时,如果种植的是分枝较多、叶片繁茂的品种,播种密度应适当减小,反之则可以增加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确保大豆植株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光照和营养,同时避免植株间相互遮挡,减少倒伏的风险。
3、科学施肥
施肥能够为大豆生长期间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增强大豆抗倒伏能力的基础上,使植株健康生长。为使各种肥料的施入达到平衡,应当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秋整地时,向翻耕的土壤中足施底肥,选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施用量控制在2000-3000kg/667m2,通过底肥的施入,能够增强土壤的肥力,为大豆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要控制好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其中氮肥选用尿素,使用量控制在2.5-3kg/667m2,磷肥选用磷酸二铵,施用量以8-10kg/667m2为宜,钾肥选用硫酸钾,施用量为4-5kg/667m2。除氮、磷、钾肥之外,还应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大豆前期长势相对较弱,容易倒伏。对此,可以采用喷施叶面肥的方法,增强植株的长势,降低倒伏的发生几率。
4、化学除草
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分供给,当田间的杂草过多时,会与大豆争夺养分,养分的缺失将影响大豆的发育,倒伏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要及时消灭田间杂草,确保大豆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从而增强自身抗倒伏的能力。化学药剂的除草效果较好,可将之作为主要的除草方式。在对化学除草剂进行选用时,可参考上一年的杂草情况,结合当年的土壤肥力,以高效、低毒的产品作为首选,以提高除草效果。化学除草剂可在大豆苗前和苗后使用,具体做法如下:
(1)苗前除草
大豆正式出苗前,可以通过封闭的方式对田间的杂草全面去除,在该阶段,可以选用的除草剂有以下几种:乙草胺、嗪草酮、异丙甲草胺、噻吩磺隆、异恶草松等。为最大限度发挥出化学除草剂在去除田间杂草方面的作用,可将除草剂搭配使用。当田间杂草以阔叶类为主,且数量较多时,可将乙草胺与嗪草酮联合使用;当田间恶性杂草的数量比较少时,可以将乙草胺与噻吩磺隆联合使用。
(2)苗后除草
大豆出苗之后,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去除田间杂草,最佳时间段为禾本科杂草进入3-5叶期后,在该阶段除草时,为避免化学除草剂对豆苗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应当选择低毒的除草剂,并以茎叶喷雾的方式给药。可用于苗后除草的化学除草剂有以下几种:烯禾啶、烯草酮、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灭草松、氟磺胺草醚等。为提高田间杂草的去除效果,可将两种或是多种除草剂联合使用,当田间杂草为阔叶类和稗草时,可将精吡氟禾草灵与氟磺胺草醚联合使用;杂草为苋菜时,可在杂草长出2片真叶前,用氟磺胺草醚+植物油进行防治,要控制好植物油的用量,以喷药量的1%为宜,切不可过多使用;杂草为苣卖菜时,可将氟磺胺草醚、灭草松与异恶草松联合使用。
5、病虫害防治
在大豆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病虫害的危害相对较大,一旦发生不但会增大植株倒伏的可能性,而且还会造成大豆的品质和产量下降。因此,要对病虫害的防治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常见的病虫害,应遵循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降低对大豆的影响。
(1)根腐病的防治
根腐病是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大豆产区的常发病害之一,该病害的发生部位为大豆植株的根部,染病植株的根系发育会受到影响,导致根瘤少,地上部分变得矮小、瘦弱,分枝及结荚的数量明显减少。若是幼苗感染该病害,则会对根茎吸收及输送营养造成阻碍,幼苗因营养缺失长势变弱,在茎秆上的表现最为明显,即茎秆过于脆弱,由此会增大植株倒伏的几率。因此,要对根腐病的防治予以重视,具体措施如下:①大豆播种前,选用适宜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此来预防根腐病的发生,可将精甲霜灵与咯菌腈联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②在大豆生长发育阶段,要及时开展中耕除草工作,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增强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的湿度,避免湿度过大增加根腐病的发生几率。③根腐病发生后,可以用甲霜恶霉灵与芸苔素进行防治,并在防治期间,对植株喷施叶面肥,可增强植株的长势。也可选用甲硫·戊唑醇对该病害进行防治,配以高芸苔素·吲哚乙酸能提高防治效果。
(2)菌核病的防治
菌核病也是大豆的常见病害之一,该病由核盘菌引起,苗期、花期、花荚期均可能发生,染病的大豆植株茎秆会腐烂,非常容易折断。该病害一旦大规模发生,除了会造成植株大面积倒伏外,还会导致大豆减产。所以,要对该病害的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具体措施如下:①在大豆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检查,一经发现染病的植株必须立即清除,采取深埋或是焚烧的方式处理,以免病菌传播。②病株拔除后,应选用适宜的药剂对其周围进行喷施,防止扩散,如菌核净、咪鲜胺等。为避免产生药害,要控制好药剂的浓度和用量,并定期更换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3)大豆蚜虫的防治
蚜虫是大豆最为常见的虫害之一,以嫩枝中的汁液为食,受害的大豆植株根系发育会变得异常迟缓,甚至停止发育,从而导致植株的生长停滞,不但会增大倒伏的几率,而且还会造成大豆减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害虫进行防治。①结合田间管理对植株进行巡视检查,如果地块内的蚜株率超过50%,且每百株的蚜虫量达到1500-3000头时,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苦参碱等药剂对蚜虫进行防治。②由于黑龙江地区大豆蚜虫的盛发期在每年的6-7月,蚜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在适宜的条件下,4-5天便会产卵,一年最高可以发生15代左右。所以,要加大蚜虫盛发期的防治力度,在该阶段可以采取化学药剂提高防治效果。如浓度为40%的乐果乳油800倍液,兑水稀释后,以喷施的方式给药。
(4)地下害虫的防治
地下害虫潜藏于土壤内,以大豆的根系为食,受害的植株长势变弱,抗倒伏性降低。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地下害虫:①大豆播种前,选用适宜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如浓度30%的多·福·克悬浮种衣剂,由此可对地下害虫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②选用浓度为50%的辛硫磷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治,也可在地下害虫发生时,用辛硫磷药液灌根。
综上所述,在大豆生长期间,多种因素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倒伏的问题。一旦植株大面积倒伏,会导致产量下降。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我们应当分析导致作物倒伏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预测,运用抗倒伏栽培技术,以降低倒伏的发生几率,从而确保高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156300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建三江中心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