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种植在山东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玉米作物因为自身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高产和广泛分布的特性,属于山东菏泽市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菏泽市处在山东省的西南部位置,全市范围内约有765万农业人口数量,境内的耕地总面积有694800hm2左右,是山东省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范围内较为重要的生产商品粮的基地。但实际生产种植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气、病虫害等,使得菏泽市玉米生产质量无法达到预期。基于此,加大对玉米种植管理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的研究力度,有利于推进菏泽市农业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步伐。
一、玉米种植科学管理技术要点
1、玉米种植地选择和整地处理
玉米生长环境会直接给玉米实际产量及生长质量带来影响,因此,想要使玉米产量和品质获得双重保障,在玉米种植工作开始前,应重视对相关种植田地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人员需要建立在玉米作物自身所具有的生长特点基础上,确保所选用的田地地势具有一定的平坦性。同时,应尽量选择临近水源的地区,以此为灌溉工作提供便利。另外,为确保玉米生长期间的营养需求得到全面满足,所选位置的土壤内应富含丰富的有机质,且保证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性。同时,应具备较强的肥力以及便利的排灌条件。此外,在选择种植区域时,还应重视对深厚土层结构的考量。而为确保种植区域内的土地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玉米健康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玉米作物播种工作开始之前,应对所选区域进行全面的整地处理。整地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清理掉存在的石块以及杂物,并以20~25cm的标准进行深翻处理。玉米播种工作开始前2~3d左右为玉米种植地的最佳整地时间。实际开展整地作业阶段,还应结合玉米生长各阶段所需的营养,对基肥进行使用。一般常将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基肥的主要原料,并适当添加复合肥和微量元素。其中,施加的农家肥量约为2000~2500kg/667m2,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应分别施加30kg/667m2和1kg/667m2左右。具体的肥料施加量,应结合种植地的地块实际情况,借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在基肥施加作业完成以后,应及时覆土、然后,进行9cm高、45cm宽的做垄工作。
2、玉米种子品种的科学选用
对于玉米作物来说,其后续生长阶段的质量以及最终所获得的产量均与玉米的种植品种相关。对此,想要确保菏泽市玉米作物种植实现高产、高质,种植人员应提高在玉米品种选用方面的重视。通常所选取的玉米品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优质性,还需要较强的抗性和区域适应能力。受到地理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菏泽市内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保证玉米品种的适应性,选取玉米栽植品种时,应与菏泽市农业生产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因地制宜原则为基础,选取适合本区域的玉米品种。近些年,菏泽市为确保新品种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运用,确保玉米良种覆盖率实现全面提升,给农业生产人员的经济收入水平增加带来保障。菏泽市农业农村局结合2023年玉米新品种展示示范跟踪评价结果以及近些年菏泽市地区玉米农田的实际生产情况,通过专家筛选论证形式,提出了24个菏泽市玉米主导品种。即,登海605、裕丰303、农大372、菏玉127、中科玉505、东单1331、沃玉3、菏玉167、爱农707、菏玉19、立原296、菏玉189、德瑞88、爱农007、鲁单510、京科999、郑单958、菏玉1907、航研9013、联研155、NK815、爱农001、鲁单9169、登海682等。
3、玉米种子的科学处理
为确保玉米种子播种以后,发芽率和存活率得到充分保障,在播种开始前的2~3d左右,应借助科学的处理手段对种子进行处理。如,提前进行晾晒处理,并去除种子内存在的杂质、霉粒、破损、有病虫害等问题的种子。然后,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每天对种子进行3~4h的晾晒。在此期间,为确保种子晾晒均匀,应每隔一段时间对种子进行均匀的翻动。另外,玉米生长阶段极易会受到病虫害问题的影响。所以,在对种子进行处理时,可以对药剂或种衣剂进行使用,也可直接使用包衣处理的种子。
4、玉米播种技术要点
山东省菏泽市玉米生产种植阶段,春玉米和夏玉米播种工作开始时间具有一定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春玉米通常在每年的4月初开始进行播种作业,而夏玉米播种的时间通常为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范围内。在播种的过程中,可借助穴播的方法。即,实际播种的过程中,对种植穴进行挖掘,并以3~5粒/穴的标准,对种子进行播种。然后,在种子上方对厚度约为3.5~5.0cm的营养土进行覆盖。
5、玉米密植要点分析
玉米生长期间的密度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玉米最终的产量以及生产品质。基于此,实际种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密切关注玉米的种植密度,并对其密度进行合理控制。若田间玉米的种植密度较低或密度较高,都会使玉米正常、健康生长受到影响。而决定玉米实际种植密度时,种植人员需要根据所选用的玉米品种以及农田土壤的养分情况。如,玉米田内的土壤内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肥力较强,那么实际种植管理阶段应将玉米的间距控制到30~35cm范围内,有3200~3700株/667m2玉米;玉米田内的土壤较为贫瘠,缺乏足够的肥力,则种植管理阶段应保证各种玉米间的距离保持在35~40cm之间,种植2800~3200株/667m2玉米。另外,玉米的种植密度还与玉米的品种特性有关。若是栽植的品种为早中熟型,那么可结合实际适量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此时,玉米各植株间的距离应控制在30cm,实际的玉米种植数量有3700株/667m2左右。
6、玉米田间管理工作要点
(1)玉米苗期管理要点
①玉米苗期田间杂草清除
受肥力、光照以及水分等因素影响,玉米田内极易有杂草长出。这些杂草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争夺玉米地内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进而给玉米植株生长带来抑制影响。为此,当田间有杂草长出时应及时进行清理工作。为保证田间除草作业的效率和效果,在除草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化学除草剂的科学合理使用。例如,玉米播种后幼苗未长出之前,可在开展灌溉作业的同时,对甲草己莠药剂进行使用,使用300g/667m2,并兑入80kg的水。需注意的是,如果除草作业选择在田间玉米幼苗全部长出时进行,在选取除草剂时应尽量对具有灭生性特点的药剂进行选用。如浓度为20%的百草枯和浓度为10%的草甘膦等,二者的用量分别为250~300g/667m2、1~2kg/667m2,并兑入50kg水。当玉米生长进入7~8真叶期时,对田间杂草进行清除的过程中,主要对玉清药剂进行选用,其使用量为50~75g/667m2,并兑入50kg水。在喷施药剂的过程中,应避开玉米心叶的位置,避免药剂给玉米植株健康生长带来不良影响。
②玉米间苗和定苗
间苗和定苗工作在玉米种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为玉米产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时,种植人员需要定期对玉米田内的玉米幼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结合玉米田内幼苗的实际状况,合理开展间苗和定苗工作。当田间的玉米幼苗全部长出时,应对缺失幼苗的位置进行重新地补种。当田间幼苗生长进入3~4真叶期以后,需要及时开展间苗作业。此时间苗的原则就是,全面清除生长状态不佳、生长较弱以及存在病虫害问题的幼苗。而定苗工作需要在玉米幼苗有5~6片真叶长出时及时开展。
③玉米苗期合理中耕作业
一般玉米作物处在幼苗阶段时,需要合理进行2次中耕作业。且两次中耕作业的深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首次中耕作业应为5cm深度的浅耕,而二次中耕作业为8~10cm深度的深耕。
④玉米苗期田间水肥管理
通常情况下,农业生产人员在完成田间玉米幼苗的定苗工作之后,应及时地进行肥料追施作业。该阶段的追肥工作主要利用的方式为开沟追肥,一般选用尿素,且追施8kg/667m2。而开展灌溉工作时,农业生产人员应同外界雨水的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确保玉米幼苗期内的土壤含水率在60%~65%之间。需要注意的是,若该阶段内有较大的雨水量,为防止积水影响幼苗生长,需及时开展田间排水工作。
(2)玉米穗期管理要点
①玉米穗期水肥管理
通常情况下,玉米作物生长处在穗期阶段时,应开展2次左右的追肥工作。当玉米有8片叶子长出时,需及时进行追肥。在此过程中,主要施加的肥料为攻秆肥,即追施10kg/667m2复合肥和7~8kg/667m2氯化钾。而玉米生长处在大喇叭口期内时,应开展二次的攻穗肥追施工作。该阶段主要施加20kg/667m2复合肥及10kg/667m2氯化钾。除此之外,玉米作物生长处在穗期阶段时,对于水分的需求量较高。并且,处在穗期阶段的玉米作物自身的耐涝能力得到了全面强化。为此,在开展灌溉作业后,应确保田间土壤拥有75%左右的含水率。
②玉米穗期中耕培土
对处在穗期的玉米植株进行管理时,应重视对杂草的管理。该时期可分别在玉米的拔节和抽雄阶段内,利用中耕培土,促进玉米植株生长的同时,达到杂草的清理目的。一般在开展首次中耕培土作业的过程中,其中耕的深度约为10~15cm,并配合杂草清理。此时,不仅可以促进玉米新生根的进一步生长,还能够使玉米的抗旱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另外,对于玉米植株的部分毛根应及时去除。玉米处在大喇叭口阶段时,应及时开展二次中耕培土作业,中耕的深度应处在8~10cm范围,并在该阶段内,同时开展培高土垄。
(3)玉米抽穗节期管理要点
对玉米作物来说,其生长处在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时,对于水量的需求较大。因此,处在上述两个阶段时,种植人员应做好灌溉工作,并保证田间的含水率在80%左右。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玉米生长,保证生产量和质量,还应施加10kg/667m2左右的氮肥。
二、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1、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大斑病是玉米生长阶段最常发生的一种病害类型,当病害发生时,会直接抑制玉米的正常生长。一般叶片、叶鞘等处为玉米大斑病的常见发病位置。在对该病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应与现阶段田间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合理科学的病害防治手段进行采用。其中,农药防治技术手段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手段为玉米生产中最常采用的两种大斑病防治方法。在使用农业防治技术时,相关农业生产人员应在玉米种植前,对所选用的玉米品种进行科学的选择,确保玉米品种自身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同时,应在日常生产中对玉米轮作机制进行严格使用。种植阶段,为最大限度保证田间的通风性、透气性及透光度,种植人员应对田间玉米间距进行严格控制。播种前需结合外界天气变化,保证播种时间的合适性。不仅如此,在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时,应全面分析和了解玉米各个生长阶段的养分和水分需求,掌握田间土壤的实际条件,以此为基础对科学的灌溉和追肥方案进行制定,为玉米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当田间玉米叶片有发黄的情况时,需要将其及时地摘除,并对引发黄叶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判断是否感染了病害。当田间病害问题加重时,应及时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和控制。例如,处在发病初期阶段或玉米生长进入到心叶末期时,应每间隔10d左右,在田间轮流交替喷施5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25%苯菌灵乳油、800~1000倍40%克瘟散乳油或200倍农抗1∶20水剂。
2、玉米锈病有效防治
通常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茎秆、苞叶等处极易会受到玉米锈病的侵害影响。若是缺乏及时有效地处理和防治,会造成玉米植株逐渐干枯死亡,进而给最终的产量带来巨大的影响。防治的过程中,应在种植工作开始前,结合种植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玉米品种特点,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降低玉米生长发育所受到的通风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对种植地进行整地处理时,应重视对排水沟的设计,确保田间存在的积水得以快速排出,降低锈病的发病率。当田间有锈病出现时,应在发病初期阶段内,交替喷施使用500倍65%代森锌、800~1000倍50%代森铵水剂、0.2波美度石硫合剂、1000~1500倍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3、玉米黑穗病防治方法
通常玉米处在苗期阶段时有较高的黑穗病发生率,其属于一种系统性的玉米病害。对黑穗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一般在播种前,需要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种子实施拌种处理,借此强化种子的抗病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借助深翻深耕作业,将土壤浅表层病菌翻入土壤深层。另外,在对农家肥进行施加时,应使用完全腐熟的肥料,以免肥料内的残留病菌危害作物健康。此外,确保间苗和定苗工作的有效性,借助合理的间苗和定苗,及时拔除田间存在畸形问题、病虫害问题或长势较差的幼苗。
4、玉米螟虫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是玉米种植阶段最常见的一种害虫,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对其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向田间引入赤眼蜂等害虫天敌的方式,以此达到对田间害虫数量的有效控制。另外,当玉米进入抽穗期之后,对田间螟虫进行防治时,可在玉米雌穗顶部、雌穗上下几片叶子的叶腋处,喷施1000倍50%辛硫磷或40%水胺硫磷乳油,以此达到对雌穗的保护目的。除此之外,防治螟虫时还可对其所具有的趋光性特点进行利用,将黑光灯放置在田间地头,借此实现对螟虫的有效诱杀。
5、玉米黏虫防治方法
黏虫对玉米作物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此,玉米生产种植阶段需要提高对黏虫的防治重视。一般黏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特点,为此,在防治过程中,可结合该特性,对杀虫灯或糖醋液进行使用,以此诱杀田间的黏虫,使黏虫数量大幅度减少。当田间黏虫数量过多时,应及时对化学药剂进行使用。常用的药剂主要包括:50%辛硫磷乳油、40%乐斯本乳油或20%灭虫脲3号悬浮剂。
综上所述,玉米是菏泽市一个重要的粮食生产作物,其最终的产量和品质受到玉米种植管理工作和病虫害的直接影响。对此,种植人员应借助科学手段,加大防治病虫害的力度,并掌握种植管理技术要点。从而为菏泽市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推动力。
(作者单位:274707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黄安镇农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