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玉米栽培技术与高效田间管理精细措施的集成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18)

玉米,作为全球粮食体系中的支柱作物,其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的精细实施,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及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跃进与种植实践的日益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展玉米栽培与田间管理,已成为解锁玉米增产潜力的核心钥匙。

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科学选种及种子处理

①种子选择

在我国,玉米的栽培地域辽阔,涵盖了多样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因此,在玉米种子的选择上需尤为谨慎,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各地应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精心挑选那些适应性广泛、产量稳定、抗病虫害能力卓越的优质品种,例如,像郑单958、登海605、京农科736、青农11以及登海652这样的品种,它们不仅展现了高产与稳产的特性,还具备良好的耐密植能力,非常适合在不同生态区域推广种植。在种子选购环节,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质量标准,细致检查种子的净度,以确保无杂质混入;同时,要验证种子的纯度,防止品种混杂影响整体产量;此外,还需准确测定种子的含水量,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为玉米后期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系列严谨的选择与检验流程,是保障玉米种植成功的关键所在。

②种子处理

在确定了适宜的玉米品种后,首要任务是对种子进行细致的筛选,剔除那些发霉及遭受虫蛀的籽粒,保证每一粒种子都饱满健康,随后,便进入了关键的种子处理阶段,此阶段包含几个重要步骤:首要步骤为晾晒,需挑选晴朗无云的日子,将种子均匀铺展于地面,持续晾晒12~24h,其间需不时翻动,确保种子全方位均匀受热,此过程能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显着提升种子的发芽率。紧接着是浸泡处理,将筛选后的种子置于55℃的温水中,浸泡时间控制在6h,之后用清洁的冷水彻底冲洗,为播种做好准备,进行拌种与包衣处理,这一步骤对于预防病虫害至关重要,通过专业的拌种剂和包衣材料,为种子提供一层保护屏障,确保其在生长初期免受病虫害的侵扰,为玉米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2、选地和整地

玉米的生长发育不仅深受气候环境的制约,还极大地依赖于土壤提供的养分与水分条件,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地块,对于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理想的玉米种植地应具备肥沃的土壤基础,既能满足玉米生长周期中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又能有效调节水分供应,减少因水分不足或过多而导致的生长障碍。在选择地块时,应优先考虑地势平坦、排水系统完善的区域,这样的地形有利于雨季时迅速排走多余水分,避免积水导致根部病害;同时,良好的排水也能降低地下害虫的滋生概率,对于易出现土壤干燥或作物受旱的地区,选择靠近水源的地块种植显得尤为重要,便于灌溉,确保玉米生长期间水分充足。整地是玉米种植前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作物的生长状况,整地过程中,翻耕深度需精确控制在25cm左右,这一深度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通风透光性能,又便于玉米根系深入土层,充分吸收养分与水分,翻耕后,让土壤自然晾晒7~15d,这一措施能有效减少土壤中潜藏的虫卵与病菌数量,为玉米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其茁壮成长。

3、播种

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玉米植株的抗逆性与生长势,尤其在土壤墒情不佳的年份,此方法更显优势,它能确保玉米在不利条件下依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基础,相比之下,直接播种法则以经济成本节约着称,它简化了种植流程,减少了育苗与移栽所需的劳动力与物资投入,尤其适用于那些气候与降水模式相对稳定、差异不大的地区。确定播种时间是玉米种植成功的关键之一,它需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来灵活调整,播种既不能过早,以免遭遇低温影响种子萌发;也不能过迟,错失最佳生长时机,通常当气温稳定维持在10℃以上时,方为适宜的播种期,此时播种能确保较高的出苗率,并为幼苗的后续生长奠定良好基础。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用机械设备进行玉米播种已成为趋势,机械化播种不仅能大幅提高作业效率,还能精准控制种植密度,针对不同土壤条件灵活调整株行距,对于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块,可适当增大株距至60~80cm,以减少植株间竞争,促进个体发育;而在土壤肥沃的地块,采用宽窄行种植技术更为适宜,宽行设置为80~85cm,窄行则为25~35cm,这样的布局能最大化利用光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最终实现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1、苗期田间管理措施

①查苗和补苗

玉米播种后,往往会因种子质量、土壤条件或播种技术等多种因素导致缺苗现象的发生,为确保玉米田间的苗全苗壮,必须在播种后的关键时期进行细致地查苗工作,这一环节要求仔细检查每块田地的出苗情况,准确识别并记录缺苗的位置与数量。一旦发现缺苗,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补苗,此时,可利用播种时预留的多余玉米植株,优先选择长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进行带土移栽,移栽过程中要确保幼苗根系完整,尽量多带原土,以减轻移栽对幼苗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补苗后的成活率,确保玉米田间苗齐苗壮,为后续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②间苗和定苗

玉米出苗后,及时执行间苗与定苗作业是保障植株健康成长的关键,间苗旨在去除弱小、病残及过密的幼苗,以减少植株间的养分竞争,增强个体的抗病虫害能力,而定苗则是确定最终保留的植株数量,确保每株玉米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与水分供应,为减少对幼苗根部的损伤,间苗与定苗作业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此时土壤较为干燥,易于操作,有助于幼苗快速恢复生长。

③适当蹲苗

在玉米的苗期生长阶段,尽管其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高,但适度的控水管理,即通常所说的“蹲苗”,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通过暂时减少灌溉,使土壤保持适度的干燥状态,可以激发玉米植株的深层根系发展,促使根系向下延伸以探寻水分,进而增强玉米根部的生长发育,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玉米更好地吸收土壤深层的养分,还能显着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为后期的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施肥

①拔节肥

玉米拔节期标志着植株进入茎叶迅速生长的关键阶段,此时期营养供给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的产量与质量,为了确保玉米植株的健壮生长,必须及时追施拔节肥。施肥策略需根据土壤肥力和幼苗长势灵活调整:若土壤肥沃,幼苗生长旺盛,可适当推迟施肥时间,以避免过度施肥导致的生长过剩;反之,土壤贫瘠或幼苗长势不佳时,则应提前施肥,以促进植株根部的生长发育,有效降低空秆率和倒伏风险。当玉米植株长至7~8片叶时,即进入拔节期,此时玉米对养分的需求激增,在积极除草的同时,应精准控制追肥量,优选硝酸铵,施用量控制在160kg/hm2,或选用尿素,用量为130kg/hm2,此外,辅助追施硫酸锌,用量为16kg/hm2,能有效预防玉米秃尖现象,进一步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②孕穗肥

玉米生长至大喇叭口时期,是穗部与小花分化的关键阶段,此期营养供应的充足对玉米的产量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孕穗肥的施入工作,施肥计划需紧密结合玉米的生长状况及土壤肥力条件,针对土壤肥力较低或植株长势偏弱的情况,建议施用腐熟的厩肥与尿素相结合,以全面提升土壤养分;而对于土壤肥沃、植株生长旺盛的地块,则应适当调整穗肥用量,可选择碳酸氢铵,施用量控制在400~430kg/hm2,并辅以微肥施用,以增强肥效。当玉米进入抽穗期后,可进一步追施磷酸二氢钾,用量为2.5kg/hm2,兑水800L后均匀喷施于玉米植株或上部叶片上,喷施1~2次,此举能有效提升玉米的抗逆性,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为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

3、做好玉米的抗旱和灌溉工作

①保证玉米穗期的水分充分供给

玉米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在抽雄前期与开花后期,对水分的需求尤为敏感,这两个阶段,充足的水分供应对于玉米的花粉形成、花丝伸长以及后续的授粉和受精过程至关重要,若水分供应不足,将直接导致授粉不良,增加玉米缺粒的风险,进而严重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与品质,为确保玉米穗期水分的充分供给,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季节,需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以满足玉米生长对水分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应合理调整灌溉策略,避免过量灌溉导致的土壤板结和养分流失,确保水分与养分的均衡供应,从而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和水分的全面需求,为玉米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②灌浆水的控制工作

玉米进入灌浆期后,水分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此阶段缺水将直接削弱玉米的光合作用能力,进而对玉米的整体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为了确保玉米灌浆期的水分供应,应精心规划灌溉计划,通常灌溉2~3次便可满足需求,在灌溉的同时,结合中耕除草作业,不仅能有效增强土壤的透气性,还能促进玉米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值得注意的是,灌溉时应避免大水漫灌的方式,以免土壤积水过多,反而阻碍玉米根部对水分的正常吸收,在遭遇降雨后,应及时检查并排除田间积水,将田间湿度控制在80%左右,这是因为过高的湿度会干扰玉米根部的正常呼吸作用,进而导致千粒重下降,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与品质,因此,科学合理地控制灌浆期的水分管理,对于保障玉米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4、控制玉米倒伏

玉米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的不当及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往往会导致玉米植株倒伏,特别是在生长中后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强该时期的抗倒伏工作。为有效应对,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以增强植株茎秆强度,以及根据玉米生长状况适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此外,在玉米孕穗前,施用50%的矮壮素水剂200倍液,能显着降低植株高度,提高抗倒伏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5、玉米收获时期的管理

玉米达到成熟标准后,立即组织收获作业至关重要。判断玉米是否成熟,可依据籽粒变硬、苞叶干枯等特征,为提高收获效率,应采用机械化收获方式,确保作业的高效与及时。收获完毕后,应将秸秆直接进行粉碎还田处理,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促进秸秆快速腐熟,可适度调节土壤湿度,进而为下一季作物的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三、玉米病虫害防治

1、纹枯病

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侵害果穗、苞叶及茎部,潮湿环境下菌丝迅速增殖扩散,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增加了防控的复杂性,常导致玉米减产。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降低发病率的有效手段,同时需结合当地农业实践,采取晾晒、浸种等措施杀灭病菌,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病残体清理干净并做无害化处理,药剂防治方面,推荐使用5%井冈霉素水剂,用量2250mL/hm2,兑水750kg后均匀喷雾,以有效控制纹枯病。

2、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由玉米锈菌引发,对叶片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光合作用与养分积累。病菌孢子成熟后破裂,散播大量锈孢子,随风传播,迅速扩大病情,可能导致玉米减产约20%,防控策略上,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并重,农业防治包括轮作休耕、深翻土壤,以降低病菌基数。化学防治则侧重于药剂应用,推荐使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与40%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配合使用,两者协同作用,能显着提升防治效果,有效控制玉米锈病的发生与蔓延。

3、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其病原为黑粉菌,主要侵害玉米的多个部位,尤以果穗受害最为严重,为有效防控,首要措施是选用抗病性能强的杂交种,从根本上减少病害发生,其次,需优化田间管理,通过合理密植、科学水肥调控,提升玉米植株的自身抗病能力。在种子处理环节,应坚持科学拌种,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处理,以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对于已发病田块,及时施用药剂防治是关键,推荐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两者交替使用,能显着提高防治效果,有效控制玉米黑粉病的蔓延。

4、螟虫

螟虫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体现在蛀食茎秆,破坏植株内部结构,从而增加玉米倒伏的风险,为有效控制玉米螟虫,可采取多种策略。首先,农业防治是基础,包括合理轮作、深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虫源,同时调整播种期,避开螟虫高发期,降低虫口密度。其次,利用物理防治方法,针对螟虫的趋光性特点,可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源。在化学防治方面,需抓住螟虫发生的关键时期,及时施药,推荐使用50%巴丹1500g/hm2,兑水1500kg后均匀喷雾,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5、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作为一种具备长距离迁飞特性的害虫,对玉米作物构成了重大威胁,这种害虫通过啃食叶片与果穗,造成多处孔洞损伤,同时,其遗留的虫粪还易导致作物组织腐烂,进一步加剧损失,小地老虎偏爱在温度约为20℃、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的环境中活动,而当环境温度升高至30℃以上时,其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抑制。为有效应对小地老虎的危害,可采取一种创新的防治策略:利用烟叶与桐油混合制成的诱杀剂,这种诱杀剂凭借强烈的气味,能够有效吸引小地老虎,并通过其中的毒性成分将其杀灭,从而显着降低害虫种群数量。

总之,玉米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是确保玉米高产稳产、提升品质的关键所在,通过科学选种、合理密植、精准施肥与灌溉、有效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精细管理措施,可以充分发挥玉米的生长潜力,提高其抗逆性,减少病虫害损失,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促进了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作者单位:272600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杨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72606山东省济宁市寿张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