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高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科学防治运用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74)

小麦是北方地区种植极其广泛的粮食类作物,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前在小麦种植管理过程中,基层地区的很多种植一直沿用传统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使得小麦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够全面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将现代化高效的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其中,以此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要求,最终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促进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详细探讨了现代化高产高效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科学防治措施的具体运用,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小麦栽培安全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现代化高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科学防治运用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供应稳定

现代化栽培技术通过优化种植密度、合理施肥和科学灌溉等手段,能够显着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高产量的小麦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还可以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现代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实现更高的产出,进而为全球粮食供应稳定做出贡献。此外,高产量的小麦还可以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加他们的收入,在农村经济中,小麦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通过提高产量和质量,农民可以获得更加可观的收益,进而改善生活条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现代化高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强调科学防治病虫害,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手段,能够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减少农药使用,农民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化高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在灌溉、施肥等方面强调精准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之一,科学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施肥技术的推广,可以避免化肥的过量使用,减少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此外,现代化栽培技术还强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轮作、间作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土壤肥力,防止土壤退化。完善并实施科学的秸秆还田及绿肥种植等田间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养

现代化高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农民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增强他们的科技应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性发展,最为重要的是科技的进步还可以带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二、现代化高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科学防治的运用分析

1、选用优良的小麦品种

要想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的选择十分关键,通常情况下在品种筛选过程中要充分考量所在地区的气象、土壤等条件,实现针对性地选择,要确保所选择的小麦品种具有单株产量高、抗旱、抗病虫害能力的优异,抗倒伏能力强的特点,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还需要保证种子颗粒饱满,颜色明亮,不存在病虫害。目前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小麦品种主要有中麦175、石优8号、石优9号、冀麦38号、冀麦43号、济麦22号、济麦23号、临麦4号、临麦5号等几种。

2、小麦种植地的选择和处理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种植地土壤的质量有较高要求,通常情况下,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性能,pH值6.5~7.5,土壤类型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宜,土层深厚,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按照上述要求,应该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低洼积水,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小麦要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在沧州市通常以玉米小麦一年两熟轮作制度种植为主。前茬作物收获后使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10~15cm,将秸秆均匀地抛撒到大田当中,有利于土壤熟化。在翻耕前将底肥均匀撒施于地表,施用有机肥2000~3000kg/667m2,复合肥50~60kg,使用拖拉机牵引犁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20~25cm,翻耕后使用旋耕机进行旋耕,旋耕深度为13~15cm,使土壤细碎、均匀,必要时在旋耕作业之后使用耙地机进行耙地,使土壤表面平整、无明暗坷垃。

3、小麦的播种时机及播种方法

冬小麦播种期一般选择在秋季一般在10月中下旬,最晚不能超过11月初,在播种作业过程中要确保土壤10cm的温度能够维持在8℃以上,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45%左右。播种之前选择使用小麦精量播种机,并加强播种前的机械设备调整,确保播种质量达标,通常情况下播种行距控制在20~25cm播种深度控制在2~3cm,播种量控制在12~13kg/667m2,在最佳播种日期内每晚播种1~2d就需要增加播种量0.5kg最多播种量不能超过15kg/667m2。选择使用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镇压等多种工作,要确保播种之后大田出苗率达到90%以上,播种均匀,行距、株距一致,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1cm。

4、小麦播种后的田间管理

①小麦田科学冬灌

小麦冬灌能够保持土壤墒情,沉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为翌年春季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小麦抗逆能力,降低冬季冻害风险。冬灌作业一般要求白天日平均气温下降到8℃时开始,夜间5℃左右进行,一般选择在小雪节气前后进行。在冬灌前,对麦田土壤墒情进行监测,了解土壤含水量,若土壤含水量低于40%,且有水浇条件,则需进行冬灌,对于超级降雨量相对较大,田间湿度过大的小麦田一般不需要进行冬灌处理。正式冬灌之前要准备好灌溉设备,根据地块形状、水源位置等因素,规划灌溉线路。选择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之间进行灌溉,确保地表温度不低于3℃,采用小水细灌田面不积水,避免水分蒸发,灌溉量一般控制在25~30m3/667m2,对于弱苗麦田,可结合灌水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铵5~7kg/667m2,促进苗情转化,灌溉后及时划锄松土,破除土壤板结,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提高土壤透气性。

②小麦返青早期中耕划锄

小麦返青期的中耕划锄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正式操作之前要准备好各种中耕松土设备,观察麦田土壤湿度、杂草生长情况以及麦苗长势,以便确定中耕划锄的时机和深度,对于土壤板结严重的麦田,可以提前进行浅耕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中耕松土的时机一般选择在土壤开始解冻,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从返青开始至拔节结束,大约持续20~30d,这个阶段一般需要进行1~2次的中耕划锄,深度先浅后深,一开始是3~5cm,然后增加到5~10cm,从麦田一侧开始,顺着麦行方向划锄,划锄时锄头应紧贴地面,避免损伤麦苗。划锄时锄头应与麦行方向垂直,以利于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并在操作过程中及时清理麦田内的杂草,避免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和水分。

③小麦科学追肥灌溉

小麦生产1000kg籽粒,一般需要纯氮(N)3kg、纯磷(P2O5)1~1.5kg、纯钾(K2O)2~4kg,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起身期以前幼苗较小,需肥量较少通常不需要进行追肥,起身期至开花期植株迅速生长,幼穗分化形成,需肥量最多,拔节期至抽穗期、开花期至灌浆期氮肥需求出现高峰,磷、钾吸收高峰。氮、磷在小麦体内的累积量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钾的吸收到抽穗期达到最大累积量,之后钾的吸收下降。大田追肥作业一般选择在小麦拔节期之后进行,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两次追肥作业,具体可以结合小麦的施肥情况,适当增加施肥量和施肥次数。小麦返青之后在冬前长势不好、早播突长脱肥的麦田,可以尽早施用返青肥,通常在地表开始化冻时施用碳酸氢铵20kg/667m2左右,缺磷麦田可混合施用过磷酸钙15kg左右。麦苗叶色嫩绿、叶片披垂、没有脱肥现象、群体比较大的麦田,一般不用施入氮肥或少量氮肥,小麦拔节期可施入复合肥(15-15-15)10~12kg左右。对于土壤肥力差、播种时间晚、苗相长势不好、单株分蘖较少、群体数量小的麦田,小麦返青期后施入尿素6~8kg/667m2左右,并搭配追施过磷酸钙与氯化钾5~6kg左右。小麦孕穗期通常使用尿素8~10kg/667m2,并搭配使用硫酸钾5~8kg,采用条施、穴施或撒施的方式进行追肥,追肥后及时浇水,以保证肥料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在追肥阶段,大田土壤的持水量能够达到65%~70%每次灌溉时湿润土层深度控制在15~20cm。

5、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①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初发病时叶片上会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随后斑点逐渐扩大并形成长条形的鲜黄色病斑,病斑与叶脉平行排列,呈虚线状,形似缝纫机轧过的针脚,病情严重时条锈病也会侵害叶鞘和茎秆,形成类似的病斑,穗部、颖壳及芒上也会出现条锈病,影响小麦的正常灌浆,病斑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鲜黄色的粉状孢子,这是夏孢子堆,小麦近成熟时,在病部会出现较扁平的短线条状黑褐色斑点,这是冬孢子堆。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及时封锁控制发病中心,严防病情扩散流行,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0.5%~1%时,及时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推荐使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mL,或者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50g,废水30kg进行甜圈喷洒,间隔7~14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注意喷到中下部叶片,加大药液量,确保喷透。喷后24h内遇雨需及时补喷。

②小麦白粉病的危害及防治

小麦白粉病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严重时也可侵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形成白色绒毛状霉层,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病情严重时,从下部叶片到旗叶都会受到危害,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导致减产。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时,病害容易流行,4月份雨量较多、5月上旬阴雨连绵的年份,田间湿度大,极易造成病害流行,病原菌主要通过风力传播,可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推荐使用30%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者25%吡唑醚菌酯1500倍加43%戊唑醇1500倍液,用水量不少于30kg/667m2,确保药剂均匀覆盖,隔7~10d再喷1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③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

小麦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期均可发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通过风雨传播,感染赤霉病后,减产可达80%以上,甚至绝收。苗期表现为幼苗枯死,随着植株生长茎基部出现褐色或黑色腐烂,严重时导致植株倒伏,秆部出现褐色或黑色腐烂,穗部表现为穗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严重时出现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的齐穗期至盛花期。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即可用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在小麦扬花初期至盛花期,可以选择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者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使用2次。遇到连续阴雨或长时间结露天气,赤霉病有流行的可能,喷药宁早勿晚,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

④小麦麦蜘蛛的危害及防治

麦蜘蛛主要分为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两种,它们以成虫和若虫在春秋两季为害麦苗,吸食麦株叶片汁液,受害麦叶初期出现针状小白斑,随后斑点连成片,呈灰白色,最终变黄干枯。受害植株矮小,抗灾能力显着降低,一般年份减产10%左右,严重年份减产20%左右。麦蜘蛛多在上午9~11时以前和下午4~5时以后活动,遇大风多隐藏在麦丛下部,不耐干旱。在麦蜘蛛活动高峰期,即上午9~11时以前和下午4~5时以后进行喷施,推荐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者15%哒螨灵乳油1500~20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使用1~2次。

⑤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及防治

吸浆虫个体小,隐蔽性强,防治时期短,土中存活时间长,且危害极大,一年发生一代,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化蛹、羽化,成虫交配后产卵,幼虫孵化后继续危害。小麦吸浆虫幼虫主要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导致麦粒干瘪、秕粒或空壳。由于吸浆虫的这种吸食行为,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会受到严重影响,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60%,严重时甚至绝收。防治该种害虫可以在播种前可以在小麦返青后,可用5%毒死蜱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均匀撒施, 用量为1.5kg/667m2,或者用3%辛硫磷颗粒剂3kg或5%毒死蜱颗粒剂1.5kg/667m2,拌细土20~25kg撒施,消灭土壤中的幼虫。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可用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和卵1次用药。

综上所述,小麦生长周期较长会经历诸多生长发育阶段,任何一个过程出现问题都会对最终的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直接影响,为切实保证小麦的整体效益和整体质量,在小麦种植管理过程中就需要从高产高效为出发,不断优化小麦种植技术,同时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注重做好常见病虫害的有效识别,然后构建科学校等防治措施,做到早发现、紧急处理,将病虫害所造成的危害尽量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小麦科学生长发育,充分发挥优质小麦品种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旨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转变传统生产形式。

(作者单位:061200 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辛集镇人民政府)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