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大豆单产提升栽培技术要点指导与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05)

大豆属于经济价值较高的粮油兼用作物,大豆产量与栽培管理方式有关,部分大豆栽培地块因栽培管理不当导致减产,以何种栽培技术提高大豆产量是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文章以介休市大豆栽培产业为例,研究当地大豆单产提升栽培技术,涉及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点,以期给大豆栽培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介休市大豆增产,提高大豆栽培经济效益

一、播种前选种工作

大豆品种应具备适应能力强、抗病性良好、蛋白质含量高、抗倒伏、稳产丰产等特点,利用品种优势保障大豆植株正常生长,提高大豆品质和产量,例如晋豆25号、晋豆42号、晋大78号、晋大88号均属于优质大豆品种,可作为首选对象。

二、大豆播前的准备

1、在整地前施基肥

整地前施基肥,为大豆生长提供足量养分,施腐熟农家肥 2000kg/667m2、磷 6~8kg/667m2、钾 3~8kg/667m2充分混合肥料,均匀撒施至土壤表面,翻耕入土。施肥与整地配合进行,使土壤保持细碎、松散状态,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保障土壤养分充足。

2、大豆播前整地作业

①深翻、深松

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大豆栽培地块,翻耕20cm或深松25~35cm;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大豆栽培地块,秋耙茬,耙深18cm。

②秋耙茬

大豆栽培采取平行窄行密植方式时,根据大豆抗倒伏和高产的要求,3年内至少深翻、深松1次。农机设备配置齐全以及田间机械化作业条件良好时,推荐采用动力旋转耙处理大豆栽培地块土壤。秋耙茬的时间很关键,当地9月中下旬到10月中旬是比较合适的时间段,耙深一般在12~15cm左右。这个深度能够有效地疏松土壤表层,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如果土壤比较紧实或者有较多的残茬,耙茬深度可以适当加深到15~18cm。

3、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

农户通过正规渠道选购大豆种子,检查大豆品质,剔除破损、饱满度差的种子以及夹杂在种子中的杂质。晒种1~2d,杀灭大豆种子表面病菌;用60%的吡虫啉拌种以加强病害预防效果,例如按药剂与种子为3∶1000的比例拌种,经过处理后,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在阴凉通风处放置处理完成的种子,做好防护。针对土壤中携带病菌和虫源导致大豆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的情况,播种前利用3%呋喃丹消毒土壤,每667m2用药剂2kg,均匀撒施。

三、大豆播种方法

根据田间条件选择大豆播种方法:土壤条件良好的地块,采用平作窄行密植播法;平行窄行密植,采用大中机械一次播种到位,播深3~5cm,平均行距17~30cm,株距11~12cm。45cm双条精量点播属于基于常规播种技术的改进形式,垄距调整为45cm,行距12cm,每垄种植两行。播种密度与大豆品种特性有关,以半矮秆、一般品种为例,分别为 2.4 万~2.6 万株/667m2、2.2 万~2.4 万株/667m2。结合大豆栽培地块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播量,例如:肥力不足、整地效果差的地块,大豆种子成活率相对较低,播量增加10%;肥力充足、整地效果好的地块,大豆种子生长状况相对较好,播量减少10%。

四、大豆田间管理

1、观察出苗情况及时查苗补苗

种植户观察大豆出苗情况,一般播种7d后即可出苗,若局部豆苗密度超出预期,豆苗激烈争夺土壤中的养分,不利于豆苗生长,需要间苗;若局部出苗不全,及时补充与周边豆苗长势相当的优质豆苗;若存在较多坏死苗,需要挖除此部分豆苗,深入实地调查,确定原因,采取处理措施,例如豆苗因病虫害侵染而死亡时,及时用药,尽快遏制病虫害,防止周边健康豆苗受害。补苗时带土移栽,减少水分散失,防护豆苗根系,提高补苗成活率。密切观察豆苗生长情况,加强防护。经过间苗后,田间保留的豆苗长势良好、无病虫害、株距合适,提供良好田间环境促进豆苗生长发育。

2、每个生长时期精准施肥

根据大豆各生长时期的养分需求制定施肥方案,做到肥料类型、用量均合适,避免施肥不足或肥料过剩。播种前施基肥,例如,施腐熟农家肥2000~2500kg/667m2,部分地块立地条件差,增施磷钾复合肥10~15kg,提升土壤肥力。大豆生长初期,适当追施氮肥,弥补根瘤菌固氮后仍存在的氮肥空缺,确保有足量氮肥促进大豆植株生长发育。以开沟条施的方式对大豆施肥,施尿素 8~10kg/667m2的施肥方式对大豆生长发育有利,达到优质高产栽培效果。大豆开花结荚期,施0.1%的钼酸铵溶液1.5~2.0g/667m2,为大豆植株补充微量元素,使用方式是兑水30kg,将制备完成的肥液均匀喷施至叶面,供大豆植株有效吸收。

3、大豆田间及时除草

农田中的杂草为病原体和害虫提供了栖息地,若杂草过度生长,将导致大豆种植区域的病虫害发生率上升。此外,杂草与大豆植株竞争养分,导致部分植株因营养不足而生长不良。种植人员根据大豆田间杂草生长情况封闭除草,若仅局部存在少量杂草,考虑人工拔除的方法,田间长出大面积杂草时,人工除草难度大、效果差,采用除草剂高效除草。适用于大豆田间杂草清理的除草剂类型多,主要根据大豆植株生长阶段合理选择:大豆出苗前,向地面喷施药剂进行除草,用施田补乳油200g/667m2兑水50kg;大豆出苗后,按杂草类型选择除草剂,例如,马齿苋、一年蓬等双子叶杂草采用克阔乐,狗尾草、千金子等单子叶杂草采用精稳杀得。

4、大豆田间灌溉与排水

大豆是一种耐旱性作物,但各生育期对水分仍有一定要求,科学的水分管理方式可以促进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大豆开花前的需水量较少,若无特殊要求,一般在播种前灌溉1次即可。开花结荚期,大豆植株生长旺盛,需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60%~70%,由于此阶段大豆植株需水量大,需要根据田间土壤墒情和降雨条件及时灌溉。连续干旱天气,田间土壤含水量低,大豆植株因吸收水分不足而难以有效开花结荚,需要增加灌溉量和灌溉频率。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田间存在积水,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不利,需要开沟排水,若田间土壤板结,需要人工松土,使土壤保持疏松,使大豆植株根系良好生长。

5、大豆田间化学调控措施

大豆栽培地块种植密度较大或立地条件较好时,采取化学调控措施,避免大豆枝叶徒长、田间郁闭,长势不良的大豆植株出现落花落荚现象。介休市大豆栽培中,根据大豆植株生长发育阶段选择合适的化学调控措施,达到防止落花落荚的效果,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法。①大豆分枝期至初花期,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g/667m2兑水50kg,均匀喷施,通过此类化学药剂的应用,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花荚大量脱落;若存在较多徒长的大豆植株,以促使植株矮化为目的进行化学调控,用缩节胺5~6g/667m2兑水15kg均匀喷施,花荚汲取足量营养,良好发育,脱落量少。②大豆初花期至盛花期,在无风天气或阴天采取化学调控措施,用15%亚硫酸氢钠水溶液40kg/667m2,连喷2次,抑制光吸收,改善大豆植株生长发育状态,防止干物质消耗过量引起落花落荚现象。③大豆盛花期至结荚期,用30%增产灵溶液25kg/667m2,兑水后喷施,用药频率为每隔7d喷1次,连喷2次。

五、大豆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1、大豆根腐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大豆毛细根和根瘤数量少,根系生长不健壮。若大豆植株感染根腐病,根系生长异常,切断水分和养分的传输渠道,植株因无法汲取充足水肥而出现矮小、萎蔫症状,甚至由于根腐病严重导致整棵植株死亡。根腐病的病原菌以镰刀菌为主,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发病,若土壤中病菌数量较多且缺乏处置措施,将显着提高根腐病发生率,受害植株的品质和产量下降。

①农业防治。土壤翻耕深度30cm,作业时间为10月下旬,后续根据大豆植株生长情况进行翻耕,例如,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均按照10cm左右的深度中耕1次,提升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培育抗病虫害能力良好的大豆植株。根据土壤温度适当调整播种期,同时播种深度不大于5cm。

生物防治。丙环唑是一种适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的生物活性剂,通过此类制剂的应用,有效提升植株抗病性。播种前,利用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拌种,单次拌制的大豆种子量不多于50kg,均匀混合丙环唑和种子,正转或倒转50~60次,确保丙环唑均匀附着在大豆种子上。若仅有少量豆种,可以利用纤维袋装种子和药剂,来回翻倒60~80次后结束拌种。

③化学防治。田间土壤病菌多将提高根腐病发生率,整地阶段向土表均匀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混土深度10cm左右,利用药剂杀灭土壤中的病菌,降低根腐病发生率,或采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也可取得良好的土壤杀菌效果。若田间已出现大豆根腐病,发病初期每隔7~10d进行1次灌根处理,连灌2~3次,对根腐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大豆菌核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大豆植株感染菌核病后,各部位的症状不同,例如:叶片感病,存在暗绿色病斑,后续病斑具有持续扩大的发展趋势,病害严重时整个叶片腐烂;茎基部感病,受害部位转为褐色,呈水渍状;豆荚感病,症状以灰白色不规则病斑为主,受害豆荚无法正常结实。菌核萌发、子囊孢子侵染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8月下旬,此阶段大豆植株正处于花期至结荚盛期,具体萌发程度和侵染程度因气候条件不同存在差异,例如土壤温度10~20℃、相对湿度70%~80%时容易爆发大规模菌核病。

①农业防治。科学轮作,例如与谷子、麦类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减少田间病菌,大豆不可与油菜、麻类等作物轮作。田间病残体残留病菌,因此前茬作物收获后将病残体清理至田外,减少田间菌源。针对土壤中的病菌,以深翻30cm的方式将其埋入土壤深层,以免病菌侵染大豆植株。若田间部分大豆植株感染菌核病,中耕10cm,一方面将菌核埋入深层土壤,另一方面改善土壤条件,使大豆植株生根,维持良好长势,提升植株抗病性。

②化学防治。菌核病发生初期,及时利用40%菌核净1000倍液或40%纹枯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等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施部位为大豆植株叶片,每隔7d喷施1次,连喷2次。

3、大豆锈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大豆植株叶片、叶柄和茎秆均可能感染锈病,叶片属于高发部位,病斑发生位置以叶片背面居多。病害初期,受害部位存在褐色小点病斑,发病后期颜色转为黄褐色、红褐色等,面积有扩大趋势,单个病斑约1mm,大量聚集从而形成夏孢子堆,叶脉限制病斑面积扩大,产生坏死斑。大豆锈病发生后期气温降低,将产生冬孢子堆,颜色以黑褐色为主,形态呈略微隆起状。大豆锈病最初见于下部叶片,若缺乏防治措施,病斑具有持续向上蔓延的趋势,病害范围扩大,受害叶片长势不良,容易脱落。

①农业防治。前茬作物收获后,通过深埋或集中烧毁的方法处理田间病残体;由于土壤中存在较多越冬病菌,深翻土壤,杀灭病菌;大豆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科学密植,防止大豆植株过于拥挤、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不良、土壤偏湿等不利于植株健壮生长的情况;开沟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采用高畦或垄作的种植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定适用于大豆植株的施肥方案,提升植株抗病力。

②化学防治。加强田间病虫害调查,一旦出现大豆锈病,及时喷施15%粉锈灵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加水制备,喷施40L/667m2,每隔10d喷施1次,连喷2~3次。若以上药剂难以取得良好防效,利用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药剂加强防治,每隔10d喷施1次,根据大豆锈病防治效果连喷2~3次。

六、大豆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1、红蜘蛛的表现和防治技术

大豆植株叶片背面集群分布成螨或若螨,汁液被害虫吸食,受害部位初期出现黄白色斑点,后斑点颜色转为红褐色,面积有持续扩大的趋势。红蜘蛛虫害严重时,受害叶片卷曲,呈锈褐色,容易脱落。6-7月,红蜘蛛从车前草、蒲公英等植株上转移至大豆上,对大豆植株产生侵害。

①农业防治。根据大豆植株养分要求,施基肥,增施磷肥和钾肥,培育壮苗,提升幼苗对红蜘蛛虫害的抵抗力;日常栽培期间定期中耕除草,提供适宜大豆植株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利用优质植株抵抗害虫侵害;大豆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和杂草,翻耕30cm,杀灭田间红蜘蛛。

②药剂防治。红蜘蛛虫害发生初期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建议采用1%农克螨乳油2000倍液或1B%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等药剂,每隔5~7d喷施1次,连喷2~3次。

2、豆天蛾为害特征和防治方法

豆天蛾1~2龄幼虫侵害部位以大豆叶片为主,受害叶片残缺,呈不同程度的网孔状和缺刻状,3龄以后幼虫侵害能力更强,大量啃食叶片。大豆植株遭受豆天蛾侵害后,无法正常结荚,产量下降。豆天蛾越冬场所集中在田间、周边土堆边等区域,若越冬害虫数量多,翌年春季虫害严重。豆天蛾在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9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土越冬。

①农业防治。秋耕和冬灌相结合,根据田间土壤墒情和降雨条件,按用水50m3/667m2的要求灌溉,目的在于杀死老熟幼虫。夏播大豆前做好整地工作,例如深耕土壤30cm,在豆天蛾羽化前杀灭虫蛹。大豆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连作,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大豆植株健壮生长,增加田间天敌数量,利用天敌控制害虫。

②物理防治。人工捕杀豆天蛾,幼虫4龄以上属于关键防治时期,通常在8月上中旬进行防治,此阶段豆天蛾侵害部位以大豆叶背为主,要重点捕捉此区域的害虫。

③化学防治。幼虫侵害大豆植株时,尽快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每隔5~7d喷施1次45%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连喷2~3次。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加强豆天蛾虫害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大豆是一种栽培效益较高的粮油兼用作物,推广单产提升栽培技术有利于促进大豆增产,提高大豆栽培经济效益。种植人员需要了解大豆生长习性,结合介休市农业生产条件做好选种、选地整地、播种、栽培、田间管理等工作,加强田间检查,了解大豆植株病虫害发生规律,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采取源头防治措施。未来,农业技术人员应继续加强大豆单产提升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发挥先进农业技术的优势,增加大豆产量,促进大豆栽培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032000山西省介休市农业农村局)

标签:  大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