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提升玉米单产栽培技术有效措施及宜机化应用管理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24)

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通过提高单产,可以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粮食,从而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辽宁省凌源市是常规农业产粮大市,主要农作物以种植玉米为主,玉米总产量2.1亿kg,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靠性。玉米单产提升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益、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它还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生活水平,保护环境等多重作用。因此,稳步推进玉米单产提升工作,将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一、玉米单产提升规划与方法

1、凌源市气候情况

辽宁省凌源市为东亚季风气候,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辽宁省内流域气象信息采用附近凌源气象站1961~2000年实测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1.3mm。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9.4%;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974.3mm,6月蒸发最大为290mm,1月蒸发最小为41.7mm;多年平均气温为8.3℃,其中7月最高平均为24℃,1月最低平均为-10.3℃。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3.3℃,年极端最低气温-29.5℃;多年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19m/s,发生在3月,其相应风向为北风;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4.4m/s,汛期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4.0m/s。多年平均日照为2799.6h;最大冻土深度为167cm,最大积雪为28cm。凌源市位于辽西丘陵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有利于玉米栽培。

2、凌源市玉米单产提升规划

(1)与凌源区域规划相衔接

项目区的选定与《凌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及项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项目区范围内不存在生态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保护区及矿区规划区块。项目区无重复建设且项目区集中连片。

(2)突出重点、提升耕地质量

重点关注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核心产区,强化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环境,逐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玉米供应基本自给,并保障口粮的绝对安全。

(3)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田、水、肥、药综合配套

坚守生态红线,依据自然资源条件及国土空间与水资源利用规划,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采取综合性措施,科学规划玉米增产项目的实施区域、标准和内容,推动土地、水资源、肥料和农药的综合管理与利用。

(4)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打井,结合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适应“宜机化”作业要求。

(5)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管护机制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加强土地使用监管,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完善维护管理机制,以确保其长期发挥最大效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支持玉米单产提升项目主要服务于粮食生产。

(6)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

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筹集资金和劳动力,参与到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之中。

(7)实行整体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建设

项目区工程更新改造任务很重,工程建设应分阶段实施。针对凌源市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以乡镇为单元,按轻重缓急排序,优先解决重点产区及灌排设施较少的片区进行改造,力争建设一片见效一片。

(8)因地制宜、统一规划

综合考虑项目区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灌溉水源等因素,确定设计方案,做到因地制宜、统一规划。

(9)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提高农业竞争力。

项目完成后,建设的项目区能够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

3、凌源市玉米单产提升的种植模式

(1)玉米的播前准备

未翻耕的田块,农机作业顺序为:灭茬-翻耕-平地-清田-化除-整地。灭茬翻耕要求:秸秆全部翻入土壤,翻耕深度大于30cm;翻垡均匀、不拉钩、不漏犁,翻耕后不露根茬和秸秆。清田要求,对于翻耕后残膜较多的地块或杂草、秸秆、根茬等需进行清田作业。

①玉米播种前的化学除草

喷施除草剂应根据打药车的喷幅做好标记,做到不重不漏,作业时严禁在地头、地中停车,喷药结束后及时混土,要求施药1周后播种。药剂选用50%乙草100~120g,兑水30~40kg,配药时必须采取二次稀释,兑水30~40kg/667m2,均匀喷雾。

②玉米播种前的整地

为了确保农田达到高标准的质量要求,需要遵循“齐、平、松、碎、净”的原则。“齐”意味着整地要彻底,不留死角,做到边缘整齐,角落规整;“平”是指在耙地之后,地面应平整无坑洼,整体水平一致;“松”则是指土壤需保持疏松状态,避免板结现象,耕作深度应在5~6cm之间,表层土壤较为松软而底层坚实;“碎”则要求土壤中的土块直径小于2cm,不允许有大的土块存在;“净”则是指清理田间杂物,确保田地干净整洁。通过这些作业流程,期望在播种前达到以下具体标准:1m2内直径超过2cm的残膜数量不得超过3块;长度为5cm的秸秆不得超过3根;大于5cm的土块也不得超过3块。这样的高标准作业可以显着提升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玉米播种前的种子选择

①玉米种子的品种选择

应选用国家或辽宁省审定并通过当地耐密抗倒性筛选的高产品种,适宜机械化收获。凌源市推荐品种包括丰乐732、裕丰303D、东单1331、坤瑞255、奥美95和宏硕899SK等。

②种子的质量要求

种子应选择适合单粒点播的优质品种,具体要求如下:纯度不低于98.0%;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95%;水分含量不高于13.0%这些严格的质量标准有助于确保种植效果和作物产量。

(3)玉米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并确保幼苗健壮,建议使用精准包衣的种子。对于那些缺乏有效成分导致种衣剂包衣效果不佳的种子,应选用针对性的种衣剂,如噻虫嗪和粉锈宁,来防治当地常见的黑穗病、顶腐病、地老虎和蛴螬等病虫害。种衣剂包衣应在播种前7~10d进行,确保种子晾干并装袋,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地下害虫、土传病害以及苗期病虫害,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保证幼苗整齐且茁壮成长。

4、玉米提升单产的播种管理

适时早播,凌源市玉米播种时间一般为5月下旬-6月上旬,一播全苗。

(1)玉米种植方式

采用浅埋滴灌方式种植,行距选用40cm+80cm或者40cm+90cm宽窄行配置,玉米大豆复合种植40cm×4+40cm×4,滴灌带铺设在窄行中。种植密度约5000株/667m2。

(2)玉米播种机的选择

选用高质量的玉米精量播种机。优先选用指夹式和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如德邦大为免耕播种机2BMG-2、2BZS-4A及2BMZF-4、2BMG-2、2BMQC-4A、RockBD-2-2.5RD等型号,要求配套北斗导航系统。

(3)适时播种

当土壤5cm深处的温度稳定在10~12℃时,即可开始播种。适时早播能够延长作物的营养生长期,增加干物质积累,有利于形成大穗和饱满的籽粒,从而提前成熟。在播种过程中,推荐采用精量点播技术,播种量应在5000粒/667m2以上,播种深度控制在4~5cm,并在播种后进行适度镇压,以确保土壤紧实,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

(4)玉米播种质量要求

做到播行笔直、下籽均匀、接行准确、播深适宜、镇压紧实、到头到边。

(5)播种时的种肥投入

播种时每667m2地播肥,氮肥总量的10%~15%,磷肥总量的50%~60%,钾肥总量的50%~60%,和1kg硫酸锌,施入种子侧下方10cm深,覆盖严密。具体用量建议:使用尿素5kg/667m2,磷酸二铵10kg/667m2,硫酸钾12kg/667m2,硫酸锌1kg/667m2。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三样混合,边混合边播种。

(6)滴水出苗

在播种前,务必对滴灌管网进行全面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安装节水设备,并采取边播种边安装滴灌管道的方法,即每完成一块地的播种就立即安装滴灌设备并进行灌溉。采用滴水齐苗技术,仔细检查滴灌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使灌溉均匀一致,从而保证出苗的均匀性和一致性。滴灌量应根据天气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一般灌溉10~30m3/667m2。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保出苗率达到95%以上,从而为后续的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这样的灌溉管理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确保了作物的健康生长。

5、玉米种植的苗期管理

实现苗全、苗匀、苗壮、根多和根深。当前玉米的地上部分生长缓慢,但地下根系正在快速发展。因此,所有的管理措施都应以保苗、促根和促壮苗为中心。

(1)玉米苗期的中耕管理

苗期应进行2~3次中耕,每次中耕深度应在14~18cm之间,保留护苗带宽度为8~10cm。确保不损伤幼苗,不埋压幼苗,避免拉伤幼苗,不留土壤隔墙,不形成大的土块,使行间土壤平整、疏松且细腻。

(2)玉米苗期的蹲苗原则

遵循“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原则进行蹲苗管理,以促进根系发展和壮苗形成。

(3)玉米苗期的病虫草害防控

①对于采用精细耕作模式的田块,可以在播种前使用50%乙草胺进行喷雾处理,以控制杂草。在玉米3~5叶期,可以采用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或硝磺草酮+苯唑草酮等复配除草剂进行喷雾处理。

②对于采取保护性耕作或秸秆覆盖还田的地块,由于无法进行苗前封闭除草,建议在玉米3~5叶期进行苗后除草。如果初次处理效果不佳,可以在5~6叶期进行二次除草处理。

③在5月中旬到下旬期间,如果地老虎和金针虫在某些地块严重发生,可以使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kg,加入适量水,均匀喷洒在大约50kg炒香的麦麸或油渣等饵料上,傍晚时分将其撒布在玉米幼苗附近,用量为3~4kg/667m2。另外,也可以选择在5月中下旬使用菊酯类农药进行两次喷洒,每次间隔5~7d。

6、玉米种植的拔节至吐丝阶段(孕穗期)管理

为了促进玉米快速生长并确保其秆壮、穗大、粒多,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这两个关键阶段。

(1)关键生长期

此时雄穗生长锥开始伸长,玉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雌穗小穗开始分化,茎叶生长达到顶峰,是水肥管理和促进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

(2)水肥管理

此期间需滴灌施肥1~3次。推荐使用水溶肥,氮肥可选用尿素或尿素硝铵溶液(UNA),磷肥可选用磷酸一铵或磷酸二铵的水溶性产品,钾肥则可选用水溶性氯化钾或硫酸钾,通过灌溉系统施用。

(3)化学调控

在此期间,均匀喷施玉米专用生长调节剂(如羟烯乙烯利、玉黄金或吨田宝)。喷施应在无风无雨的天气条件下,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确保喷施均匀,避免重复或遗漏。

(4)病虫害防治

分别在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和吐丝后15~20d进行预防,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10mL/667m2,18.7%丙环·密菌酯(扬彩)50~70mL/667m2,兑水30~40kg喷雾。若机械能够进入田地,则应尽早采用机械防治方法。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Bt和白僵菌)对玉米螟和黏虫等害虫也有效。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前,使用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混合喷雾预防。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即同时进行杀虫、杀菌和叶面肥喷施以实现多重保护。

7、玉米种植的吐丝至灌浆成熟阶段(花粒期)管理

为了防止早衰并促进籽粒灌浆,争取籽粒更多且更重。在抽雄至灌浆成熟期,需要进行1~3次的滴灌施肥。具体的灌溉和施肥量请参照水肥决策表。肥料种类可参考拔节至吐丝期(即孕穗期)所使用的肥料,包括水溶肥、尿素、液体氮肥(如尿素硝铵溶液UNA)、水溶性磷酸一铵或磷酸二铵以及水溶性氯化钾或硫酸钾等。

8、玉米的收获、烘干入库、贮藏

(1)收获

当苞叶变黄,籽粒硬化,并且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层时,玉米就达到了生理成熟期。这时,籽粒会展现出其特有的颜色和光泽。对于使用果穗收获法的地块,应在玉米达到生理成熟后再进行收割。而采用机械籽粒直收技术的,则需要在玉米生理成熟后让秸秆自然干燥,直到籽粒的含水量降低到25%以下,再进行机械粒收。

(2)烘干入库

应及时对收获的籽粒进行烘干并入库保存。通常情况下,玉米籽粒的含水量需控制在14%以下才能确保安全贮藏。

(3)贮藏

应将籽粒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并定期检查,以避免鼠害及防止霉变和品质劣化。

二、玉米单产提升取得成效

凌源市始终坚持长效化推进玉米单产提升技术,在项目落实时凌源市不但在攻关试验区、智能化控制示范区设备建设上选择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设备24套,还在便携式示范推广示范区覆盖固定简易式水肥一体机849套,文丘里式水肥一体机879套,为凌源市发展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设施。

通过引入和推广高产玉米品种(先玉1715、宏硕899等品种),结合密植种植技术,项目区内平均5021株/667m2左右玉米,非项目区平均3852株/667m2左右,项目区产量较非项目区提高约112.13kg/667m2;项目区灌溉水用量150m3/667m2,灌溉5次,比非项目区用量减少150m3/667m2;项目区肥料使用情况比非项目区减少2.1kg,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部分地区的玉米产量创造了历史新高。

三、玉米单产提升方法的总结

提升玉米单产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优良品种是核心

重视种业的发展,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选择适应性强、优质、高产且具有增产潜力的新品种至关重要。

2、耕地质量是基础保障

建设高标准农田,包括田面平整、合理布局、完善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可以显着提升农田的排蓄水能力,增强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从而大幅降低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对玉米生产的潜在影响。

3、技术应用是关键

重视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包括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机械粒收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绿色高效低毒低残留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等,这些技术在稳定和增加玉米产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广先进的玉米单产种植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单位:122500辽宁省凌源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