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究了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领域的创新应用,系统剖析了机械化生产的核心优势与特色。文章详细阐述了机械化整地、精确播种与施肥、科学水肥管理、高效植保以及机械化收获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细节。通过实施机械化生产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精准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显着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展现出广阔的推广前景。
一、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机械化生产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突出特点在于其高效性,相较于传统的人力或简单机械作业,高度机械化的设备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极大缩短了农业生产周期。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机械化作业不仅实现了快速播种与收获,还通过精确的机械控制,确保了作物种植密度的合理性,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对生产质量的严格控制,借助先进的传感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机械化设备能够精准调控播种深度、施肥量及灌溉量等关键参数,确保作物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优状态。这种精确管理不仅促进了作物的均匀生长,还显着提升了作物的品质与产量,同时,机械化植保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遏制了病虫害的蔓延,为作物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从经济角度来看,机械化生产技术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长远来看却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需求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机械化生产显着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机械化生产技术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环保型农业技术,机械化生产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减轻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为农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应用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机械化整地
在前茬作物完成收获后,需即刻依据土壤墒情开展相应工作。若墒情适宜,要及时对秸秆进行打捆,然后将其搬运离田,让田地保持清爽整洁,避免秸秆残留影响后续操作;若墒情不允许打捆离田,就采用粉碎灭茬的方式,利用专业机械将茬子粉碎,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土壤中,彻底灭除茬子带来的阻碍。通过这样合理的机械化整地操作,能有效改善土壤条件,使土壤疏松、平整,为接下来的大豆玉米播种等种植环节营造优良的基础环境,保障复合种植工作顺利推进。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品种选择
濉溪县致力于实现“玉米产量不减少,增收一季大豆”的种植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品种选择无疑是这一系列技术中的重中之重。对于玉米品种而言,需精心挑选那些具备高产潜力、稳定性强、多抗性、耐密植以及紧凑型特征的优质品种,例如,迈新276、MY73以及东单1331等品种,它们在市场上表现出色,不仅产量高,而且能够适应多种环境条件,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同时紧凑的株型也便于在带状复合种植中充分发挥其生长优势。而在大豆品种的选择上,则需关注那些高产、稳定、抗病性优良以及耐阴性较强的品种,宿豆051、皖黄506、柳豆119、皖豆33、皖豆37以及临豆10号等品种,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优选大豆品种。它们不仅产量可观,而且能够适应带状复合种植中较为荫蔽的生长环境,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和产量表现,通过科学合理的品种选择,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3、播种机具选择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需依据不同的种植模式来确定合适的播种机类型。对于“4行大豆+2行玉米”的种植模式,可选用6行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来进行混播操作,利用其进行往复作业,以此实现理想的行比搭配效果,确保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布局合理,除此之外,也能分别选用4行大豆播种机以及2行玉米播种机开展分播,同样能达到相应的种植要求。而针对“6行大豆+4行玉米”这一模式,则可选用5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其中包含3行大豆和2行玉米)来进行混播,通过让播种机进行往复作业,达成精准的行比搭配。当然,也可以选择6行大豆播种机与4行玉米播种机分开播种。
4、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精量播种、施肥
机械化精量播种与施肥技术有效解决,传统手工播种和施肥方式劳动强度大、精确度低的问题。这一技术通过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实现了种子与肥料以精确的比例和深度均匀地分布于田间,极大地提升了播种与施肥的效率和准确性。机械化精量播种机利用电子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播种的行距、株距以及播种深度,确保大豆与玉米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这种精确的布局不仅避免了作物间的资源竞争,还提高了它们对光照和养分的利用效率,为作物的健康生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应用传感器和GPS技术,施肥机能够精准定位施肥位置,避免了传统施肥方式中常见的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在具体实施上,玉米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设定为60cm,株距为11.8cm,播种过程中,基施45%高氮含硼玉米缓控释肥或45%高氮含硼玉米专用肥50kg/667m2,或者选择总养分在36%~38%之间的有机无机复混肥80kg,以确保玉米生长期内的营养需求。而大豆则同样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为40cm,株距约为8.9cm,基施氮磷钾复合肥或大豆专用肥10~20kg/667m2,为大豆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种肥同播的技术应用不仅简化了播种与施肥的流程,还保证了肥料在土壤中的均匀分布,使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得到适宜的营养供应。在实际操作中,采用4行玉米播种机和6行大豆播种机进行分播,玉米与大豆的行间距设为60cm,行头统一种植大豆,此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配置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进一步提高播种的精准度和行距衔接的均匀性,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5、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水肥管理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管理体系中,水肥管理直接关系到作物的健康生长与最终产量,对于玉米而言,在其生长的关键阶段—大喇叭口期(亦即玉米拔节期),需依据苗情适时追施尿素,以15~20kg/667m2的用量为宜。若前期已施用缓释肥料,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或省略此次追肥,以避免养分过剩,在追肥过程中,应采取深施方式,并结合水调肥技术,通过灌溉水流的带动作用,使肥料更加均匀地渗透至根系分布层,从而有效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此外,积极推广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施用10kg/667m2尿素进行追肥的同时进行灌水,不仅能精确控制水量和肥量,还能显着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对于大豆的水肥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在初花期,应追施尿素5~7.5kg/667m2,以充分满足大豆生长发育对氮素的需求,而进入花荚期后,为进一步提升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可喷施1~2次叶面肥,推荐使用磷酸二氢钾,用量为50g/667m2。叶面施肥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施肥方式,能够迅速补充大豆所需的磷、钾元素,促进其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在整个生长周期中,还应根据天气状况和土壤墒情,合理调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确保大豆在生长过程中既能获得充足的水分,又能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的病害问题,通过精细化的水肥管理,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高产高效奠定坚实基础。
6、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植保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中,植保作业作为保障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植保作业涵盖了病虫害防治、杂草清理及营养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确保作物免受病虫害侵扰,同时优化生长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现代化的植保机械如无人机和自动喷药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机械不仅作业效率高,而且能够精准施药,减少农药浪费。针对虫害,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剂、氟苯虫酰胺及其复配剂等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防治;而对于病害,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则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药剂可通过复配或共混使用,以增强防治效果并降低用药成本。同时,植保机械的设计也需考虑作业环境,如离地间隙应至少保持1.2m,喷杆高度应在0.5~2.3m之间可调,以确保作业中喷雾高度适宜,避免机具碰撞作物或地面,此外,安装定向喷雾系统,如定向喷头或定向罩子,能够进一步确保喷头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合适,提高施药精度。在杂草清理方面,机械化设备如自动除草机和激光除草系统的应用显着提升了除草效率,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拔草方式,机械化除草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能够深入土壤,有效斩断杂草的根部,防止其再生。特别是配备了隔板(如隔帘或防护罩)的自动行走喷杆喷雾设备,能够在保护作物的同时,对杂草进行精准喷药,提高除草效果。为了实现更精细化的植保作业,建议采取分步策略。在玉米生长至3~5片叶、大豆处于2~3片三出复叶的阶段时,可进行首次植保作业。此时,应选用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小的药剂,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浓度。随着作物的生长,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天气条件,适时进行后续植保作业。特别是在进行叶面喷药时,需选取风力较小的日子,并将喷头位置调低,以避免药剂飘移对相邻作物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植保作业安排和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高产高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收获
1、确定适宜收获期
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过程中,确定适宜的收获期对于保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大豆而言,当大豆进入成熟阶段,叶片逐渐脱落,豆荚呈现出特有的黄褐色,且轻轻摇晃时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便是收获的最佳时机。为了避免因露水未干而导致的“泥花脸”现象,应选择在日间露水完全蒸发后至夜晚来临前的这段时间进行收获。同时,需避开日中气温较高的时段,因为此时大豆豆荚易炸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而对于玉米来说,玉米的完熟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玉米穗轴呈现出与品种相符的黑色,且玉米籽粒的含水率也达到了理想的范围。在果穗收获阶段,玉米籽粒的含水率通常保持在25%~35%之间,这样的湿度条件有利于保持玉米的鲜度和口感,而若选择籽粒直收,则玉米籽粒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5%~25%之间,以确保玉米的储存稳定性和加工品质。通过精确把握大豆与玉米的收获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带来更为丰厚的经济收益。
2、确定收获方式及适宜机型
①先收玉米后收大豆方式
在大豆与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采取先收玉米后收大豆的收获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机械化设备,提高收获效率,在玉米收获阶段,应选用适配的窄型玉米收获机,以确保在收获过程中不会损伤到相邻的大豆植株。选择机型时,需综合考虑大豆植株的宽度以及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通常,为了满足4+2种植模式的需求,可选用较小型的两行玉米收获机,其割台行距中心距应与玉米种植行距(一般为40cm)相匹配,以确保收获作业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为了确保玉米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不会碰撞到大豆作物,整机的宽度应控制在160cm以内,并与大豆作物保持至少15cm的安全距离,这样既能保证玉米的顺利收获,又能为大豆的后续生长和收获创造有利条件。进入大豆收获季节时,由于玉米已经先行收割完毕,因此在大豆收获机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大豆的种植密度和生长情况,选用合适的大豆收割机进行减幅作业,以提高收获效率和作业质量。通过这种先收玉米后收大豆的收获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作物间的相互干扰,还能充分发挥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实现大豆与玉米的高产高效收获。
②先收大豆后收玉米方式
在采取先收大豆后收玉米的收获方式时,需对收获机械进行相应调整,为了高效收获大豆,应更换专用或谷物联合收获机的挠性割台,并对脱粒装置进行细致调试,以确保大豆的脱粒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大豆收获机的割台宽度通常介于200~225cm之间,这一尺寸设计需与玉米带之间的距离相协调,以避免在收获过程中损伤玉米植株。在操作中,应确保大豆收获机与两侧的玉米植株保持至少10cm的安全距离,以减少对玉米的潜在影响,当进入玉米和大豆的收割季节,可根据实际的种植行数,灵活选择2行或3行玉米收获机进行对行收获,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效率。同时,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可使用当地的常规玉米收获机进行作业,通过合理调整机械参数和作业方式,实现大豆与玉米的有序、高效收获。
③大豆玉米分步同时收获方式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采用分步同时收获的方式,为农业机械的选用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由于大豆与玉米的收割不再严格区分先后顺序,而是根据作物成熟度和机械作业效率进行灵活调整,因此,对农业机械的外形尺寸及轮距限制条件得以放宽。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依据大豆种植的宽度,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农业机械机型,以确保作业的高效与精准,为了提高机械的通用性和适应性,也可以选择常规的收获机械,并通过调整其工作参数,如减少工作宽度,来更好地适应带状复合种植的作业需求。这种分步同时收获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机械资源,提高作业效率,还能有效减少作物损失,确保大豆与玉米的高产高效收获。
总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应用,显着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作物品质,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精细化管理与科学技术创新,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作物产量的双重提升,展现出广阔的推广前景。
(作者单位:235100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