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粮食需求量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大豆与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各地被广泛栽培,相关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部分地区栽培大豆与玉米时,未能合理选用间作形式的栽培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出大豆与玉来的互补性栽培优势,并影响大豆与玉米的整体产量、生长质量、栽培效益。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围绕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高效优势互补技术开展具体研究。
一、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情况概述
大豆与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各个省份均有栽培,相应的间作栽培技术也在各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我国的东北地区、黄淮平原区、南方丘陵地区、西北内陆地区等。并且受到栽培管理制度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栽培面积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山东、吉林等地的栽培面积占比较大。
二、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互补优势分析
1、产量与生产效率互补优势
大豆与玉米间作栽培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可以实现在提高玉米清种效果、单产效果的同时,显着提高大豆的产量,形成产量互补优势,并推动栽培效益与生产效益优化提升,例如,大豆平均产量可以提高 1 0 0 k g 。同时大豆、玉米的间作栽培技术,与科技创新、绿色栽培等理念相结合,可以优化栽培地土壤的结构,提高大豆与玉米的抗逆性能,降低大豆与玉米病虫害的产生概率,从而实现减少生长发育药剂、病虫害防治化学药剂与化肥的使用,也能够促进大豆与玉米的产量提高。
除了产量,合理选择间作栽培模式,还能够推动大豆与玉米的生产效率互补提高。例如,可采用间作带状复合栽培模式,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进一步调整至合理范围内,之后大豆可以达到清种密度的 70 % 以上,玉米可以和清种相当,将生产效率有效提高。此外,通过间作带状复合栽培模式,可以实现拓展大豆与玉米的栽培面积,在同一亩地中种植这两种作物,并且能够实现在同一时间段内收获两种作物,提高大豆与玉米的产量及生产效率。
2、生长发育互补优势
大豆与玉米的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大豆与玉米地上生长部分与地下生长部分的生长发育优势互补。
在地上方面,间作栽培可优化群体空间结构,玉米植株通常体型较为高大,而大豆植株的体型较为矮小,可形成良好的空间互补结构。并且这种高矮相间、错落有致的间作栽培,可以优化田间的透光效果,大豆与玉米均可以充分接受光照,使大豆的籽粒饱满、玉米的异花授粉效果良好、玉米穗可以健壮的生长发育。同时在地上的生长效应中,间作栽培可优化群体的抗逆性,主要体现在抗病虫害的能力上。与大豆间作,玉米常见的玉米螟等病虫害可以减轻,与玉米间作,玉米宽大的叶片能够遮盖大豆,减轻大豆食心虫、豆天蛾等害虫对大豆造成的危害破坏。并且大豆的细菌性斑点病等病菌对玉米不致病,玉米的大小斑病、锈病病原菌对大豆不致病,大豆与玉米的间作可以阻断或减轻这些病原菌的蔓延传播。
在地下方面,间作栽培可以产生大豆与玉米的根系结构互作效应,玉米的根系属于须根系结构,在栽培地的浅层土壤中分布,而大豆的直根系分支较少,向深层的土壤中延伸,间作栽培下不会产生养分竞争关系,使得大豆与玉米都可以充分汲取到养料与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并促进土壤中的养分利用率提高。
3、栽培效益互补优势
大豆与玉米间作栽培的互补性优势,可以促使栽培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效益提高。
在生态效益方面,与传统的单作栽培模式、套作栽培模式相比,间作栽培模式可延缓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速度,并在极大程度上将地表径流量降低,实现保护水体方面的生态环境的目标。同时间作栽培可增强大豆与玉米的固氮能力,提高栽培地土壤中的有机质的质量浓度,从而减少氮肥的使用,避免肥料施加过程中,对土壤环境、空气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真正落实优化与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在固氮能力提升的情况下,大豆作物的根瘤固氮量可有效提高 9 % - 1 0 % ,减少施加 左右的氮肥量。
在经济效益方面,间作栽培模式下可实现在保障玉米作物高产增量的同时,额外增收一季大豆,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大豆与玉米间作栽培,可提高整体的生产利润与生产产值,使得生产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提高。
在社会效益方面,大豆与玉米的间作栽培,可促进社会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变革,大豆与玉米的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栽培流程环节中,可全程机械化作业,提高农机设备的利用率,有效带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优化提高,为各地区的农业,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现代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要点
1、选种与整地准备
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高效栽培前,应合理选择大豆与玉米品种,并处理栽培地,做好一系列的栽培准备工作,为后续播种等栽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选种时应充分考虑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情况,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光照条件、降水条件、温湿度条件、季节条件、人文条件等。例如,可根据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长、全年光照长、年降水量丰富等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大豆与玉米品种。同时除了自然情况,选种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大豆与玉米的性能情况,与生长周期情况、栽培需求,确保选到优质的品种。通常如果采用机械化间作栽培模式,可选用早熟或晚熟的耐荫性能良好、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大豆品种,并选择抗病害性强、耐密植、抗倒伏性强、株型紧凑的中矮杆玉米品种。此外,选种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合法合规性要求,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均需要从经营专业资质较强的供应商处获取,如正规的种子营销站,严禁采购来源不明确的性能劣质种子,防止出现种子不符合播种栽培需求的情况。
选种结束后在开展整地准备工作之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地,间作栽培对栽培地土壤的要求较高,适宜选择肥力充足、内部营养物质含量、水分含量适当、透气性良好、土质较为疏松的土壤区域作为栽培地块。选定栽培地后,在整地过程中,应首先将土壤中的杂物、杂草彻底清除,之后应将土壤翻耕处理,可使用机械化手段深翻土壤,使土壤具有良好的平整度与透气性。并且在深耕结束后,还可以将部分土壤适当晾晒或施加基肥处理,进一步优化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与保水能力,为大豆、玉米后续的健壮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此外,如果存在前茬作物,在整地之前还需要及时灭茬处理,彻底清理残茬,防止土地不平影响大豆与玉米后续的播种效果与生长健康性。并且在整地灭茬之前,通常还需要施加合适类型与合适剂量的肥料,进一步增强土壤肥力,如果来不及整地灭茬,也可以在大豆与玉米种子播种之前实行板茬撒施,在播种结束后实行抹平与覆土操作。
2、适时播种
在栽培准备工作结束后,应正式进行大豆与玉米种子的播种处理。在播种前应注重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与间作栽培方法,不同地区的播种时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多数地区可在4月下旬-5月的春季时间段播种。选择播种方法时,应考虑缩株保密与扩间增光等需求,确保可以多收一季大豆并且玉米可以不减产,达成高产高效间作优势互补间作栽培的目的。例如,可选择间作带状复合栽培模式,以 4 + 3 、 6 + 3 、 4 + 2 等形式开展播种,如4+3播种模式下,可将4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间作复合栽培。
此外,在播种前还可将大豆与玉米种子晾晒拌种处理,进一步激发种子的活性,提高出苗率与抗病性能,降低后续生长期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播种前的1周可将全部的种子均匀铺设,在光线充足的区域暴晒2小时左右,杀灭种子内部与种子表面残留的病毒细菌,并且在晾晒时可将霉变种子、小颗粒种子剔除。拌种时可根据实际的病虫害防治需求,选择合适类型的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如可基于防治大豆常见根腐病的目的拌种处理大豆种子。
大豆与玉米种子实际播种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控制播种密度,做到合理密植。在此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大豆与玉米的产量需求,为保障顺利提高大豆、玉米产量,播种期间应合理调整播种的行距与播种的穴距,在栽培地中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行距与穴距的设置,实现合理与灵活调节播种密度。同时播种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在周边合理布置2排的玉米与4-6排的大豆开展间作栽培,该种方法在有效保障大豆产量和玉来产量的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增大光照面积,从而促进体积矮小的大豆,同样能够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满足其光照方面的生长需求,从而使大豆的产量提高。
此外,合理密植期间除了产量需求,还需要综合考虑播种间距、穴距与每穴的播种株数情况,通常在间作栽培模式下,可将玉米间距控制在 左右之后,以此为依据将穴位间距控制在
,每穴位种植2株,将大豆的播种间距合理控制在
左右,相应的穴位间距控制在 2 0 c m 范围之内,每穴位同样种植2株。
3、苗期管理与田间管理
为保障高产高效与优势互补,大豆与玉米种子间作播种栽培后,在苗期与后续的生长阶段,还需要持续加强管理。
苗期管理时应开展查苗、补苗与间苗工作,大豆玉米苗萌发后,应在幼苗生长至3叶前查苗,仔细观察幼苗的实际生长状况,如果出现缺苗状况、生病状况或生长发育不良的状况,需要在空缺的位置及时补苗处理,并及时剔除病苗与弱苗,之后选择同样类型与生长周期的健康大豆玉米幼苗补充处理。或者可以重新选择优质的大豆玉米种子,在浸种、拌种、晾晒催芽处理后再次补栽。在间苗时,应注意分次间苗,间部分弱小苗,保留部分强壮苗,彻底去除疾病苗,将健康幼苗全部保留。避免出现幼苗过多,而无法从苗床土壤中足量汲取营养物质、水分的情况,或出现光照度不充足、养料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此外,间苗时还需要密切观察大豆与玉米豆苗的间距,使用人工干预手段及时调整过密或过于稀疏的幼苗,防止间距过大导致大豆幼苗与玉米幼苗之间抢夺养料、水分、间距过小造成养料与水分资源浪费。
田间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施肥管理与灌溉管理,根据大豆与玉米的具体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施肥灌溉方法与施肥灌溉量。在施肥管理中,玉米生长前期可能出现肥力不足等情况,可加大施肥量,及时追施高氮复合肥或尿素化肥,大豆叶片生长时养分需求高,可结合化控作业喷洒施加氨基酸等类型的水溶性叶面肥,并且在初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同样需要加大施肥量,及时追肥处理,施加合适配比的磷酸二氢钾与硼肥等类型肥料。在灌溉方面,大豆与玉米幼苗期通常水分需求量小,可适当减少灌溉量,在后续的其他生长阶段通常水分需求量大,可适当增大灌溉量。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土壤的水分含量情况,如果土壤含水量较少,可向大豆与玉米少量多次浇水,防止田间积水。
大豆与玉米生长期间还需要加强不良气象条件下的田间管理,例如,在大风天气时,大豆与玉米受到强风侵袭容易出现倒伏的不良情况,在未出现大风状况时可喷洒合适的化学药剂,调节大豆与玉米植株的高度,降低大风天气时倒伏的可能性。在雨季等降水量较多的天气状况下,田间管理时应注重及时清沟排水,使田间的排水沟渠、排水系统顺畅,防止田间大量积水影响大豆与玉米的健康生长,使生产质量与产量得不到保障。
4、病虫害防治
大豆与玉米生长过程中,除了采用多元的田间管理方法,还需要注意防病防虫。病虫害防治中,应加强大豆与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主要包括根腐病、蚜虫、螟虫、大叶斑病螟虫等。例如,对于大豆的根腐病,可采用井冈霉素与多菌灵等化学药剂喷洒防治,针对玉米螟等螟虫类的虫害,可使用三氯杀螨醇乳油进行防治。同时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除了化学防治方法,可综合采用物理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中可投入捕虫网、灭虫灯、诱虫板等物理设备、物理工具,利用害虫的趋光、喜食等性能将害虫诱杀,例如,可使用紫外线杀虫灯诱杀具有趋光性能的害虫。生物形式的病虫害防治,可对大豆与玉米的常见虫害情况,与栽培地中虫害的易发时期、易发区域、害虫的活动规律特征等情况全面调研,之后根据调查结果投人害虫对应的天敌,利用天敌的捕食性达成防治目的。农业防治中可采用定期除草方法,在人力或机械化除草过程中,能够找出潜藏在杂草内部与土壤深处的害虫、害虫卵及时灭杀,实现从根源上防治病虫害。
四、收获
大豆与玉来收获前,应根据具体的成熟时期、具体的间作栽培形式,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与收获顺序、收获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收获作业效率,可采用机械化收获方法。如果大豆与玉米之间的生长周期存在差异,会出现成熟期不一致的情况,此时应先收获前茬作物,之后在后茬作物成熟时再收获后茬作物。例如,对于玉米作物先成熟而大豆作物后成熟的情况,可使用小两行自走式的玉米收获机等类型机械设备,首先将玉米作物收获,之后在大豆作物成熟时可使用窄幅履带类型的大豆收获机,将大豆作物收获。如果存在大豆与玉米作物同时成熟的情况,收获过程中可以使用大豆收获机与玉米收获机等不同类型的专门收获机,实行一前一后的同步跟随形式收获作业。例如,在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收获时可根据不同的带数、行数等,选择合适的收获机械,开展跟随形式的收获作业或分步收获作业。
综上所述,能否科学合理应用间作栽培技术,直接影响大豆与玉米整体的栽培效益、栽培质量、产量。必须聚焦大豆与玉米间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概述,分析大豆与玉米间作栽培技术的互补性应用优势,采取合理选种、播种、开展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等策略,落实大豆与玉米间作栽培技术的应用,保障大豆与玉米顺利实现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13200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