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乎粮食安全及经济稳定。人口不断增长以及耕地资源的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提高小麦产量成为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超高产种植技术与管理策略的研发与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当前,广大种植户应重视技术的科学运用,并展开精细化管理,以推动小麦生产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麦种植前的土地准备
1、农田整理方法
为实现小麦的超高产,在种植前还需做好土地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进行土地的清理与平整,及时清除田间的石块、秸秆及其他杂物,以免影响土地的平整度,或是阻碍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能够避免对机械化作业造成安全隐患。若是播种前气候相对干旱,还需提前做好灌溉处理,使土壤达到适宜的水分含量,促进种子发芽以及初期生长。其次,还应提前做好土壤的翻耕,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翻耕的深度可控制在 3 0 c m 左右,另外,在翻耕时,还可以将表层的秸秆和有机质翻入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土壤改良措施
土壤改良是促进小麦超高产的重要措施,其核心在于根据小麦的生长特性和需求环境要素,有针对性地实施土地调控,最终为小麦的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可以在土壤翻耕时,同时做好土壤的改良工作。具体可通过施用保水剂、覆盖作物或添加有机质等方法,以提升土壤的保水能力。若是土壤的pH值没有达到小麦生长的最佳要求,则可以结合土壤检测结果,通过使用石灰等方式,改变其pH值。并且,为提高土壤肥力,还应提前施入充足的有机肥和腐熟肥等,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满足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另外,还应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的结构,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小麦的抗倒伏性。秸秆还田可采用机械还田和人工还田两种方式。机械还田利用旋耕机等设备,将上一季作物的秸秆直接打碎还田,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效率高,有利于后续的翻整和播种。同时,还能提升土地肥力。人工还田,则需要人工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撒入土壤,虽然工作量大,但效果同样显着。且实践证明,实施秸秆还田技术,能够显着的提升小麦产量,增产幅度能够达到 5 % ○
二、小麦种植前的良种准备
1、选择优质的麦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日照等,对小麦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因此,选择麦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应性强、能够抵御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品种。另外,土壤的类型、肥力、酸碱度等对小麦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土壤的要求不同,选择麦种时应确保其能够适应当地的土壤条件。并且,还应考虑市场的需求,包括市场需求量、价格、消费者偏好等。种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消费者欢迎的麦种,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除了市场需求外,麦种的经济效益还与种植成本、管理方法、病虫害抗性等因素有关。选择经济效益高的麦种,可以提高种植收益。例如,可首选抗病性强、适应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对后期的产量有保障。例如,小麦是山东省夏津县重要的作物类型,长期以来在积极的推广与种植优质的小麦品种。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有济麦17、济麦20、济麦19等,上述品种在夏津县的试验和生产中表现稳定,产量较高,适应性广。像济麦17作为一种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具有较强的分蘖力和良好的抗倒伏能力。其株高适中,穗粒数较多,容重高,适合机械化收获。
2、麦种处理方法
麦种中可能混有杂质,如石块、秸秆、病粒等,为实现高产,还需要在播种前加强对麦种的筛选,去除其中的杂质,确保种子的纯净度。选择饱满的麦种进行种植,去除病粒和虫蚀粒,避免病虫害的传播,减少病苗和弱苗的出现。播种前,可以对麦种进行浸种处理,以促进种子的吸水和发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整齐度。常用的浸种方法包括温水浸种和药剂浸种等,通过温水浸种即能够促进种子的生理活动,药剂浸种则能够较好预防地下虫害以及部分病害。可以进行麦种包衣,即能够增强种子的抗病虫能力和抗逆性,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包衣剂通常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和营养物质,能够保护种子在萌发和生长过程中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三、小麦播种管理方法
播种时,需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展开播种工作。不同的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不同,播种时间的选择,需结合麦种的品种类型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一般夏津县可选择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进行播种,并在播种时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例如,可应用宽窄行播种方式,其可以保持播种数量的统一性,同时有利于通风和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具体操作时,还需结合麦种的特性,以及小麦的生长需求等,科学设计宽行和窄行的间距,确保麦种能够均匀地播撒在土壤中。播种量的控制,是确保小麦出苗率和整齐度的重要措施。播种量应根据麦种的品种类型、土壤肥力、灌溉条件以及气候因素等综合考虑。一般来说,播种量应适中,不宜过多或过少。过多的播种量会导致苗期竞争激烈,影响幼苗的生长;而过少的播种量则会导致缺苗断垄,影响整体的产量。对于晚播或晚熟的麦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播种量,以确保幼苗的密度和成活率,从而促进小麦的增产。
四、小麦日常管理措施
1、冬季幼苗管理方法
冬季,幼苗管理的重点是保增温,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麦苗能够安全过冬。在冬季可及时进行中耕保。适时中耕即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温度,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从而提供一个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中耕可以保持土壤松软,增强土壤的通气性,促进根部呼吸以及养分的吸收。在中耕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伤害麦苗。对于土壤结构较为疏松的地区,中耕后应进一步踏实土壤,防正后期灌水时产生积水。冬灌是为麦苗生长提供足够水分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进行冬灌的最佳温度是在 左右,时间可选择12月上旬展开相关工作。灌溉量应以水面落平为准,确保水分均匀渗透到土壤中。在麦苗生长阶段进行适时适量的追肥,有利于麦苗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于底肥不足的旱田,在雨雪天气后应及时补充氮素肥料、腐熟有机肥或人粪尿等。对于晚播的麦苗,可以在种植的行间施撒一些细碎土杂肥进行覆盖,起到保温防寒的作用,确保麦苗安全过冬。
2、春季灌溉及防涝措施
春季作为小麦生长最快的季节,是其生长过程中对水分和营养需求最大的时期。所以,在春季应加强水分管理。既要确保足够的灌溉。同时,还应避免由于过多雨水可能导致的田间积水现象。春季小麦生长迅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若是春季降水量不足,可以及时进行灌溉,确保小麦有足够的水分供给。灌溉可首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中午,以减少水分蒸发损失。灌溉量应根据土壤的含水量和小麦的生长需求来确定,确保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通常,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 6 0 % —70%左右。
3、夏季防旱措施
进入夏季后,小麦已经进入发育后期。由于夏季温度较高,水分蒸发较快,小麦容易出现缺水现象,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夏季的防旱管理尤为重要。日常要及时关注当地的天气情况,一旦出现连日高温且没有降水的天气,应及时进行灌溉,补充小麦所需的水分,防止小麦因缺水而枯死,做好田间的监测工作,保证王壤含水量维持在 6 5 % - 7 5 % 之间。灌溉量应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来确定。注意在进行灌溉时,应监测土壤湿度,确保水分均匀渗透,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当前可以采用滴灌技术等节水技术,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减少水分蒸发和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溉过程中,应避免灌溉速度过快,特别是在小麦生长后期,过快的灌溉容易导致小麦倒伏,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反之,若是雨水较为充足,超过了小麦所需要的水分量,应及时加强田间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积水能够迅速排出。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渠,避免土壤长期处于积水状态,造成根系缺氧和病害的发生。
4、适时追肥
首先,在追肥时,还应加强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对土壤进行详细检测,了解土壤的营养状况,包括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以及土壤的酸碱度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精确掌握土壤的供肥能力和缺陷,从而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确保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得到满足。其次,根据小麦的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的肥料是施肥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同品种的小麦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例如,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在养分吸收和利用上有不同的特点。在生长阶段方面,小麦的不同生育期(如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等)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施肥时应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用量。并且还应充分把握好具体时间是施肥管理的关键。最后,施肥时间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来确定。例如,返青期是小麦从休眠状态恢复生长的重要阶段,追肥可以促进麦苗快速生长,增强抗寒能力。春季返青阶段,即可以结合麦苗的长势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追肥。可以选择速效氮肥,并结合中耕松土,促进肥料的吸收和利用。追肥量需结合麦苗密度以及生长情况进行判断;拔节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追肥可以促进茎秆粗壮,提高抗倒伏能力,并为后期穗部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在拔节阶段,追肥工作需要与灌溉相结合。肥料主要以尿素为主,可以采用沟施或穴施的方式,确保肥料均匀分布在根系周围。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麦苗长势来确定,通常每亩追施尿素 1 0-1 5 k g ;孕穗期是小麦穗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追肥可以提高结穗率和籽粒饱满度。在孕穗期,追肥主要采用叶面施肥的方式,以快速补充养分。可以选择磷酸二氢钾、尿素等速效肥料,通过喷施叶面,确保养分迅速被吸收利用。喷施时间应选择在晴朗的早晨或傍晚,避免高温时段,防止叶面灼伤。
五、小麦病虫害防治策略
1、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即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是传统的防治措施。在使用化学药物时,还应遵循绿色生态农业的原则,以保障环保和食品安全。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避免超量使用和滥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主要通过对害虫进行人工捕杀。或利用害虫的生活习性设置相关措施,阻碍其正常生长和繁衍。对于一些易于人工捕捉的害虫,可以通过人工捕杀的方式进行防治。例如,对于常见的麦蚜虫,可以通过人工捕捉或用吸虫器吸取。还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味性等生活习性,设置相关的诱捕措施,例如,可使用黄色粘板诱捕蚜虫,使用灯光诱捕夜行性害虫等。借助物理手段阻碍害虫的正常生长和繁衍。
3、生物防治策略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关系,通过引进病虫害的天敌来控制其数量,从而达到保护小麦生长的目的。生物防治不仅效果显着,而且对环境友好,是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防治的基础是生物之间的相克规律,即利用一种生物(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通过了解危害小麦生长的病虫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引进它们的天敌,实现生态平衡。例如,针对麦田中的蚜虫,可以引进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食蚜蝇和草蛉等进行直接捕食,可以引进寄生性天敌昆虫,如蚜茧蜂等,影响其正常生长。生物防治对环境污染小,不会产生化学农药的残留问题,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其防治效果持久,不会由于病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
4、农业防治手段
小麦日常管理中,需要加强农业防治,以提高小麦自身对于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可以合理地安排播种时间,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例如,避开纹枯病和锈病的高发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多余的麦苗,减少病虫适宜的生长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密度。并通过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进一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合理施肥还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合理灌溉则能够调节土壤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六、准确把握收割时机
小麦的收割时机直接影响到产量和品质,所以还应准确把握收割时机。在小麦成熟后,及时进行收割可以减少损失,当前机械化收割技术的应用,使得收割效率大幅提升。同时,还能有效利用秸秆资源,为下一季作物提供养分。在收割前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连续晴朗的天气进行收割,以确保收割后的晾晒和储存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在连续阴雨天气进行收割,防止小麦发霉变质。机械化收割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收割,具有效率高、损失少、劳动强度低等优点。机械收割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收割工作,减少因天气变化导致的损失。收割后,可以通过机械化设备将麦秆切割并均匀撒布在田间,进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下一季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除了还田外,秸秆还可以用于制作生物质燃料、饲料或堆肥等,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在晴朗天气下,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晾晒。晾晒场地应选择平坦、通风良好且没有污染的地方。通过自然晾晒,可以将小麦的水分降至 1 1 % 左右,确保小麦储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当前在小麦超高产种植技术与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时,需从多方面出发,加强技术的应用并做好科学管理。且实践证明,超高产种植技术与日常管理,是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双提升的有效途径,广大种植户需要重视技术的应用实效,发挥技术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的生长潜力,达到超高产的目标,提高生产效益,推动小麦生产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作者单位:253200山东省夏津县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