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有效应用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12)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然而,病虫害的濒繁发生一直是威胁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传统上,化学农药被广泛用于防治水稻病虫害,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导致环境污染,还会引起害虫抗药性的增加和生态平衡的破坏。随着绿色生产理念的兴起,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旨在通过生态友好型的方法,有效防治病虫害,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水稻的品质与产量。

一、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发病特点

1、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极大。这种病害由稻梨孢菌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长阶段均可发生,根据侵染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类型。苗瘟主要发生在3叶期前的秧苗,病苗基部呈现灰黑色,上部变为褐色并卷缩,最终导致秧苗枯死。叶瘟在水稻分蘖至拔节期最为常见。病斑呈梭形,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节瘟主要发生在稻节上,初为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发生在穗颈和枝梗上,病部初为淡褐色,逐渐扩展至全穗颈,最终导致稻穗枯死,形成白穗。谷粒瘟是指在谷粒的护颖、颖壳上产生黑褐色小斑点,影响稻谷的品质和产量。稻瘟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病谷及种子上越冬。次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气流传播至水稻植株,引发初次侵染。温度和湿度是稻瘟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低温高湿、阴雨连绵的天气最有利于病害的流行。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是稻瘟病的高发期,尤其是氮肥施用过量、田间长期积水的情况下,病害更容易发生。

2、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约为 8-9 m m ,翅展 1 7 m m ,体、翅呈黄褐色,前翅具有明显的暗褐色斑纹。幼虫阶段是其主要危害期,通常5—7龄,成熟幼虫体长可达 1 4 - 1 9 m m ,颜色从黄绿色渐变为橘红色。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形式危害水稻,通过缀丝纵卷水稻叶片形成虫苞,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导致水稻千粒重降低,枇粒增加,最终造成减产。稻纵卷叶螟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迁移,秋季再回迁至南方越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东北地区年生1—2代,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5一6代,海南南部甚至可达10一11代。在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不同,尤其在孕穗抽穗期,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为严重。

3、稻飞虱

稻飞虱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害虫之一,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类型。这些微小的昆虫以其针状口器刺吸水稻汁液,造成稻株失水、萎缩,甚至倒伏,严重时会导致水稻颗粒无收。褐飞虱的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型,全体褐色,有光泽。卵呈香蕉形,乳白或淡黄色,若虫共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白背飞虱同样具有长翅和短翅两型,雄虫淡黄色,具黑褐斑,雌虫大多黄白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一端稍大。灰飞虱的雄成虫中胸背板黑色,雌成虫中胸背板中域淡黄色。若虫5龄,第3、4节腹背各有1个明显的山字形浅斑。稻飞虱需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和若虫主要在水稻基部取食汁液,其唾液腺分泌的有毒物质能阻塞水稻的输导组织,导致稻株萎缩。稻飞虱具有群聚习性,繁殖力强,条件适宜时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对水稻造成爆发性的危害。稻飞虱直接吸食稻茎汁液,导致稻株枯萎;稻飞虱的雌虫产卵时刺伤叶鞘组织,破坏营养运输系统,使稻茎基部变黑、叶片发黄,最终导致禾秆倒伏。严重时,稻飞虱的危害可使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4、水稻钻心虫与螟虫

水稻种植过程中,钻心虫与螟虫是常见的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影响。钻心虫主要包括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的成虫翅展雄约 2 0 mm ,雌约25- 2 8 m m ,头部淡灰褐色,胸部和翅基片白色或灰白,前翅黄褐或暗褐色。幼虫老熟时长20—3 0 m m ,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三化螟的成虫体长9 - 1 3 m m ,翅展 2 3 - 2 8 m m ,雌蛾前翅为近三角形,淡黄白色,翅中央有一明显黑点。幼虫初孵时灰黑色,老熟时长 1 4-2 1 m m ,头淡黄褐色,身体淡黄绿色或黄白色,背中线清晰可见。二化螟会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幼虫蛀食稻茎,形成枯心苗、枯鞘、白穗等,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三化螟作为单食性害虫,只危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于叶鞘内为害,形成枯鞘,以后蛀茎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等,对水稻产量造成重大损失。

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基本概述及应用优势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集成应用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安全科学用药等措施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深耕灌水灭蛹、性引诱剂诱杀、灯光诱杀、种植香根草诱杀、生物农药防治等具体措施,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对高毒农药的依赖,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系统,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提升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绿色防控技术降低了农药的使用成本,减少了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绿色防控技术结合了农业技术、物理防控技术、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形成了一套综合防控体系,效果更加显着、稳定。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提升了水稻品质和产量,还带来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要点

1、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控技术

① 科学选种。在水稻病虫害绿色农业防控技术中,科学选择品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能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选用品质优、丰产性与稳产性好、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有效抵抗稻瘟病等常见病害,减轻病虫害防治压力。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筛选适合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例如,楚粳28号和云粳23号在抗稻瘟病方面表现优异,是优质的选择。通过不断优化品种选择,为水稻生长构建坚实的防线,实现绿色防控的目标。 ② 种子消毒处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种子消毒方法,可以显着降低水稻种传病害的发生概率,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打下坚实基础。强氯精是当前最好的种子处理剂之一,能有效杀灭多种病菌。使用前需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然后放入药液中浸泡12小时,最后洗净催芽。使用 70 % 甲基托布津可湿粉1000倍液浸种1天也可以达到消毒的作用。甲基托布津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浸种后也需要洗净催芽。使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消毒和预防病虫害。搅拌水稻种子的同时,将配好浓度的种衣剂药液缓慢倒入,直至药液均匀包裹水稻种子表面,然后摊开晾干种子后,再按常规方法浸种催芽。在药剂处理前,将种子在阳光下晒种2一3天,可以减少菌源,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晒种后,再进行药剂消毒处理。 ③ 降低虫源基数。通过绿色农业防控技术,人们能够以环保、高效的方式减少害虫数量,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一10天,可显着降低虫源基数。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且对环境友好。在水稻生长前期,尽量避免使用农药,通过调整和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水稻病虫害物理防控措施

① 灯光诱杀。灯光诱杀技术主要基于害虫的趋光性生物学特性,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源吸引害虫,进而利用配套装置将其杀灭或捕捉,从而减少害虫对水稻作物的侵害。害虫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具有强烈的趋光反应,灯光诱杀技术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使用如频振式杀虫灯等设备,发出对害虫极具吸引力的光线,诱使害虫飞向光源。杀虫灯通常配备高压电网或其他物理杀灭部件,一旦害虫接触,即被电击致死或被捕捉收集。灯光诱杀技术在水稻种植区广泛应用,尤其在病虫害高发期。通过在田间安装杀虫灯,夜晚开启,诱杀成虫,减少其产卵和下一代害虫的数量。 ② 性诱剂诱杀。性诱剂诱杀技术主要利用昆虫性诱信息素,即诱芯,持续释放出能够吸引同种雄蛾寻求交配的化学物质。通过在稻田中放置性诱捕器,可以有效诱杀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减少其交配机会,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减少对水稻的危害。具体操作上,一般在害虫成虫期,按每公顷45个性诱捕器的密度,外密内疏地布局在稻田中。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剂量,还对生态环境友好,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

3、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控手段

① 生物药剂防治。生物药剂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植物提取物以及昆虫的天然激素等,对水稻的生长和品质影响较小,同时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水稻的高产和优质。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来防治病虫害。例如,苏云金杆菌可以有效控制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枯草芽孢杆菌和蜡质菌芽孢杆菌则对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有显着的防治效果。植物源农药是指从特定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苦参碱能防治稻飞虱和二化螟,印楝素则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有良好效果。农用抗生素则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防治病虫害。例如,井冈霉素和申嗪霉素用于防治纹枯病,春雷霉素和多抗霉素用于防治稻瘟病。生物药剂的药效通常比化学农药慢。因此,建议在病虫害发生前或初期施用。在水稻病虫害严重时,可先使用化学药剂快速降低病虫害基数,再配合施用生物药剂,实现长期控制。 ② 稻鸭共育控虫。稻鸭共育技术是一种创新的绿色生物防控方法,它将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有机结合,通过鸭子在稻田中的活动,有效控制病虫害,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稻鸭共育技术基于生态学和现代养殖技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达到除草、灭虫、施肥的效果。鸭子在水稻田中捕食害虫,如稻飞虱、叶蝉和水稻螟蛾等,减少虫害对水稻的损害。同时,鸭子的活动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此外,鸭子的排泄物还可作为天然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首先选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小型优质杂交鸭或本地鸭品种,如中型麻鸭。在水稻移栽后7—10天,小鸭达10—15日龄时,选择晴朗天气放鸭下田。每亩稻田放养10—20只鸭子。刚放入稻田的小鸭,每天分早、晚补饲2次全价雏鸭料。20天以后,逐渐减少雏鸭料,并逐渐更换饲喂浸泡过的小麦、玉米、适量的酒糟、青饲料等混合的饲料。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加强疫病防控,防止鸭群遭受天敌的伤害。 ③ 利用害虫天敌。利用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关系,引入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从而减少对水稻的危害。这种方法不仅有效避免了化学农药的副作用,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水稻害虫的天敌主要包括蜘蛛、青蛙、瓢虫、螳螂等捕食性天敌,这些天敌通过直接捕食害虫来控制其数量。例如,蜘蛛可以捕食稻田中的飞虱、叶蝉等害虫,而青蛙则是稻田中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此外,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寄生蜂和寄生蝇,它们通过寄生在害虫体内或卵上,从而抑制害虫的繁殖。例如,赤眼蜂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寄生蜂,它通过寄生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卵中,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害虫的防治中。松毛虫赤眼蜂在 —26℃时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最高,而稻螟赤眼蜂在 -34℃时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最高。

4、水稻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调控技术作为绿色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和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合理施肥和灌溉可以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增强其抗病虫能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避免过量使用氮肥,防止水稻徒长,从而降低病虫害的侵袭风险。同时,适时灌溉和排水,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可以抑制某些病虫害的滋生。实行水旱轮作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存周期,减少其在田间的积累。例如,水稻与豆科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稻田周边或田埂种植诱集植物,如香根草、黄豆和芝麻等,可以吸引害虫产卵或取食,从而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这些植物不仅为天敌提供了栖息地,还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控,自然控制害虫数量。

综上分析,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现代农业中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核心在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稻米的品质。主要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强调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科学施肥,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物理防治则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杀虫灯等技术手段进行诱杀。生物防治是核心,通过引入天敌、控制性信息素等方式,自然调控害虫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环保,还能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单位:241000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标签:  水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