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安全和产量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益。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豆绿色防控技术逐渐成为保障大豆生产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大豆病虫害的类型,详细解析大豆绿色防控技术的原则和防控措施,以期为大豆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实践依据。
一、绿色防控技术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中的意义
1、绿色防控技术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通过采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例如,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2、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通过科学用药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例如,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可以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3、绿色防控技术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利用昆虫信息素、杀虫灯、诱虫板等物理和生物方法,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4、绿色防控技术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科学用药,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抗药性,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例如,通过轮换使用、交替使用农药,可以减少病虫害对特定农药的抗性,提高防治效果。
二、大豆绿色防控技术的原则
1、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防控是大豆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种植抗病、抗虫、耐高温、抗倒伏等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专用大豆品种,提高大豆自身的抗逆性。同时,推广合理的轮作、套作和混种模式,如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结合套种、混种等模式,可以有效抑制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改变农田生态小环境,减少病虫种群数量,抑制草荒,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预防是绿色防控的核心。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力。同时,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做好田间杂草防除工作,减少病虫栖息场所和寄主植物。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如使用含有咯菌腈、精甲霜灵成分的大豆种衣剂进行拌种,可以有效预防大豆根腐病等病害。
3、精准施药,科学防控
在病虫害发生时,应坚持精准施药、科学防控的原则。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用药,避免农药残留超标。推广新型高效植保器械,如静电喷雾器、无人机、高杆自走式喷雾机等,提高施药精准性和安全性。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
三、大豆病虫害的分类
大豆病虫害种类繁多,按照其危害部位和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1、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引起的病害。这些微生物通过空气、土壤、种子、昆虫等多种途径传播,一旦感染大豆植株,便会在其体内寄生并繁殖,导致植株组织受损,生理功能受阻,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1)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是大豆最常见的侵染性病害之一,包括霜霉病、灰斑病、炭疽病等。霜霉病主要危害大豆叶片,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褪绿小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不明显,严重时叶片枯死。灰斑病则主要危害叶片和豆荚,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有明显的轮纹。炭疽病则主要侵害豆荚和种子,导致豆荚变黑腐烂,种子带菌。
(2)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在大豆种植中也不容忽视,如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萎蔫病等。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为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呈灰白色或褐色。细菌性萎蔫病则主要危害茎部,导致茎秆变细,叶片萎蔫下垂,严重时植株枯死。
(3)病毒病害
病毒病害虽然不如真菌和细菌病害普遍,但其危害同样严重。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一种典型的病毒病害,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植株生长迟缓,产量大幅下降。
2、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指由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土壤、营养等)引起的病害。这些病害通常不会通过生物体传播,而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或管理不当导致的。
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于缺素症引起的生长不良、由于土壤酸碱度不适宜导致的根系发育受阻以及由于极端气候(如高温、干旱、洪涝等)引发的植株生理紊乱。这些病害往往具有区域性、季节性特点,其发生与大豆种植地区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四、大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1、培育、选用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的选用是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第一步。大豆品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其抗病虫害的能力,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1)选择品种的原则
① 抗病性
选择那些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花叶病毒病等主要病害具有抗性的品种。这些病害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选用抗病品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② 抗虫性
对于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等常见害虫,应选择具有抗虫性的品种。这些品种通过基因改良,能够有效减少害虫的取食和繁殖,降低害虫的危害程度。
③ 适应性
不同大豆品种对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不同。种植户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确保大豆能够正常生长,发挥最大的产量潜力。
④ 高产性
在抗病虫害的基础上,还应选择高产的品种。高产品种不仅单产高,而且品质优良,能够满足市场对大豆的需求。
(2)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
遗传育种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大豆抗病虫害品种的培育中,科研人员利用基因重组、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具有抗病虫害特性的基因导入到大豆植株中,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等方面表现出色,为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提高土地质量
(1)科学选择耕地
选择土壤肥沃、无病史的耕地至关重要。优质的土壤不仅能为大豆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还能增强其抗病性。在选择耕地时,应避免连作,尤其是避免与大豆重茬种植,这样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2)土壤改良
针对土壤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例如,对于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块,可以施用石灰进行中和;对于有机质含量不足的地块,可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此外,深松土壤也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
3、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不仅可以确保大豆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生长,还能有效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
(1)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大豆的播种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大豆的适宜播种温度为 8 - 1 2 % ,土壤含水量应在2 5 % 左右。在这样的播种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播种效果,促进大豆的生长。在选择播种期时,还应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采用先进的播种技术
在播种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播种技术,如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实现播种施肥同步完成。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播种效率,还能确保种子的均匀分布和合理密植,为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合理的密植还可以提高田间通透性,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4、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满足大豆的生长需求,还能提高其抗病 虫害的能力。
(1)不同阶段,养分需求不同
在大豆的苗期,应以氮肥为主,促进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在大豆的开花结荚期,则需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2)施肥时间、方法
施肥时间至关重要。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其养分需求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施肥时间。大豆的病虫害高发期,可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攘结构,从而增强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应采用精准施肥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确保养分的精准供给。
(3)施肥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结合
施用含有微生物菌剂的有机肥,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利用植物诱抗剂、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提高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
5、科学灌溉
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假叶期,幼苗对水分的需求尤为关键,但此时根系尚未完全形成,吸收能力有限。因此,应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通常,每穴给水 5 -2 0 m l ,每3-5天1次,以满足幼苗的生长需求。进入真叶期后,随着大豆的生长,水分需求逐渐增加,但仍需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根部病害。在灌溉时,应尽量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忽干忽湿,以免给病菌提供可乘之机。对于有滴灌设施的农田,可以精准控制灌溉量,减少水分浪费,同时结合水溶肥的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无滴灌设施的农田,则应采用沟灌或穴灌的方式,确保水分能够均匀渗透到根系附近,避免水分积聚在叶片或茎部,引发病害。
五、综合防控措施
1、农业防治技术
(1)合理轮作与间作
轮作和间作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常用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大豆连作会导致病虫害积累,加重危害。据调查,在相似条件下,连作大豆的食心虫危害率比轮作高 10 % - 4 0 % 。因此,合理轮作,特别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大豆与玉来等作物的间作也能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因为不同作物间的生态位差异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滋生。
(2)调整播种期与种植密度
播种期的调整可以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例如,适当提前播种或利用早熟品种,可以降低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同时,合理的种植密度也是控制病虫害的重要手段。过密或过疏的种植方式都不利于大豆的生长和病虫害的防治。通过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肥力和水分等资源,可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
(3)土壤温湿度调控
土壤温湿度是影响大豆病虫害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科学调控土壤温湿度,可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滋生。在温度 、相对湿度 70 % - 1 0 0 % 的条件下,病虫害的卵能正常发育;而在相对湿度 4 0 % 时,病虫害卵的孵化会受到抑制,卵期延长。因此,可以通过灌溉、排水、覆盖等措施调节土壤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的环境。
2、物理防治
(1)物理防治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如光、热、机械、声音等,来控制和消灭病虫害。其原理在于利用害虫或病原体的某种特性,通过物理手段对其进行干扰或破坏,从而达到防治目的。物理防治技术不依赖化学农药,避免了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与化学农药相比,物理防治技术的残留问题几乎为零,对大豆品质无影响。物理防治技术可针对多种病虫害进行防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主要技术措施
①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在大豆种植区设置杀虫灯,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光线的敏感性,将其吸引至灯下并触杀。杀虫灯不仅适用于成虫期害虫的防治,还可用于监测害虫的发生动态。例如,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成虫盛发期,可通过设置杀虫灯进行诱杀,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②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攘结构,有利于大豆的生长,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3、生物防治技术
(1)利用天敌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天敌有害的农药,以免破坏天敌种群。同时,可通过种植蜜源植物、保留杂草等方式为天敌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增加天敌数量。也可通过人工释放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瓢虫是大豆蚜虫的天然捕食者,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寄生性黄蜂寄生在大豆刺螟的幼虫体内,控制刺螟的种群数量;塔六点蓟马、横纹蓟马可以防治大豆红蜘蛛,通过捕食红蜘蛛来减少其危害。
(2)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通常来源于天然植物或微生物,对环境影响较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较小,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生物农药通常对人类和动物的安全性较高,减少了食品安全风险。例如,苦参碱对多种害虫,如刺吸类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阿维菌素对多种害虫,如甜菜夜蛾、烟粉虱等有显着的防治作用;吡虫啉对大豆蚜虫等刺吸类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氯虫苯甲酰胺对食叶类害虫,如甜菜夜蛾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这种生物农药对多种害虫,如大豆食心虫等有显着的防治效果。使用生物农药时需要注意避免对有益昆虫的伤害,同时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4、科学用药
在病虫害发生时,应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品种。同时,应合理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避免过量用药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例如,防治食叶类害虫(豆卷叶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喷雾;防治刺吸类害虫(点蜂缘蝽、大豆蚜、大豆红蜘蛛等)可选用吡虫啉、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化学药剂或生物农药喷雾。
总而言之,大豆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还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然而,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成本高、农民接受度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等。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推动大豆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74000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张集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