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量影响因素及优质高产种植各环节技术优化实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48)

在全球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提高农作物产量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国范围内均有种植,而为了最大程度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区位特点,有选择地落实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各地区需要明确当前优质高产玉来种植技术的应用现状,总结其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尚未推广的方法,真正意义上发挥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价值与作用。

一、玉米产量影响因素

旱灾是影响我国玉米产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春季,旱灾会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水分供应不足,这不仅会抑制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使叶片出现发黄、卷曲甚至枯死的现象。此外,旱灾还会削弱玉米植株的病虫害抵抗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选育优质高产玉米品种时,必须充分考虑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因为旱灾会限制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农户在农业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也是影响玉来单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农民在病虫害的辨识和防治方面往往存在困难,导致防治效果不佳,病情容易恶化。同时,农民在选择和使用农药时也缺乏科学的判断,容易误认为所有农药都能达到相同的防治效果。这种认知误区导致农民在面对不同病虫害时往往采用相同的农药,这不仅增强了抗药性,还可能加速病虫害的传播,进一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上述因素外,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是影响优质高产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种植密度、科学的施肥方式、有效的灌溉管理等都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措施。因此,在种植优质高产玉米时,应注重种植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以确保玉米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同时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二、优质高产玉米种植各环节技术的应用

1、种子选用与处理

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中,种子选用与处理是关键环节之一,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玉米品种至关重要,早熟品种,如KWS9384、大德216,中熟品种,如华美1号、斯泰112、正泰101等,这些品种具有耐密、抗倒伏、抗茎折、高产、优质等特点,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种植需求;另外,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中的种子选用与处理环节,不仅需要选择适宜的品种,还需进行科学的包衣处理和晾晒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为玉米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在种子处理方面,为了提高发芽率和防治病虫害,通常采用包衣处理,包衣剂应含有防治玉米病害的杀菌剂和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例如,可以使用 4 0 % 甲基异柳磷和 2 % 戊唑醇按种子量的 0 . 2 % 拌种,以防治苗期灰飞虱、蚜虫、粗缩病、黑穗病和纹枯病等,还可以用 4 0 % 克霉灵600倍液或 70 % 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40分钟,以防治苗枯病。在播种前,还需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一般在晴好天气下晒种2~3天,晾晒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种子,以保证晒种均匀,从而提高发芽率,通过科学的种子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多种病虫害,确保玉米苗期健康生长。

2、田间管理

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结构良好的土地进行种植,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粉碎秸秆,并进行深耕整地,耕深应达到28~30厘米,以确保土壤松软透气,有利于玉米根系发展,整地质量要达到\"齐、平、松、碎、净、熵\"六字标准,即土地平整无残茬,土壤细碎无坷垃,确保保水保肥性能;播种时应在5厘米土层地温稳定后抢播种,并采用中型以上播种机进行作业,合理配置行距和株数,确保每株玉米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光照条件。播种深度控制在4~5厘米之间,种肥深施在种子侧下方8~10厘米处。另外,苗期管理包括及时定苗、间苗和化学除草;在出苗后应及时定苗,除去病弱苗和杂苗,每穴留1株壮苗。收获时期应在玉米完全成熟时开始,即乳线消失、黑层出现后进行,收获后应及时晾晒,严格注意防霉变、鼠害,确保玉米质量优良。

施肥应遵循\"一底两追\"的原则,即施足底肥、追施秆肥、重施攻苞肥,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并注意追肥,以满足玉米生长期的不同需求;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千克,纯氮13~15千克,硫酸钾8~10千克,磷肥应深施于玉米根系周围,浇一定量水帮助分解;在播种时,可使用缓控释肥,推荐施用新型含锌缓(控)释配方肥料,玉米生长过程中,适时追肥是关键,追肥时,建议在大喇叭口期、孕穗开花期、灌浆期追施尿素或高氮液体肥,可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方法为,前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每亩施用商品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80~160千克、秸秆腐熟剂1~2千克、尿素5千克,均匀撒施后旋耕灭茬,施肥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壤肥力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并注意追肥的时间和用量;传统施肥模式下,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孕穗期采用机械深施模式追施尿素;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化模式,遵循少量多次的追肥原则;氮肥不宜作口肥,通常情况下,全部氮的 2 5 % 宜作底肥, 7 5 % 用作追肥较好,大喇叭口期重施,吐丝开花期补施。

灌溉方面,根据土壤持水能力和玉米需水量合理控制浇灌量和频率,并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等。根据玉米水肥需求规律,科学灌溉与施肥,做到磷肥深施、氮肥后移、适当补钾,适量补施锌、硼、铁、锰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少量多次追肥原则;灌溉需根据土壤持水能力和玉米需水量合理控制浇灌量和频率,并选择合适的灌溉时间。常用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渗灌等,在播种至出苗期时,根据天气情况滴水出苗,灌水定额为每亩20~30立方米,此时不追肥;大喇叭口期需灌溉并追施尿素和黄腐酸;孕穗期需灌溉并追施尿素2次;抽雄期需灌溉并追施尿素和硫酸钾2次;灌浆期需灌溉3次,并在灌浆后追施尿素。若玉米生育期遇旱情,需视补充灌溉,总灌溉量为每亩30~45立方米,并应符合水质标准,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有利于早出苗、出全苗、成苗壮。

中耕除草在优质高产玉米种植中至关重要,整个过程中通常需进行3次关键性操作。首次土壤耕整地应在玉米定苗阶段之前实施,当玉米幼苗生长至5叶期时,应采用浅耕方式,借助轻便的铧式犁进行作业,以防深耕对幼苗根系造成损伤。随着幼苗的生长,当其高度达到约30厘米时,需进行第2次全面且深入的土壤翻动,以促进根系更好地扩展和土壤养分的均匀分布。最后1次土壤耕整地则安排在拔节前期,需深耕至犁底层约10厘米处,并构建田垄,以进一步优化土壤结构,提升排水性能,同时确保耕地保持完整状态;在杂草防控方面,必须做到及时且彻底,特别是在幼苗期,应确保杂草被完全清除,避免其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和光照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用封闭式农田管理模式,并结合化学除草剂的使用。然而,在使用除草剂时,必须根据杂草的种类进行合理选择,并严格控制用药量,以防止过量使用对玉米植株造成不必要的药害。因此,在优质高产玉米种植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土壤耕整地技术和杂草防控策略,是确保玉米健康生长、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保障之一。

3、病虫害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常见的玉米病虫害有玉米枯萎症、圆斑病、玉米螟蛾、红蜘蛛与玉米螟等,需要及时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防治,还应采用物理、生物或化学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① 枯萎症。在优质高产玉米种植中,枯萎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其初期特征为叶片上出现灰白色小点,若不及时干预,病斑会逐步扩大并融合,导致植株脱水、颜色加深并形成纵裂纹。病情恶化时,病斑上可能出现多层次色斑,遇雨则可能生成黑色霉状物,主要影响植株下部叶片。一旦发现枯萎病症状,应立即采取化学防控措施,如使用多菌灵500倍液、甲基硫菌灵600倍液、菌灵乳油800倍液或百菌清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10天喷施1次,连续3次,以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② 玉米圆斑病。圆斑病是影响玉米穗部、芽部及叶鞘部的重要病害,表现为病斑黑色、凹陷、穗轴弯曲、颖壳发黑、籽粒干瘪。叶片病斑初为淡绿或淡黄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带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穗轴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大病斑,有轮纹、中央凹陷、边缘红褐色。为防控圆斑病,需加强病原菌隔离,避免带菌种子传入,同时选用抗病品种。在玉米开花期,可采用药剂防控,每亩使用 2 5 % 粉锈宁100克,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施1次,共2次。

③ 玉米螟。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关键害虫,危害玉米整个生育期。成虫在玉米雄穗抽出时钻入取食,导致雄穗折断;雌穗伸出后,又蛀入雌穗取食花丝和籽粒,影响玉米正常发育。为防控玉米螟,可采用药剂防治,将 9 0 % 敌百虫800~1000倍液(浓度 4 0 % )可湿性粉剂50克(浓度 1 5 % )丙环唑8克,与45千克水均匀混合后进行喷雾。为达到最佳防控效果,应每10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2次。

④ 玉米螟蛾。玉米螟蛾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害虫之一,具有强传播能力、趋化性和迁移性,对玉米生产和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其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适宜产卵温度为 1 0~2 5 % ,但 3 0 % 以上对卵孵化有抑制作用。同时,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有利于虫卵孵化。为防控玉米螟蛾,应采取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农业防治方面,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翻耕、清除杂草,降低虫害存活率。药剂防治方面,在虫害发生时选用合适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⑤ 红蜘蛛防控措施。红蜘蛛是优质高产玉米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结实期和后期。该害虫吸食玉米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并逐渐变为褐色,最终枯死。在干旱条件下,红蜘蛛种群数量迅速增加,严重影响玉米籽粒品质和产量。为防控红蜘蛛,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翻耕、清除杂草,降低害虫存活率;二是在冬春季节采用碾压、耙糖等方法减少红蜘蛛的存活;三是养成良好除草习惯,特别是沟畦、地垄上的杂草要及早拔除,以防其滋生。若田间出现大面积红蜘蛛危害,可选用 2 % 阿维菌素3000倍液 , 4 0 % 乐果1500倍液或 7 3 % 克螨特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2~3次。

4、化控防倒、隔行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

① 化学调控预防倒伏。在优质高产玉米的栽培实践中,化肥的施用是确保作物高产优质的基础。然而,对于密度较高且易于倒伏的田块,需采用化学调控手段来优化玉米的生长状态。具体来说,当玉米生长至2叶期前后,应使用化学调节剂进行调控,以避免因植株过高而导致的倒伏问题。实际操作中,可选用25克矮壮素,将其溶解在30~40千克的水中,制成喷雾液后,对玉米植株进行均匀喷洒,以达到控制株高、增强茎秆韧性的效果,从而确保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不受影响。

② 隔行去雄提升产量。去雄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通常可使产量提高约 9 . 5 %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去除雄穗,使植株能够集中养分供给雌穗,从而促进雌穗的生长发育,提高结实率。同时,去雄还能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在实施隔行去雄时,需准确把握去雄时机,即在雄穗刚露出顶叶且尚未散粉时进行。去雄操作时,应用手轻轻握住雄穗基部,向上用力拔除,同时避免损伤叶片和茎秆。此外,去雄后还需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以优化土壤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

③ 人工辅助授粉保障结实。在玉米开花授粉阶段,若遭遇连续阴雨、高温干旱等不良天气条件,会严重影响自然授粉效果,导致结实率降低。因此,在必要时需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措施。进行人工授粉时,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在上午露水干燥后进行。授粉过程中,可使用毛笔或纸筒等工具轻轻蘸取花粉,然后将其均匀涂抹到雌穗的柱头上。为提高授粉效率和质量,应在2天内连续进行3~4次授粉操作,确保每株雌穗都能得到充分授粉。

5、收获与贮存

对于优质高产玉米而言,收割时间的把握对于保障其品质至关重要。以甜玉米为例,若收割过早,会导致品质下降、风味不足;若收割过晚,则甜味减弱、口感变差。因此,应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最佳的收割时机。在一般情况下,甜玉米应在传粉后18~21天进行收割,此时籽粒饱满、糖度高、口感酥脆。对于极甜玉米品种,可适当延长收割时间至传粉后21~24天,以获得更高的甜味和更独特的口感。在收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护玉米果穗不受损伤,避免机械性破损或挤压变形。收割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加工或贮藏处理,以保持其新鲜度和风味。贮藏时,应选择阴凉干燥、通风条件良好的场所,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玉米变质。同时,还需定期检查贮藏情况,及时剔除变质或受损的玉米果穗,以确保贮藏质量不受影响。此外,在收割和贮藏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种植季节、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玉米品质的影响。例如,春播甜玉米在夏季收获时,由于气温高、果实成熟快,需加强监测并及时收割;而夏播甜玉米在秋季收获时,由于气温较低、生长周期较长,可适当推迟收割时间以确保其完全成熟。

总而言之,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提升我国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种子选用与处理、田间管理、施肥与灌溉等方面的技术优化,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如农户认知不足、技术应用缺陷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当采取创新推广渠道与方式、加强培训与指导、增强农民意识、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以及强化技术支持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553102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