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玉米优质高效栽培关键要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的阐述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80)

位于省的东北部,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约为7.2万公顷。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为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外,还要针对常见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而减轻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一、选地整地

1、选择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块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选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种植地选的不好,则会对玉米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即使后期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和控制措施,也很难达到高产和高品质的种植目标。因此,必须对种植地的选择予以高度重视。玉米归属于深根系植物的范畴,它的生长发育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地块都适合种植玉米,如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水资源较为贫乏以及沙化的地块,不适合种植玉米,选地时要避开此类地块。可将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地势平坦、蓄水保能力强的地块作为首选,最好具备深翻基础,这样的地块土壤透气性好,能够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的产生。玉米为高茎秆、深根系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故此,所选的地块要有良好的灌溉条件。除此之外,玉米种植地还要有便利的交通,为化肥、农药的运入和玉米的运出提供有利条件,以免因交通不便导致化肥、农药无法及时运入和玉来收获后不能及时运出的情况发生。选择玉米种植地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使所选的地块最适宜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为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种植地精细处理

由的气候特点可知,当地春季的降雨量相对较少,为确保整地效果,应当在秋季对所选的种植地进行翻耕。整地是选地后、播种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种植地的精细处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土质变得更加疏松,如此方可为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采取翻耕的方式对种植地进行整理的过程中,要控制好翻耕的深度,若是翻耕过浅,则会对玉米植株根系的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翻耕过深,则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过于分散,无法满足玉米的生长发育需要,最佳的耕深为 2 0-2 5 c m 之间。在对种植地内的土壤进行翻耕整地时,要检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看是否充足,若是不足,则应在整地期间补施底肥。整地后的土壤越细碎越好,大粒径的土块过多会对玉米的出苗量造成影响,所以要将土壤耙细、耙碎。整地期间要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清理,将地面上的残留物清除干净,以免对玉米种子造成覆盖,影响种子萌芽及生长。翻耕后要全面检查地块,看一定宽度内的高低差是否超过 ,如果超出,则应采取平整的方法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对土壤耕耙时,要避免拖堆或是漏耙的情况发生。为增加土壤的湿度,可将细土填入地表的缝隙当中,经填缝处理后,种植地土壤的湿度能够增加 3 % - 5 % 左右。

二、选种播种

1、优选良种

按照的气候条件对玉米品种进行选择,确保同一地块内种植的玉米品种相同,这样可以防止串粉的情况发生。一个品种在同一地块内连续种植达到3年以上时,品种会出现退化的现象,如果继续种植该品种,则可能导致产量下降。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应当更换品种。可将优质、高产、抗病虫害、抗倒伏、抗旱抗寒、适应能力强的玉米品种作为首选。选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降水量和种植地积温情况,上一年若是降雪量小,冬季气温偏低,则应选择生长期相对较短的品种。

2、播前处理

① 晾晒灭菌

玉米种子选好之后,应当在正式播种前的2周左右,选取晴好的天气,将玉米摊铺到坚硬的地面上,利用太阳光对种子进行灭菌。晒种应持续2-3天,白天晾晒时,要经常翻动种子,夜晚将种子收起。通过晒种,不但能够使附着在种子表面的致病菌被杀灭,而且还能促进种子出苗,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② 种子浸泡

对晾晒好的玉米种子进行浸泡,以此来去除种子表面抑制萌发的物质,并使种子吸水膨胀,激活种子的代谢能力。具体做法如下:选择适宜的容器,向容器内装入清水,随后将晾晒好的玉米种子倒入容器中浸泡,时间以12h为宜,达到浸泡时间后,从容器内取出玉米种子,转入另一个装有 5 0 % 左右温水的容器中继续浸泡,时间以8-12h为宜。达到浸泡时间后,将玉米种子转入磷酸二氢钾溶液中浸泡12h,取出后将种子表面残留的溶液冲洗干净。

③ 种子包衣

为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并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应当选用适宜的种衣剂对浸泡后的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可以用浓度为1 5 % 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玉米种子与种衣剂的比例为每1 0 0 k g 种子使用 5 0 0 g 种衣剂,由此能够对丝黑穗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还可用浓度为 5 0 % 的辛硫磷拌种,闷种4h,这样可以减轻地下害虫的发生几率。

3、播种方法

玉米播种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当地表以下 5 c m 处的地温保持在 以上,便可对玉米进行播种。按照市场对玉米的需求情况和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对玉米的播种时间合理安排。玉米可采取机械化的方式播种,以此来提高作业效率,为避免影响种子破土出苗,应控制好播种深度,以 2 0-3 0 m m 为宜,机械播种后,应及时用细土覆盖。对于部分无法用机械化播种的地块,可通过人工的方式播种,在地膜上开设孔径为 5 c m 孔深为2-3cm的圆孔,孔间距控制在 3 0 c m 左右,向每个孔中播种2-3粒玉米种子。播种后覆盖拱膜,并用土块将膜压住,防止出现漏风的情况。

三、田间管理

1、间苗和定苗

在玉米出苗后,应做好间苗和定苗工作。当玉米幼苗长出3-4片叶时,进行间苗,将生长细弱、发育不良、存在病虫害的幼苗拔除,保留生长健壮的幼苗。当玉米幼苗长出5-6片叶时,进行定苗,根据种植密度要求,确定最终的留苗数量。通过间苗和定苗,能够确保玉米植株分布均匀,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为玉米的高产奠定基础。具体的操作要点如下:当玉米幼苗长至1叶1心时,应当及时破除地膜,为幼苗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玉米幼苗达到2叶1心时,要将拱膜全部撤掉,玉米长出3叶后,可按照每孔保留1株幼苗的标准,完成间苗和定苗。

2、中耕除草

在完成定苗之后,为给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应开展1次中耕,通过中耕使田间土壤变得更加疏松,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地温,促进幼苗根系伸展。中耕的过程中,应对田间杂草进行去除,可以选用浓度为 5 0 % 的乙草胺,按照每公顷1 5 0 0 m L 的用量,与 4 5 0 k g 水混合后制成水溶液,向田间喷施,以此来达到除草的效果。当玉米植株进入拔节期后,应结合中耕进行培土,要控制好培土深度,以 左右为宜。

3、去蘖化控

① 去蘖

当玉米植株进入分蘖期后,为保证主干能够有充足的营养供应,应当将分药及时去除,具体做法如下:以手动的方式,将玉米植株从上向下第2穗及以下穗掰掉。在对玉米进行去蘖的过程中,应避免损伤穗旁的叶片,以免对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植株的长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通常情况下,要对玉米植株进行2-3次去药,保留最上部的果穗。

② 化控

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要开展2次化控,第1次化控在玉米植株5-8叶期时开展,即前期化控,在本次化控中,应对植株顶部的叶片喷施化学控制剂,可以选用玉黄金玉米生长调节剂,重点喷施植株的高处,喷施量控制在每公顷 3 0 0 m L ,用药时应当避开长势偏弱的植株;也可选用浓度为 1 5 % 的多效唑,按照每公顷9 0 0 g 的用量与 1 5 0 0 k g 水混合制成水溶液,向玉米植株喷施,以此来控制植株节间的生长高度,达到壮根壮秆、防倒伏的效果。当玉米植株进入10-13叶期时,可开展第2次化控,即后期化控,可选用浓度为 4 0 % 的羟烯·乙烯利药剂,按说明书使用,每公顷的喷施量控制在 3 0 0-5 0 0 g 左右,也可选用浓度为 5 0 % 的矮壮素,按每公顷 4 5 0 g 的用量,与水混合后制成水溶液对植株喷施,以此来缩短节间高度,促使玉米早熟。

4、水肥管理

由于受当地降雨量不足的影响,使得玉米种植的节令有所推迟,从而导致追肥的重点时期出现延迟的情况。当玉米植株进入拔节期后,应结合培土进行浇水,同时追施攻秆肥,以尿素和硫酸钾为主,施用量分别为每公顷 1 2 0 k g 和 7 5 k g 。当玉米植株进入大喇叭口期时,应追施攻穗肥,以尿素为主,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 7 5 k g ;玉米植株抽雄前2周左右要使田间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 8 0 % 左右,如果含水量过低,则应及时浇水补充;玉米从灌浆期-蜡熟期的这段时间内,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大,要经常浇水,确保田间土壤的含水量维持在 70 % 左右,以此来促进玉米籽粒的生长,为高产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玉米植株进入花粒期后,可按照天气,并结合土壤熵情,遵循适时适量的原则浇水,避免缺水影响植株的长势。

四、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病害防治

① 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叶斑病是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期间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叶片是该病害危害的主要对象,受害植株的叶片上会出现斑点,颜色为黄褐色,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斑点会很快向外扩展,颜色从黄褐色转变为紫红色,叶片的光合作用会随之丧失,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不利影响。要对该病害予以重视,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当病叶率超过 2 0 % 时,可以选用浓度为 2 5 % 的丙环唑溶液,按照每公顷 1 3 5 m L 的用药量,与 7 5 0 k g 的清水混合后制成水溶液,以喷施的方式给药,每隔1周左右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也可选用浓度为 5 0 % 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向玉米的叶片喷施给药,每隔10天喷施1次。

② 玉米锈病的防治措施

夏季气温较高且湿度较大时,是玉米锈病的高发期,该病的危害对象为玉米叶片,受害植株的叶片上会出现大量锈黄色的小斑点,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小斑点会散出锈黄色的粉末,该病害大面积发生,会对玉米的长势造成不利影响。可采取如下措施对锈病进行防治:发病初期阶段,选用浓度为 1 5 % 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每公顷 1 5 0 0 g 的用量,与 7 5 0 k g 的清水混合,制成混合液,以喷施的方式给药,每隔1周左右喷施1次,一般1-2次即可见效;将发病较为严重的植株从田间拔除,随后用浓度为 2 0 % 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对病株所在的位置进行喷施,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锈病扩散。

③ 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丝黑穗病是玉米常见病害之一,该病害会对玉米植株的果穗和花造成影响,染病的植株可能无法正常结果,若是该病害大面积发生,则会导致玉米减产。因此,要对丝黑穗病的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具体措施如下:在苗期除草时,将田间的病株及时拔除,避免病害扩散;选用适宜的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以增强抗病能力。可将玉米种子放入装有粉锈宁药剂的水溶液中,搅拌后封闭放置4h,也可选用速保利,以同样的方式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也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是用浓度为 5 0 % 的矮壮素200倍液浸泡玉米种子,时间控制在12h左右。

2、虫害防治

①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发育期间最为常见的虫害,叶片和茎秆是此类害虫危害的主要对象,玉米植株进入小喇叭口期后,该虫害的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若是玉米螟大规模发生,则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影响,最高时产量会降低 3 0 % 左右。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玉米螟,以减轻该虫害的危害程度。当玉米螟的田间危害率超过 1 0 % 时,可以选用BT乳剂,按照每公顷 3 0 0 0 m L 的用量,与 7 0 k g 的细砂混合,将药砂撒施于玉米心叶内。也可将BT乳剂与水混合制成200倍液,以喷雾灌心的方式给药;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可向田间施放一定数量的赤眼蜂,以此来消灭玉米螟;或选用生物菌剂,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对玉米螟进行防治。

② 地老虎的防治措施

地老虎会对玉米植株的根、茎、叶造成危害,该虫害一旦发生,将会导致玉米减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虫害进行防治。对土壤进行翻耕能够灭杀地老虎的幼虫,清除田间杂草能够破坏幼虫和蛹的生存环境;在田间插立秸秆,诱使地老虎将卵产于秸秆上,集中消杀;通过捕捉消灭幼虫,降低虫口基数;选用浓度为 5 0 % 的辛硫磷乳油,与沙土搅拌均匀,埋入土壤中,以此来达到灭杀地老虎的效果。

③ 玉米蚜的防治措施

玉米蚜以玉米的心叶为食,心叶内的汁液被玉米蚜吸食后,植株的生长发育速度会变缓。同时,玉米蚜还会传播多种病毒,导致病害的发生几率增大。因此,要对该虫害的防治予以重视。具体措施如下:选用浓度为 2 5 % 噻虫嗪,按每公顷 6 0 g 的用药量,与 4 5 0 k g 的清水混合后,制成药液,在玉米5叶期前以喷施的方式给药,可达到预防的效果;虫害发生后,可以选用浓度为1 0 % 的吡虫啉,按每公顷 1 5 0 g 的用药量,与 4 5 0 k g 的清水混合后制成药液,以喷施的方式给药,每隔7天喷施1次,一般1-2次即可见效。

④ 蓟马的防治措施

蓟马主要危害玉米的心叶及叶片幼嫩的部位,6月中旬是该虫害的盛发期,一旦大规模发生,会导致玉米减产。针对该虫害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将玉米植株上受害的叶片及时摘除,以人工的方式除掉蓟马产在叶片上的虫卵;蓟马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可利用这一习性,在蓟马盛发期时,于每天日出之前,向田间喷施浓度为 1 0 % 的虫螨晴500倍液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并对所选的地块进行精细处理,这样才能为玉米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选取适宜的品种,适时播种,在玉米出苗后,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针对常见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以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如此方可确保优质、高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153200省嘉荫县青山乡人民政府)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