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小麦种植技术的创新和优化,为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要对小麦种植技术进行持续改良和优化,从而有效提升小麦生产种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更加契合现代化条件下的小麦绿色种植。同时,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也要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一、现代化背景下的小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要求
生态文明下的小麦种植过程中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因此,在种植技术的选择上,要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实现小麦种植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从而更好地推动小麦的高产优质,以及高效和生态。而且,在小麦种植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充分的立足于小麦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病虫害和气候条件变化等因素,从而对种植技术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同时,在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也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放在突出位置,要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灵活采用物理和化学等方式进行防治。特别是在采取防治策略上,要更多的采用生物防治策略,从而有效降低各种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也更加强调绿色植保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农产品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二、小麦种植技术的创新
1、播种技术的创新
现代化小麦种植过程中,在对种植技术进行创新的时候,要进一步强化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且把生物手段贯穿小麦种植的全过程,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麦种植技术的创造性发展。播种作为小麦种植技术的基础环节,要有效提升播种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小麦种子的均匀性和密度的控制管理,为小麦幼苗的生长和产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对种子之间的距离进行精准的把握,并且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和水分等条件对小麦种子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影响,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播种方案。
从实际情况来看,要灵活使用高精度的GPS定位系统等技术,引导和帮助小麦进行播种,使得小麦种子能够严格按照既定的距离放在合适的位置,确保小麦幼苗能够保持科学合理的间距。而且在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播种的时候,还要综合使用数据分析等软件,对小麦种植所在区域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类型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来确定小麦的种植密度,为小麦的后续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小麦播种的效率和质量,要强化物联网技术在小麦播种过程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田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同步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对播种策略进行动态的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小麦的种植效益。而且,通过先进的定位系统,还能有效减少小麦播种过程中的漏播和重播等问题,进一步节约小麦种植成本。
2、品种选育技术的创新
小麦品种的选育和遗传的改良,是小麦播种技术创新的关键举措,而且和小麦产量的提升以及品质的优化,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优良的品种能够进一步提升小麦的环境适应力,从而为小麦的健康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相较于传统的品种选育方法而言,现代生物技术下的小麦品种改良技术更加精准迅速。在品种选育的创新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来推动品种的改良。
从技术的使用原理来看,主要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选择效率和选择精度方面的优势和特征,对相关的基因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识别,然后为品种改良提供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在品种改良过程中,还可以有效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品种改良的周期进行优化,而且基因编辑技术还能对小麦的特定性状进行个性化的改造,使得小麦能够更好适应所在区域的生长环境。目前的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利用CRISPR-Cas系统的遗传改良策略有效提升了小麦的抗寒抗病能力,使得小麦在非理想环境状态下也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为产量与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3、小麦生长周期管理技术创新
小麦种植过程中既要对前期的品种和播种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也要强化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以后,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从现代化的生物技术来看,要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小麦生长周期的管理,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遥感技术对小麦各生长阶段的关键指标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管理,并通过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小麦的生长温度和湿度以及土壤、肥力等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将相关数据与标准要求相比较,对于存在的差距及时进行弥补和完善,从而实现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全方位掌握,为小麦种植人员的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
特别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一旦遇到灾害天气或者有病虫害发生风险时,智慧监控技术就能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推荐相应的预防和调整措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小麦的抗风险能力。除此之外,在智慧监控技术的帮助下,小麦种植的田间管理也更加精准化,不再简单依赖种植者的经验进行判断,使得小麦种植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让农业种植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更好地促进了绿色生态农业的构建。
三、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
1、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病害
①纹枯病
这种疾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更多时候是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等位置,而且主要是通过土壤进行传播,在发病初期会在地表的位置产生黄褐色的椭圆形或者梭形的病斑,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十预和治疗,病症就会进一步扩大,而且病斑的颜色也会进一步加深,对小麦的生长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小麦生长的中后期,病斑形状会直接变成云纹花状,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会造成更加直接的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小麦年产量减少30% - 40%。
②黑穗病
小麦种植过程中,一旦出现这种疾病以后,在小麦外面就会包有灰色的薄膜,导致小麦的生长速度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小麦的种子也会呈现出变黑的情况。尤其是灰色的薄膜,还很容易出现破裂的情况,一旦破裂以后,内部的黑粉会脱落,从而对小麦后续的生长也产生严重的影响。针对这种疾病,在小麦播种之前,就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从而有效提升小麦品种的免疫能力。
③条锈病与白粉病
相较于其他疾病而言,这两种疾病在远程气候传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征,一旦出现以后会对小麦生长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直接造成小麦的大面积减产。从发病特征来看,在感染条锈病以后,初期小麦叶片会出现不同形状的黄色小点,然后逐渐扩散。此外,小麦在感染白粉病以后,会在叶片上出现一定数量的白色粉末,从而导致小麦叶片的形态发生变化,间接对小麦的产量产生影响。
2、小麦种植过程中的虫害
① 蚜虫
种植过程中,一旦出现蚜虫,会直接对小麦的叶片和叶穗等位置进行侵害。尤其是到了发病后期,小麦叶片会出现枯死纹路的条形斑点,直接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因此,小麦种植户必须强化对蚜虫控制。
② 地下害虫
主要是指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内部的害虫,这种害虫往往会对小麦的根部和地下根茎产生严重的破坏,直接吸食小麦根部和地下根茎部的营养物质,严重情况下会直接导致小麦的死亡。
四、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1、生物防治策略
现代化的小麦种植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并且避免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要综合采用生物措施,通过利用自然捕食者和寄生虫以及病原微生物等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有效利用益虫的捕食天性来对抗小麦蚜虫,也可以通过真菌性病原,如白僵菌来有效杀死害虫。除此之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赋予小麦一定数量的抗虫蛋白,从而在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生物防治策略,让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有效减少了各种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在选择生物防治策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小麦种植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从而对天敌防治生物的释放时间和释放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确保防治策略与小麦的生长状况相匹配。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生物防治过程中,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精准的监测,并对相关防治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及时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防治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防治策略进行动态的优化和调整,确保生物防治策略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更好的推动农业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发展。
2、化学防治与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
传统意义上的化学防治策略不仅难以控制化学药剂的使用量,而且在使用时间的把握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来强化化学防治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利用各种传感器和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小麦种植区域的数据覆盖。一旦出现病虫害以后,就能精准的进行捕捉,从而把相关数据信息传递到控制平台。在控制平台上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以后,就能实现对小麦种植所在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并且综合病害发生的数据和小麦生长的模型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提前的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喷洒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农药喷洒的有效性,避免出现农药喷洒过量,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同时,在农药种类选择和喷洒时间的控制管理方面也更加精准有效,最大程度上提升了化学防治的效果。除此之外,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能够让化学防治过程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善的追溯体系,从而为小麦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优化小麦的品种选育
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和小麦的品种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小麦品种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识别和利用小麦或者其他农作物中能够抵抗病虫害的物质,然后通过品种的改良和优化来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虫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小麦种植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同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则能够直接从小麦基因组中插入或编辑特定的基因片段,从而快速的培育出抗病虫害的小麦新品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省培育小麦品种的时间和资源,还能够持续性的改良和优化小麦品种,对小麦品种的现代化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增强小麦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和调节小麦的内源激素水平,能够更好的增强小麦的病害防御反应,从根源上消除各种病虫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除此之外,在采用遗传工程技术改良小麦品种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对小麦的特定基因进行改良,从而避免传统品种改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小麦品种的改良,既是为了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影响,也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使用,从而降低小麦种植的生产成本以及环境成本,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4、病虫害的法制防治策略
小麦种植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的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影响,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小麦种植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加强小麦种植的管理和维护策略。特别是要结合其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行为进一步规范化、合理化,从而为病虫害的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和小麦种植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对病虫害防治方法和知识内容的宣传,让小麦种植户能够了解到更多关于病虫害防患的策略,从而不断规范小麦种植户的农业生产行为。此外,政府部门也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小麦病虫害实际情况,积极组建完善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机构,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监测管理以及分析和研究,定期对小麦病虫害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从而有效避免病虫害的扩散。
5、IPM防治策略
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既要注重防治策略的针对性,也要强化病虫害的防治效果。IPM在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关键,是综合使用各种防治策略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从IPM的本质来看,不仅仅是简单的防治策略,而是立足于小麦种植以及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知识体系,把病虫害的防治策略、环境因素、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的生物特性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实现对小麦病虫害的精准监测与识别,特别是对病虫害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进行预估,然后根据影响情况来采取合理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在采取防治措施的时候,IPM更加强调非化学手段的控制和管理,往往是推荐使用生物防治策略或者是品种改良策略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旦生物防治策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就要适当采用化学防治策略。因此,IPM在防治病虫害时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防治策略或者固定的防治模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优化和调整,确保防治手段发挥出最佳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防治效果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为IPM防治决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除此之外,IPM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还注重向小麦种植相关人员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从而更好的促进小麦种植的现代化发展。
总而言之,小麦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病虫害防治策略的不断优化,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生态文明理念下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由之路,因此,相关部门和小麦种植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现代化生物技术的优势和特征,从而不断提升小麦种植技术的科技化和智慧化,同时在病虫害防治策略上也要不断改善防治理念,科学合理的选择防治方式,最大程度上保证小麦的生长和生产质量。
(作者单位:274700山东省军城县唐庙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