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探讨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要点,包括机械化耕整地技术、机械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机械化田间管理以及机械化收获及烘干技术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推广策略,旨在通过加强技术示范、优化机械装备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创新推广模式等措施,推动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
乡村要振兴,农机必先行;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水稻机械生产日新月异,适应水稻生产的各个生产过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及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加之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实施,为智慧农业提高机械化利用率、提升单产奠定扎实基础。
一、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要点
1、水稻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凭借机械力量高效地完成土壤处理,为水稻的稳健生长奠定坚实基础,耕整地的核心目标在于疏松土壤、优化其结构,进而恢复并提升土壤的肥力与透气性,助力现代农业实现稳产增产。在实施机械化耕整地时,需根据田块的形状与坡度来灵活确定作业方案,具体操作中,应确保农机具在提起时,田间提升间隙不低于 2 0 c m ,并减速缓行以确保作业质量,整田环节,要精准控制灌水量,既要避免土壤过湿导致带烂作业,也要防止缺水造成的土壤僵板,同时还要注意泥脚深度,以确保耕作效果。具体的耕作标准包括:耕深应控制在 1 6~2 0 c m 之间,泥脚深度不超过2 5 c m ,水深保持在 2 c m 左右,田面露出水面的面积不超过
,田块内的高低差不超过 3 c m ,埋茬深度需达到 4 c m 以上,泥浆深度则应在 5~8 c m 之间,且整田后的田块高低差同样需控制在
以内,水整后的大田地表应呈现平整状态,土壤均匀细腻,肥料分布均匀,水层浅薄适中,且无杂质残留。整田作业应与基肥施用同步进行,以确保土壤养分充足。整后的大田需经过适度的沉实处理,砂壤土田需沉淀0.5~1d,黏土田则需2~3d,而烂泥田则需4~5d后方可进行机插作业。在机具选择方面,推荐使用微耕机以及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配套铧式犁,以满足不同田块的作业需求。
2、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
机械化育秧、精量播种环节对于水稻生产至关重要,它确保了种子的精准排播与均匀落地,为水稻的健壮生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床土需经过细致过筛,确保细土粒径不超过 5 c m ,其中 2 ~ 4 c m 的粒径应占比 6 0 % 以上,过筛后,细土需集中堆闷,且堆闷时的含水量需适中,以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的理想状态。水稻播种流水线的安装需选择背风、平坦、水源与电源充足、操作便利且靠近苗床与移栽田块的场地,在播种过程中,盘内底土的厚度应控制在 2~2 . 5 c m 之间,确保厚薄均匀、铺放平整。覆土厚度则需保持在 0 . 3~0 . 5cm 之间,同样要求均匀且不露籽。播种量应控制在 4 0~5 0 g 之间,且种子表面的水分需保持在 14 % 左右,破碎率不得超过 1 % ,均匀度需达到 90 % 以上,空穴率则需控制在 5 % 以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播种结束后可进行催芽处理,小拱棚育秧时建议采用暗化处理进行催芽,待芽头露出土壤 0 . 1~0 . 5 c m 时,再移至小拱棚内进行育秧。
3、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机械化插秧技术作为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其高效实施对于确保水稻田间群体结构的合理性及密植的科学性至关重要。通过机械化手段开沟作厢,厢面宽度应控制在 3 . 6~3 . 8 m 之间,厢沟宽度则为 0 . 3~0 . 5 m ,沟深需达到 0 . 3~0 . 4 m ,厢面需保持平整,高低差不得超过 3 c m ,同时秧田四周应开挖边沟,以保障排灌系统的畅通无阻。在播种前,需确保底土充分吸水,可采用0 . 3 % 敌磺钠兑水进行土壤处理。播种时,需根据种子的千粒重精确调节播种装置,以控制播种量。对于千粒重小于 2 5 g 的种子,播量应控制在 7 0~8 0 g / 盘之间;千粒重为 2 5~3 0 g 的种子,播量则为 8 0~9 0 g / 盘;而千粒重大于 3 0 g 的种子,播量应达到 9 0~1 0 0 g/ 盘,覆土装置也需进行相应调节,确保覆土厚度约为 0 . 5 c m ,以完全覆盖种子。插秧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合理密植的方式来提高水稻产量,插秧机的行距固定为 3 0 c m ,而株距则可根据需要进行多档调节,栽插密度应控制在1万~2万穴 之间,根据不同的种植密度和面积要求,可选择宽窄行插秧法、长方形插秧法或方形插秧法等多种插秧方式,通过稀植早插的策略,可有效避免穴与穴之间根部在前期出现互相穿插的问题。在机插后的2~3d内,还需进行人工补缺棵、栽浮棵、拆大棵、补小棵等工作,以确保全田穴苗数的均匀性,从而提高水稻的种植效果与产量潜力,提高单产。
4、水稻机械化田间管理
水稻田间管理涵盖除草、治虫、施肥等多个关键环节,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为确保水稻的高产稳产,各地应依据当地的高产种植农艺要求,精准把握时机进行各项田间管理作业。在坝区及大面积水稻种植区,可选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或机动远程喷雾机进行高效的病虫害防治。采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时,需精心选择起降地点,确保其平整坚实。根据田块规模、作业地风速风向、田间及空间障碍物情况,合理规划飞行作业距离与方案。飞行过程中,应远离人群,确保田间无人时作业,且操控手需与航空器保持 1 0 m 以上的安全距离。垂直飞行时,需远离障碍物 1 0 m 以上;平行飞行时,则需保持 5 m 以上的安全距离。飞行作业高度应控制在作物叶尖上方2 m 左右,确保直线飞行、不漏喷、不重喷,作业时,应保持 4~6 m/ s 的匀速飞行,同时密切关注飞行速度、高度及风向,以防止药剂漂移。对于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或坡度较缓的田块,可选用小型汽油机或蓄电池为动力的全自动喷雾器进行病虫害防治,此外,还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如诱杀式(10~15W,蓄电池 ⩾ 12AT)或触杀式(功率25W,蓄电池 ≥ 2 4 A T ),以进一步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为水稻的健壮生长与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
5、水稻机械化收获及农事中心烘干技术
机械化收获及烘干技术已成为农业领域提升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并降低损失的关键举措,对水稻产量的提升尤为重要,机械化收割技术凭借先进的机械设备,能显着降低因人力收割导致的损失,同时有效应对天气变化等不可控因素,确保收割作业的高效与稳定,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机与机具是保障水稻产量的基石,收割前5~7d应停正灌溉,并抢抓有利天气进行机收,随后及时晾晒或烘干,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水稻的收获应精准把握在其蜡熟期或完熟期,当水稻黄化完熟率达到 9 5 % 以上时,即为最佳收获时期,此时,水稻基本无自然脱粒现象,植株不倒伏,且籽粒含水率维持在 1 5 %~3 0 % 之间。根据地块规模与种植行距,应选用合适的收获机械,确保收获后地表状况良好,割茬高度不超过 ,且无漏割现象。对于地头、地边的处理也需合理得当,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割茬高度可根据当地农艺要求进行灵活调整,机械割晒时,割茬高度应控制在 1 2 ~
之间,放铺角度与插秧方向呈
角,以确保脱谷综合损失低于 2 % ,且谷外糙率不超过 1 % 。在稻谷的储存过程中,农事中心烘干技术同样至关重要,通过精确控制烘干温度和湿度,可确保稻谷在储存期间保持干燥状态,有效防止霉变的发生,烘干系统应根据天气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优化烘干流程,以提升烘干效率与稻谷品质。
6、水稻秸秆机械化收获及综合利用
秸秆机械化收获及综合利用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显着意义,在水稻收获后,利用专业的秸秆收割机械进行高效收集,能够有效避免秸秆的随意丢弃与焚烧,减少大气污染。秸秆的机械化处理通常包括切割、粉碎、打包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运输与储存。综合利用方面,秸秆可作为有机肥料,通过还田技术增加王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亦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用于发电或生产燃料,提供清洁能源;此外,秸秆还可用于生产食用菌基料、造纸原料等,实现多元化利用,通过构建完善的秸秆收集、储存、运输与利用体系,不仅能够提升水稻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益,还能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策略
1、加强水稻机械化技术培训指导
为有效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构建一套系统化、高效化的技术示范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水稻种植区域,设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应全面展示水稻生产的全链条机械化作业流程,涵盖从育秧、移栽、田间管理到收获、烘干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基地不仅能够成为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展示窗口,更能成为农户学习、交流与实践的平台。在示范基地内,定期举办现场观摩会,邀请周边农户、农业合作社成员以及农技人员前来参观,通过实地观察机械化作业的全过程,他们可以直观感受到机械化生产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品质等方面的显着优势,结合技术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就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公众对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示范案例、操作视频及教学教程,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机械化生产的魅力与实效,这些线上资源不仅便于农户自学自练,还能激发更多人对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兴趣与热情。此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也是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联合举办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及实操演练等活动,为农户提供更为专业、系统的机械化操作技能培训,这些培训不仅能够提升农户的操作水平,还能为他们解答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广泛推广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加强水稻机械装备研发
针对水稻种植区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调整机械装备结构成为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关键一环,为满足不同规模农户的实际需求,应依据地块大小、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精心引进和推广一系列适应性强的水稻机械化设备,包括小型、中型及大型收割机,以适应不同面积田块的收割作业;高效插秧机,确保秧苗的均匀栽插;以及植保无人机,实现精准施药与病虫害防治,这些设备的多样化组合,为农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提升了机械化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鼓励机械制造商不断创新,研发更加智能化、高效能的农业机械,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使农业机械具备更强的自主作业能力、更高的作业精度和更广泛的适用性,这不仅提升了机械作业的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为水稻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为了进一步降低农户的初期投入成本,推动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应积极探索建立机械租赁与共享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农户可以按需租赁所需机械,无需承担高昂的购买费用,从而减轻了经济负担,提高了机械化生产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3、加大对水稻机械化技术的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降低农户使用机械化技术的门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户购买先进农业机械,特别是对那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示范推广的农户给予重点扶持。同时,推动建立农业机械保险制度,减轻农户因机械故障或意外损失带来的经济负担,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农户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助力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快速普及与深入应用。
4、推进土地整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奠定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坚实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土地整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整理项目,对零散、不规则的地块进行整合与平整,消除地形障碍,形成连片、规则、便于机械作业的农田布局。同时,深入土壤改良工作,提升土壤肥力与结构,确保农田具备良好的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完善灌溉系统,构建节水高效的灌溉网络,既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减少水资源浪费。此外,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修建宽阔平坦的机耕道,确保各类农业机械能够便捷进出田间,提高作业效率。构建完善的排水渠系,有效应对雨季积水问题,保障农田不受水涝灾害,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如土壤情监测、病虫害预警等,实现农田管理的精准化与智能化。
5、促进土地流转与专业化经营
推动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鼓励农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些主体通常具备更强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管理能力,能够更有效地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通过技能培训、政策引导等方式,提升其机械化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总之,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探讨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要点和推广策略,旨在通过加强技术示范、优化机械装备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创新推广模式等措施推动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231262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