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深度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15)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经济类作物的栽培面积逐渐扩张,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受到了限制。在玉米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其产量和品质是实现玉米科学生产的现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玉米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其中作物病虫害是一类危害较为严重的因素,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范方法,病虫害耐药性会逐渐增强,药物防控效果逐渐变差,甚至会危及玉米的正常生产,导致玉米出现严重的减产现象。为保障玉米生产的规范科学,就需要引导广大种植户转变传统病虫害防治理念,积极落实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营造一个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为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玉米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深入应用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蔓延,确保玉米产量稳定

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态防治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这些技术不仅能在不依赖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控制病虫害,还能够维护玉米田的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模式下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种群,可以显着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同时避免了化学农药可能带来的抗药性问题,这些措施不仅稳定了玉米的产量,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确保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2、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强调生态调控,通过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技术包括轮作、间作、套种等农艺措施,通过多样化种植模式减少单一种植导致的生态失衡。此外,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不仅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降低农药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相比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在长期使用中能够显着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生产成本。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了农药采购和使用的成本。同时,由于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从而提高了玉米的经济效益。综合来看,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4、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残留,保障公众健康

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通过减少或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幅度降低了农产品中的化学农药残留,这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化学农药残留一直是食品安全的一个严重隐患,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则能够有效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此外,这些环保技术深度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二、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

1、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特征及危害

玉米粗缩病发病部位玉米粗缩病主要侵害叶片、叶鞘、苞叶、根和茎部等位,在植株的不同生长阶段,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叶背叶脉上出现蜡泪状线条突起,叶色浓绿、宽厚,节间变粗、短缩,导致植株显着矮化,重病株不抽雄或雄穗无花粉,果穗畸形不结实或籽粒极少,根系少而短,易从土中拔起,叶片密集丛生,又短又尖,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随着病情发展,植株的叶背、叶鞘上的叶脉会出现明显的条状突起。玉米粗缩病病毒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为终身持久性传毒,但不经卵传毒,在黄淮地区病毒在冬小麦及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翌年在杂草及小麦上传播,继而为害玉米,玉米出苗至5叶期的5月中至6月上旬为感病期,晚春播、麦套、早夏播及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重,麦后直播夏玉米田发病轻,此外,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玉米免疫力弱,也利于病害发生。玉米粗缩病一般可造成 2 0 % ~ 3 0 % 的减产,严重的高达6 0 % 以上,甚至绝收。

2、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征及危害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为真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种子也能携带少量病菌,田间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越冬病组织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玉来大斑病通常为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如果前期发病条件不适合发病,后期才有适合的发病条件,这时就会有中、上部先发病,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呈不规则形状,甚至整叶枯死。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褪绿长条斑块,后期褪绿斑变为灰色大的梭形病斑,严重时多个病斑合并,病斑面积占到叶片面积的一半以上。叶片初期产生水浸状青灰色斑点,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病斑可长达 1 5~2 0 c m 宽 1 3 c m ,田间湿度大时,病斑在叶片正反两面可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3、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特征及危害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主要寄生在叶片、苞叶、叶鞘以及雌穗和茎秆上,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 5~1 6 m m 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边缘呈赤褐色,轮廓清晰,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受害叶片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空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4、玉米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

玉米棉铃虫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严重,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地区,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温在 以上时开始羽化。害虫寄主范围广,除玉米外,还危害小麦、高粱、甜菜等作物,一头雌蛾可产卵1000粒左右,繁殖速度快,成虫有趋光性,对半枯萎的杨树枝等也有很强的趋性,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蛹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玉米棉铃虫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是造成玉米作物损失的主要阶段。幼虫期主要取食玉米叶片、叶鞘、茎秆等部位,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玉米植株枯死;花期幼虫在玉米雌花上取食花丝,导致花丝断裂,降低授粉效果,影响产量;果穗期幼虫主要蛀食玉米果穗,先从花丝蛀入,后钻入果穗内部,取食籽粒,造成籽粒空瘪、减产。玉米棉铃虫的危害会导致玉米产量显着下降,籽粒受损,品质降低,影响玉米的加工和食用价值。

5、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不同生育期都会危害玉米植株,取食叶片、果穗、雄穗,钻蛀茎秆,造成植物生长受害,减少养分、矿物质和水分向果穗输送,导致减产 1 0 %~3 0 % ,受害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严重时叶片枯死,植株死亡。玉米螟在黄淮地区发生1~3代,第1代一般发生在春季作物上,危害不严重,第2代主要发生在春玉米和夏玉米上,是危害最严重的一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特别是春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后,大大增加了夏玉米的虫源基数。初孵幼虫在叶片上取食表皮及叶肉,形成花叶状,影响光合作用。幼虫侵入茎秆内部后造成茎秆组织破坏,影响养分输送,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造成植株倒伏。雌穗长出后,幼虫多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叶咬食雄穗,影响雄穗发育,降低产量。幼虫在籽粒形成过程中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果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形成早枯和瘪粒。

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

1、玉米病虫害农业防治方法

① 优选高抗玉米品种

在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中,优选高抗品种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依托当地种植制度和气候特点选择高抗玉米品种,能够利用品种的抗病基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复制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确保玉米栽培安全。当前在汶上县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玉米品种主要涵盖了技丰336、豫单9953X1、富豫178、富英77、鲁单510、登海605、登海618、丹玉405等几种。这些品种在汶上县的推广应用中表现良好,既能够满足当地的种植需求,又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种植习惯等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品种。

② 加强种植地的有效处理

玉米播种之前,机械化翻耕种地能够将土壤深层的虫蛹和虫卵翻出并暴露在自然环境当中,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从而减少土壤当中的虫卵数量。翻耕作业过程中要求翻耕深度在 2 0~2 5 c m 然后通过旋耕、耙糖等机械作业,使土壤细碎均匀,减少土壤板结。种地结束之后要求土地表面平整,减少播种时因土壤不平造成的浪费。整体作业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底肥的施入,选择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式,有机肥施用量一般为 ,氮肥折成纯氮量为 ,磷肥用量折合 钾肥用量折成 ,锌肥(硫酸锌) 。化肥及农家肥施入深度不低于 2 0 c m ,确保肥料充分分解,利于植物吸收。对于病虫害危害较为严重的种植地,结合整地还需要做好土壤消毒,使用 5 0 % 的多菌灵或者 70 % 的甲基托布津 ,与含水量在 3 5 %~4 0 % 的康复混合均匀之后撒到地表翻入到土层以下,或者施用硫酸亚铁 对土壤进行消毒作业,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灭虫灭菌作用。

2、玉米病虫害物理防治方法

① 杀虫灯的选择及安放

根据玉米田实际情况,选择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将杀虫灯安装在玉米田中心区域,确保杀虫灯覆盖整个玉米田,杀虫灯间距一般为 5 0~1 0 0 m ,每盏杀虫灯控制在 大田。根据害虫活动规律建议在傍晚至凌晨时段启动杀虫灯,连续使用7~10d停用3~5d,以确保害虫得到有效控制,利用智能化记录系统每次启动、关闭时间,以及捕获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应用过程中观察玉米田害虫数量变化,对比使用杀虫灯前后的害虫数量,记录使用杀虫灯期间玉米田的产量,与未使用杀虫灯的田块进行对比。

② 糖醋液的配制及使用方法

糖醋液主要用于诱杀成虫,特别是对趋光的害虫如玉米黏虫、棉铃虫等有很好的效果。提前准备好红糖或白糖 3 5 0 g ,酒精150g(可选用白酒或黄酒),醋 5 0 0 g ,水 2 5 0 g ,敌百虫晶体 9 0 % 的晶体敌百虫15g,勺子或搅拌机,塑料瓶或碗等,铁丝或细绳。将红糖或白糖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将酒精和醋分别加入容器中,搅拌均匀使红糖或白糖完全溶解,最后加入敌百虫晶体,搅拌均匀至晶体完全溶解。将配制好的糖醋液倒入塑料瓶或碗中,可以使用铁丝或细绳将容器悬挂在玉米植株上,确保容器稳定,大约 1 m 左右。糖醋液诱捕器应均匀分布在玉米田中,避免集中悬挂在同一区域,建议每5~7d更换1次糖醋液,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吸引力,每次更换糖醋液时,应将容器清洗干净,以避免害虫对糖醋液的适应。

3、玉米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

① 天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当前生物防治过程中应用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应用效果的防治手段之一。玉米螟产卵盛期至幼虫孵化盛期释放赤眼蜂,通常选择稻螟赤眼蜂或者螟黄赤眼蜂,在玉米大田中设置2~3个释放点,每次投放赤眼蜂1万头 间隔5~7d投放1次,连续投放2~3次。使用商品化的赤眼蜂蜂卡将赤眼蜂卡悬挂在玉米植株上,距离地面约 1 . 5 m 处,蜂卡固定在玉米植株的茎秆或叶片上。

② 微生态制剂防治玉米病害

微生态制剂防治玉米病害是一种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原理来抑制或减轻病害发生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涵盖了芽孢杆菌、放线菌、抗病细菌、抗病真菌等。播种之前可以对种植地土壤进行预防处理,使用量为 ,与湿度 3 5 % ~ 4 0 % 的康复混合均匀之后撒到地表放入到土层以下。苗期在发现患病植株之后可以喷洒上述微生态制剂,通常使用 兑水 3 0~4 0 k g 进行喷洒,间隔7~10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应用过程中要规范使用杀菌剂,否则会降低微生态制剂的活性。

4、玉米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由病毒引起,通常需要通过防治传毒媒介来控制,一般不直接使用化学药物防治病毒,而是通过防治传播病毒的昆虫媒介来间接防治,推荐使用 1 0 %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或者 2 5 %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在玉米苗期开始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玉米大斑病可以使用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 1 0 %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者 2 5 % 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7~14d,连续使用2~3次;玉米二点委夜蛾推荐使用 5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或者 2 . 5 %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者 1 % 甲维盐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1~2次;棉铃虫可以使用5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或者 1 % 甲维盐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使用频率同上,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1~2次;玉米螟推荐使用 5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或者2 . 5 %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1~2次。

综上所述,在当前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病虫害防控工作开展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很多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无法为玉米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就要求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坚持做好成熟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强化对新型技术的深度研究,构建完善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将各类技术有效结合,形成综合性的病虫害技术防范方案,在基层地区大力推行和有力实施,从而显着提升整体的病虫害防控水平,为玉米种植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272507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康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