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视角”与“他传播”助推地方国际传播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476)

摘要

信息交互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传播拥有了更多的出圈可能性,国际传播的地方实践成为一种常态。基于媒介技术的加持,个体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国际传播中,“他视角”提供了多样化的解读与认同,传播的针对性、可接受度更强,而带有强烈共情效应的“他传播”,则能带来更为深入而持续的传播影响。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地方实践 他视角 他传播

近年来,中国日报社充分发挥国际传播的资源和网络优势,助力地方推进国际传播工作,先后在贵州策划多次国际传播报道及活动,如2022年1月的贵州“强省会”系列报道,2023年4月的“强省会”贵阳“六爽”系列报道,2023年9月的 “2023中国故事共创会 外籍大V看贵州”活动,等等,取得了显着的国际传播效果。这些基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新成就、新举措的报道与活动,既有浓郁的地方性,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尤其是以外国报道者的视角介入地方国际传播的探索与尝试,使报道角度、话语表达、推送方式等令人耳目一新,传播力和影响力均大幅提升。本文在总结国际传播报道经验的基础上,对地方国际传播如何用好“他视角”与“他传播”进行探讨。

一、把握本土与全球的张力——国际传播的“地方”实践

学者周宪指出:“所谓本土的与全球的,民族的与世界的,它们之间是存在着复杂的张力的。绝无可能大凡民族的都可成为世界的。原因在于,民族文化中一些非常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元素,是很难转变为世界的;而要成为世界的就是被国际社会大家庭所认可或接受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是民族文化中那些具有普适性和世界性的东西。”[1]对于贵州这样一个拥有多民族文化的省份来说,如何善用丰富的在地性文化元素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是外宣工作重点。

无论是地方性与全球性,还是独特性与普适性,并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可以找到协调共进路径的。

基于上述认知,选用“美景”这一共享性叙事话题,以贵州元素构建起对话式的叙事体系,传播内容创新化、深度化,用故事打动不同群体,展示贵州别样美景,引发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情感脉动,成为贵州国际传播活动的叙事选择之一。由中国日报社、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社事业发展部、安顺市委宣传部、黔西南州委宣传部承办的“2023中国故事共创会 外籍大V看贵州”活动于2023年9月13日至17日在贵州举办。美国、英国、意大利、印度、土耳其、委内瑞拉、塞内加尔等10个国家的记者、专家、网红等外籍大V组成的中国故事共创会参访团,走进贵州省安顺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通过视频、vlog等更具时代感、更富人情味、更具国际范的作品及传播方式,在海内外多平台、多渠道立体式呈现贵州旖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山地运动和山地旅游魅力,以及贵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盛况,增加了大会的国际影响力。

此次活动吸引了欧美亚非近430家海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关注,开展了英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多语种报道,覆盖海外超过3亿受众(据中国日报社统计)。活动依托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以山地旅游为主题规划路线,设置水上漂流、山间滑翔等多种活动,让中国故事共创会外籍大V在行程中充分体验贵味儿浓厚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借“外嘴”展现贵州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以及“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形象的卓越成效。此外,活动将贵州多民族文化风俗融入行程各环节,充分反映贵州如何独辟蹊径,利用多民族特色走差异化发展的山地旅游之路。贵州独特多元的旅游资源也引起了采访团外籍大V的强烈兴趣。视频报道《2023中国故事共创会走进贵州兴义 外籍大V:气候太好了!很想住在这!》中,美籍专家、印度籍网络达人都高度称赞贵州的山水风光。在视频《外籍大V:让世界看到真实美丽的中国》中,外籍专家分享了在多彩贵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想向国际友人及粉丝展示贵州之美的迫切心情。以上两篇报道均被国内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广泛转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黔西南州秀美的自然风光出了圈,当地的民俗风情也是吸睛的一大亮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受到了来黔的众多外国专家、媒体人的点赞,并在其作品中进行了介绍和推介。他者视角下的贵州文化遗产呈现,带给了国外受众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

2023年4月10日至12日,中国日报社全媒体平台连续3天推出“强省会”贵阳“六爽”系列报道,4天内,报道被美联社、美通社、雅虎财经、NBC等海外主流媒体、网站媒体全文转发1205频次,海外覆盖受众7.8亿人次,覆盖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比利时、肯尼亚等(据中国日报社统计)。在这组系列报道中,同样注重本土与全球的文化张力带来的传播能量。其中,来自加拿大游客吉尔·玛丽·巴伦的旅游手记《Rural life through prism of modernization》传播度极高。基于其游记制作的报道《吉尔·玛丽·巴伦:梦想在加拿大农村拥有的生活于贵阳高坡随处可见》一文被412家海外媒体网站进行转载,覆盖受众超过2.81亿人次。作者吉尔·玛丽·巴伦来自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麦克塔魁克,在高坡乡,她深刻感受到了贵阳和加拿大之间的差异。她认为,高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其迷人的自然山水同样吸引着热爱户外踏游的旅客。高坡乡面积要比麦克塔魁克大许多,在那里能感觉到生机勃勃、温暖十足的乡村气息。水稻、果木、菌菇和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推动了乡村经济的振兴。高坡乡超市、学校、餐馆、公共交通一应俱全,依旧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她衷心希望高坡的生活越来越好。高坡作为苗族聚居地,其文化底色和发展模式都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但通过外籍游客的游记,它的发展显示出了超越性,即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独特性。

无论是“2023中国故事共创会 外籍大V看贵州”活动,还是“强省会”贵阳“六爽”系列报道,我们在报道推进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贵州丰富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国际传播的一大富矿。由于文化差异性,国外的报道者对于这些地方性特征显着的文化样态表现出浓厚兴趣,创作投入程度非常高,也容易推出个性鲜明的好作品。而从国外媒体平台上受众的反馈来看,对于他者文化的猎奇心理也驱动了他们的传播参与,从而产生了传播的“滚雪球”效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下一步,中国日报相关部门将密切配合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传播,进一步丰富国际传播地方实践的民族文化内涵,使贵州民族文化在国际传播中更加出彩不断出圈。

二、“他视角”的差异化——多平台的复调交互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中的一场伟大实践,在国际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国际传播话语大考。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话语正在构建“我者”的自信,逐渐让西方现代化日益成为“他者”。这种叙事视角上的变化,带来了中国和西方在现代化话语上的激烈交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交锋并非必然朝向对抗,而应当是具有深度沟通性的。所以,从什么样的视角来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即是说,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必然要在我者叙事与他者叙事上实现协调推进。如果说,在我者的维度上要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给世界。那么,在他者的视角下,则要将可感知的中国式现代化呈现给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其实一直伴随着世界对于后发现代化的中国的认知过程。由外(他者视角)而外(国际传播)的叙事,应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考量。”[2]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故事共创会 外籍大V看贵州”活动的国际传播实效,中国日报社提前制定针对海外不同圈层受众的精准传播方案,多维互动增强话语表达力,在报纸、网站、客户端“三驾马车”重点平台火力全开之外,重点针对海外受众社交化、视频化阅读特点,精准施策,差异化传播,发挥中国日报社脸书、推特官方账号“主力军”和大美中国、文旅中国、中国贵州等海外垂直账号平台“特种兵”作用开展“网感”十足的可视化报道,将听觉态、视觉态的数字视听语言融入其中,一定程度上避免单一文本的表意局限,转而构建起能被人类社会更广泛共享的数字化符码系统,从而弥合高低语境的文化鸿沟,实现硬核文化软输出,并充分调动采访团外籍大V成为出镜主角、联动他们的个人海外社交账号形成传播合力。

一是充分依托各海外垂直账号平台发声。借船出海寻找“在地载体”,拓宽外宣渠道,占据话语高地,让贵州故事传得出,传得远。中国日报社脸书官方账号积极发布活动稿件,利用品牌影响力向账号1亿粉丝做好推荐。中国日报社运营的账号“中国贵州”成为本次活动海外传播的“先锋队”,在脸书、推特等海外媒体平台刊发多篇图文报道。截至2023年9月19日,“中国贵州”海媒账号发布帖文28条,总阅读量超过113万次(据中国日报社统计)。此外,中国日报社运营的“文旅中国”等海外垂直账号在本次活动中多次与“中国贵州”进行互动,着力将贵州推向国际舞台,成为受到关注的对象。

二是充分挖掘外籍大V叙事主体的“他塑”作用。中国日报社发挥中国故事共创会“外眼”观中国、“外嘴”说中国的独特优势,话语转型,打破文化区隔和话语壁垒,增强媒介产品跨文化生存能力。用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国际化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贵州故事。活动邀请共创会外籍成员亲自体验、出镜拍摄贵州的本土美食、人文风景、多元文化、山地旅游、乡村振兴的视频作品。通过“他塑”,体现“他者”视角的真实感受,进行多模态叙事,让贵州故事听得到、听得清、听得进,形成情感共鸣。此外,还邀请来自意大利、土耳其、委内瑞拉、印度等10国外籍大V在分享会上分享他们在贵州的所见所感,个体叙事填补宏大叙事留白。他们创作的30余条图片、视频作品在其个人的照片墙、优兔、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海内外社交平台上发布。这些作品以其独特活泼的个人风格、国际受众熟悉的叙事方式以及易于传播的网言网语在海外获得大量网友粉丝的喜爱与欢迎,转载、评论数量累计超1万次(据中国日报社统计)。

中国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已连续5年推出贵州“强省会”系列报道。在2022年的报道中,中国日报社同样在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国际化以及叙事主体的他者化上下足了功夫。海外推广媒体类别包括:报刊、广播媒体、财经新闻、商业性出版物、新闻及信息服务网站,以及新闻门户网站等。知名媒体机构包括:美联社、美通社、雅虎财经、华盛顿每日新闻等。据不完全统计,稿件与视频在海外覆盖受众超10亿人次。其中,《强省会,白云深处有朵“菌菇云”》一文被278家海外主流媒体、网站媒体全文转发,覆盖受众超过1.6亿人次;视频《加国“网叔”看贵阳:未来已到来》被357家海外主流媒体、网站媒体全文转发,覆盖受众超过1.7亿人次;视频《加国“网叔”看贵阳:变身“布依man”》被387家海外主流媒体、网站媒体全文转发,覆盖受众超过1.7亿人次(据中国日报社统计)。此次出镜的加拿大籍主持人Kirk Apesland也在Youtube上通过其个人账号Gweilo 60发布vlog视频:《Chinas Autonomous World》,重点展示贵阳本土无人驾驶汽车企业发展,截至目前,观看量近2万次,2259名海外网友点赞,收获186条评论(据中国日报社统计)。ID为Rocket Man的网友在评论中提到:“谢谢博主的视频,中国贵阳的无人驾驶制造车间相当有未来感,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2023年4月11日和4月12日,中国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贵阳“六爽”系列两集微视频,《Go Guiyang: Enjoying life and nature in Huaxi(德国“美眉”看贵阳——乐爽花溪)》和《Go Guiyang: All eyes on big data amp; cloud computing(德国“美眉”看贵阳——云端之上)》,时长共计约16分钟。视频通过德国籍主播Alina的视角,围绕经济发展与生态旅游的主题,从大数据与贵阳“六爽”中的“爽眼”切入,展现贵阳软硬双实力。这两集微视频的传播度都非常高,视频《德国“美眉”看贵阳——乐爽花溪》被399家海外媒体网站进行转载,覆盖受众超过2.22亿人次;视频《德国“美眉”看贵阳——云端之上》被394家海外媒体网站进行转载,覆盖受众超过2.76亿人次(据中国日报社统计)。

三、“他传播”的内驱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不仅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也应当成为推进国际传播的重要遵循。从国际交往来看,相互交好的国家,其人民也是互相和睦、友谊深厚的。人民的交往,是国与国和平共处的根本;人民的互动,是国与国相向而行的基础。对国际传播来说,“民心相通”不仅是人民之间的交往方式,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民指的是国际社会交往中去政治化的人;心即人之为人的至善天理与良知;相表征出民心相通的平等性、交互性与中介性;通指的是我心与他心基于道德良知的同情共感和相知相融。”[3]

注重传播内容的深耕,以高质量内容为核心,亲和力叙事形成跨文化互动,增强感召力。“中国故事共创会 外籍大V看贵州”活动得到海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报道,《2023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开幕 兴义喜迎国际山地旅游高朋》等多篇稿件被雅虎财经、美国福克斯新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亚美尼亚通讯社、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白俄罗斯通讯社、古巴拉美通讯社、亚非新闻网等欧美亚非近430家海外主流媒体报道关注,通过英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进行转载转引,覆盖全球超过3亿受众,取得显着的传播效果(据中国日报社统计)。此外,活动还引起了海外社交平台大V人士的积极点赞转发,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薛剑点赞、转发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帖文《外国“显眼包”驾到!美国小哥贵州兴义体验漂流掉入水中》。外交部参赞陈平、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薛剑在海外个人账号转发贵州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帖文,向世界展示神奇秀美的生态贵州,民族风情浓郁的人文贵州,与时代同行的开放贵州,充满康养魅力的健康贵州,质朴热情的好客贵州,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积极反响。

在“中国故事共创会 外籍大V看贵州”活动的分享会上,采访团外籍成员对活动大力点赞,并积极发表个人看法。中国日报网英籍专家马丁·约瑟夫·纽兰兹(Martyn Joseph Newlands)分享称,贵州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访问贵州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再次来到贵州,见证更多的奇迹。委内瑞拉籍内容创作者拉斐尔·安东尼奥·萨维德拉·莫利纳(Rafael Antonio Saavedra Molina)表示,这次旅行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令人兴奋。在活动期间,他在他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些短视频和图片,很多人来问他是在哪里,他说这里是中国的贵州,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一个缩影。他希望发布更多的视频,分享此行的体验感受,并用这些视频来邀请更多的人来到这个神奇的地方。土耳其籍内容创作者尼斯利汉·基拉武兹(Neslihan Kilavuz)表示很享受在贵州的每一刻,迫不及待地想在优兔上向他的粉丝展示贵州。她也很高兴和其他外籍大V能帮助世界看到真实美丽的中国。中国日报网美籍专家道格拉斯·杜埃诺(Douglas Dueno)称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让人印象深刻。黔西南州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语言和习俗。在这次旅行中,有幸采访了当地人,沉浸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相信通过分享他们的经验,邀请国际朋友来探索贵州,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还可以加强他们作为世界人民的友谊和理解的纽带作用。

中国日报社在2022贵州强省会系列报道中,配图刊发了任教于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捷克籍教师菲利普·乔丹(Philip Jordan)的文章《生态贵阳是我的第二故乡》。菲利普·乔丹写道,大数据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贵阳牢牢抓住了这颗21世纪“钻石矿”带动发展的机会。“这是一个生态与发展并驾齐驱的地方,一个人民友好、饭菜美味的地方,一个我和妻子、女儿找到的第二故乡。”报道真实可信、富于情感,传播效果非常好。

结语

在强大的媒介技术支持下,信息的全球性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个人化传播亦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景观。就此而言,国际传播的媒介选择必然发生重要调整,传播行动也必然发生调适。全球性议题需要落实到地方,而地方性议题应该是同样需要关涉全球,作为国际传播的地方实践的意义由此凸显。在地方国际传播中,他者视角往往能提供更为新颖的呈现方式,加之第三方传播平台的他者传播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更为积极的传播反馈。

参考文献:

[1]周宪.文化引领权:从地方性到全球性:关于中国话语的世界建构[J].南国学术,2020(1):4-15.

[2]陈守湖.制度·媒介·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建构的三重逻辑[J].中州学刊,2023(4):164-170.

[3]张勇锋.民心相通析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9):44-48.

标签:  贵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