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336)

摘要

在融媒体中心发展布局的“四级架构”中,市级融媒体中心处于第三级,在中央、省、市、县级媒体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本文就目前贵州省市州级融媒体中心融合转型的现状以及实践探索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对策。

关键词

市级融媒体 媒体融合 传媒+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1]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下发《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对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作出具体部署,并遴选60个市(地、州)推动开展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工作[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60个市级融媒体中心试点中,已完成机构整合接近90%[3]。

在中央政策的直接驱动和媒体新业态影响下,贵州省市州级主流媒体在推动机构整合、业务融合的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因地制宜,初显成效。

一、现状:贵州省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探索

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贵州省积极响应,基本形成省、市州、县多层级融媒体中心布局。从机构整合层面而言,黔东南州、铜仁市、遵义市、黔南州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先后挂牌运营,以成立传媒集团、“报纸+广电”的市州级融媒体中心模式代替原有职能职责;从业务融合层面而言,贵阳市、毕节市媒体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媒体特色,打造了市州级融媒体中心综合型服务平台。此外,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市州级媒体积极探索,通过业务整合、内部机构重组进行融媒探索。

综观国内进行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的案例,大多数市州都选择通过机构整合完成广电、报纸、网站三者融合实现一域一媒集约布局。相较于通过机构整合完成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而言,贵州省贵阳市和毕节市两地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贵阳市:率先探索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2021年初,贵阳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推进市级单位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市级融媒体中心区域全覆盖、行业全覆盖两年工作计划。2021年5月,贵阳市以融媒问政为基础进一步拓展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媒贵阳1233群工机制”,在全市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融媒贵阳群工站”“融媒问政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位一体的社区阵地;2021年7月,贵阳市在“建设一个平台、打造一个矩阵、强化一个体系、构建一个机制、推动一个改革”的工作思路指导下,设立媒体融合发展服务中心;2021年9月,由贵阳日报社牵头的省内首个市级融媒体中心正式上线运行,媒体融合与行业部门的融合协作强化了市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定位,标志着贵阳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市级统筹、市县联动、全市一张网、对外千条线”的融媒体中心建设“贵阳模式”迈出了新步伐[4]。

(二)毕节市:各取所长成立综合性媒体服务平台

2022年8月底,毕节日报社和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分别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除了建设开通“两微一端”平台,在短视频行业风口下开通了抖音、快手官方账号,通过运营积攒了较大规模的用户群体,毕节市两家融媒体中心还结合自身特色在内部机构整合中迸发新机。毕节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利用自身视频制作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成立了“云上毕节MCN”,与本地网红联合,积极接轨新媒体市场,影响力居全省前列。毕节日报社则依托自身“精、细、深”内容生产专长,用“中央厨房”规范化新闻信息生产流程,打造了“非遗毕节”等特色栏目,让融媒体中心运营机制更灵活,旗下“新毕节”APP在接入政府服务功能上进行了探索,上线半年内就积累注册用户近10万。

二、困境:贵州省市州级主流媒体建设的难点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统经营方式营收锐减,尤其是在市州一级媒体中普遍存在。成立市州级融媒体中心旨在盘活存量、释放潜能,寻求转型机遇,同时一些融合背后的难点、堵点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生存空间面临挤压,处境堪忧

我国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数字化社区,在数字化社会治理中,市一级上承中央和省、下接区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按照中央宣传部确定的市级融媒体中心“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的功能定位,市州级融媒体中心是汇聚市域范围内政务、服务和商务资源的自有平台,加上第三方矩阵辅助,实现既能上情下达,把新闻宣传工作做到位,又能下情上达,让百姓舆情和信息及时上传[5]。国家四级媒体融合大体系中,央媒和省媒是主动脉,县级融媒体是神经末梢,市级媒体就相当于连通主动脉和神经末梢的支动脉。很多时候出现梗阻,要么发生在县一级,要么发生在市一级[6]。

当前,贵州省市州级媒体发展面临的最大考验是生存空间面临挤压。很多地市级媒体面临上不如央媒、省媒有品牌力、传播力,下不如县级融媒体中心“接地气”的双面夹击;一些缺少地方政府鼎力相助的市州级媒体甚至处于经营状况举步维艰的状态;还有一些地方由于一域多媒造成了互相竞争、用户黏度不高、用户流失严重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组建市州级融媒体中心极大程度上能够让市州级媒体缓解困境,市州级媒体转型必须顺势而为,利用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发挥传播效能和服务效能。

(二)定位不准确,实践中举棋不定

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思路在于解决市州级媒体融合转型中是机构整合先行还是媒体升级先行的问题。从国内已开展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综合分析,选择机构整合、以集约模式重构媒体力量成为主要趋势。在已成立的市州级融媒体中心中,大多选择了机构全面整合的“大融合”路径,而非机构内调整的“小融合”,机构重组、精简瘦身,大胆关停撤并低效、同质化产能,内容生产、服务向移动端迁移,集中力量建强用好重点传播平台,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提升融媒体资源的协同效能。

在贵州省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一些市州选择暂缓机构“硬融合”,通过机构间搭建共通平台形成“软融合”,旨在优先对本地媒体进行升级,形成“信息+政务”的综合型服务平台,逐步走向业务和功能的真正融合。机构整合“一刀切”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并不适合每个城市,那些产能较低、影响较弱的市州级媒体能够快速进行机构融合,但对于本身影响力大,经营业务繁多的市州级媒体来说,机构重组阻力就比较大了,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市州级融媒体中心运行可能性。

(三)思维未全面打开,融合通道不畅通

在贵州省已挂牌的市州级融媒体中心中,不乏对自身功能定位摇摆不定的案例,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融媒体中心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融媒体中心嵌入政务服务和综合治理功能没有解开束缚。

基于对市州级融媒体中心融合转型的功能定位,融合之后的形态就是把可用资源按照互联网思维配置到自有平台上,形成一个覆盖市州全域综合治理的全媒体平台。

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媒体平台建设中,要将“新闻+政务+服务”的功能价值落地施行,既要实现公共传播与产业经营的双突破,也要强化资源整合和提升全媒体平台政务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全媒体平台需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让信息“跑起来”,让新闻、政务、服务和商务这四大板块“连起来”,让与国家治理体系相对应的中央、省、市、县四级信息和服务相互联通。

三、革新:贵州省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对策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时期,贵州省市州级融媒体中心也在感受大革新所带来的阵痛,积极探索发展思路、进路及对策,真正从内容生产和运营服务上融入新赛道。

(一)高位推动保驾护航,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推进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刻不容缓。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市州级主流媒体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不同地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媒体生态状况等差异巨大,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市州级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模式。从贵州省范围而言,各市州间媒体发展程度、新媒体繁荣程度亦不相同,用同一套方案去推进必然受阻。市州级媒体融合在结合当地情况的同时,一定要看到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方向,处理好融合过程中长痛和短痛之间的关系。一些地方主流媒体转型融合不敢迈“大步”,不想动“蛋糕”,出现只“挂牌”不“合署”的现象,这相当于只解决短痛,长痛并没有解决。

从贵州省已开展的市州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建设案例看,市州级媒体融合做得好的,都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从宏观上看,政务信息资源聚合并配置到市州级融媒体平台必须经由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推动,市州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工作本质上说是“一把手工程”,在政策上适当倾斜能让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落实,敢融、真融,见实效。若机构重组不畅、存量资产呆滞、人员转隶复杂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则很难实现市州级融媒体中心的真正落地。因此,因地制宜推进当地特色融合发展道路,是建设市州级融媒体中心的首要前提。从自身条件出发找准优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有高位推动政策落实,才能在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取得发展成效。

(二)立足本地以民为本,盘活资源融会贯通

在全国市州级融媒体中心探索实践中,经过多年新媒体矩阵部署,几乎所有城市都完成了自有平台的搭建,但平台的政务、服务、商务资源太有限,只解决了新闻宣传、信息传播的功能,政务、服务、商务的功能并没有突出表现,用户黏度欠缺[7]。贵州省市州级融媒体中心除了服务本地群众新闻信息需求外,更应盘活域内资源,让信息“跑起来”,让其真正成为地方政府的“耳目喉舌”,成为基层群众的“一点通”。

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必须用好媒体“小平台”做好群众“大服务”。依托市州级主流媒体原有公信力和受众基础,挖掘基层主流媒体参与数字社会服务的潜力,打造本地便民“新闻+政务+服务”全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营收的核心思维是服务用户,应该在满足用户需求和期待上下功夫。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打造、上线的客户端、官方账号数量众多,经过多年来的用户培养,已经建立较大体量的用户资源,但就运营现状而言,平台用户“日活量”仍偏低,客户端下载量达标但“点开率”低靡状态很难突破。将公共服务植入基层主流媒体现有客户端能够有效提升点击率,培养用户黏性。

在信息服务方面,客户端要将不同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及受理业务有机整合,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将建设数字政府重要数据共享思维落到实处,提高多部门协同服务效率。在平台的帮助下,政府工作效率提高了,群众关心的事情解决了,用户量自然也就增加了。同时,新增的用户又能提供新的数据资源,为政府部门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数据基础。

(三)融人为本轻装上阵,机制优化效能提升

市州级融媒体中心打造一体化全媒体平台需要在体制机制和传播效能上有质的提升,其中首要突破的根本问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媒体融合的最终落点,是做到“人”的融合。

一方面,市州级融媒体中心承载地方新闻信息发布、社会生活服务、政府服务等诸多频道,大到党和国家政策宣传普及,小到民生衣食住行,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个拥有新媒体思维,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团队。笔者在对贵州省市州一级媒体从业人员调研中发现,市州级媒体从业人员中人才储备存在断层,亟需突破传统思维,提升生产源动力。市州级媒体融合转型进展飞速,传统媒体行业的老媒体人等待转型,大量新兴人才力量又不断涌入,新老媒体人专长不同,看待媒体转型融合的视角有所不同,人才融合需要结合双方优势,取长补短,激发新媒体人创新性的同时让老媒体人把好内容关,让各具所长的新老媒体人在市州媒体融合转型中找准自身定位,齐心齐力挺进融媒主战场。

另一方面,市州级融媒体中心人才队伍“空心化”也让其融合转型发展之路面临窘境。优化薪酬机制、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当前市州一级媒体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需要通过台聘、社聘人才进行补充,在行业遇冷的情况下,受地方财政和自身运营情况限制,媒体人才难免流失。市州级融媒体中心正是要根据地方媒体发展进程,从优化内容,提升服务,灵活运营三方面完成岗位设置,让每一个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岗位,建立人才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好队伍结构,从“融人”到“融机构”,让人才有功可建,让市州级媒体在融合转型中焕发新生。

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品牌影响力在国内节节攀升,频频出“圈”,但市州一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其根本原因是有的市州一级媒体在“怎么融”的关键问题上踌躇不前,在“怎么发展”的进路对策上犹豫不决。从总体上看,贵州省市州一级媒体“融”是既定的大趋势,“融”的脚步怎么迈则必须要看清市州媒体的特长优势在哪里,市州用户的媒体需求在哪里,因地制宜、稳扎稳打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3-12-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2]覃进,孔维敏,秦明瑛,等.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第二届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分析报告[J].中国地市报人,2023(7):10-13.

[3]刘欣.市级融媒体中心:进展、难点与着力点[J].中国广播影视,2022(2):14-19.

[4]金毛毛.贵阳市融媒体中心市级单位分中心集中上线[N].贵阳日报,2021-09-04(01).

[5]兰之馨,胡正荣:“十四五”是地市级报台整合重要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J].中国广播影视,2021(Z1):39-43.

[6]兰之馨,胡正荣: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要对存量进行颠覆式创新[J].中国广播影视,2022(Z1):27-31.

[7]刘欣.市级融媒体中心:进展、难点与着力点[J].中国广播影视,2022(2):14-19.

标签:  媒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