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媒体融合事业描绘了长远发展蓝图,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政策部署。随着媒体融合的持续深化,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媒体时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1],持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系列顶层设计为媒体融合实践提供战略引领,推动了媒体融合探索从“相加\"到“相融”,再到“深融”的转变。十年来,媒体融合取得了显着成效,不仅成为推动媒体产业转型的核心动力,也成为落实国家战略、促进文化传播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媒体融合战略迈向第二个十年的关键节点。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为媒体融合指引了新的方向。回顾 2024年,中国媒体融合领域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实践做法与创新思想,探索构建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的媒介新生态。
一、技术突破: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传媒产业全景式革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正在重塑传媒生态。在内容生产领域,多模态生成技术突破传统文本边界,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深度融合,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叙事张力。而算力的跃迁式发展使海量数据清洗与内容精准分发成为现实,同时为各级媒体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转型路径。在生产机制上,新闻采编流程从传统线性模式向智能协同模式演进,构建起人机协同、优势互补的新型生产范式。这场以技术驱动、需求引领的产业变革,推动着传媒行业迈向虚实融合、人机共智的智能传播新时代。
(一)多模态生成: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内容创作边界
“模态”(Modality)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oltz)提出的一种生物学概念,即生物凭借感知器官与经验来接收信息的通道,如人类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模态[3]。
2024年,全球AI行业迎来多模态技术的突破,OpenAI发布的Sora、谷歌的Gemini1.5、Anthropic的Claude3、百度的Vidu等多模态模型,推动了AI从文本理解向跨模态生成演进。相比传统单模态模型,多模态大模型通过整合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内容创作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以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为例,通过这一工具,创作者无需复杂的操作,仅凭简单的文字输入即可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或视频,大幅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多模态大模型展示了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媒介形态的边界正逐渐消解,这种融合不仅打破了媒介之间的界限,还推动了内容传播从传统的单向模式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互动模式转变。
2024年,我国媒体机构在多模态生成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单一媒介形态到多模态融合,从线性生产流程到智能协作生态,内容创作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构建了高度智能化、创意化和交互化的全新生产体系。其一,多模态生成技术率先突破媒介壁垒,为内容创作打开了全新可能性。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通过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乐和文生配音的技术组合,构建了一个完全由AI生成的叙事体系。其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经典,为艺术表达注人时代新韵。例如CGTN推出的《千年调·宋代山水花鸟》数字特展,通过AIGC、三维动画复刻和裸眼3D技术,将原本局限于平面的宋代山水画作转化为三维动画,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其三,交互式生产深度融人社会议题,不断拓展内容创作的价值边界。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业内前沿技术,推出了首部AIGC公益广告片《因AI向善》,让更多社会公益议题走进大众视野。在技术创新、艺术创造与社会赋能的螺旋演进中,内容生产体系正迈向更加智能、多元的未来。
(二)算力革命:降低生产成本,缩小发展差距
深度学习模型的核心是深度神经网络(DeepNeuralNetwork),其性能和生成能力与数据资源的体量和丰富度密切相关。为了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和处理更多样化的场景,AI需要从海量语言、文本、图像等数据中提取特征,并通过大规模数据集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和调优,因此,海量数据资源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基础支撑,也是算力革命得以推动媒体融合的重要前提。在媒体融合的实践中,算力与数据的结合为新闻生产、内容生成和智能分发提供了底层支持。例如,通过算力支持的AI算法,媒体机构能够快速从庞大的数据集中提取用户偏好,生成个性化内容,同时优化内容传播路径。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算力革命不仅提升了媒体行业的工作效率,也为全媒体传播生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媒体融合实践中,用户对个性化内容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工智能需要依赖高速计算,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内容生成以及传播路径优化。媒体行业通过引入高性能算力平台和云计算技术,为大模型训练、多模态内容生成及智能化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2024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持续建设的卫星传输中心及大象数据中心,充分体现了媒体融合时代的数据驱动能力。该中心部署了河南广电IPTV集成播控平台,为全省2000多万IPTV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节目源,满足了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内容需求。芒果融创则通过建立AILab,为芒果大模型训练、推理等提供集群算力,为智能虚拟人和动态漫剧等提供关键AI算力,实现了全AI制作机构宣传片、大屏包装视频等,助力文化和媒体产业“云化”。
算力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缩小媒体发展间的资源差距,特别是为中小型机构媒体提供了突破瓶颈的机会。“在一个代码无处不在的社会,权力越来越集中于算法之中”[4]。传统传播模式下,一些地方媒体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在高质量内容生产方面面临挑战,难以与更具资源优势的媒体机构同台竞争。然而,算力的普及与AI技术的引人,为这些媒体提供了崛起的可能性。借助算力支持的低成本生产模式,中小型媒体能够在内容生成中实现“降本增效”,可以说,人工智能作为媒体行业的“新型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媒体行业的生产方式、传播逻辑和竞争格局。例如,在传统节日和节气主题等固定文化传播场景中,AI图像生成、视频生成等工具帮助媒体快速生成高质量的融媒体产品,显着降低制作成本,让资源有限的媒体机构也能在重要传播节点上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内容。
(三)人机协作: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流程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特点在于其能够自动生成内容、处理大规模数据,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高效性和精准性。在新闻生产中,人机协作模式将机器的高速计算能力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相结合,有效兼顾效率与质量的双重目标。人机协作的核心在于实现人与机器的优势互补与智能协同,人工智能擅长海量信息的处理与初步生成,这种协作并非简单的技术工具应用,而是嵌入新闻生产全流程的机制创新。
人机协同工作,使得复杂的新闻生产流程实现了高度智能化与自动化。在内容筛选与分发环节,安徽新媒体集团通过搭建“智能稿池 + 用户数据库”系统,利用算力支持的AI技术,实现了内容的智能筛选、编辑和精准分发。这种架构显着减少了人工干预的必要性,大幅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和内容的精准性。在内容审核和评估环节,芒果超媒积极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推出AI编剧助手和AI剧本评估助手。这些工具使得一部120万字小说的评估时间从传统的5-7天缩短至15-30分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着优化了内容创作质量。此外,在国际传播领域,《环球时报》通过“AI实验室”探索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全新路径,将人工智能融入选题策划、文字审校和融媒产品创新制作等全流程,增强了国际传播作品的传播力与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完成大量工作,但把握新闻内容的价值判断和叙事逻辑仍需依赖人类记者和编辑的专业能力。一方面,人类在新闻生产中的创造性决策,能够突破算法的局限性,为新闻报道注人温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闻伦理意识对于防止算法偏见和维护社会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机协作的理想状态并非简单的任务分工,而是以人类的创造力为核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辅助价值,从而共同实现媒介内容的优化。
二、传播范式:基于“四全”特征建构全媒体传播体系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英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5]。全媒体传播体系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特征,依托技术赋能与内容创新,实现信息生产、分发与互动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流程、多维度、广参与、高效能的传播体系。
(一)全程传播:打造实时响应的传播链条
全程传播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媒介时空限制,实现信息传播的“全时性”与“全景性”。“全时性”强调全天候、无死角的覆盖能力,确保信息实时传递;“全景性”要求多维度呈现事件全貌,使传播内容更加完整。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南方日报和南方 + 在长达7年的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持续跟踪报道,践行“四力”,通过深度挖掘和细致探索,展现了全程传播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优势。这种“慢工细作”的新闻报道,融合全时性、全景性的传播特质,为用户提供了真实、生动且全面的新闻内容,彰显了全程传播的独特价值。
全程传播依赖于媒体机构的高效运作,各平台需协同一致,通过数据化工具重塑采编流程,力争从事件发生到报道完成的每个环节都实现快速、精准的响应。媒体机构需从战略层面精准把握受众需求,策划重大新闻选题,为搭建高效协同的传播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全程传播也对媒体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即拍即传的技能,实现“行进式报道”,从而推动新闻内容实时更新,使传播链条始终保持畅通。
(二)全息传播:沉浸式体验强化感官交互
全息传播通过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沉浸式、多感官的交互体验。它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将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与传播内容相结合,呈现出更加立体化和多样化的信息形态。全息传播不仅丰富了内容表达的形式,还深化了用户对场景的沉浸式感知,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显着提升了信息的感染力与传播效果。在实践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打造《一路生花绽放唐山》大型户外实景秀,借助全息裸眼3D等尖端技术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观众在多维感官交互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厚魅力。吉林广播电视台发布宣传片《瞬间·非凡,博物馆之城》,结合8K超高清视频与虚拟数字人技术,展现了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湖南广电通过山海APP平台整合全球数字馆藏,并利用AIGC和区块链技术进行文物数据建模和保护,展现了新技术应用与全息传播需求的高度契合。
(三)全员传播:构建全民参与的信息生产新格局
全员传播的本质在于打破信息生产的中心化结构,通过整合多方智慧,实现传播格局的多样化与开放化。在社交媒体驱动的传播生态中,全员传播因其触点广泛、反馈迅速和内容多样化的优势,为提升传播效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第23届长春农博会期间,吉祥新闻客户端主办的“千名主播进农博”活动,组织3400余名主播参与直播,每天累计直播时长达10小时,成功打造了“业界广交会”和“不落幕的农博会”。福建省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借助抖音平台,发起“云游山海为宁而来”抖音挑战赛,充分利用UGC内容展现了宁德市的山海风光、特色物产和人文非遗。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网民规模超11亿,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庞大的用户群体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在全员传播的格局下,专业媒体的引领作用依然不可忽视,尽管新闻实践在数字时代正在逐渐“去职业化”,但新闻作为公共利益媒介载体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其在数字时代仍应具有明晰而正当的专业性[7。而新闻专业人才作为专业媒体的核心力量,需要具备科学严谨的信息筛选与发布能力,能够对复杂议题进行深度解析,从而在信息海洋中发挥“灯塔”作用。特别是在热点议题和公共事件中,新闻专业人才的把关能够帮助受众甄别虚假信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过项目式管理激发团队活力,并构建“培训 + 调研 + 评选 + 交流 + 合作”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全方位促进人才发展的管理机制。上海广播则通过实施“融媒体产品主理人计划”,在实践中推动人才成长,培养懂市场、善策划、能协作的综合性新媒体人才。总之,建构规范化、优质化的传播生态既需要全民参与,又离不开专业媒体从业者的有力引导。
(四)全效传播:整合资源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全效传播以追求传播效能最优化为目标,强调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作战,构建覆盖广泛、精准度高的传播体系。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全效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播内容个性化推送,显着提升了传播效果。其重点在于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确保内容生产、信息分发与内容消费之间形成良性闭环,从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全效传播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驱动传媒行业新发展。
全效传播在提升传媒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展现出显着优势,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更加高效、精准的传播体系。首先,优化资源配置使传媒产业能够突破传统的分散模式,建立起涵盖内容生产、分发和受众反馈的完整链条。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共建供给链、渠道链、数据链、价值链、产业链“五大链条”,实施“个十百干”工程,打造现代传媒集团,培育了十个过千万元产值的传媒产业。其次,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全效传播充分发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潜力,创造更广泛的内容变现渠道。长沙广播电视台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中国V链”数字版权交易平台,不仅保护了数字版权,也拓展了传媒内容的商业化潜力。
体制机制改革为全效传播奠定了制度基础,对媒体融合的深层次转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打破组织壁垒,媒体机构在传播形式和内容生产上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更加高效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通过实施“一套班子、三个打破、三个重塑、三个保障”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组织壁垒和条块分割,使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打破单位属性、组织架构和人员身份等体制瓶颈,实现了机构的精简优化、人员编制的控制管理,为多平台内容生产与分发提供了适应性。
三、场景拓展:数字化赋能媒体深度融入社会治理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已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媒体的角色正从传统的信息传播者,逐步演进为社会治理的数据分析者、风险预警者和协同治理者。借助天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媒体力量助力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协同治理和数智民生服务,成为提升治理效能、优化决策机制的重要力量。此外,智能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社会治理从线性管理模式向智能预测和主动干预模式演进,促使公共治理逻辑向数据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一)舆论引导:主流价值观的创新传播
新闻舆论引导的实质是价值观引导,也就是对新闻事实、公共事务、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等公开表达合乎主流价值观的意见,传递是非、善恶、对错等价值评判[8。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9]。主流媒体作为媒介传播的“领头羊”,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强大的支撑作用。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省级广电机构及其旗下新媒体平台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头条(西瓜视频)、好看视频、B站七大平台上的官方账号中,粉丝量突破1000万的账号已达46个,其中33个账号在2024年实现了超过100万的粉丝增长[10。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融媒体作品精准捕捉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创新应用多样化表达方式,使主流价值观传播更具吸引力。媒体不仅影响公众“关注什么”(whattothinkabout),还影响他们“如何思考”(howtothinkabout)。因此,媒体对于社会热点议题的筛选与呈现,不仅直接影响其传播广度与深度,也在塑造社会共识、引导舆论方向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聚焦热点议题“新质生产力”,推出了一系列知识型内容产品,兼具时效性、趣味性和重要性等特征。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长图《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通过时间逻辑梳理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直观展现政策脉络与重点要求;南方 + 客户端制作的动画视频《两分钟,读懂新质生产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活泼简洁的画面,将重要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增强了议题传播效果。
此外,主流价值观传播更加注重情感共鸣的激发,通过讲述真实故事深化议题内涵,增强公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情感元素能够增强受众对信息的关注度和记忆效果,同时引发认知和态度的转变,在信息爆炸和注意力分散的时代,情感共鸣成为价值观传播从“传”到“达”的关键环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视频作品《在祖国的心脏合张影》,以一张特殊的照片为切入点,通过展现顶级育种专家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初心使命,传递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细腻的叙事手法与鲜明的现场感不仅增强了受众的情感共鸣,也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增添了温度与深度。
(二)智能治理:大数据与AI促进社会协同治理
数字化媒介深刻改变了传播逻辑与社会治理模式。沃尔科夫(OlgaVolkoff)认为,技术嵌入不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作用,也是一种制度性和认知性的渗透过程[11]。嵌人性是变革过程的核心,它解释了技术如何嵌入治理过程,并赋予治理要素以物质特性[12]。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新媒体平台正是技术嵌入治理体系的典型表现,其通过信息聚合与平台搭建打通服务链条,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以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掌上海淀”客户端、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掌上温岭”平台为代表,此类新媒体平台不仅能通过精准的信息触达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还能将线下治理场景映射到线上,实现了治理全流程的动态监测。这些实践增强了社区的互动与凝聚力,为“最后一公里”的治理难题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
社会治理理论强调“协同治理”,即多方主体通过资源整合与协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受众的角色从传统的信息接收者转型为决策支持者和问题解决的积极参与者。例如: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自推出以来,已促成490万条群众意见建议获得回应和解决,成为干群互动的桥梁。人民网还推出了智能化群众工作系统“民意通”,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减轻了基层治理负担。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媒体平台可以实时分析网络舆情,为社会风险管理提供了前瞻性支持,起到线索库和数据中台作用。这种以数据驱动的多方协同治理模式展现了新媒体在优化治理流程和重塑治理生态中的巨大潜力。
(三)智慧服务:智媒融入民生服务新场景
数字化背景下,智慧服务的应用标志着媒介职能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至公共服务领域。智慧服务快速发展体现了技术与人文的双重逻辑。一方面,智媒延续并扩展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公共沟通与社会治理中的功能,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了公共服务信息的精准供给与高效传播。另一方面,智慧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与公平性,为公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智慧服务向具体场景深人,通过内容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打造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多家融媒体平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着眼新闻、教育、健康、消费等不同场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比如:广州广播电视台通过“花城 + ”客户端聚焦“小而美”内容生态,探索“新闻 + 教育服务”的运营模式,并计划以此为基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闻 + 智慧教育”综合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提升影响力。同时,天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用户需求,动态匹配服务内容。北京广播电视台聚焦就业领域,打造“就等你来·给你一个拥抱”融媒体 + 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和就业渠道,为公共就业服务的智能化与精准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智慧服务平台通过功能整合和资源集约化提升服务效率。平台功能整合基于系统性重组,将原本分散的资源集成至统一平台,构建多功能一体化服务模式,从而促进供需匹配。集约化则通过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冗余与浪费,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例如:浙江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读嘉新闻客户端推出了“点点钱包”智慧消费平台,该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职工餐补资金的高效管理,既简化了传统资金流转的复杂流程,又通过吸引商家与用户的双向参与,构建起涵盖消费、管理与服务的综合生态系统。
四、国际视野:构建全球传播网络与中国话语体系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对于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文化价值以及增进跨文化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国际传播不仅是国家对外叙事的重要手段,更是参与国际舆论竞争、提升议程设置能力的关键一步。媒体融合技术的深人应用有效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中的技术壁垒和信息孤岛,使得中国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实现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受众覆盖的全面优化。2024年,媒体融合战略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内容生产,推动区域文化互鉴与跨文化沟通。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多样化的内容表达,构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实现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全球分众化传播的有机融合。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传播内容应考虑受众的地域性、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以增强传播的适配性与吸引力。2024年云南广播电视台利用地缘优势,继续聚焦“澜湄视听周”活动,通过纪录片《和合澜湄》《郑和与丝路》等作品展现区域文化交流,优秀视听作品不仅展现了云南与湄公河国家的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还为区域内各国人民了解彼此文化提供了窗口。
依托平台驱动,自建矩阵与借助成熟平台双轨并行。平台布局直接影响传播内容的到达率,精准的传播路径和强天的分发能力,能够有效提升新闻作品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关注度。一方面,我国对外传播持续“借船出海”,借助国际主流平台扩大自身声量。例如: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建构“ 1+3+15+x, 海外传播矩阵,展示了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的实践路径,中心对14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进行矩阵化运营,其月均展示量超过30万次。《环球时报》结合自身定位,在X平台推出微社评,对外宣介中国主张、中国立场,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斗争的“利器”,牢牢把握中国在国际舆论场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继续着力建设对外传播自有平台,拓展中国声音在全球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我国布局CGTN、《中国日报》、中国网、国际在线等多语种国际传播平台,通过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打造权威、高效、广覆盖的国际传播网络。2024年,海外微短剧平台建设成果尤为亮眼,快速成长为视听国际传播的重要新生力量。其中,ReelShort平台于2024年8月成为AppStore美国免费应用的总榜和娱乐榜的双榜第一,月收人达到1303万美元。同时,以译制剧为主的海外微短剧平台Dramabox也凸显了重要的商业价值,月收人接近1416万美元[13]。
讲好中国地方故事,展示地域特色与文化多样性。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传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其不仅可以塑造国家形象,还能有效促进国家间的理解与信任。与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相比,地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显着多样化特征。地域文化深植于特定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呈现出不同地区的独特风貌和历史积淀。这种个性化的表达不仅丰富了整体国家文化的外在形象,还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提供了多样化路径。
不同的地域文化通过各自独特的符号和表现形式,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不再是单一的宏观叙事,而是充满细节和多样性的丰富拼图。2024年,中国推出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华,为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机遇。随着外国游客数量的显着增长,关于“ChinaTravel”的讨论和视频内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热度攀升,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新视角。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策划“中国144小时”系列报道,以地方城市为切人点,结合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带来了《成都144小时》《重庆144小时》《深圳144小时》等作品的现象级刷屏效应。同时,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文化、甘肃天水的麻辣风味、福建泉州的蟒埔簪花,分别从自然、饮食和非遗文化等维度展现了中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成功打造出具有强辨识度的国际传播内容。
结语
2024年,媒体融合领域成果斐然,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不仅展现了技术进步,更是媒介使命的生动延续。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内容生产的智能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以及行业生态的协同化。在社会治理层面,媒体融合成果以更强的渗透力融人舆论引导、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实践,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支撑,充分彰显了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共价值。在国际传播领域,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为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契机,为构建全球传播网络、促进全球文化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媒体行业应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深入推动内容创作、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传播效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5-03-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3-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jump=true.
[3]鲁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模态融合传播策略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3(8):117-124.
[4]Lash,Scott.Power after Hegemony:Cultural Studies in Mutation[J].Theory,Cultureamp;Society, 2007(3):55-78.
[5][9]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45-49.
[6]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5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5-02-01)[2025-03-13].https://cnnic.cn/NMediaFile/2025/0313/MAIN17418452848150SDUMQZGSU.pdf.
[7]常江.数字新闻的专业性:开放与介入[J]青年记者,2024(7):72-75.
[8]陈伟军.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价值观引导理路[J].学术界,2019(7):5-13.
[10]美兰德传播咨询.2024年省级广电融媒账号 年终总结 [EB/OL].(2025-01-06)[2025-02-01].https:// mp.weixin.qq.com/s/S4LuCisyLfPiyjVEK6gv5A.
[11]Olga Volkoff,DianeM.Strong,Michael B.Elmes,Technological embeddedness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5):832-848.
[12]张福磊,曹现强.城市基层社会“技术治理”的运作逻辑及其限度[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3):87-95.
[13]国家广电智库.2024年中国剧集报告[EB/OL].(2024-12-25)[2025-01-24].https://mp.weixin.qq.com/s/oF38NFDgQeQyjvuitc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