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7-16 阅读(299)

摘 要:如今,数字技术已应用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中,不断催生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河南省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地理区位、人力资源和数字技术发展先行优势条件,但数字经济在推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数字型专业人才匮乏、核心技术不强、农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不足等问题。为此,数字经济需要通过政策体系引导,探索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点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河南农业;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

本文索引:杜换霞.[J].中国商论,2023(12):-047.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6(b)--04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技术渗透到乡村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催生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数字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数字从生产、流通和经营各个环节赋能农业产业,推动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目前,河南正处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数字经济发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动能,但在与传统产业融合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研究数字经济推动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融合渗透,发挥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溢出效应,推进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河南农业经济社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数字要素是新一轮经济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要素,研究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提高河南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逐年下降,农业占比和从业人数虽然逐渐下降,但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明显,仍具有第一产业集聚优势和示范效应,发展数字农业潜力大。本文研究数字经济推动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应用场景和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成为重要的着力点。

1 河南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优势

1.1 地理区位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九省通衢,承东启西、望北向南,自古就被认为地居“天下之中”,既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又是亚洲的地理中心,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作为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枢纽、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枢纽,交通枢纽地位稳固,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运输便利,旅客、货物运输周转能力突出。

1.2 资源环境优势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自东向西由平原地区向丘陵过渡,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生长。同时,平原面积占河南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大型农机作业方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流纵横,水利条件良好;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良好,发展现代农业、数字农业先天优势明显。

1.3 人力资源优势

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共9936.6万,位居全国第三,人力资源和农产品消费市场优势突出;15~59岁劳动人口为5841.3万,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作为农业大省,乡村居住人数4428.7万,农业从业人员众多,农业发展具有人力资源和消费市场双重优势,且省内拥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多所农林类高校和农科院等研究机构,为发展数字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1.4 数字技术优势

《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河南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7万亿元,电信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布局良好。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积极,大数据、区块链、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已应用于农业生产、流通和销售及乡村治理等领域,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2 数字技术应用河南农业发展场景

2.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场景

河南省积极布局应用数字基础设施,支持数字技术研发。河南省政府公开数据显示,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有“三纵三横”途经河南,加上南北、东西两条架空光缆干线从河南穿过,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开通5G基站累计达到9.71万个,居全国第5,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全省5G终端用户总数达到3184万户,居全国第3;建成多个互联网数据中心,并积极发展相关业务,建成国家级超算中心,北斗三号竣工并通过验收。

2.2 农业生产场景

河南省积极在种植、养殖领域推广应用大数据、区块链、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技术,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需要关注气象、土壤、病虫害、种子等生产要素信息,河南现已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田智能监测系统等平台系统,通过农产品溯源、气象预警、土壤环境检测、自动饲喂、圈舍通风温控、自动化除臭、病虫害防治、育种、节水灌溉等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管理,推动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保证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农业经营提质增效。

2.3 农产品流通场景

河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应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突破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流通速度和配置效率。河南省通过建设邮掌柜网点、益农信息社村级站等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点,加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购网、中国社会扶贫网、本土莲菜网,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农户在淘宝网、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通农产品经营网店,越来越多的农户借助电子商务和直播平台等数字化营销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流通。电子商务赋能农产品供给模式变革,通过互联网平台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线下供给模式,提供线上线下不同渠道的农产品供给,充分满足不同群体顾客的需要,同时通过刻画用户画像,提高客户需求匹配度。

2.4 农业经营场景

通过数字化技术,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获取农业经营所需的市场、政策法规、气象、培训、技术、经营思路等信息,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河南省设立专项资金,运用数字化等方式做好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及面向新环境的能力,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和经营能力,推进建立、创新现代化农业精细经营管理体系,开拓了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产品。同时,涌现出河南益民等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推进标准化生产经营等方式,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

3 数字经济赋能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管理效率低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河南重视并着力部署5G、千兆宽带、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农村农业积极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田智能监测系统等平台系统,通过农产品溯源、气象预警、土壤环境检测、自动饲喂、圈舍通风温控、自动化除臭、病虫害防治、育种、节水灌溉等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要素有效管理,加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借助电子商务和直播平台等数字化营销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但目前,河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尚在起步阶段,项目较小,未形成规模化效应,新型基础设施虽积极向乡村部署,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供给不足,数据中心、智慧水利、智慧农田、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建设不足以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支撑不足。另外,农村缺乏新型基础设施使用及管理人才,新型基础设施无法在河南农村农业领域发挥最大效用,在新型基础设施使用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善、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新型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利用效率不高,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3.2 数字型专业人才匮乏,农民数字化素养不高

高层次专业人才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数字化素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民的数字化素养直接决定着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但目前,河南省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青壮年劳动力离农、转移就业情况严重,农民兼农现象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以中老年群体居多[1]。中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应用性、适应性较差,数字化素养偏低,城乡、代际数字鸿沟明显,成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受到就业观念、平台、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农业对专业人才就业吸引力不足,城市大学生下乡就业、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低,数字型专业人才在城市、乡村分布不均衡。虽然河南省通过大学生村官、驻村扶贫干部、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等方式缓解农村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但对广袤的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农民数字化素养低,农村数字型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供给不足,农业产业数字化推进难度大。

3.3 核心技术不强,创新活力不足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教育大省,河南高校数量虽多,但高层次学校较少,目前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高校作为地方智力和技术支持场所,人才培养支持、技术辐射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河南省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不足,高水平数据中心和实验室数量较少,核心技术不强、创新活力不足[2]。河南省虽尝试通过制定“中原英才计划”等政策解决关键技术人才问题,但在关键技术人才引留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城市环境、福利保障、子女教育、房价水平、职业发展等生活保障和个人发展问题依然是制约河南省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型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关键技术突破困难。

3.4 小农户家庭分散经营,农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不足

河南省总体上仍以分散的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生产方式相对传统、落后[3],农村家庭所有土地常以小块、分散形式存在,家庭所有土地不集中,具有技术要素投入少、人力投入多的特征。小农户农业经营依赖传统经验,发展数字农业能力不足,家庭式小规模生产方式下数字化设备、技术投入成本较高、收益低,数字化设备使用占比低,土地规模不经济问题突出,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专业化生产难题和规模化经营推进困难,农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另外,农村农户数量多,存在离农、兼农、规模农户等不同类型,情况复杂,对待不同类型农民推进规模经营需要采取不同政策,无法采取一以贯之的方式解决分散经营问题[4]。部分农户对土地依赖性强,有深厚的土地情怀,土地流转意愿不强,且流转政策、流程相对繁琐,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推进规模经营存在现实困难[5],分散的经营模式不利于使用现代农业器械、技术、设备,农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不足。

4 河南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4.1 强化顶层设计,试点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充分认识数字经济在推动河南省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依据河南农业大省的优势条件,立足土地、气象、地形、农产品类型等实际特点,制定符合河南省情的农业数字化转型技术路线图。发挥政府在农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前瞻布局、长远谋划,从平台、技术、人才、政策多方位谋篇布局,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农业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完善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通过资金支持、政策配套、产业融合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发展高质量融合。选择重点地区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建设农业数字化发展示范点,着力支持农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地区和试点产业。通过顶层设计,试点地区先行示范,加强总结和经验推广,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后推广,循环往复、以点带面地推进河南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4.2 推进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管理效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需要从建设、管理和使用三方面着力推进。首先,积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等多元主体在河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强化顶层设计,设立专项资金,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加大对农村农业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前瞻部署农村地区人工智能、5G 、智慧农田、智慧水利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引进新型设施使用管理人才,积极进行新型基础设施使用培训,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使用评价制度,减少新型基础设施不当使用造成的损耗和浪费,确保农村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最后,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及服务业务,积极利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关联业务,发挥新型基础设施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4.3 强化农业人才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针对河南农业数字化人才匮乏问题,应从人才“引”“育”“用”“留”四个方面着手。(1)在人才引进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政策,制定支持数字化专业人才服务农村、服务农业的政策,搭建人才施展能力的平台,营造人才流向的良好氛围与人文环境,以丰厚待遇、福利保障、宜居宜业、人文情怀吸引数字化人才服务农业发展。(2)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积极发挥本土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农研所在政府智力支持、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本土高校支持设立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智能农业设备等相关专业,培养、培育更多的数字农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科学的、终身学习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体系,通过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等方式,从生产技术应用、现代设备使用等数字农业技术知识和现代物流、数字化营销、电子商务等数字农业经营管理知识两方面实施分主体、分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提高工程,帮助农民实现数字化技能提高与素质革新,培养具备数字化农业经营素质的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经营能力提高。(3)在人才使用方面,应根据人才能力、意愿安置合适的工作岗位,确保人岗匹配,制定有效的人才开发计划和评价激励制度,促进引进的人才效能得到合理开发和使用。(4)在留住人才方面,着手优化人才保障工作,更关注引进人才的核心需求,如从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社会文化环境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等方面着手,尊重、关心、爱护引进人才,创造、优化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软硬环境。

4.4 深化农业核心技术自立与协作,增强技术创新活力

技术能力提高是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河南农业技术能力需要从自立和协作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前瞻布局数字技术产业,推进产学研融合,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所的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农业环境、气象、育种、流通等数据采集、分析,建设数据驱动的智慧种植、智慧养殖,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充分发挥本土科研、技术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优势和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地缘、业缘关系,扩大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打造技术创新高地。(1)利用河南地处中国之中的地理优势,推进与北京、陕西、浙江、上海等科技资源丰富地域的农业科技跨域合作。(2)积极联络河南省籍科学家、杰出人才,通过教育反哺、技术带动、科技影响等形式,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推进科技创新发展。(3)通过业务合作等方式,打造农业科技联盟,形成技术互助与支持,深化科技创新与合作。

4.5 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农业分散经营与数字农业有效衔接机制

传统家庭作业式的生产方式、数字素质偏低的农业从业者成为制约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是改革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的动力源泉,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探索农业分散经营与数字农业有效衔接的配套政策与机制。根据农民意愿,因地制宜试点,创新小农户分散经营与数字农业有效衔接的载体,探索家庭小规模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现代农业机械、工具、技术应用成本。(1)配套放宽政策支持,适度支持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适当允许农户间的自主市场行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为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农村农业经营职业化,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经营模式。(2)政府、村级组织积极组织支持建设灵活多样的农业合作社,建立现代农户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农业经营的投资能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组织化经营。

5 结语

河南省在发展数字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具有地理区位优越、资源环境、人力资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经济赋能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流通、经营等领域,从生产端、流通端和经营端三个环节赋能农业产业,推动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赋能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但河南目前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管理效率低,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数字型专业人才队伍薄弱,农民数字化素养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不足。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关键技术薄弱,创新活力不足。同时,以小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制约着农业数字化转型。

河南农业发展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经济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战略性要素,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托手,依托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发挥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顶层设计,通过试点有层次、有顺序地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其次,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不仅要建设好,还要使用好、管理好,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管理利用效率,积极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在数字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再次,针对河南农业数字化人才匮乏问题,应从人才“引”“育”“用”“留”四个方面着手,强化数字化农业人才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次,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能力提高需要从自立和协作两方面着手,增强技术攻关能力和创新活力。最后,通过配套政策、方案实行等方式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农业分散经营与数字农业有效衔接机制。

参考文献

陈伟涛,李笑展.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河南农村社区建设路径分析[J].学理论,2018(10):118-121.

曹煜晗,彭景.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现代商业,2022(23):15-17.

赵松淼.河南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及体系建设[J].新西部,2021(9):130-132.

孙江超.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及政策建议[J].管理学刊,2019,32(6):28-35.

武舜臣,胡凌啸,赵策.分化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 101-109.

标签:  农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