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科学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产量损失,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一类病虫害为害严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绿色植保理念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深入推广,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河北省隆尧县小麦病虫害防治水平,重点阐述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等病害,以及蚜虫、吸浆虫等虫害的为害特征、发病规律及绿色防治技术。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防治;绿色植保理念;河北省隆尧县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0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绝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绿色植保逐渐成为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主导方向。绿色植保理念强调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环保、可持续的方法来防治病虫害,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等。近年来,学术研究对此展开了广泛探索,揭示出生物农药与天敌昆虫的生物防控手段能显著抑制病虫害,有效削减化学药剂依赖,维护生态平衡;而物理防控措施,如色板与灯光诱捕技术,也展现出降低病虫害发生频率的高效性。另外,通过轮作、间作等生态防控策略调整作物种植模式,可有效改善土壤状况,提升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尽管上述研究揭示了绿色植保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但仍面临综合性应用研究不足、系统性和完整性欠缺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聚焦广西隆尧县。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隆尧县的地方实情,拟提出一套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旨在为绿色植保理念在实际生产中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推动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
1 小麦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1.1 赤霉病
1.1.1 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一种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其发病高峰期集中在抽穗扬花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易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该病的病原菌主要在小麦秸秆上以菌丝、分生孢子和子囊壳等形式腐生越夏和越冬。次年,当子囊壳发育成熟时,子囊孢子会从子囊壳中喷射出来,通过气流、风雨等途径传播并溅落在麦穗上,从而萌发并侵染小穗。特别在菌源充足的情况下,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连续2 d以上的阴雨天气,气温保持在15 ℃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病害便极易迅速扩散,导致大面积暴发。病残体上产生的分子孢子同样可以侵染麦穗,进一步加剧赤霉病的危害。
1.1.2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①隆尧县种植户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如扬麦23、宁麦13、济麦22等。②可实行小麦-绿肥、小麦-豆科作物轮作,每3~4年轮作一次,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③深耕灭茬是一项重要措施,能有效降低土壤中赤霉病病原菌基数。在秋播前开展深耕(深度不小于25 cm),可显著抑制病菌滋生。④适时播种,确保小麦抽穗期避开春季平均气温超过15 ℃且连续阴雨超过3 d的高发时段,以减少病害发生。⑤合理控制播种密度,每667 m2播种密度控制在30万~35万株,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进一步降低病害发生概率。⑥科学施肥与灌溉。每667 m2可施用复合肥[m(N)∶
m(P2O5)∶m(K2O)=10∶10∶10]25~30 kg作为基肥,保证养分供给均衡,且在拔节期前完成追肥,避免小麦贪青晚熟。灌溉采用干湿交替模式,保持田间持水量在60%~70%,以确保作物水分供应充足,同时又不会引发病害。
2)化学防治。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扬花5%~10%)首次施药,如遇连续阴雨或结露天气超过3 d,7~10 d后进行第2次施药。在绿色植保理念下,种植户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1 500~
2 000倍液,并采用自走式宽幅喷雾机配合孔径不大于250 μm的扇形喷头,添加功能助剂提升药液展着性,确保药液沉积率不小于80%,增强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种植户可在赤霉病易发期前7 d,喷施有效活菌数量不小于1亿·g-1的枯草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生物制剂等,每667 m2施用1.0~1.5 kg。
1.2 纹枯病
1.2.1 为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也称为立枯病或尖眼点病,是一种由喙角担菌引起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影响小麦的叶鞘和茎秆。隆尧县小麦纹枯病发病高峰期有2个,分别是在冬前秋苗期和小麦拔节期。特别是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小麦拔节期,病情会趋于高峰,主要症状为在叶鞘上形成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颜色加深,最终影响茎部。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现云纹状花纹。发病严重时,病斑可以扩展至整个叶鞘,导致叶鞘和叶片早期枯死。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病斑表面会产生白色霉状物。
1.2.2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①实行小麦与非禾本科作物如豆科、薯类等的轮作制度,每3年轮换一次,以显著减少田间病原菌积累。②彻底移除杂草和作物残体等病害的转主寄主,切断病原菌的侵染途径。③每667 m2可增施磷、钾肥50 kg,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2)化学防治。在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5%~
10%)和孕穗末期(病株率15%~20%),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例如,种植户可选择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5%戊唑醇乳油2 000倍液或30%己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等。以上药剂轮换使用,减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1.3 条锈病
1.3.1 为害症状
条锈病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柄锈菌属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初期,病斑呈鲜黄色疱疹状沿叶脉排列成行,形成典型的“条状锈斑”。4月底至5月初,锈斑表皮破裂释放出大量黄色粉末状夏孢子。病情进一步发展,夏孢子堆变为褐色至黑色的冬孢子堆,严重时病叶变黄枯死、植株生长受阻、籽粒灌浆不足。此外,病菌可能侵染叶鞘、茎秆、穗部、颖壳和芒等部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籽粒饱满度。条锈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季,当隆尧县气温在6~14 ℃,且湿度较大时,病害开始发生;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但夏孢子可通过气流远距离传播,导致病害扩散;秋季,温度适宜时,病害再次暴发。
1.3.2 防治技术
根据隆尧县人民政府发布的信息,近5年来,隆尧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较为严重。2020年和2021年,
该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面积分别为1.67万hm2和
28万hm2。面对这一挑战,隆尧县种植户应秉持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的首要防线。我国已培育出抗条锈病基因40余个,覆盖了Pst全基因组。隆尧县种植户应依据当地条锈病病害流行特点和品种抗性监测结果,选择携带Yr2、Yr6、Yr15基因的小麦品种,以降低发病率。②避免大面积单一抗性品种连续种植,以防病菌产生抗性。推行小麦与非寄主作物如大豆、马铃薯等进行3~4年轮作,降低土壤中条锈菌孢子数量。③合理配比氮、磷、钾肥,增强植株抗逆性,每667 m2可施用纯氮12~14 kg、五氧化二磷6~8 kg、氧化钾6~7 kg。
2)化学防治。绿色植保理念下,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及时喷施高效、低毒、环保型杀菌剂,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25%戊唑醇悬浮剂 2 000~2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喷药间隔7~10 d,连续防治2~
3次,可有效遏制条锈病发展[1]。
2 小麦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2.1 蚜虫
2.1.1 发生规律
小麦蚜虫是隆尧县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害虫。每年2月底至3月初,当气温稳定在5 ℃以上时,蚜虫开始活动并产卵繁殖。随着春季气温的逐渐升高,到4月中下旬小麦进入拔节期,此时气温在15~20 ℃,蚜虫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它们集中在小麦基部叶片和心叶处取食,蚜虫通过口器刺入叶片、茎秆和嫩穗吸食植物汁液,导致小麦植株养分供应不足,受害部位出现失绿、黄化现象。严重时整片叶面布满褪色斑点,甚至叶片萎蔫、卷曲。5月中旬至6月上旬,小麦进入孕穗至灌浆期,蚜虫种群再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此时,蚜虫除继续为害叶片外,还会集中到穗部取食[2-3]。
2.1.2 防治技术
1)化学防治。在绿色植保理念下,应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应选择那些效率高、毒性低、残留量小的化学农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应急控制。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高选择性、内吸性强的农药,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对蚜虫具有较高的触杀和胃毒作用,且对环境影响较小,能有效降低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同时,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确保施药人员安全,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保障小麦品质[4]。
2)物理防治。在小麦抽穗期,可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每667 m2均匀悬挂20~30块,高度与小麦植株持平,可进一步减少蚜虫的繁殖和扩散。
3)生物防治。①利用天敌资源来维持生态平衡。例如,一般每平方米投放5~10头瓢虫,即可抑制蚜虫种群增长。鼓励种植户种植紫花苜蓿、油菜等蜜源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栖息和繁衍环境,提升其控害效能。②在蚜虫初发期,每667 m2喷施0.8%苦参碱水剂600倍液50~75 L或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
液50~75 L,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繁殖和扩散。
2.2 吸浆虫
2.2.1 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是对小麦产量具有毁灭性影响的害虫,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2种。雌成虫体长2.0~2.5 mm,翅展约5 mm,体色呈橘红色;幼虫体长3.0~3.5 mm,呈橙黄色,头部较小,无足,形态近似蛆。吸浆虫的幼虫形态潜伏于颖壳内,直接吸食正处于灌浆阶段的麦粒汁液,使得受害麦粒呈现变色、秕粒、空壳等现象,千粒重明显下降。由于麦粒被吸空,受害植株虽看似生长旺盛、直立不倒,但实则贪青晚熟,田间整体表现为生育期延长且成熟度不均。吸浆虫的活动受环境条件的严格制约,具有隔年羽化或多年休眠的生活习性。
2.2.2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①将小麦播种时间提前至9月中旬以前,以避开吸浆虫成虫羽化高峰期,从而大幅削减成虫产卵的机会,从源头上减少田间虫口基数。②严格执行田间清洁制度,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减少吸浆虫越冬成虫的藏匿场所。③收获后立即进行深耕作业,深度达20 cm,以破坏吸浆虫越冬蛹的生存环境,进而显著减少来年春季蛹的羽化数量。
2)化学防治。在绿色植保理念下,种植户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进行防治[5]。在小麦抽穗期(80%穗部露白)至扬花初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20%甲维盐微乳剂1 000倍液均匀喷雾。针对高发地块,于首次施药后7~10 d进行一次补喷,以确保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①积极利用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控制。赤眼蜂能寄生吸浆虫卵,瓢虫则可捕食吸浆虫幼虫。在吸浆虫发生风险较高的地块,按照每667 m2释放5万~6万头天敌昆虫的标准,通过生物链自然调控吸浆虫种群。②在吸浆虫发生严重地块,每667 m2喷洒含活孢子数1亿·g-1的白僵菌粉剂1.5 kg。
3 结语
加强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治工作,不仅对确保小麦安全高效生产、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保持生态平衡、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笔者在遵循绿色植保理念基础上,对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展望未来,希望相关人员能够进一步深化绿色植保理念,不断优化和创新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 焦艳艳.不同包衣剂对聊城市茌平区小麦病虫害防控效果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24(1):
58-61.
[2] 张海静.荣成市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农业知识,2023(11):36-37.
[3] 唐艳,简贞.小麦病虫害防治中植保无人机的应用途径[J].种子科技,2024,42(4):86-88.
[4] 王昭,杨新艳,王尽松,等.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J].现代化农业,2023(12):8-10.
[5] 黄丽,尹兵.生物防治在菏泽小麦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机,2023(21):148-150.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