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68)

摘 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栽培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协同增产,还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该种植技术在山西省的推广,分析了当前山西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存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技术模式有待完善、配套机械设备不足、农民接受程度有限及技术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完善配套政策、优化技术模式、加强配套农机研发、强化示范引导及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S513;S565.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25

山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总面积15.67万km2,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0%,高原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0%。山西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各地年平均气温4.2~14.2 ℃,年降水量358~621 mm。境内河流众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主要有汾河、沁河等,属黄河水系。山西省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加之玉米和大豆作为主要农作物,在种植上存在一定矛盾。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一季双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玉米稳产和大豆增产,对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况

山西省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山西省大豆播种面积达11.70万hm2,超计划0.12万hm2;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面积5.70万hm2,超计划0.38万hm2,覆盖11市74县。各地测产结果显示,纯大豆种植,每667 m2最高产量超过200 kg;带状复合模式下,每667 m2大豆最高产量为170 kg、玉米产量在600 kg以上,较单作产量明显提高。该项技术推广期间,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实施补贴,对纯大豆种植和复合种植每667 m2分别补贴20元和50元,部分市、县补贴力度更大。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建设攻关示范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模式;开展生产保险试点,分担种植主体风险[1]。通过政策、技术、示范等多管齐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山西省迅速推广,为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山西省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推广效果,需从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虽然山西省高度重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现有政策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从政策内容看,主要集中在财政补贴方面,缺乏对生产者在种子供应、农用物资购置、保险保障、信贷支持等环节的政策倾斜。补贴标准亦存在一定区域差异,部分地区补贴力度相对较小,难以充分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现有政策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定,未能充分考虑基层实践反馈,缺乏有效的完善调整机制,政策执行效果不佳。此外,现有政策针对性和持续性亦有待加强。目前,政策侧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环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生产和产业链建设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上下游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2.2 技术模式有待完善

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过程中,现有技术模式还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山西省根据当地实际,初步探索出了几种较为适宜的种植模式,但总体上多样化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不同区域的差异化需求[2]。例如,在一些地形、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现有模式的通用性和适应性都较差,影响了技术推广效果。此外,现行技术模式在品种选配、密植模式、肥料调控等具体环节,尚未实现完全优化和完善。品种缺乏针对性的区域试验筛选,密度控制与当地习惯差异较大,施肥方式与作物生长规律不够匹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高效推广。

2.3 配套机械设备不足

目前,山西省有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配套机械设备明显不足,制约着技术推广步伐。虽然山西省已经引进少量专用播种机和收获机,但是由于技术模式多样、地形差异大等,现有机具仍显种类单一、适用范围有限。很多偏远山区由于道路条件差,机具无法进入,播种和收获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工作业,严重制约了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此外,现有的部分农机虽然可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但是在结构参数和作业性能上都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传统机具多为通用型,与这一新型种植模式的特殊要求尚不能完全匹配,作业精度和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无法精确控制行距、密度等参数,导致种植质量难以保证。

2.4 农民接受程度有限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农民的接受程度有限。由于这一技术模式与传统做法差异较大,打破了农民长期形成的生产习惯,许多农户对其存在一定的观念顾虑和心理障碍。而且这种新型种植模式对机械化水平要求较高,一些小农户由于投入能力有限,也难以完全接受。另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管理精细化程度较高,复合种植带来了种植环节复杂化、精细化的要求,对农民的技术水平是一大考验。一些农户生产经营意识淡薄、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完全掌握和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抗拒情绪。

2.5 技术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

受专业化、系统化的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影响,山西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成效不尽如人意。目前,山西省在这一领域的服务队伍力量单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技术服务需求。县级农业技术人员对新型种植模式掌握不够全面深入,缺乏专门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培训;乡村一线的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更是面临指导缺位的困境。同时,技术指导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大多停留在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艺层面,缺乏对复合模式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测报、数字化管理等前沿领域的系统性指导。技术指导服务方式也较为单一,以传统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为主,远程服务、在线诊断等新型手段应用较少,难以实现精准高效服务。此外,目前山西省缺乏统一的、体系化的技术服务管理体制,服务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再加上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形成了指导服务的零散态势,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而影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效果。

3 对策

3.1 完善配套政策

为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全面夯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基础,山西省需从政策层面予以系统完善和大力扶持。应在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将种子供应、农业物资购置、保险保障、信贷支持等纳入扶持范畴,为种植主体提供全方位支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消除区域差异,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与生产成本实际挂钩,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性[3]。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基层一线的意见建议,及时考虑基层实践的反馈,使政策更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使政策制定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此外,政策支持应覆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生产全周期,除生产环节外,还要重点加大对机械化生产和产业链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上下游有序衔接、协同发展。相关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避免阶段性操作导致政策持续性不足,影响种植主体的稳定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导向和保障作用。

3.2 优化技术模式

针对现行技术模式存在的不足,需要通过持续地探索优化,不断提升其区域适应性。立足山西省内部条件的差异化,因地制宜开展试验示范,筛选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技术模式,形成一批富有地域代表性的推广范例。同时,注重技术模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技术路线[4]。要在现有技术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品种选配、密植模式、肥料调控等具体环节。充分利用山西省内外的育种资源,通过区域试验,选育出更多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优良品种;同时根据农机化发展现状,合理把握密植参数,最大限度发挥机械化优势;施肥方式上,要与当地条件和作物生长规律相结合,精准调控,减少资源浪费。此外,应立足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对配套农艺措施进行创新优化,加大农机装备、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上的应用力度,不断提升技术模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真正构建起一套系统成熟、区域特色鲜明、科技水平较高的技术模式体系,为该技术在山西省的推广奠定基础。

3.3 加强配套农机研发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全新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其推广离不开专门的农机装备支撑。针对目前配套设备不足的问题,急需加大专用农机的研发力度,着力破解这一技术瓶颈。立足山西省地形地貌的差异化特征,重点研发适应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条件的专用机具。此外,根据不同技术模式的需求,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作业机型,如作业参数可调的高精度播种机、智能化精准施肥机具等[5]。对现有通用型农机也要进行改造优化,使之更好地适应带状复合种植的特殊需求。例如,对播种机进行结构改进,实现行距、种植密度等参数的精确控制;对收获机进行改装,提高其在带状复合种植环境下的作业灵活性等。在研发的同时,重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入其中,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的精度和效率,真正实现“高效、智能、精准”的现代化生产。

3.4 强化示范引导

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选择种植条件较好、产业基础相对雄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合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示范基地,充分展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示范现场观摩、技术人员面对面指导等形式,让农户亲眼看到新技术模式的实际运作,直观感受机械化操作便利、节本增效等优势,帮助其建立对新技术的直观认知和应用信心。同时,示范基地要发挥“种子”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尝试。可邀请有影响力的示范户对新技术进行亲身宣讲和经验分享,让农户直接听到“自己人”的真实反馈,以此来消除部分农户心中的疑虑。在此基础上,示范基地要进一步延伸服务内涵,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真正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效应。

3.5 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技术指导服务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高效推广的重要保障,山西省急需从顶层设计着手,健全相关体系。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系统培训,提升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技术服务队伍。要丰富服务内容,除传统农艺指导外,还要重点加强对机械化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新型环节的指导,实现全程精准服务。服务方式也要不断创新,除现场指导外,要大力发展远程诊断、在线服务等新型模式,推广应用“互联网+农业”等方式,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此外,要从顶层设计着手,构建统一的服务管理体制,整合各方资源,避免服务彼此割裂。可由政府统筹规划,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各方力量,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技术服务体系平台,实现上下贯通、服务高效。积极探索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4 结语

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经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山西省应当完善配套政策、优化技术模式、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强化示范引导、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等,持续夯实推广基础,不断提升推广质量和效率。通过多方位的系统性部署和综合施策,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支撑山西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万丽.山西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践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8):130-133.

[2]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西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J].农机科技推广,2022(5):19-20.

[3] 潘翠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试验及推广研究[J].南方农机,2024,55(12):84-87.

[4] 李景飞,史继科,高红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农艺技术[J].山东农机化,2024(3):37-38.

[5] 张志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的实践和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4):172-174.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带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