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陆良县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坝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逐步形成卓越的现代高原特色蔬菜产业体系。然而,尽管陆良县取得了不少成绩,其蔬菜产业链仍存在优化空间,市场扩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提升陆良县蔬菜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分析陆良县蔬菜产业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深化产业链改革、合理规划利用资源、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等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和市场扩展策略。
关键词 蔬菜产业;产业链优化;市场拓展;云南省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24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蔬菜产业不仅是农业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评估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加强蔬菜产业链的建设不仅能够保障居民的“菜篮子”供应,还能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3]。为提高云南省陆良县蔬菜产业的竞争力,并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分析陆良县蔬菜产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链优化策略。
1 蔬菜产业概述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滇东高原腹地,海拔在1 500~1 900 m,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20 ℃;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 200 mm,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蔬菜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近年来,陆良县依托其丰富的光照和土地资源,大力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项目,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生产基地,形成完善的蔬菜冷链物流体系,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然而,由于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产业链条长等因素,陆良县的蔬菜产业仍面临着优化和升级的需求。通过不断提升蔬菜种植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陆良县致力于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其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现状
2.1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方便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该县坐落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地理核心,其地理位置同时位于“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的战略要地,并处于曲靖市物流网络的主轴线上,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和物流枢纽地位,同时是滇、黔、桂、川、渝5省(市)的交汇点。陆良县公路和铁路网络发达,为省内“南菜北运”“西菜东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运输条件,该县凭借其区位优势,顺利将蔬菜出口至南亚和东南亚市场。随着新高速的启用,陆良县将拥有4个高速公路出入口,直接连接并带动周边县区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陆良县在蔬菜产业中的竞争力。
2.2 发展前景良好
陆良县在蔬菜产业上取得显著成就,成为云南省蔬菜优势产区和“一县一业”的示范典范。近年来,陆良县蔬菜产业持续壮大发展,已建成集中连片的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1.27万hm2,年产量达到180万t,产值45亿元。陆良县精心培育并吸引了40家龙头企业入驻,其中省级及以上规模企业达25家,同时积极推动蔬菜产品的品质提升,成功获得111个绿色食品认证和6个有机产品认证。陆良县的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逐步健全,目前成功构建了占地38.67 hm2的“中国陆良蔬菜冷链物流园”,园区内汇聚了县域内30家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共计462座高效冷库,形成了强大的冷链初加工能力,年收购量高达413万t。
2.3 市场结构丰富
陆良县的蔬菜产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外销势头强劲且逐年增长。陆良县蔬菜产品多样,涵盖杏鲍菇、甘蓝、西蓝花等,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多个城市,并成功出口至南亚、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盟等地区。陆良县已培育出“陆航水培蔬菜”“曦野农业”等多个知名企业品牌,拥有近40家农业龙头企业,且为了方便管理,建立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陆良县的蔬菜产业涵盖从生产、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据统计,陆良县蔬菜的复种面积高达4.8万hm2,总产量达到180万t,其中外销占比显著,高达92%。蔬菜种植业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贡献了36.8%的农业总产值。在加工环节,蔬菜产业更是实现了81.04亿元的加工产值,综合产值更是突破140亿元,彰显了蔬菜产业在陆良县经济中的显著影响力和价值。
2.4 良好的政策扶持
陆良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蔬菜种植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政府在农业技术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用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同时为合作社提供财政补贴和低息贷款,帮助其购买先进的农业设备和优质种子,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政府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方式,以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蔬菜的品质。通过打造蔬菜品牌和加强市场推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产业附加值。
3 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不足
陆良县蔬菜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存在不足,使得综合效益不够理想。在产品方面,蔬菜季节性强且易腐烂的特性,限制了蔬菜产业精深加工的发展,导致加工转换率较低。在新兴业态与农业融合方面,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等新兴业态的融合程度不高,农旅融合的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农民增收方面,大部分蔬菜运输车辆为外地注册,未能为陆良县带来显著的税收收入,反而增加了其基础设施维护的财政负担。
3.2 产业规模与生态冲突
随着大棚蔬菜的迅速扩展,陆良县局部地区出现了农业生态冲突。大棚与传统农作物种植区域相邻,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其他农作物如桑树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桑蚕养殖出现问题,如桑树叶片被污染后,蚕不吐丝、不结茧,严重影响了蚕农的收入。此外,蔬菜生产的粗放型模式带来了水资源过度利用和土壤污染的问题,大量未经过处理的废水和残留化肥流入地下水系统,进一步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虽然陆良县蔬菜种植规模大、组织化强,但整体竞争力不强。陆良县蔬菜品种单一,质量标准不高,缺乏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附加值低,整体效益不佳。蔬菜具有鲜食属性和季节性特征,目前大部分蔬菜仅经过简单初加工后便投放市场,其价格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精深加工成本高且消费需求低,导致蔬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不足。在蔬菜产业领域,相关部门及主体普遍缺乏深刻的品牌构建意识,公共财政对品牌建设的投入有限,无法推动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快速发展。此外,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当前陆良县的蔬菜产品尚未在云南省内外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品牌效应的充分释放。因此,陆良县蔬菜产业面临着品牌构建和推广方面的严峻挑战。
3.4 服务体系不完善
在陆良县蔬菜产业链的开发中,产业链中断点多,导致加工和市场环节发展缓慢,整体服务能力不足。1)技术支持不充分,服务体系尚未完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及利益分配与联结机制尚未完善,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农产品领域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执法机制存在不足,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尚未完善,且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加强。这些都导致蔬菜产品在质量安全上存在风险,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稳定性。
4 产业链优化和市场拓展策略
4.1 深化产业链改革
为了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陆良县可从3个方面着手。1)发展精深加工,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蔬菜精深加工技术,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加工设施,提升蔬菜附加值。通过提升蔬菜加工水平,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还能延长蔬菜的保质期,减少损耗,提升整体经济效益。2)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养生度假、观光旅游和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构建农旅融合示范区。通过创建多功能的农业景区,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3)在运输管理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运输企业在陆良县注册,增加其税收。同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效率。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确保蔬菜快速、安全地运达市场,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供应的稳定性。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可加强陆良县蔬菜产业链之间的联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4.2 合理利用规划资源
为了平衡产业规模和生态之间的关系,陆良县可采取3项措施。1)通过推广优质的生态农业先进技术,尽量实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环境和传统农作物种植。例如,鼓励农民采用有机肥料,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掌握生态农业的先进方法和实践。2)开展土地规划调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大棚蔬菜与传统农作物种植区毗邻,减少农业生态冲突。在规划过程中,划定生态保护区和农业发展区,确保各类农作物的健康生长。3)优化水资源管理,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构建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如滴灌和喷灌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体系,确保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长期可持续利用。
4.3 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优化蔬菜产业链,陆良县应多措并举改进技术,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1)考虑引进多样化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引进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蔬菜新品种,提升蔬菜品种多样性和质量标准;通过引进先进的蔬菜精深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蔬菜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2)制定政策,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培育和引起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投资蔬菜精深加工产业,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4]。3)拓展市场,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建设和推广品牌,打造有影响力的蔬菜品牌,提升市场话语权,同时拓展市场需求,提升消费者对精深加工蔬菜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4.4 建立健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为规范蔬菜产业链,陆良县应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服务体系。1)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标准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蔬菜产业链各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可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同时,制定并推广标准化的蔬菜生产、加工及流通体系,确保蔬菜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性,满足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提升产业服务能力。2)强化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监管执法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5]。例如,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3)强化人才培养,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提升蔬菜生产和加工的科技含量。通过设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队伍,确保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近年来,陆良县的蔬菜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仍存在着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不足、综合效益低、产业规模与生态冲突、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及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要深化产业链改革,发展精加工、推动农旅融合和发展当地运输业;通过技术支持和合理规划,平衡发展规模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多样化技术和设备,拓宽市场,提高竞争力;完善各环节基础设施,加强监督体系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建成完善的产业链服务体系。通过实施以上措施,陆良县将实现蔬菜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推动产业链的全面升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侯晓秀.崇信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4(3):133-136.
[2] 张跃朋,李林,覃章辉,等.我国富硒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北方园艺,2024(3):137-143.
[3] 余亚丽,穆月英,张哲晰,等.减少蔬菜全产业链损失与浪费助力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J].蔬菜,2024(2):1-9.
[4] 胡立刚.育全产业链 强科技支撑[N].农民日报,2023-12-11(1).
[5] 童秋云.歙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3(20):58-61.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