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下的奈曼旗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路径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414)

摘 要 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我国全面实行林长制改革,这对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给林长制背景下森林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推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分析当前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监测数据精度不足、平台功能分散零散、硬件基础设施配置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从提升数据监测水平、整合平台功能模块、完善硬件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林长制;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平台;内蒙古奈曼旗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81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国家实行林长制改革,明确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林长,对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负总责。在此背景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围绕林长制改革对森林资源监测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当前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林业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提供助力。

1 林长制对森林资源监测的新要求

林长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林长制的实施对森林资源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1)监测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传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林长制下的森林资源监测需要全面掌握森林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并重点监测森林采伐、火灾、有害生物等人为和自然干扰因素[2]。2)监测的时效性和精度不断提高。为保障林长及时掌握辖区内森林资源动态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管护措施,监测数据产出和更新周期须由5~10年一次缩短为1年乃至1个月一次,监测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须由原来的30 m提高到优于10 m,以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3)监测对象由单一的森林资源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长制改革强调系统观念,要求对森林与其他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进行整体分析和动态监测[3]。4)监测成果需直接服务于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决策。监测成果需进一步聚焦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直接服务于林长的日常管理、重大问题会商、跨区域协作及宏观决策。

2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谈论其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监测数据精度不足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监测数据的精度直接影响平台的功能发挥和决策支持效能。当前,奈曼旗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在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信息粒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时间尺度上,传统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周期为5~10年,

难以反映年度尺度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与空间格局变化,更无法掌握月度或季度尺度的森林干扰状况。在空间分辨率上,目前森林资源监测多采用30 m分辨率的卫星影像,难以准确获取林冠空隙、林分结构、树种组成等森林立地因子信息,急需引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精细化监测[4]。在信息粒度上,现有森林资源监测数据主要包括面积、蓄积、林种等宏观信息,缺乏林龄、郁闭度、枯立木、地被物覆盖度等重要林分因子信息,也缺乏与森林息息相关的动物栖息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因子信息,难以支撑森林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辅助决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2.2 平台功能分散零散

奈曼旗现有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在功能设计和模块划分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散问题,难以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管理决策支持。目前,该地区已建成的林业信息化系统功能子系统如表1所示。

上述系统分属不同业务部门管理,平台功能分散。同时,部分系统功能出现重叠,如森林资源“一张图”系统、林地变更调查系统在界址核查、权属管理等方面存在交叉。各业务系统数据库规范不一,软硬件平台各异,导致数据分散、“信息孤岛”严重,难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整合与业务协同。此外,现有平台在数据分析、知识挖掘、辅助决策等智能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多以简单的数据汇交与展示为主,缺乏规划设计、政策评估、工程建设、预警预报、监督考核等管理决策环节,也缺乏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等服务[5]。特别是在服务林长履职方面,现有平台尚不能很好满足林长掌握辖区森林资源家底、部署重点工作、协调多方力量、督导责任落实的需求,未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2.3 硬件基础设施配置滞后

奈曼旗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基础设施配置相对滞后,难以为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提供有力支撑。就硬件基础设施而言,该地区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IT)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难以适应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存储、计算与传输要求。部分林区的观测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野外作业装备配置不足,野外调查人员的数据采集设备如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测高仪、数据采集器等型号落后,难以满足精准调查的要求。此外,奈曼旗大部分林区尚未接入光纤宽带,信息化办公条件有限,阻碍了视频会商、远程协作等智能应用场景的推广普及。

3 林长制下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路径

3.1 提升数据监测水平

为解决奈曼旗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中存在的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不足、信息粒度粗等问题,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全面提升数据监测水平。

1)在时间尺度上,应依托林长制,建立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森林资源监测长效机制。积极利用高时相卫星遥感影像,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开展连续性监测,形成森林资源“一年一张图、一月一小结、一日一巡查”的常态化管理闭环,切实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确保掌握森林动态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为各级林长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在空间分辨率上,应大力推进0.5~10.0 m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业务化应用。发挥“资源三号”“高分五号”等国产对地观测卫星优势,通过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构建覆盖研究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引入深度学习、知识驱动的智能解译技术,提升对复杂林分环境的信息提取能力,实现单木树冠、林窗、枯立木等森林立地因子的精细化识别。

3)在信息粒度上,应进一步拓展森林资源监测的广度和深度。应用点云数据处理、虚拟林分构建等前沿技术,获取森林三维结构参数,实现对林龄、郁闭度等重要林分因子的精准刻画。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将动物栖息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因子纳入监测范畴,建立综合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和生态因子数据库,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时空尺度提升、信息粒度拓展,可为奈曼旗各级林长全面掌握辖区森林家底,科学确定保护规划,精准施策、靶向治理,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改革项目提供坚实的森林资源数据基础,助力林长制高质量发展。

3.2 整合平台功能模块

针对奈曼旗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功能分散零散的问题,急需开展顶层设计,系统整合现有业务子系统。具体而言,应以服务林长履职为根本,以森林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为导向,重构信息化应用架构。在数据层面,统一数据采集标准,依托政务外网实现跨部门数据汇聚,消除“信息孤岛”,夯实大数据基础。在应用层面,构建面向林长的综合门户,集成森林资源管理各环节功能,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门户可设置资源监测、执法监管、规划设计、政策分析、风险预警、生态评估、督查考核等模块,支持对应业务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同时,门户可嵌入虚拟现实、可视化分析等新技术手段,为林长提供沉浸式、可交互式的辅助决策功能。在架构层面,采用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部署,实现功能模块的解耦、服务化,使平台具备灵活扩展、弹性调度、快速迭代的能力。

坚持开放共享理念,加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开源软件,遵循统一接口规范,为第三方应用、社会公众参与留出接口,提升平台开放性。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可溯源、不可篡改”,提升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可信度。积极探索政务服务、资源交易、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等创新应用场景,促进传统林业与信息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建立集约高效、智能精准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健全大数据资源体系,促进部门协同联动,延伸服务触角,为林长履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职责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助力林长制改革落地见效。

3.3 完善硬件基础设施

针对奈曼旗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硬件基础设施配置相对滞后的问题,应当从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更新IT硬件设备、强化野外观测装备、提升网络传输条件等方面着手解决。

1)制定符合林长制要求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IT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接口规范、安全准则,确保各类软硬件高效协同运转。2)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淘汰老旧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建设安全可靠、高速稳定的数据中心,满足海量监测数据存储、计算、检索的需求,为智能分析、知识挖掘等应用夯实硬件基础。3)提高野外调查装备现代化水平,配置新型高精度GPS、激光/超声波测高仪、智能数据采集器等先进作业设备,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质量控制,确保野外调查数据精准可靠、及时高效。4)加快林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利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布设物联网传感器,构建全域覆盖的立体感知网络。同时,完善视频会商、远程协作等智能应用场景,促进各级林长、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军地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合力。硬件设施的优化升级,将极大提升奈曼旗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为林长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坚实保障。

4 结语

在林长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以奈曼旗为例,深入分析当前森林资源监测数据精度不足、平台功能分散零散、硬件基础设施配置滞后等问题,并从提升数据监测水平、整合平台功能模块、完善硬件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未来,随着遥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向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一体化的方向迈进。这不仅有助于各级林长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更将为我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力.林长制的实施效果及其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J].农村科学实验,2024(22):57-59.

[2] 郭劲光,张莉婷,尹云龙.参与式治理视域下林长制的制度实践及优化[J].党政干部学刊,2024(10):19-27.

[3] 侯天齐,铁铮.北京通州区创新“林长+”机制护好身边绿[J].绿色中国,2024(20):70-73.

[4] 熊昌勇.在林长制改革中推进森林保护管理[J].林业与生态,2024(9):21-22.

[5] 郑茂.以“林长制”促“林长治”[N].延边日报(汉),2024-08-29(2).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森林资源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